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

說苑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纂,成書於鴻嘉四年(前17)。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

圖書簡介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於鴻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主要內容

取材介紹

唐寫本 《說苑 · 反質篇》 唐寫本 《說苑 · 反質篇》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採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列子》、《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繫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志》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  

精選內容

文王問於呂望曰:“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說苑·政理 卷七》

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 ——選自《政理37》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選自《政理35》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郊望褅嘗,非求報於鬼神。 ——選自《貴德3》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選自《貴德3》

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選自《談叢80》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 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選自《談叢71》

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選自《談叢75》

高山之巔無美木,傷於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選自《談叢69》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惟恐不卒。——選自《談叢32》

道以優遊故能化,德以純厚故能豪。——選自《談叢34》

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選自《談叢34》

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醜不釋,必終其惡。——選自《談叢34》

恭以敬,可以攝勇;寬以正,可以容眾;恭以潔,可以親上。——選自《政理29》  

圖書目錄

唐人寫本《說苑 反質篇》 唐人寫本《說苑 反質篇》

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 卷,每卷各有標目。

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  

史料記載

《說苑》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劉向撰。是書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總目》雲今存者五篇,餘皆亡。曾鞏《校書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舊為二十篇。晁公武《讀書志》云:劉向《說苑》以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法誡、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為目,陽嘉四年上之,闕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今本第十法誡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後有反質篇。陸游《渭南集》記李德芻之言,謂得高麗所進本補成完書。則宋時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見也。其書皆錄遺聞佚事足為法戒之資者,其例略如《詩外傳》。葉大慶《考古質疑》摘其趙襄子賞晉陽之功孔子稱之一條,諸御已諫楚莊王築台引伍子胥一條,晏子使吳見夫差一條,晉太史屠餘與周桓公論晉平公一條,晉勝智氏後闔閭襲郢一條,楚左史倚相論越破吳一條,晏子送曾子一條,晉昭公時戰邲一條,孔子對趙襄子一條,皆時代先後,邈不相及。又介子推、舟之僑並載其龍蛇之歌,而之僑事尤舛。黃朝英《緗素雜記》亦摘其固桑對晉平公論養士一條,《新序》作舟人古乘對趙簡子。又楚文王爵筦饒一條,《新序》作楚共王爵筦蘇。二書同出向手,而自相矛盾。殆捃拾眾說,各據本文,偶爾失於參校也。然古籍散佚,多賴此以存。如《漢志》《河間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論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採擇。雖間有傳聞異詞,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  

社會影響

《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頗強,又以對話體為主,《說苑》除卷十六《談叢》外,各卷的多數篇目都是獨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節,有人物對話,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  

作者簡介

劉向畫像 劉向畫像

劉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漢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孫,西漢時文學家、經學家。他主 張“天人感應”學說,與其子劉歆一起,為古代圖書的編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作有《洪範五行傳論》《七略別錄》 《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