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一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逃跑了五十步,另一個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語出《寡人之於國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基本信息

簡介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

讀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釋義: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 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用法: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結構:複句式

近義詞:以五十步笑百步

押韻詞:陶鎔鼓鑄三番四復刀山劍樹摳心挖肚

道理: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英 文:the pot calling the kettle black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one who retreats fifty packs mocks one who retreats a hundred>

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粱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

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象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的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一方,丟盔卸甲,拖著刀槍,趕緊逃命。有一個人逃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你說對不對?”

粱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么能夠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啟示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儘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示例

比如老將軍算是忠心,猶能建立宋朝旗號,然僅逍遙河上,逗留不進,坐視君父之難,只算得以~。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五回

說不知其人,更不知其歌,而自己是音樂科班出身。但是在殷謙看來,她也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其實楊二在音樂方面沒有任何造詣,只是隱約聽說她出版過幾本書,與鄭鈞,未免一時。當代作家·《殷謙雜文全集》

《寡人之於國也》·原文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於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按,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斧子按一定的季節(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麼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大的宅園(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在裡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家畜的飼養(豚:小豬。彘:大豬),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沒有挨餓的情況了。認認真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覆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庠序: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鬚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知道加以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大王不要歸罪於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就會前來歸順了。”

解讀:有時人的想法初衷是好的:奮發有為,追求卓越,但一經實施,卻總囿於事物的表象,看似與以往,與他人大相逕庭,卻仍出一轍。孟子一語破的,解除了梁惠王長期的困擾。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詞義

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
2.焉耳矣:三個語氣詞在句末連用,相當於“了”,表示加重語氣。
3.河內:魏國的地區名稱,下文“河東”相同。
4.加:更。
5.填:象聲詞,形容鼓聲。
6.申:反覆。

例子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梁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
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像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的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一方,丟盔卸甲,拖著刀槍,趕緊逃命。有一個人逃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你說對不對?”
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么能夠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