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

臨川

臨川是江西省撫州市的市轄區,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游,東鄰金溪、東鄉,西倚崇仁、豐城,南瀕南城、宜黃,北毗進賢。地形狹長,東西寬48.2公里,南北長69.8公里,總面積2121平方公里。是撫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境內撫河、崇仁河、宜黃河、東鄉河並流,昌江鐵路橫穿西部,目前已擁有170多箇中小型工業企業,素稱“才子之鄉”,有宋代的晏殊、王安石,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名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臨川建縣始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有臨汝二水,遂名臨汝縣。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廢臨川、巴山兩郡置撫

臨川臨川
州(取安撫之意),撫州之名始於此。將西豐、定川兩縣併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治臨川。大業三年(607),改撫州為臨川郡。唐武德五年(622),改臨川郡為撫州,隸洪州總管府。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東興、宜黃、將樂8縣。七年,改洪州總管府為都督府,撫州屬之。貞觀元年(627),撫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撫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元年(758),臨川郡復為撫州。元和六年(811),升撫州為上州。鹹通六年(865),升江南西道為鎮南軍,撫州屬之。後周顯德五年(958),以臨川縣上幕鎮、歸政鄉設金溪場。其後歷代行政區劃變更頻繁,名稱不一。解放初期曾由臨川縣析出撫州市,1987年國務院批准臨川縣、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1995年5月正式合併,2000年10月改市設區,從此開創了臨川發展的新紀元。 全區總面積2121平方公里,現有耕地78萬畝,山地145萬畝,水面23.5萬畝。轄18個鎮、9個鄉、7個街道辦事處、2個墾殖場,411個行政村、82個居委會,3023個村小組;總人口104.6萬,其中非農人口26萬。

自然地理

臨川是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臨川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她地處閩粵要衝,山嶽炳靈,河港縱橫,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興旺,英才輩出,素有江右名郡之稱。
臨川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游,東與金溪、東鄉毗鄰;西倚崇仁、豐城;南瀕南城、宜黃;北與進賢接壤。地形狹長,東西寬48.2公里,南北長69.8公里,總面積2121平方公里,其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多為盆地。境內有臨(宜黃河)、汝(撫河)二水併流。
氣候上,臨川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攝氏度,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攝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攝氏度。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臨川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遣址,說明遠在五、六千年前,臨川人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著人類文明。

行政區劃

臨川區轄青雲街道、西大街街道、荊公路街道、六水橋街道、文昌街道、城西街道、鍾嶺街道等7個街道;轄上頓渡鎮、溫泉鎮、高坪鎮、秋溪鎮、榮山鎮、龍溪鎮、崇崗鎮、大崗鎮、雲山鎮、唱凱鎮、羅針鎮、羅湖鎮、太陽鎮、東館鎮、騰橋鎮、青泥鎮、孝橋鎮、撫北鎮等18個鎮;轄展坪鄉、連城鄉、桐源鄉、湖南鄉、七里崗鄉、嵩湖鄉、鵬田鄉、茅排鄉、河埠鄉等9個鄉。以及七墾、榮墾2個墾殖場。共有65個居委會、42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贛東大道。

經濟概況

撤市設區前,臨川工業具有一定規模,1998、1999、2000年連續3年被評為江西省工業“八強”縣(市)。撤市設區後,部分骨幹企業上收市管,工業經濟規模縮小,但通過幾年來全力主攻工業,取得較大成效,榮獲“江西工業崛起(2002—2004年)三年翻番全面先進單位”,2004年榮獲全省工業發展先進縣(區)稱號,2005年又被評為“全省工業十強縣(區)”

2007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8億元,增長15.2%;完成財政收入3.61億元,一年淨增1個億,增長39.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1億元,增長34.9%;財政總收入在全省排第33位,比2006年前進了6位,獲得省政府縣級財政收入三年翻番獎。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8.94億元,增長3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9億元,增長41.2%;實際引進區外資金15.2億元,占市下達任務的160.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480元,增長21.7%;農民人均純收入4912元,增長17.8%。

2011年,臨川區生產總值21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7%,財政總收入12.1766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0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8348元。

201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59.5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達到76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58億元,實現利稅7.4億元,財政總收入14.5269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0.4億元。

