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簡介
由於土家族僅有語言而無文字,自然也就沒有土家族文字記載的醫藥知識古籍。從漢字記載的土家族史籍中發現明清年間的地方志中零星記載的民間醫藥內容。但經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豐富”的創作過程,以口碑文獻的特殊形式傳承下來。通過對“口碑文獻”和民間醫藥抄本的蒐集整理,發現這些源於民間的醫藥和鄉土療法,經歷代藥匠(土家族對醫生的稱呼)在實踐中探索和經驗總結,使之成為形式特殊、內容廣搏、民族氣息濃厚的土家族醫藥。中醫在土家族地區的傳播與套用,文獻記載始見於1391年(明洪武年間)浙江人氏金彬隨朝延官軍入汀西北大庸行醫,始將漢醫傳入汀西土家族地區。西方醫學只是20世紀20年代傳入土家族地區。在漢醫和西醫未傳入土家族地區以前,只有民族醫藥為土家族人民預防和治療疾病。從土家族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可分為秦漢時期及五代以來兩個階段。在秦漢前後的漫長歲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嘗草識藥,治驗疾病,經歷了本能經驗積累、初期醫療活動及巫醫影響的過程;五代以來,由於外來民族遷徙定居於土家族地區,土家族民間醫療活動較為活躍。五代時期到“改土歸流”前幾百年間,基本還是實踐知識的累積階段,尚未形成比較系統的醫藥體系。清雍正年間對土家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後,土家族中的有識之士,在前人識藥治病、實踐知識累積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實踐的反覆驗證,使土家族醫藥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用藥特點
土家醫生用藥有如下特點:1.喜用鮮藥。鮮藥鮮用是土家醫用藥的一大特色,對無毒或毒性小的藥物,一般不經過特殊處理,直接用於病人,以獲得最佳臨床療效。在實在沒有新鮮藥物的情況下,才使用乾藥材或其加工品。
2.講究藥物配伍。土家醫藥認為,各種病症的臨床表現、形成原因是不相同的,所以必須選擇不相同的治療藥物組成方劑治療,而組成方劑的藥物必須按照主藥、配藥、引子藥的原則進行組方。主藥、配藥、
引子藥的意義是:
主藥:針對疾病的主要症候而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配藥:針對疾病的次要症候而起治療作用的藥物。一般說來,其用量次於主藥。
引子藥:指引主、配藥性達到疾病部位的藥物。土家方劑,常常藥味簡單,用量較大,也有用藥達數十味甚至上百味的大處方,然其組成範圍,均不離開主、配、引子藥。
3.善用藥引。藥引是土家醫方劑配伍中的一個十分講究的部分,一般用量小,藥味也少,具有緩引性、補引性、速引性、配引性、異引性、多引性6個方面的特點。土家醫藥很多處方中都標明了藥引。如治內腸傷方:三兩銀、三兩金、五加皮、牛膝、退血草、搜山虎、女兒紅,燈草七根為引。
4.講究劑型的變化。土家藥匠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創造了各種適合臨床病情需要和適合藥物特性的劑型,使方劑更好地發揮藥效。主要的劑型有:湯劑、燉蒸劑、散劑、酒劑、丸劑、煎膏劑、磨汁劑、鮮汁劑、佩掛劑、外搽劑、外敷劑、包裹劑、陰陽水。同一方劑,因配製的劑型不同,其治療作用也會不同,所以在治療疾病時根據病情選用具體的劑型。例如治療風濕關節病,如果用湯劑或丸劑,則藥效顯得緩慢,所以藥匠們一般選用酒劑治療,這樣可以快速達到療效。
特色療法
佩帶療法佩帶法是一種將藥物研末裝入小布袋或紙袋中,再佩帶於患者胸前內衣口袋裡,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是土家醫藥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
藥物:佩帶藥物根據病情而定,可選用猴子頭骨(焙乾)、油菜籽(焙乾)、青木香(焙乾)、追魂草(焙乾)、麝香、雄黃、冰片、夢話樹(焙乾)、銀、銅等。
方法:上藥各適量研成細末,一般用藥20克左右,用小布袋或皮紙包好,放入胸前內衣口袋裡,或用細麻線套在頸項上,懸掛在胸前,睡覺也不用取,一般佩帶1周左右,有的帶1個月,或更長時間;如小兒走胎,用猴子頭骨、油菜籽、青木香等適量研末裝入口袋,佩帶在胸前,半個月後可取下;小兒受驚,晚上睡覺時驚醒,喊叫,用追魂草10克研末佩帶7天,驚叫可除;小兒走夜路身上佩帶一根針或銀製品可避免病氣;婦女不想懷孕,在身上佩帶麝香1克,可以不孕。
