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都為古蜀國都邑。公元前7世紀左右,由蜀王開明氏稱帝後所建,與廣都、成都同為蜀中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古蜀國經歷蠶叢、柏灌、魚鳧之後,望帝杜宇始“教民務農”,率蜀族人民由山區向平原轉移。當時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質肥沃的成都平原常遭洪災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荊楚遷來的部族首領鱉靈為相,命其治水。鱉靈決玉壘,開金堂峽,以除水害,民得安處。其後,鱉靈取代杜宇,建立開明王朝,號叢帝。開明氏即位之後,江水得到進一步治理,成都平原的大部地區能夠陸處。蜀族人民生產活動的中心,遂由平原邊區的丘陵地帶轉向平原縱深。由於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地域擴大,長期處於山區邊緣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適應發展變化的要求,須另建政權活動中心。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蜀王開明氏稱帝後,建設開明政權的都邑。為有別於杜宇氏的舊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都城舊址,在距今新都區新都鎮城東北10公里的清白江三邑橋南岸軍屯鎮昇平村一帶。隨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將治所從軍屯遷至今新都鎮。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秦滅蜀後,於成都置蜀郡,新都歸蜀郡管轄。漢高祖六年(前201),分割巴、蜀地,設定廣漢郡,新都縣劃歸廣漢郡。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分益州之地置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屬梁州,統領雒縣(今廣漢市)、什邡、綿竹、新都四縣,郡治在雒。
鹹寧三年(277),晉武帝封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新都郡為新都國。太康六年(285),司馬該死後無子繼承,廢除新都國,復為新都郡。同年廢郡,新都以縣仍屬廣漢郡。
東晉安帝時期(397—418),設始康郡寄治成都,領始康、新城、談、晉豐4個僑縣(有建制無領地)。502年,廢除無領地的僑縣、僑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遷入新都,廢其原領僑縣,劃入新都縣。始康郡隸屬益州,治所在今新都城南,新都縣治所在今軍屯鎮昇平村。
西魏廢帝二年(553)平蜀,廢始康郡,將新都改屬益州的蜀郡。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改新都縣名為興樂縣,始將縣治所從軍屯遷至今新都鎮。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對州縣大加省並,撤銷興樂縣併入成都縣,隸屬蜀郡。
唐武德二年(619),恢復興樂縣,隨即復名新都縣,隸屬益州。
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新都隸屬多有更迭,新都名稱未變,相沿至民國。
民國24年(1935),國民黨政權統一川政,設四川省政府,將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新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38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川省劃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4個行政公署,新都縣隸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
1960年2月撤銷新都縣合併於新繁縣,1962年10月恢復新都縣,1965年7月撤銷新繁縣併入新都縣。
1983年3月溫江行署合併於成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新都歸成都市管轄。
2001年11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新都縣,設立成都市新都區,以原新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新都鎮。2002年1月1日,新都舉行撤縣設區儀式。
行政區劃
新都區現轄3個街道(新都、大豐、三河)、10個鎮(新繁、新民、清流、龍橋、馬家、泰興、木蘭、軍屯、石板灘、斑竹園)。