臨川是個農業大區,有農業人口75萬人,耕地83.6萬畝。傳統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同時兼有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柑桔、紅薯、玉米、綠豆等經濟作物,農特產品有臨川西瓜、臨川菜梗、青泥柑桔、七里崗生薑、蓮源茶葉等。近年來,臨川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時程,依靠科技出精品,依靠名牌占市場,形成了以黃梔子、西瓜、花卉、蔬菜為四大支柱的農業產業化格局,黃梔子面積達6萬畝,西瓜22萬畝,花卉1.5萬畝,商品蔬菜10萬畝。“田露”牌西瓜、“安石”牌菜梗、“老農”牌葛粉、“華茂”牌蜂蜜等10餘個產品在江西嶄露頭角。目前,臨川是江南最大的黃梔生產基地,全國四大西瓜之鄉之一,花卉已初步形成了沿昌廈公路從雲山到騰橋的百里花卉長廊,天順生態農業、華茂、安石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日益做大做強,上規模、上效益、上品牌。以撫北工業園區為重點,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條龍服務,一天辦好手續制度,建立“無費區”,營造一個良好的“親商、富商、安商”的環境。2002年全區簽約項目348個,實際進資5.58億元,比上年翻一番。2003年簽約契約282個,實際進資9.3億元,增長89.8%,作為招商引資載體的撫北工業園區,已有19家企業進園落戶,契約資金8億多元,實際進資約3億元。臨川區連續5年被評為全省經濟協作先進單位,全省利用外資先進單位。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臨川地處贛撫平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04、200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區),2005年被評為全省農業發展先進縣(區)。

臨川文化

一種區域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臨川建置已近2000年,南城早於臨川建置,但最早、最長時間成為郡、州、府治的是臨川,距南宋都城最近的也是臨川。南城有一座洞天福地麻姑山,許多官宦和文人學士曾去遊覽,作詩題書,但他們的活動中心,任職地點都是在臨川,特別是一種"文化向性"和"精神組合",以及"文化趨勢"的歷史進程,使撫州地區的文化屬性納入"臨川文化"的範疇。

臨川建置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如今,除了發現50餘座漢墓群外,還在金坪磨盤腦羊坡石雷劈石羅成嶺等發現8萬餘平方米的商代遺址。因此,從研究文化的角度看,臨川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度"還要大大地超出它的建置時間。

臨川文化區位於江西東部,約界於東經115o35’至117o18’,北緯26o29’至28o30’。東鄰福建建寧泰寧光澤邵武;南接石城寧都;西連永豐新乾豐城;北毗貴溪餘干進賢。南北長222公里,東西寬169公里。總面積18816.92公里,占全省總面積11.27%。

臨川文化區歷史悠久。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高在臨川古邑,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漢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督府,撫州從此定名。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揚吳,升為昭武軍。宋起,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朝時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縣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立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東鄉珀乾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1949年5月9目,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處長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分區。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屬江西省。

臨川文化區的行政區劃為:三國吳太平二年,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新建、安浦、永城、宜黃、南豐、東興、西城10縣。南朝梁陳時增設巴山郡、領巴山、西寧、新建、新平、豐城、廣豐、新安7縣。隋朝臨川郡、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原轄區並為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唐朝時,邵武縣劃出,增設南豐縣。南唐時,轄臨川、崇仁、南豐、宜黃4縣,另置昭武軍,轄南城、東興、永城3縣。宋朝撫州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東安5縣,建昌軍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元朝撫州路轄臨川、崇仁、金溪、宜黃、樂安、東鄉6縣,建昌府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5縣。民國二十四年,南城、南豐、東鄉、臨川、宜黃、崇仁、樂安、金溪、資溪、光澤、黎川11縣劃為江西省第七行政區,廣昌劃出屬第八行政區。

1949年7月1日成立撫州分區,轄臨川市及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南城、南豐、資溪、黎川9縣。1950年3月27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1951年6月,改臨川縣城關鎮為臨川縣撫州市。1952年8月,廣昌縣由寧都專區劃歸撫州專區管轄。1960年6月11日,進賢、東鄉兩縣劃歸撫州專區。1983年7月23日,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83年9月30日,進賢縣劃入南昌市。至此,撫州地區轄撫州市和臨川崇仁宜黃樂安南城南豐廣昌黎川資溪金溪東鄉11縣。

現在,我們將今撫州地區亦即"臨川文化"區的縣(市)排出一個順序和隸屬情況,大家就會一目了然地看出"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