適應症:佩帶法對小兒走胎,受驚,黃腫包,婦女避孕,肝炎,咯勞,傷風頭痛,某些婦女病如白帶多、月經不調、痛經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佩帶法的作用機理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藥物滲透作用,經肌膚筋脈到達病處;二是藥物經鼻吸入體內達到安神定魂,調理血氣之功;三是藥物氣味芳香,有醒腦、活血伸筋、阻滯胎孕之作用。
麝針療法
麝針是用香獐的擋門牙,捕時叩掉牙(牙長約1.5至2.5寸,呈半圓形,根部稍大,前端尖銳,齒內有骨髓填滿),挑出骨髓,從根部放入0.2至0.6克麝香,然後將根部用紅紙紮緊,再用銀帛蓋封閉,把前端磨銳即成麝針。使用範圍:土家醫以此針代替刀針,用以穿膿皰、癤腫、刺穴位、局部放血等,不用消毒,不發炎。皰癤痛腫在成膿後要切開排膿,這時可用麝針刺破,使膿血排出,可稍加擠壓,膿出病癒;關節扭傷或撞傷,有腫脹瘀血疼痛的用麝針在腫脹處快速刺幾下,使之出少量血,腫脹疼痛可慢慢消除,有的在刺處加用拔罐治療可愈;用麝針治療皰癤疔瘡初起,在患處中間部位扎刺幾下,使初起之癰腫瘡癤自行消散。還可用麝針治療急症暴症,如突然暈過去,即刺人中、湧泉、勞宮等穴;傷寒頭痛刺百合、太陽、風池、印堂等穴。麝針佩帶在身上可避瘟氣,不生皰瘡。
麝針是土家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常用治療方法,其方法簡單,使用方便,效果良好。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麝針有芳香化濁,通筋脈,行氣滯,散瘀血而達到消腫止痛敗毒的目的。麝針有墮胎的作用,孕婦慎用。火氣旺盛,易出血的患者慎用。
常用療法
土家醫的治療方法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可分成兩大類: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或者內治法和外治法。土家醫治療疾病,主要用汗法、瀉法、趕法、止法、補法、溫法、清法等7種治療方法,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汗法:是開通汗竅、驅逐瘟氣的一種治療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驅逐入侵在肌膚的病氣,如寒、濕。適用於外感疾病、水蠱脹或瘡瘍、流痰疾症的早期,以及出水痘未透的階段。汗法又分三類:熱發,用熱性藥物治療表寒證;寒發,用冷涼藥物治療表熱證;補發,對體質虛弱,又感病氣者,即在套用溫、寒藥物發汗時,適當用一些補氣血的藥物,使之既無損元氣,又達到驅除病氣的作用。
瀉法:該法是驅逐體內結滯、通泄二便的一種治法。瀉法主要用於病氣在肚腸,大便秘結,以及三元臟器的水結、食滯或瘀血、蟲積等症。
趕法:是祛除體內濕氣、風氣、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法。
止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制止出血、遺尿、遺精、崩帶、汗出不止的一種治療方法。
補法:是通過藥物來滋補人體氣血精,或補益三元臟器虛損的一種治法。它主要用於一切虛症。補法,又分補氣、補血、補精三大類,以及根據病情選用平補、緩補、急補等不同方法。補氣法,適用於神倦無力,少氣懶言,虛汗,脈虛等氣症。補血法,適用於頭暈目眩,心慌,健忘失眠,面色蒼白,唇爪無華,舌淡,脈細等血虛證。補精法,適用於頭暈目眩,腰痛,膝軟,遺精,陽痿,脈弱等精虛症。
溫法:是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溫暖三元臟器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形寒肢冷,胸腹冷痛,吐瀉清冷的內寒證。
清法:是通過藥物作用達到祛除三元臟器火毒的一種治療方法。
以上7法,在土家族醫學臨床運用上非常靈活。考慮到病情的複雜性,往往不是單一的方法所能適應,所以,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運用,共同發揮作用,達到並提高治療效果。
飲食禁忌
土家醫傳統的理論認為,飲食為人體營養的源泉,但貴於有節,否則成為致病因素。一是飲食過量,超過中元內臟克化能力,容易引起中元功能紊亂和虛衰一類的病症。
二是飲食過冷過熱,易引起中元內臟損傷致病。
三是飲食不潔之物,如臭魚爛蝦,腐爛霉變及有毒之品(如毒菌),容易導致食物中毒,而發生肚子痛、嘔吐、腹瀉等病症。
四是偏食。藥匠很講究膳食,要求多食新鮮蔬菜和五穀,少吃陳菜、腊味,小兒偏食,易害食積和走胎病症;大人偏食,易使氣血虧損,而發生黃腫病、腳氣病等。
五是酗酒。飲少量酒,有助於氣血筋脈的疏通,有健身之功;酗酒,會損傷內臟,是致病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