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碳中和

英國和歐洲現在通行的“碳中和”概念是:“對於那些在所有減少或避免排放的努力都窮盡之後仍然存在的排放額進行碳抵償”。“碳中和”就是現代人為減緩全球變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這種環保方式,人們計算自己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然後個人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問世以來,“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漸走紅,實現了從“前衛”到“大眾”的轉變。而《新牛津美國字典》將“碳中和”評為2006年年度辭彙。

簡介

(圖)英國將興建“碳中和”村英國將興建“碳中和”村

2003年,美國電影演員迪卡普里奧就付錢在墨西哥植樹,用於抵消他製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奧因此宣稱自己是美國第一個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萊塢影片《辛瑞那》成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2006年執導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時也計入了碳中和成本。
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在生活中“碳中和”。英國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內商品將貼上顯示“碳足跡”的標籤,告訴消費者,生產、加工、運輸這些商品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
2006年,《新牛津美國字典》將“碳中和”評為當年年度辭彙。“碳中和”當選年度辭彙,見證了日益盛行的環保文化如何“綠化”人類語言。
對碳中和的熱議,源於有志之士對全球變暖的深刻擔憂。1月2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IPCP)在巴黎舉行會議。美聯社得到的會議報告的初期版本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比現在上升0.13米到0.58米,全球氣溫將升高2攝氏度到4.5攝氏度。
美國《科學》周刊1月份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0.5米到1.4米。

(圖)碳中和碳中和

IPCC報告與其他研究的結論有出入,因為起草報告時的情況不一樣。科學家們6年前開始研究時,南極洲西部和格陵蘭島沒有大面積的冰原融化。預測海平面上升高度時,科學家主要考慮了兩個因素,冰川(不同於冰原)融化導致海水增加與水溫升高造成海水體積膨脹。
2002年,南極洲的拉森B冰架斷裂,這塊面積達325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塊”在35天內融化得不見蹤影。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格陵蘭島每年流失的冰體積達221立方千米,時下的流失速度是1996年的兩倍。

2007年10月歐洲搖滾音樂愛好者舉辦了一次環保音樂節,他們在活動中推行了摺椅環保方法!從而使“碳中和”這一詞讓更多的人所熟知,碳中立(carbon neutral, or carbon neutrality),是指中立的(即零)總碳量釋放,透過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來達到平衡。各種團體都嘗試推廣這個用詞來指碳減量,這顯然不是這個字的原意。這個比較寬鬆的定義,一般有兩個普遍用法:

它可以參考的做法,平衡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燃燒石化燃料,與創造等等能量的再生能源,使該碳排放量補償,或者僅使用可再生能源,不產生任何二氧化碳(最後這是所謂的後碳經濟)。

也可以使用它來形容的許多受人批評的,透過付錢,讓其他人替它從大氣中消弭100% 等量的二氧化碳放量的做法,(請參考碳中立的意思。Carbon-Neutral Is Hip, but Is It Green 紐約時報,發表的2007年4月29日,2007年8月3日刊出)。例如:由植樹 -或成立炭基金,應該被導致防止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由購買carbon credit ,通過碳交易。這些做法往往是用在平行,再加上節約能源措施,以儘量減少能源的使用。這樣的概念,可能會擴展至用來衡量其他溫室氣體對照二氧化碳等價經濟角度。

新牛津英語字典公布2006年的年度字彙為carbonneutral,意思為碳中和。在2007年版的新牛津英語字典中,carbon neutral這個字將正式編列到字典當中。碳中和這個字是指計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然後透過植樹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達到環保的目的。獲選新牛津美語字典的二零零六年年度字彙,主要原因在於它已經從最初由環保人士倡導的一項概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民眾支持,並且成為受到美國政府當局所重視的實際綠化行動。

作用

“碳中和”是一個新鮮名詞。英國已興建首個“碳中和”生態村。新牛津英語字典2006年度辭彙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說,你日常活動可能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過植樹等方法來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環保”二字已經開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已把環保變成生活自覺。在許多有識之士那裡,“碳中和”已成為自發行動。曾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賓說自己儘量不開私家小車了,難以避免要開車出去,就累計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樹時節就去郊區栽種一定量的樹木來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動,是“綠色奧運”的“現在進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應對全球變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氣溫已達12萬年來的最高值,急待每個人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圖)碳中和可持續金字塔生態城碳中和可持續金字塔生態城

外來詞“碳中和”,自然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個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達到天人合一,達到萬物皆育,達到和諧之境,確實也不容易。為了經濟成長,我們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已經太大;今天如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全方位達到“碳中和”,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

“碳中和”涉及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個人行為,僅憑百姓個人行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生產導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導致的碳排放更嚴重、更厲害。如果各級官員、各家企業都能爭戴環保和綠化的“綠帽子”,甩掉濃煙滾滾污染嚴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識,需要全社會的行動。

有認識才會有行動,而且行動要持之不懈。比如兩岸包機直航,航線“截彎取直”,減少汽油耗費,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就說這也是“節能減碳”。可現實中還有很多地方尚缺“節能減碳”意識。某單位經濟條件較好,內部印發的各種“刊物”很多,而且是人手一份,看了就丟甚至不看就丟。一到派發這種內刊,辦公室里就響起一片“真浪費”的聲音。早已是無紙化辦公的時代,這種純粹“辦公”意義的內刊,擱在單位內部網上看看就可以了,實在沒必要人手一冊;最多一個部門發一本,大家輪流起來“認真學習”就可以了。可是因為單位有錢,浪費幾把沒人心疼,不顧環保時代,不想怎樣去節省紙張。那些紙,都來自樹啊!