1985年,新都縣下轄3個鎮、22個鄉。即新都鎮、新繁鎮、石板灘鎮;桂湖鄉、桂林鄉、天元鄉、三河鄉、大豐鄉、龍橋鄉、斑竹園鄉、竹友鄉、龍安鄉、高寧鄉、利濟鄉、清流鄉、清白鄉、新農鄉、新民鄉、河屯鄉、軍屯鄉、馬家鄉、柏水鄉、龍虎鄉、泰興鄉、木蘭鄉。
1992年,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撤銷天元鄉、桂林鄉併入新都鎮;撤銷清白鄉、新農鄉併入新繁鎮;撤銷柏水鄉併入斑竹園鄉,設斑竹園鎮;撤銷河屯鄉併入新民鄉,設新民鎮;撤銷高寧鄉併入利濟鄉,設利濟鎮;撤銷清流鄉、龍虎鄉、泰興鄉、馬家鄉、三河鄉,分別設鎮;保留大豐鎮、石板灘鎮和龍橋、龍安、木蘭、竹友、軍屯5個鄉。新都縣轄12個鎮、5個鄉。
1994年,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撤銷龍橋鄉,設立龍橋鎮。2001年,撤銷木蘭鄉、軍屯鄉、竹友鄉、龍安鄉,分別設鎮,所轄行政區域不變。
2003年,新都鎮、新繁鎮、大豐鎮、三河鎮分別設街道辦事處,與鎮政府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所轄區域與鎮相同。
2004年11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撤銷龍虎鎮併入新都鎮;撤銷利濟鎮,將其所轄的同義、同福、水梨、迎祥、雙利、界牌、永明、柳泉、順河、元通等10個村所屬區域劃歸清流鎮;撤銷龍安鎮,將龍安鎮及利濟鎮所轄的公義、錦水、曲水、通聯、石雲、廣濟、新龐、寧河等8個村所屬區域劃歸新繁鎮;撤銷竹友鎮併入斑竹園鎮。將大豐鎮、三河鎮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新都街道辦事處、新繁街道辦事處分別與新組建的新都鎮、新繁鎮人民政府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所轄行政區域分別與新組建的鎮相同。
到2005年末,新都區轄11個鎮、2個街道。分別是:新都鎮(新都街道)、新繁鎮(新繁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龍橋鎮、斑竹園鎮、新民鎮、馬家鎮、軍屯鎮、泰興鎮、木蘭鎮、石板灘鎮、清流鎮。
2005年,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將青白江區龍王鎮的新誼、雙柏、黃果、園林、石樁、長林6個村及合江社區和龍泉驛區黃土鎮的回龍村、金三角社區所屬區域劃歸新都區石板灘鎮管轄,所轄人口16612人、面積15.6平方公里。
2013年10月16日,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發出公告,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成都市新都區撤銷新都鎮設立新都街道辦事處的批覆》(川府民政10號)和《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撤銷新都區新都鎮設定新都街道辦事處的批覆》(成府函48號),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決定撤銷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設立成都市新都區新都街道辦事處,轄原新都鎮所屬行政區域,新都街道辦事處駐紫瑞街9號。
區劃詳情
新都區下轄3個街道(新都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10個鎮(新繁鎮、新民鎮、清流鎮、龍橋鎮、馬家鎮、泰興鎮、木蘭鎮、軍屯鎮、石板灘鎮、斑竹園鎮)。
政治
職務 | 姓名 |
區長 | 李雲 |
常務副區長 | 張吉廣 |
副區長 | 孫輝、張文豪、吳昊、陳志、劉清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都區地處東徑103°54′02″~104°16′54″,北緯30°40′40″~30°57′58″。東南與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成華區、金牛區接壤,西連郫縣、北鄰彭州市、廣漢市,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
土壤
新都區境內土壤主要是岷江、沱江支流清白江、毗河及蒙陽河水系的沖洪積物堆積而成的河漫灘和一、二級台地。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比降為0.2~0.3%,海拔475~470米,相對高差不小於5米。占新都區幅員面積的79.82%。農耕地,占總耕地面積的84.14%。主產水稻、小麥、油菜、曬菸、韭黃、大蒜、川芎,是新都區糧油煙藥的重要產地。
氣候
