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大腸

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 ,是對食物殘渣中的水液進行吸收,而食物殘渣自身形成糞便並有度排出的臟器。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腸全長約1.5m,起自迴腸,包括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迴腸的周圍。大腸在外形上與小腸有明顯的不同,一般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盲腸和結腸還具有三種特徵性結構:1在腸表面,沿著腸的綜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2由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腸袋;3在結腸帶附近由於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稱腸脂垂。

基本信息

解剖學位置

大腸居於中,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連線肛門。大腸的上端稱為“迴腸”,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迴腸和結腸的上段;下段稱為“廣腸”,包括乙狀結腸和直腸。大腸亦是一個官腔性器官,呈迴環迭積之狀,主要有傳化糟粕與主津的生理機能。

生理機能

1.主傳化糟粕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過肛門有節制的排出體外,故大腸有“傳道之官”之稱。

2.大腸主津 :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殘渣,將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糞便,即是所謂的燥化作用。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說“大腸主津”。

機能失常

大腸傳導糟粕機能失常,則出現排便異常,常見的有大便秘結或者泄瀉。若有濕熱鬱結大腸,大腸傳導機能失常,還會出現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膿血等病症。

大腸主津機能失常,則大腸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與糟粕俱下,可出現腸鳴、腹痛、泄瀉等病症,若是大腸實熱,消爍津液,或者大腸津虧,腸道失潤,又會導致大便秘結不通。

功能

盲腸

盲腸 為大腸起始的膨大盲端,長約6~8cm,位於右髂窩內,向上通升結腸,向左連迴腸。回、盲腸的連通口稱為回盲口。口處的黏膜折成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皺襞,稱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約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入小腸。在回盲瓣的下方約2cm處,有闌尾的開口。

闌尾

大腸大腸

闌尾 形如蚯蚓,又稱蚓突。上端連通盲腸的後內壁,下端游離,一般長約2~20cm,直徑約0.5厘米。闌尾全長都附有闌尾系膜,其活動性較大。

闌尾根部在體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臍和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中1/3交界處作標誌,臨床上稱麥克勃尼(McBurney)點;或以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右1/3交界處作為標誌,臨床上稱蘭氏(Lanz)點,急性闌尾炎時該處可有壓痛。

結腸

大腸大腸

結腸為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態,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1)升結腸 長約15cm,是盲腸向上延續部分,自右髂窩沿腹後壁的右側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彎形成結腸右曲,移行於橫結腸。升結腸後面借結締組織附貼於腹後壁,故活動性較小。

(2)橫結腸 長約50cm,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至脾處再向下彎成結腸左曲 ,移行於降結腸。橫結腸全部被腹膜包被,並借橫結腸系膜連於腹後壁,其中部下垂,活動性較大。

(3)降結腸 長約20cm,從結腸左曲開始,沿腹後壁的左側下降,至左髂嵴處移行於乙狀結腸。降結腸後面借結締組織附貼於腹後壁,所以活動性也小。

(4)乙狀結腸 長約40-45cm,平左髂嵴處接續降結腸,呈“乙”字形彎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為於直腸。空虛時,其前面常被小腸 遮蓋,當充盈擴張時,在左髂窩可觸及。乙狀結腸全部被腹膜包被,並借乙狀結腸系膜連於左髂窩和小骨盆後壁,其活動性也大。

直腸

(1)直腸的位置及毗鄰 直腸為大腸的末段,長約15-16cm,位於小骨盆內。上端平第3骶椎處接續乙狀結腸,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過盆膈,下端以肛門而終。直腸與小骨0盆腔臟器的毗鄰關係男女不同,男性直腸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則有子宮和陰道。因此,臨床指診時,經肛門可觸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2)直腸的形態 直腸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稱為直腸盆部,盆部的下段腸腔膨大,稱為直腸壺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縮窄稱為肛管或直腸肛門部。直腸有兩個彎曲:上段凸向後,與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後下繞過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會陰曲。臨床上當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順著直腸兩個彎曲的方向將鏡插入,以免損傷腸壁。

大腸大腸

(3)直腸的構造 直腸壺腹內面的黏膜,形成2~3條半月狀的直腸橫襞,其中位於前右側壁的一條,大而恆定,距肛門約7cm,相當於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過乙狀腸鏡檢查確定直腸腫瘤與腹膜腔的位置關係時,常以此橫襞作為標誌。這些橫襞有支持糞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皺襞相連,稱為肛瓣。在肛瓣與相鄰二柱下端之間有小凹陷,稱為肛竇。各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連成鋸齒狀的環形線,稱為齒狀線,為皮膚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線。齒狀線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澤的環形區域,稱為肛梳或痔環。痔環和肛柱的深面有豐富的靜脈叢,此叢如淤血擴張則易形成痔,在齒狀線以上者稱為內痔,以下者稱為外痔。

直腸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由直腸壁環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縮時能協助排便。肛門外括約肌是位於肛門內括約肌周圍的環行肌束,為骨骼肌,可隨意括約肛門。(圖3-23,圖3-24,圖3-25)

