《尸子》

“《尸子》二十卷﹑目一卷。

先秦雜家著作。《漢書.藝文志》雜家有“《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劉向《荀子書錄》說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似曾有法家傾向。《隋書?經籍志》雜家記載:“《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衛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黃國中續。”可見原書在三國時已亡佚一半﹐所以黃初(220~226)中才續補了九篇。《後漢書?宦者呂強傳》李賢注說:“(佼)作書二十篇﹐十九篇陳道德仁義之紀﹐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也。”這裡說十九篇陳道德仁義﹐顯然與劉向《別錄》所說的商鞅師尸佼的思想不合。隋唐以來流傳的《尸子》﹐雖非漢以前《尸子》之舊﹐卻反映了魏黃國中人續補的內容。這個本子到宋代又已亡佚﹐宋末王應麟所見《尸子》只存一卷。唯《群書治要》中尚殘存十三篇佚文。清代輯《尸子》的有許多家﹐《心齋十種》本為惠棟輯﹐任兆麟補輯。《平津館叢書》本乃章宗源輯﹐孫星衍補輯。《湖海樓叢書》本為汪繼培輯。《尸子》佚文的思想兼宗儒﹑墨﹑名﹑法﹑陰陽﹐的確算是雜家。但書中保存先秦《尸子》的多少內容﹐難於辨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