新都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徵是: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溫濕同季,水熱同步,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早,但不穩定;夏季炎熱暴雨多;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冬季乾燥多雲霧。境內氣溫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升高。累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最高氣溫16.7℃,年平均最低氣溫15.4℃,高低差為1.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1℃(2006年8月21日),最低為-5.4℃(1975年12月15日),極值相差42.5℃。大多數年份最高氣溫在33~35℃,最低在-3℃左右。累年平均無霜期279天。
地貌
新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新都區地貌形態,主體為平壩,部份為台地。平壩即成都平原中央凹陷地帶部分,台地即成都平原北部邊緣構造地帶部分。縣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面平均坡降2‰~3‰從西北向東南傾斜。
水文
新都境內河流,北有清白江,屬都江堰蒲陽河水系;南有毗河,屬都江堰柏條河水系;中有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錦水河分乾渠,以取代原“寬、淺、彎”的天然河道蟆水河、錦水河,此兩河大部還耕,個別地段留作區間行洪道,老錦水河下段保留作為泄洪道;東有西江河,自南向東北流,為龍泉山脈行洪河道。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木本植物:五倍子、構樹、馬錢子、刺梨、野枸杞、野白茶樹、野花椒、三叉果、水白蠟、楊十條、桑寄生等;
藤本植物:七里香、金銀花、雞屎藤、菟絲子、排風藤、眉毛草等;
草本植物:車前草、散血草(泥鰍草)、龍膽草、蒲公英、蛇床子、鐵菜子、豬遼參、豬鼻孔、夏枯草、陳艾、菖蒲、薄荷、萱草(黃花)、益母草、二郎劍、馬齒莧、五加皮、金錢草、墨斗草、風寒草、肺經草、紅快子、吹吹草、燈心草、馬蹄草、透骨消、地黃瓜、星星草、酸酸草、白頭翁、麻斑竹、青蒿、白茅,蕁麻(霍麻)、魔芋、癩格寶草、打破碗花、水當歸、水黃連、 香附子、淡竹葉、扁竹根、糯米草、餑餑艾、黃花艾、狗尾草、馬鞭稍、爬地草、瓦蓮花、地胡椒、刺蘿蔔、舒筋草、見腫消、水皂角、野蓼子、水蠟燭、野半夏、威靈仙、何首烏等;
菌類:榿木蕈、青槓蕈、菩提蕈、竹絲蕈、清糖蕈、馬蹄苞、三把菇、群羊蕈等。
動物資源
哺乳類:野狗、草狐、野貓、水獺(魚貓子)、野兔、黃鼬(黃鼠狼)、鼠、田鼠、地老鼠、蝙蝠等;
爬行類:蛇、蜥蜴、龜、鱉等;
兩棲類:青蛙、蟾蜍等;
鳥類:喜鵲、烏鴉、麻雀、山鷓子、燕子、點水雀、黃鶯、烏鸝、白(紫)燕、四喜、杜鵑、布穀、戴勝、鵪鶉、啄木鳥、八哥、狐脰雀、黃偷雀、蠟嘴雀、叫叫、米鸚哥、豬屎雀、土畫眉、花臉雀、白頭翁、青頭姑、斑鳩、水斑鳩、馬伯勞、黃脰雀、翡翠(打魚雀)、鷺鷥、水雞、野鴨、秧雞、董雞、黃雞婆、白臉雞、半頭紅、哇子、貓頭鷹、桐花鳳、雁、青莊、鷹、鷂等;
魚類:鯉魚、鯽魚、鰱魚、沙鰮子、白甲魚、黃辣丁、墨線子、黃鰱魚、青波魚、桃花魚、細鱗、石巴子、船丁子、牛尾魚、油葫蘆、刀片子、烏棒魚、泥鰍、黃鱔、青鱔等;
甲殼類:螃蟹、蚌、蝦、田螺、蝸牛等;
昆蟲類:螞蟻、白螞蟻、蜘蛛、花蜘蛛、剃頭貓、壁繭、蠅虎、涎搭蟲、百節蟲、蜈蚣、草鞋蟲、豬兒蟲、毛蟲、煬辣子、糞蛆、蚯蚓、地鱉、地虱子、竹虱子、柴蟲、木蠹、牛角蜂、土蜂、狗屎蜂、綠兒、撲燈蛾、蝴蝶、黃(白)蛾兒、尺蠖、蜻蜒、七姑娘、蚱蟬、金蟬子、瓢蟲、蚜蟲、天牛、打卦蟲、推屎爬、地牯牛、土狗子、螢火蟲、蒼蠅、蚊子、默默蚊、牛虻、釘狗蟲、斑蝥、紅娘子、蟑螂、打屁蟲、水打屁蟲、筍子蟲、螳螂、蟋蟀、叫姑姑、油蚱蜢、蝗蟲、千石姑,豆子蟲、跳格蚤、醋蠓子、米牛牛、蠹魚、灶馬、水螞蟥、水爬蟲、水端公、水馬、蝌蚪、孑孓等。
人口
2012年新都區戶籍人口69.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年末全區常住人口78.56萬人,城鎮化率達58.4%。全區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5‰
經濟
綜述
2012年新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6.05億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92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90.87億元,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42.26億元,增長11.8%。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1.5%、73.2%和25.3%,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2、9.7和3.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關係為5.0:63.8:31.2。第一產業