運動形式

1.混合運動——袋狀往返運動;2.推進運動——蠕動和集團運動

大腸液與細菌

大腸液分泌

大腸黏膜的上皮和大腸腺均含有許多分泌粘液的杯狀細胞。因此,大腸的分泌富含粘液,粘液能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結腸還分泌碳酸氫鹽,故大腸液呈鹼性(pH8.3~8.4)。

大腸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殘渣刺激腸壁引起,可能通過局部反射完成。副交感神經興奮可使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則使正在進行著的分泌減少。

細菌的活動

大腸內有許多細菌,這些細菌主要來自食物和大腸內的繁殖。大腸內的酸鹼度和溫度對一般細菌的繁殖極為適宜,故細菌在此大量繁殖。細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殘渣的酶,對食物殘渣中的糖類和脂肪的分解稱發酵作用,其分解產物有單糖、醋酸、乳酸、二氧化碳、沼氣、氫氣等。如這類產物很多,就會刺激大腸而引起腹瀉。對蛋白質的分解稱為腐敗作用,其分解產物,除肽、胺基酸、氨等外,還有多種具有毒性的物質,如吲哚、酚等,這類物質產生後,一部分被吸收入血到肝臟解毒,另一部分則隨糞排除。

大腸細菌能利用大腸的內容物合成人體必需的某些維生素,如硫胺素、核黃素及葉酸等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經細菌分解作用後的食物殘渣及其分解產物、腸黏膜的分泌物、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和大量的細菌一起組成糞便。

作用

大腸大腸

人體大腸內細菌構成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對於維持人體正常的內環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大腸內細菌來源於空氣和食物中的細菌,它們經口腔進入消化道,由於結腸緩慢運動,溫度和pH合適等,使細菌得以在這裡大量繁殖。細菌中含有酶,能使纖維素和糖類分解或發酵,

產生乳酸、乙酸、二氧化碳和甲烷等,還可使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和膽鹼等。有些細菌能使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肽、氨、硫化氫、組織胺和吲哚等,使糞便有臭味。結腸中的細菌,還能合成微量的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B族複合物和維生素K,對人體代謝和維持某些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長期的或不適當的使用抗生素,使維生素的合成和吸收不良,易引起維生素缺乏或其他疾病。大腸內的菌群組成在正常情況下是穩定的,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調節結腸固有菌群的重要因素。腸道菌群還能產生各種物質抑制其他菌種生長,甚至以此作為自身調節的方式,控制自身生長,如大腸菌素和短鏈脂肪酸等,都具有抑制細菌繁殖的作用。

大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腸全長約1.5m,起自迴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迴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糞便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汁酸等),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同時大腸還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狀細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護黏膜和潤滑糞便,使糞便易於下行,保護腸壁防止機械損傷,免遭細菌侵蝕。

保護大腸

建議女性朋友們科學減肥和美容,便秘患者除了定量吃一些醫生開出的通便藥物之外,可以多食用粗纖維食物,通過改善飲食習慣達到通便的效果,另外,最近風行世界的大腸水療對治療便秘、清潔腸子有著良好的療效。大腸水療配合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果顯著原因:

1.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作用,可使症狀迅速改善,修復損傷黏膜。

2.加大了給藥深度和藥物與腸道接觸範圍,可使藥物直達病變部位,並在腸道形成保護膜,促進水腫、炎症、潰瘍消失。

3.通過水療可有效清洗腸道,有助於清除腸腔及腸黏膜上的有害微生物及產生的有毒物質等損傷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藥物更易被吸收並在局部發揮作用。

運動和排便

結腸運動

結腸具有類似小腸的分節運動和蠕動,但其頻率較慢,這與大腸主要是吸收水份和暫時貯存糞便的功能相適應。

結腸的另一運動形式稱集團運動,這是一種進行很快且移行很遠的強烈蠕動。這種運動每日約發生3~4次。通常發生於飯後。可能是胃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由十二指腸-結腸反射所引起。集團運動常自橫結腸開始,可將一部分大腸內容物一直推送到結腸下端,甚至推入直腸,引起便意。

排便反射

排便是一種反射活動。糞便入直腸時,刺激直腸壁內的感受器,衝動沿盆神經和腹下神經中的傳入纖維傳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傳入衝動還上傳至大腦皮層,引起便意。如條件許可,衝動通過盆神經的傳出纖維(副交感纖維)傳出,引起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與此同時,陰部神經的傳出衝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糞便則排出體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經興奮,腹肌和膈肌收縮,腹內壓增加,促進排便。如條件不許可,大腦皮層發出衝動,下行抑制脊髓腰骶部初級中樞的活動,抑制衝動沿腹下神經傳出纖維(交感纖維)傳出,使肛門括約肌緊張性增加,乙狀結腸舒張,排便反射則被抑制。

大腸大腸

如果排便反射經常被抑制,就逐漸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糞便在大腸中停留過久,會因過多的水份被吸收而變得乾硬,結果不易排出,這是產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排便的另一種異常現象是,當直腸黏膜由於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時,腸內只有少量糞便、粘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在排便後總有未盡的感覺,臨床上稱這種現象為"里急後重",常見於痢疾或腸炎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