南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三國、晉、南朝屬臨川郡。

臨川: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有臨、汝二水繞廓,故鄉臨汝縣。三國時設臨川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臨川郡易名撫州,臨汝縣改稱臨川縣。

崇仁:三國、南朝、隋均屬臨川郡。

宜黃: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臨汝、南城部分領地,立縣於宜黃二水匯合處,稱名,屬臨川郡。

南豐:三國吳太平2年(公元257年)析南城縣南部置縣,屬臨川郡。

金溪: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以上幕鎮和臨咱歸政鄉設金溪場。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劃臨川歸德、順德、順政和金溪場合成。

資溪: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設瀘溪,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有此縣名,故改為資溪縣。兩晉、南北朝、隋、唐均屬臨川郡。

黎川: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城縣東南鄉置一新縣,故曰新城縣。屬撫州。

廣昌:撫河發源地。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豐縣南部之天授,南豐、興城為一縣,因道通閩廣和南昌而名廣昌。

樂安: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以崇仁天授、樂安、忠義和永豐的立道置樂安縣。屬撫州。

東鄉縣: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析臨川東廂、割金溪和饒州府的餘江、餘干及進賢部分領地而成。

撫州市:由臨川分出,1951年6月改臨川縣城關區為臨川縣撫州市,1955年獨立成為撫州市。現已和臨川縣合併為臨川市。

臨川文化的地理成因地理環境,包括宇宙的、地質的、氣象的、水文的、人文的、生物的等等條件,它們共同構成人類生存的基礎,創造文化的自然前提。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文化有聲有色的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劇,那么,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當然,地理環境不僅是文化的消極襯托物,自從人的因素滲入地理環境之後,地理環境已經成為各民族、各國度文化的構造成分,成為鍛治文化合金的重要元素,地理環境不是脫離人類生活的純客觀事物,而在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有可能成為人類提供福利或造成阻難的物質和能量,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人類活動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地球上愈來少有全然不受人類影響純地理環境,在這一意義上,可以把世界環境稱作"社會--地理環境"。

文化發展的"唯智慧論"是對立的一極,它企圖把地球逐出社會,把自然逐出歷史,將文化單純歸結為人類智力或精神的產物,進而歸結為天才的創造。與排斥地理因素的"唯智慧論"相對立的另一極,是"地理唯物論",它認為地理條件規定著民族性與社會制度,制約著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方向。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全部歷史都必須用地理觀點來研究。地理提供了歷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場景,歷史事實與它聯繫在一起才具有意義。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所著《論空氣·水之環境》一書,強調地理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古希臘最淵博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提出:地理的各種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緯度有關,他創立環境地理學,認為地理環境既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環境,又是制約社會存在的相關體系,從而把地理環境納入人類歷史和文化考察的範圍之內。文藝復興晚期字者、法國讓·博丹認為,"整個民族的心理特點決定於這個民族賴以民展的自然條件的總和。"他不單把人的心理、氣質的自然條件基礎歸結為緯度高低造成的氣溫差異,還歸結為經度造成的溫度差異。此外,讓·博丹還注意到人類法規、意志和教育對自然條件的反作用。他的思想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對地理因素與人文因素相互關係的重視。歐洲啟蒙運動的代表之一孟德斯鳩系統地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他在名著《論法的精神》中把緯度和濱海性作為人確定製度的決定因素。中國近代文化人梁啓超杜亞泉李大釗等在追溯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原因時,主要用孟德斯鳩提供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故其在文化生成機制研究上的成敗得失,與"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優長和缺陷直接相關。十九世紀初葉的德國哲學黑格爾關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問題有比較深刻的看法,他將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歸結為三方面:對生產方式、經濟生活發生作用;對社會關係、政治制度發生作用;對民族性格發生作用。不過,黑格爾並沒有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他特別申明,應當給地理環境的作用力以恰如其分的評價:我們不應該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愛奧尼亞的明媚的天空不能單獨生產荷馬。這就對文化成因作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綜合考察預留了廣闊天地。