2012年新都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6.54億元,增長5.8%。其中種植業17.70億元,增長9.8%;畜牧業實現產值16.90億元,下降6.9%。2012年新都區農作物播種面積達74.5萬畝,比上年增加0.8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3.2萬畝,減少0.6萬畝。糧食產量20.8萬噸,比上年增加0.6萬噸,其中小麥11.6萬畝,產量3.9萬噸;稻穀28.1萬畝,產量15.6萬噸。油菜13.2萬畝,產量2.1萬噸。蔬菜13.1萬畝,產量29.9萬噸。水果產量2.0萬噸。綠色食品新都柚基地面積達0.4萬畝,產量0.6萬噸。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基本穩定。
第二產業
2012年新都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60.40億元,增長14.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23.84億元,增長14.2%。工業集中度達79.0%,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產銷率達98.4 %。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情況。2012年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75.70億元,實現利潤47.5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2.1 %,總資產貢獻率達13.6 %。企業虧損面為8.4 %。
2012年新都區規模以上機械製造業、電子行業、食品及飲料業、醫藥行業、家具行業五大主導產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156.50億元,增長14.6%,占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9.9%。2012年園區(工業區、家具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9個,增長3.0%,占新都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的54.6%。2012年園區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4.37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新都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42億元,增長12.3%。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實現零售額99.02億元,增長11.7%;鄉村實現零售額3.40億元,增長30.5%。從行業特徵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19億元,增長15.5%;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6.67億元,增長10.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05億元,增長17.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51億元,增長17.3%。社會
科技事業
2016年,新都區組織實施國家、省、市重大科技項目67項,其中國家級11項,省級14項,市級42項;獲專項資金支持2113萬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家,高新企業總數達到67家。全年共申請專利7557件,增長22.9%,其中發明1929件。
教育事業
2016年末,新都區共有各類基礎教育學校256所,其中:公辦普通高中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國中17所,九年制學校5所,國小27所,幼稚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中國小15所,幼稚園182所。中等及以下學校在校學生數為138689人(學前教育階段36942人、義務段學生人數84003人、高中學生人數12191人、職業教育學生人數5553人)。中等及以下公辦學校教職工5655人。
高等教育
新都區有高等院校4所,其中大學3所(西南石油大學、四川音樂學院、成都醫學院),成人高校(成都電大新都分校)1所。
醫療事業
2017年1月,新都區共有衛生機構596個(含村衛生室),其中綜合醫院18個,中醫醫院1個,專科醫院7個,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個,衛生院11個,衛生站274個,衛生室19個,醫務室7個,衛生所5個,門診部2個,診所243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數總數共有3591張。新都區共有執業醫師2998人,執業助理醫師319人,註冊護士4208人。
