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詞義
1.以酒祭祀或祭奠。
〖記載〗⑴《儀禮·鄉射禮》:“獲者南面坐,左執爵,祭
脯醢。執爵興,取肺坐祭,遂祭酒。”
⑵《清史稿·禮志十一》:“ 順治十八年,世祖崩,聖祖截髮辮成服……既大斂,奉梓宮乾清宮,設几筵,朝、晡、日中三設奠,帝親詣尚食祭酒。”
2.古代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後亦以泛稱年長或位尊者。
〖記載〗⑴《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而 荀卿 三為祭酒焉。”司馬貞索隱:“謂荀卿出入前後三度處列大夫康莊之位,而皆為其所尊。”
⑵明·許浩《兩湖麈談錄》:“按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於地,示有先也,故謂祭酒,蓋尊重之稱也。”
⑶清·趙翼《陔余叢考·祭酒》:“祭酒本非官名,古時凡同輩之長,皆曰祭酒。蓋飲食聚會,必推長者先祭。胡廣曰:古禮,賓客得主人饌,則老者一人舉酒以祭,示有先也。”
3.指出行的餞別酒。
〖記載〗唐·李賀《出城別張又新酬李漢》詩:“今將下東道,祭酒而別秦 。”王琦匯解:“祭酒,謂祖道祭也。古者出行,必有祖道之祭。”
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的主管官。清末始廢。後亦以泛稱文壇﹑藝壇或學術界﹑文化界的首腦人物。
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官尊長亦稱祭酒。《續漢書·百官志二》劉昭注引漢人胡廣說,謂官名祭酒,系部門之長。漢博士之長,本稱僕射,東漢改為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此外又有郡掾祭酒、京兆祭酒、東閣祭酒等。西晉以國子祭酒為國子學之長。歷代沿置。北齊國子寺,隋、唐國子監,都以祭酒為長。歷代均置。唐國子監祭酒秩從三品。明、清祭酒從四品。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國子監,設學郡,置尚書,國子監祭酒乃廢。祭酒分軍謀祭酒與軍師祭酒,軍謀祭酒或軍師祭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參謀,是曹操自己設定的,但是到了之後,則成了國家的官職.之上還有軍事中郎將(相當於參謀長),軍事將軍(相當於總參謀長)。
〖記載〗鄭逸梅《逸梅叢談·妙喻》:“我師程瑤笙先生,當然算得畫苑中的祭酒,善於寫生,畫獸更具郎士寧的意味。”
5.道教二十四治,治首稱祭酒。
張道陵天師於東漢順帝時(公元125-144年),創立道教後,為了便於管理和教化民眾,遂在蜀中設立了“二十四治”。 “二十四治”,即:在所轄教區分設的二十四個活動地域,也如現在的城市、地區劃分。當時負責這一教區的最高首領,就稱為“祭酒”。“祭酒”,有向教民講解“道教教義“的義務,有處理“違犯教規戒條”的教民的權力(自行認識過錯,接受處罰懺悔。交糧布施或修橋鋪路以抵罪過。),同時還要主持“宗教活動(即宗教儀式,包括齋醮懺悔)等”。
天師道是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由東漢時的張道陵所創,其組織方式是以“治”為教區,並設治頭、祭酒來統領;主要有二十四治,以應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絕大多數分布在今四川境內。
唐朝中央官職列表
唐朝官制大致上延續了隋朝的體制,主要分為省、台、寺、監四大組成部分。唐朝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為首都,至天祐四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歷經21位皇帝(含武則天),共2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