人類的生方式,人類創造下的文化,不是環境單獨的產物,而是環境因素與人文因素(社會、歷史、心理)的複合體。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發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地理環境只是形成人類成只和文化的複雜因果網路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它對民族性格和文化風格的建造,主要是通過提供生產力的物質條件,間接發揮作用的。物質生產是整個社會生活及整個現實歷史的基礎,物質生活和生活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是決定社發展程度,因而也是決定文化發展水平的主要力量。而地理環境是人類休事社會和平的物質前提,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下是在這一意義上,物質生產及其技術系統構成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文化創造的主要媒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自然產品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質生產方式的不同類型。文化的區域性特徵與地理環境的千差萬別存在著經常的關係。有江河灌溉的暖溫帶--來熱帶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分的熱能和水分,故農業最早得到發展;草原--荒漠展開了流動畜牧的廣闊場所,成為遊牧經濟的溫床;濱海地區擁有魚鹽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業應運而興。上述物質生產方式的不同型範,又是各種格局的文化類型得以形成的基礎,影響著各地域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大河--農業文明的穩定持重,與江河灌溉造成兩岸居民農耕生活的穩定性有關;草原--遊牧文明的粗獷驃悍、慣於掠奪,與來自草原多變的惡劣氣候提供的"射生飲血"的遊牧生活方式有關;海洋--商業文明的外向開拓精神,則與大海為海洋民族展開了流動生活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遼闊領域相聯繫。

地理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風俗習慣、性格面貌,但這種影響要靠人們自身的活動實現。《國語》謂:"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義,勞也。"便注意到地理環境影響民性所經由的中介--人自身的淫逸或勤勞。《漢書·地理志》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運靜亡常,視君之情慾,故謂之俗。"把風俗看作地理環境和社會教化共同產物。

地理環境還可以直接賦予某些文化以色彩,如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江西小調便洋溢著高山雪峰,遼闊草原、水鄉澤國特有韻味;史詩《羅摩衍那》則瀰漫著南亞次大陸熱帶叢林的神秘情致。酷熱的氣候還影響人們的思想,古鯿學者為避酷暑,到清涼的山林修行,其出世思想與炎熱氣候有一定關係。所以有人把盛行出世觀念的印度文化稱作"鄉土文化"。

總之,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創造的作用是真實而多側面,持續而深刻的,但這些作用主要又不是立竿見影的。在通常情況下,地理環境只為文化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至於某種可能性以某種形態轉變為現實性,則取決於人類的選擇。人是一種理性動物,具有人文--社會傳統。人類活動並非由地理環境直接和單獨決定。人類對自然提供的可能性有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受到社會諸因素--經濟的、政治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制約。地理環境不過為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機遇,繞過或克服這種阻難的自覺力量。尤其是當人文傳統形成以後,便以相當頑強的定勢,久遠地影響文化發展方向。所以,在相似的地理環境中可以產生迥然不同的文化類型,如緯度、氣候接近的東亞大陸和北美大陸所出現的文明,無論古代的還是近現代的,均大異其趣;在同一區域,地理環境並未普通化,或變化甚微,因較大的人文因素介入,文化可以發生劇變,如在歐洲人抵達前後,美洲大陸上的文明類型便頗相逕庭。

人類的社會因素具有強大的選擇能力。使人類可以在同一自然環境內創造不同的文化事實,自然是相對固定的。人文是相對無定的,但無定的人文因素並不能天馬行空中樓閣縱橫馳騁,而必須以相參固定的自然因素為物質基礎,把握自然因素提供的可能性,去創造文化的巨大影響,並進而考察地理環境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怎樣的可能性,以及中華民族如何在這些可能性中作出自己的抉擇,創造出獨具風格的文化類型。

臨川文化區域的地理環境從地形上看,全區東南西三面環山,武夷山脈逶迤境東南,雩山山脈綿延境西南,地勢南高北低,由北向南漸次向鄱陽湖平原地區傾斜。境內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崗地、谷地廣布,河谷平原開闊,土地連片集中,撫河水系網及全境。海拔大於500米。相對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在面積為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19.52%。海拔100-500米,相對高度50-300米左右的丘陵面積為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62.75%。海拔小於100米,相對高度30-80米的崗地面積為1735.5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9.22%。相對高度5-30米,平坦開闊,地形很小起伏的平原面積為1600.4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8.51%。

臨川文化區地形可分為四類:一是北部撫河沖積平原與丘陵區。包括臨川市、東鄉縣和崇仁縣以及金谿縣大部、宜黃北部、樂安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積6765.7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35.96%。二是西部中低山與丘陵區。包括宜黃縣的大部分、崇仁縣西南部、樂安縣東南部、臨川南部、南城縣西部、南豐縣西部,廣昌縣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積4553.7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24.2%。三是東南部中山區。包括金谿縣東部、資溪縣全境、黎川縣東南部、南豐縣西南部、廣昌縣東南部等地,土地面積3879.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20.6%。四是中南部丘陵區。包括南城縣、南豐、黎州縣的大部分、廣昌縣中部等地,土地面積3618.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19.22%。