文化事業
文物資源情況
新都歷史悠久,建治於春秋末期,距今近2800年歷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寶光寺和升庵桂湖兩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始建於東漢的寶光寺位列“長江流域四大佛教叢林”之一;“西蜀第一湖”升庵桂湖是明代狀元、大學士楊慎的祖居,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已列入國家級4A景區。全區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點)430處。其中:國保單位2處,省保單位4處,區保單位9處。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7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個。
文化基礎設施
1992年新都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 榮譽稱號, 1999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2004年、2009年、2014年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複查驗收。2013年成功創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有市級圖書館分館2個,區級圖書館1個,區級圖書館分館14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青工文化驛站2個,鎮級演藝中心1個,市級一級文化站9個,市級二級文化站4個;成都市市民文化學校新都分校1個,市民文化輔導站13個,254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 270個民眾文化活動廣場。“快樂周末·百姓舞台”已成為成都市最具影響力的民眾文化知名品牌。全區有各類體育協會23個,各類文化協會組織10個,協會會員6700餘人;全民健身設施(場地)956餘處,健身綠道100餘公里,建成足球場18片,羽毛球館1座。
交通概況
新都的公路四通八達。通過境域的成都至德陽水泥路面高速公路,成彭水泥路面公路,成綿全封閉高速公路、川陝柏油路面公路幹線,均為國、省道公路,全長73公里;境內柏油路面公路9條,全長88.3公里,鄉道公路21條,全長110公里,機耕道607條,全長652公里,灌通了全區的鄉、村、社。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道公路、省道公路為骨架,以縣道、鄉道公路為幹線的交通運輸網路。新都鐵路交通十分發達,通過新都境內的成渝、寶成、達成、青都4條鐵路幹線,其中:成渝鐵路(成都--重慶),從新都東南部的石板灘鎮通過,在該鎮設有火車站,全年貨運量近100萬噸。寶成鐵路(成都--寶雞),從新都桂湖鎮通過,在該鎮設有火車站,全年貨運量150-180萬噸,成都海關在該站設點直接辦理貨物出入境手續。青都鐵路(青白江區--都江堰市),從新都西北境內的清流鄉通過,在該鄉設有火車站,全年貨運量為5萬多噸。達成鐵路(達縣--成都)在泰興鎮設有火車站和大型編組站。此外,相鄰的龍潭、天回、青白江、成都北站和東站等5個火車站,還可為該區客貨進出使用。
成都民航是全國大型航空港之一,距該區城區僅30公里,有定期航班飛往北京、上海、廣州、瀋陽、武漢、桂林、西安、長沙、昆明、貴陽、拉薩、長春、大連、哈爾濱、海口等地以及省內主要城市。桂湖鎮內設有四川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售票處(點)2個。
旅遊資源
新都區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縣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有西蜀“川西第一湖”之稱的升庵桂湖;有享譽中外的寶光寺、千佛碑、戰國墓、馬超墳、新繁東湖公園、龍藏寺碑林等名勝古蹟,以及泥巴沱、白鶴島、龍橋野生動物養殖場等自然景觀。一代文豪郭沫若聯贊云:桂蕊飄香,美哉樂土;湖光增色,換了人間。萬里委員長譽之為:“香城寶地”。
寶光寺是我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結構完整,文物眾多的佛教禪宗寺院。2001年6月25日,寶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光寺是我國唯一保存了早期佛寺“寺塔一體、塔踞中心”典型布局的寺院。寺中舍利塔建於唐代,迭經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級密檐式方形磚塔。羅漢堂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內塑佛、菩薩、祖師59尊。寶光寺為中國著名的佛教禪宗寺廟,奇特的是,寺里還有一座自成體系的淨土宗寺廟。中國園林的“園中之園”不乏例證,而“寺中之寺”實屬罕見。