森林樹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學家說,城裡的一棵大樹,抵得上五六台空調;不僅帶來陰涼,而且還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樹,都是那么的寶貴。難怪荷蘭為了一棵樹而大打官司:二戰時,14歲的猶太小女孩安妮·弗蘭克躲避納粹抓捕藏進密室,寫下感人的《安妮日記》,日記中寫到的一棵栗樹,幾乎是唯一可見的窗外景象,是她讚美大自然的唯一對象,也給幽閉帶來自由的無限遐想。如今這“安妮栗樹”已150多歲高齡,成了“文化之樹”,因病害而老朽,有傾倒之危險,危及了公共安全,面臨被砍伐的命運。當地為了拯救這棵樹,已經花了十幾萬歐元。法庭發放了砍伐許可證,但在荷蘭引發強烈反對,結果官司打了好幾回,博弈進行了很長時間。不管“安妮栗樹”的最終命運如何,其國民這樣看重和保護一棵樹,其精神文化層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嗎?

自然多么好:人類排放的碳,靠的是森林樹木給吸收。但自然環境最弱勢。最可怕的是,人類對環境往往擁有“合法傷害權”。環保作家徐剛說:“中國,你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輝煌。”說得真好。如果不小心翼翼,那么“輝煌”其實是海市蜃樓,無法接近。人類需要精神內守、需要行動外化;有了精神內守“致中和”,才有行動外化“碳中和”。

活動

碳中和活動

(圖)經典的“碳中和”房間經典的“碳中和”房間

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悉尼開始停電一小時,以此警醒世人,全球變暖已經是現實,每個人都應該為此做些什麼。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執導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計入了“碳中和”成本。
英國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內商品將貼上顯示“碳足跡”的標籤,告訴消費者,生產、加工、運輸這些商品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

英國在阿什頓-海耶斯建立第一個“碳中和”村,激發了英倫三島上無數環保組織的靈感和熱情。

“碳中和”是科學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實在的就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比如少開私家車、多乘公車,少用空調器,多使用節能燈,倡導節儉而絕不浪費資源,這就在實際上採取了“無碳的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可以保證我們生活在一個合適的溫度里,但是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問題,適當控制能量消耗就可有效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下就是各種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汽車:一輛每年在城市中行程達到2萬公里的大排量汽車釋放的二氧化碳為2噸。發動機每燃燒1升燃料向大氣層釋放的二氧化碳為2.5公斤 。
人體:每人每天通過呼吸大約釋放1140克的二氧化碳。但是,只要光合作用存在,那么生產食物消耗的二氧化碳與通過呼吸釋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保持平衡。
植物:植物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夜晚釋放。因此植物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為零。一棵中等大小的植物每年能吸收大約6公斤的二氧化碳。
電腦:使用一年平均間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
鹵素燈泡: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暖氣:使用煤油作為燃料的暖氣一年向大氣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900公斤,電暖氣則只有600 公斤。
洗衣機: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7.75公斤。
冰櫃: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6.3公斤。
進口水果:用飛機運輸1噸芒果或梨,飛行里程為1萬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3.2噸

巨大商機

包括滙豐銀行、網路公司谷歌在內的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開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計畫,更多的企業則視“碳中和”為21世紀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圖)碳中和碳中和

更有專家預測,在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下,這股環保風潮勢必影響人類的經濟行為,“綠化”人們的錢包。
大型環球線上旅遊公司travelocit與Expedia都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務,只要顧客多付幾美元,就能抵消自己旅行時間接製造的二氧化碳。更多的企業則視“碳中和”為21世紀品牌形象魅力所在。
滙豐銀行2004年12月承諾,將成為一家完全“碳中和”的環保型公司。為此,滙豐銀行更新辦公室照明設備與空調裝置、減少員工商務旅行,以此減少能源消耗,降低可能製造的二氧化碳。當員工搭乘飛機出差時,滙豐銀行為此支付額外費用,用於中和每個員工旅程產生的二氧化碳。
其他國際知名企業也開始制定自己的“碳中和”計畫,其中包括網路公司谷歌、瑞士再保險集團與美國冰淇淋公司Ben&Jerrys等等。還有更多的企業也意識到,氣候變化不僅關係到企業形象,也影響到企業發展前景。

公民的責任

全球變暖有自然界本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人類的行為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發電廠、汽車、空調和大肆砍伐森林,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因素。
(圖)嘉興市青少年公園開展第二批“碳中和林”植樹活動嘉興市青少年公園開展第二批“碳中和林”植樹活動

美國人口占全球人口的3%至4%,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然而,布希2001出任總統後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對於減緩全球變暖的努力而言,布希的決定無疑是沉重一擊。不過,美國政府與國會最近的有關舉動顯示,美國政府或許終於醒悟,有意採取措施減緩全球變暖。
到了2007年1月,美國民主黨成為美國國會參議院與眾議院多數黨後,事情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1月22日,幾家大型企業敦促美國總統布希,要求美國政府採取行動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些企業包括美國鋁公司杜邦公司卡特彼勒拖拉機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等。
為了遏制全球變暖,民主黨控制的美國國會表示將採取更加積極的舉措;環保問題也成了布希2007年國情咨文的主要內容之一。
據統計,中國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已經居全球第二位,預計到2025年前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第一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成為每位公民的責任。

應對

英國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內商品將貼上顯示“碳足跡”的標籤,告訴消費者,生產、加工、運輸這些商品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2003年,美國電影演員迪卡普里奧就付錢在墨西哥植樹,用於抵消他製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奧因此宣稱自己是美國第一個“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萊塢影片《辛瑞那》成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2006年執導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時也計入了“碳中和”成本。2006年,《新牛津美國字典》將“碳中和”評為當年年度辭彙。“碳中和”當選年度辭彙,見證了日益盛行的環保文化如何“綠化”人類語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