臨川文化區山地大多分布於邊緣地帶,分屬武夷山和雩山兩大山脈。東南部沿閩贛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脈,界於區內的資溪、黎川、南豐、廣昌縣與福建光澤、泰寧、建寧縣之間,山脈呈東南向西北走向,全長約250公里。海拔高度1000-1500米,相對高度大於500米。主要山峰有資溪肥的鶴東峰(海拔1364米)、出雲峰(1278米)、野雞頂(1224米)、大旭山(1107米)、黎川縣的楊山嶺(1513米)、蓮荷峰(1494米)、會仙峰(1355米)等。武夷山地勢高聳,期間著名的資溪鐵牛關、黎川杉關、南豐甘家隘等山坳隘口,自古以來就是閩贛兩省重要交通孔道。西南部宜黃、樂安等縣的山地,屬雩山余脈,山體由西南部突入向北延伸至臨川西南部的芙蓉山,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500米。主要山峰有宜黃、南豐的軍峰(1761米),樂安縣鴨公嶂(1346米),崇仁縣的相山(1219米),宜黃縣的大王山(1137米),臨川、南城的芙蓉山(1176米)等。

臨川文化區河流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脈。主要特點是水系完整,河道密布,溪流不斷,水面廣闊,水流量大,含沙量少,水能資源豐富。全區河流主要為撫河水系,平均年經流量181億立方米。撫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發源於贛閩邊界武夷山脈西麓血木嶺,流經廣昌、南豐,於南城右匯黎灘河,經金溪,於臨川左納臨水,右納雲山河,此後分別注入贛江及鄱陽湖。南城以上為上游,稱盱江撫河全長317公里,流域面積17350平方公里。撫河水系在臨川文化區域集水面積為15945.6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91.9%,占全區土地面積84.6%。

信江支流瀘陽河白塔河分布於資溪、金溪、東鄉三縣,瀘陽河內集水面積984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5.2%,白塔河區內集水面積43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2.3%。

贛江支流烏江水系網及樂安,集水面積1417.9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7.5%。梅江水系網及廣昌,集水面積44.5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0.24%。

臨川文化區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季冷暖空氣活動動頻繁,陰雨連綿少日照。夏季多偏南風,初夏溫多雨,盛夏乾旱炎熱。秋季常受變性高壓控制,秋高氣爽多晴天。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全區年平均氣溫17.6℃。1月份平均氣溫5℃,7月份平均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11℃(1973年12月26日出現在資溪縣),極端最高氣溫42.1℃(1971年7月31日出現在崇仁縣)。無霜期在263至278天之間,全區平均270天左右。臨川文化區屬短日照區,日照總時數為1647-1971小時,全區平均1780小時。年降水量1642-1922毫米,局部地方高達2619.2毫米。全區平均降水量1735毫米。降水量總趨勢是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全區平均雨日為160-170天,資溪縣183天為最多,臨川市158天為最少。

臨川文化區有許多野生動植物繁衍生長,其中高等植物有3000餘種,棵子植物7科17種,被子植物143科857種,優良速生樹種26科55種,庭院觀賞樹20種,藥用植物116科477種,珍貴衡有樹種11科13種,屬於國家保護的有12種。全區森林覆蓋率3461%,人均森林面積3.08畝,活立木蓄積量2450餘萬立方料,毛竹蓄積量8826餘萬根。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昆蟲有18目118科916種,其中有害昆蟲8目88科808種,有益昆蟲10目30科108種。鳥類107種。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金貓雲豹華南虎四種,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獼猴穿山甲等13種,還有數量可觀的藥用動物和皮毛動物。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70.246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49.143萬千瓦。全區有色金屬礦主要有銅、鉛、鋅、鈷、鋇;稀有金屬主要有稀土金屬等;黑色金屬主要有欣;燃料礦主要有煤;非金屬礦有高嶺土瓷土重晶石等礦最為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旅遊

主要旅遊景點有撫州名人雕塑園、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紀念館、汝水森林公園、金山寺、天主教堂、人民公園湯墓、溫泉度假村、正覺寺、靈谷峰、擬峴台、夢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