新都升庵桂湖公園是宋代狀元楊升庵的故址,楊升庵愛桂花,曾於故宅園中植桂花樹數百株,這就是今天的蜀中名園“桂湖“。這裡清幽恬靜,庭園是典型的川西古建築風格,園內有眾多桂花,且不管名貴品種。金秋時節,這裡一片金黃菜花,十里飄香,頗有特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藏寺原名慈惠庵,始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宋大中祥符年間擴大為寺,更名為龍藏寺,元末毀,明洪武初和清康熙初先後再建。經清初高僧大朗和晚清詩僧雪堂主持,敬賢重才,招致文人薈萃,詩人書法家輩出,建龍藏寺碑林,樹大朗和尚築堰治水功德碑。著名詩人、書法家顧處長初晚年居家龍藏寺,卒後與繼室范雒娟同葬寺側。
新繁東湖為唐代著名宰相、詩人、政治家李德裕作新繁縣令時開鑿,是中國有跡可考的兩處(另一處為山西省新繹縣絳守居)唐代古典、人文園林之一,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 | 簡介 |
---|---|
桂湖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都桂湖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桂湖中路109號,距離成都市約18公里。桂湖始建於初唐,原名“南亭”。明代著名學者楊慎(號升庵)在此沿湖廣植桂樹,餞別友人,作詩《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全園占地面積約48000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環境優雅的古典園林。 |
寶光寺 | 寶光寺位於成都北郊18公里處新都縣城。從成都出發,沿川陝路前行十六公里,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一座紅牆環繞,佛塔凌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四川著名禪寺。 |
風土人情
婚嫁
民國時期婚姻,大都遵父母命,經媒妁言,重庚帖,厚妝奩。《新繁鄉土志》載:“自光緒以來,新繁嫁女之家,中人之產三四百金俗尤以為薄;富室則千金,弗稱道也;貧者以不及為羞。於是箱籠中虛而外觀必飾。”封建婚姻造成了指腹聯姻、望門寡、過門寡、童養媳等等摧殘婦女的悲劇。還有因近親結婚而造成子女畸形,寡婦守節不許再嫁,富室之家納妾等等。在上層人士和知識界中也曾倡導新式結婚,但多數人家仍沿襲古代“六禮”的舊俗。婚娶過程是:男女青年到一定年齡時親朋鄰居為之作伐,選擇門當戶對、品德才貌相當的作為婚配對象。經過“訪人戶”、“合婚”、“看人”、“報期”等過程決定結為配偶。結婚前夕,男方備辦衣飾、禮物送往女家,並帶回女方陪奩,稱為“過禮”。當晚男方簪花掛紅,吃“花夜酒”。婚日晨,女方舉行辭祖儀式。婚日,男方備鼓樂、彩旗、花轎,迎新娘,稱為“迎親”。新娘至,即行“周堂”,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拜長輩、夫妻交拜,然後雙雙進入洞房,共飲交杯酒,結婚禮儀初告完畢。中午,設宴招待賓客。晚上,親朋於新房中祝賀新婚夫婦,稱為“鬧房”。婚後3日或當天夫妻同至女家午宴而返,稱為“回門”。丘陵區則是婚後第三天女母去男家看望女兒,稱為“逛露水”。第九天女母帶一小男孩(以示生兒子)去男家將女兒接回娘家住9天(以示久久長壽)。到時,新郎去岳家接回新娘,稱為“耍九”。事後,男女兩家各自饋贈“紅葉”(媒人),稱為“謝紅”。至此,婚禮結束。
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保障一夫一妻制,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
新的結婚程式:男女青年雙方自願,符合《婚姻法》的結婚條件,同至鄉(鎮)人民政府履行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後,取得法律保護。
解放初期,農村婚娶一如舊習。機關、單位職工的婚事從簡,女不辦陪奩,男不備酒禮,僅以香菸、茶水、糖果相待。婚日,女步行至男家或由男方去接。1960年後,厚彩禮、重宴席,一般嫁女之家須置雙被雙帳,三轉一響(腳踏車、手錶、縫紉機、收音機)。男家則要新置四大件(床、衣櫃、寫字檯、平櫃)。婚日,男方派出包括新郎在內的未婚青年男4人女3人,或步行或騎腳踏車至女家迎接新娘,早餐後始返。女家也同時派出男女各2人送親。宴席和“鬧房”一如舊俗。1976年後提倡婚事新辦,女不收財禮,男不辦酒席。各鄉(鎮)人民政府分別在1979~1981年間於每季度舉行一次集體婚禮,由鄉(鎮)負責人主持。婦聯及共青團負責人為他們祝賀,少年兒童為他們獻花,有的還放映電影以助興。1982年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房中的陳設除家具、沙發外,還添置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舉辦宴席,招待親朋好友。農村中婚嫁禮儀沒有多大變更,仍要經過“看人”、“過禮”、“迎親”幾道程式,至於宴席須視其家庭境遇而異。2009年年來,單位職工利用節假日舉行旅行結婚度蜜月的逐年增多。
