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牛雜的做法很簡單,它的主要原料就是牛肚、大腸、牛肺等,再配上水靈的蘿蔔放在一個大鍋里燜爛,燜的時間越長越有味道,牛雜中夾雜著蘿蔔的清香,清香中又滲透著牛雜的葷味。配著開胃的辣椒醬,熱辣辣的牛雜入口即化,把你的胃熨貼得舒舒服服,酥酥的口感伴著撲鼻的香氣,一口氣來上兩三碗絕對沒問題。
加工
牛腩:切成丁、塊、或條狀,尺寸按個人嘴的1/3-1/4為宜。切後放入盤中用冷水沖洗2遍,再放水浸泡。白蘿蔔:沖洗乾淨、切成塊狀,大小同上也可略大。注意不要削蘿蔔皮。
八角、香葉、桂皮:沖一下,放入小碗。
蔥、姜、蒜:剝皮、洗淨放入小碗。注意姜也不要削皮。香蔥打成結,可避免燉的時候散開。
製作方法
完成上面的工作後,把蘿蔔裝到沙鍋,放沙鍋2/3的水,開始大火煮。將盛牛腩盤中的水倒淨,把八角、香葉、桂皮、姜、蒜碼放到牛腩上,晾至到沙鍋燒開。沙鍋燒開後,把蓋子拿走繼續大火煮蘿蔔。這時把炒菜鍋拿來,倒點色拉油,油燒至7成熟時放入牛腩及配料,翻炒。注意不要翻炒過勤,大冬天的老是翻來翻去牛腩不容易吸熱。炒出香味時放入兩大勺醬油用來調色且入味,我口味比較重。再翻炒兩下後就全部倒入沸騰的蘿蔔湯中。加入香蔥(將前天打包水煮魚的辣椒,調兩個順眼的同時放入),改小火慢慢燉。2小時後再來揭鍋放鹽。
相關背景
臨川"牛雜",自古以來就享有聲譽,在臨川上頓渡這個千年小鎮裡,牛雜是很值得抒寫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系列勁道沁脾、洋溢著臨川才氣的好菜,令臨川才子們競相折腰。經考證,詞人宰相晏殊在京城有段時間百無聊奈,口中無味,憶起家鄉濃烈的引人味蕾蠢動的臨川牛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無奈千里迢迢,只能咽口水解憂,借詩情抒發,於是留下了千古名句,震撼詞壇,即是“無可奈何鮮辣味,似曾相識牛雜來”。相關的臨川名人談及牛雜的詩詞歌賦很多,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清風下牛雜”,再如湯顯祖的“賞心樂事誰家店,良辰美景是牛雜”,等等,民國時期蔣介石在撫州部署圍剿紅軍也青睞過這道菜,蔣經國在撫州溫泉訓練新兵時,很喜愛”牛雜”·······現在臨川"牛雜',以上頓渡羅家巷"牛雜"一條街最負盛名,也最具特色.羅家巷已成為臨川"牛雜"的代名詞。
營養價值
臨川"牛雜"品種繁多,凡牛身上的都可入菜,如牛肚、牛腸、牛肝、牛鞭、牛筋、牛骨、牛腳等均可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其中最有特色要數“牛百葉湯”。牛百葉性味甘平,有補虛弱、益脾胃、清熱解署、開胃中和作用。
中國贛菜名菜100個
江西省“創贛菜品牌四百工程”提出“中國贛菜名菜100個”,一起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