喪葬
民國時期,一般的喪葬過程是:人剛一斷氣,隨即拋藥罐,戳屋頂,放鞭炮,燒“倒頭紙”。子孫為死者沐浴、整容、穿戴,將其抬入棺內,棺腳點一燈。死人的穿戴叫“壽衣”,衣質系布料或絲綢。若有殉葬品也隨同放入棺內。然後直系親屬齊集棺旁由陰陽先生作“閉殮”儀式。死後3日或擇期“成服”,重孝子裹白孝帕,身著粗麻布孝衣,足穿草履,腰系麻帶。安葬前夕,主人於是日擇宗親長輩擅長書法的或鄰里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點主”,即點主官以孝子指血於事前寫好的缺“神”字之直劃,“主”字之上點的牌位上用朱筆補成,在左昭右穆上加紅圈。成服立位後,擇其黃道吉日發引扶柩葬於祖塋。來歲清明上新墓。自亡之日起每7天燒1次紙錢,稱為“燒七”。百日祭祀叫“百期”。3年除服叫“滿孝”。至此喪事結束。
這些喪禮不論貧富均盡力為之,以示盡孝。小康以上之家還要念經、做道場、祭行三獻、家祭和歌詩念經、做道場。行三獻,三獻分初獻、亞獻、終獻。其形式是:由兩個禮生喊禮,一個引贊孝子率孝眾人等經過整冠、圓領、束帶和納履後,於靈前獻香、獻帛、獻爵。然後左鏇右轉,右鏇左轉,俯伏長跪聽讀哀章,聽講孝義,聽歌詩章。最後,跪於靈位右側聽客祭。祭文,一般是通用祭文。如:“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大(孺)人之德,山高水長。”丘陵區則用:“嶺梅初放,籬竹猶橫。殘雪乍開天外景,誰扶鳩杖看山行。宜庚親與鄰,誰不慕而欽。義方教子,令德為型。”歌詩,即由歌詩童念詩章。歌詩的內容,有“歌嘆五更”、“歌四季思親”、“歌十二月行孝”等。這些喪禮並非定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有簡有繁。窮困之家喪事從簡。無力置棺的則募化薄棺或火匣子,只入棺閉殮發引安葬。無祖塋的或乞葬地,或葬官山。更有軟埋的,則葬於義冢之中,皈依的居士死後,不請道士而請僧人做道場1-3天,不動大鑼、大鈸,而用小蘇卡、小馬鑼,外加大鼓、笛子。回民死後,由阿訇代洗屍身。用白布將死者周身纏扎,一邊扎一邊念經。然後將死者放於白色兜屍布上,3人挈兜屍布將死者放入從清真寺扛回的共用棺木內加蓋後出殯。回民墳墓用石槨或木槨,貼地一方不砌。屍身緊貼地面(棺木回收),俗為“人死歸土”,不能與土隔絕。將葬,阿訇念經後將死者放在槨內,頭北腳南,臉微向西方,加蓋掩土,墳堆壘成長方形。葬畢,家屬返家宰牲(羊或鵝)、炸油香(油餅),分送回民家及漢族鄰友,以示申謝。回民死後不化帛,不燃香,不設酒席,但子孫要著孝服,祭儀與漢族同。
解放後,喪葬禮儀已大大從簡,僅發引扶柩,土葬入棺,穿孝衣的已不多見。城市裡頭包孝帕多數已改為臂佩青紗。1975年新都縣人民政府提出殯葬改革,一是改土葬為火葬,二是將祭行三獻改為開追悼會。從此,國家和集體單位職工、城鄉居民死亡後,一般均實行火葬。
祝壽
又叫做生。生有大小之別,滿整十為大生,反之為小生。新都人多數是做虛歲,即逢九那年做。民國時期,逢長輩的生辰,晚輩和平輩要帶上禮物於前夕去祝賀,表示對長者的尊敬。當晚吃壽麵稱為“上壽”。次日向長者祝賀叫“拜壽”。若長者為花甲以上的壽星,還有散壽碗之舉,宴席也更加豐盛。解放後,祝壽之俗仍在,不過時間定在當天。小孩的生日也要祝賀。子生3日稱為洗三,彌月稱為滿月,1年稱為做周歲。回民也有祝壽的習慣,也請吃洗三酒和滿月酒。
祝宅
新屋落成要做“圓屋酒”。丘陵區為人祝賀叫“糊壁頭”。是日,親鄰送楹聯,鳴爆竹。主家便設宴款待。有的喬遷也是這樣。
開張
民國時期,廟、館落成,大型橋樑竣工,首事人要請川戲班唱戲。鋪戶開張,戚友要贈對聯。解放後,重要建設竣工,要舉行落成典禮,公路通車要舉行通車典禮。1978年以來,公司或商店開張,鳴爆竹表示喜慶,有的還剪彩。
饋禮
壽禮:衣料、酒、面、肉、糕點、鞭炮、壽聯。月禮:醪糟、母雞、雞蛋、小兒衣物。婚禮:衣料、紅鞭炮、喜聯。奩禮:衣料、陳設物件。喪禮:輓聯、花圈、祭帳、錢紙。病禮:雞蛋、水果、糖果、糕點。饋禮送錢者稱為乾禮。
土產特產
新繁泡菜 新都區新繁泡菜廠生產,品種達100多個,用料考究,配方科學,工藝先進,具有色澤美觀、鮮嫩香脆、質佳味美、解膩開胃的特點。1997年省、地飲食公司檢驗鑑定為外銷產品。1984年獲繼承傳統獎;1987年被評為成都市優質產品;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0年又被選為十一屆亞運會的專利產品。
桃片桃片已有100多年歷史,曾於1940年在成都青羊宮土特產品展銷會上獲得建設獎。具有切面光潔、厚薄均勻、色澤白靜、香甜味美、綿軟利口等特點。1989年玫瑰桃片、蜂蜜桃片被評為成都市的行業優質產品。1990年玫瑰桃片獲天府食品博覽會金獎,酥桃片獲銅獎。
新都柚新都柚是新都區有百餘年栽培歷史的地方佳柚,因其品質優良,口感上佳,果形靚麗而成為食用和饋贈佳品,是四川省優質果品,1994-2001年連續7次榮獲全國柚類評比“金杯獎“和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四川名產品稱號,2000年載入中國土特名產年鑑。
著名人物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