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位於瀘山風景區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風格的建築,它背依青山,面臨邛海。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於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這裡是我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中國民族學專題博物館。這是當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隸制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整個建築群根據古樸典雅的彝族建築風格而設計。各陳列廳內從縱向和橫切面用實物、文字敘述、圖片資料等形式向觀眾展示了彝族奴隸社會制中所涵蓋的政治、經濟、形式主義、歷算、宗教、歷史、軍事、法律、醫藥、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內容。對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和佐證價值。翔實而豐富的內容令中外專家和學者觀後驚嘆不已、讚不絕口,被譽為“專題博物館的典範”。
結構
博物館占地45畝,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廣場上的大型雕塑命名為“涼山之鷹”。博物館陳列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三大部分:富饒美麗的涼山、歷史悠久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偉大的民主改革。設有8個陳列“序廳”:“社會生產力”、“等級、階級”、“家支習慣”、“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奴隸和勞動民眾對奴隸制的鬥爭”、“民居院”和“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學者觀賞後所留下的墨跡”。
該館主要建築採用紅、黃、黑三種彝族繪畫的傳統色彩,繪以日、月、山、水、羊角、鳥羽、火鐮、魚網等取材於自然的圖案。整個建築具有彝族風格。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自建館至今,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50餘萬人。部
份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曾前往參觀並給予高度評價。
展廳簡介
該館收藏彝族文物4196件,有黃金、白銀、珠寶玉石、銅、 鐵、木、竹、皮革、毛、骨、角、紙、 綢絹、石等物品。陳列展覽分序廳、社會生產力、等級和階級、家支習慣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奴隸和勞動民眾反抗奴隸制度的鬥爭九個部分。再現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原貌。電影錄放廳放映歷史資料片和各種民俗民情片。
按彝族建築風格,結合蘇州園林式和現代化建築修建,共有7個展廳、1個民俗院、1個影視廳以及辦公室、接待室、服務部等。館藏文物、圖片共2000餘件,分設《序廳》、《社會生產力》、《等級、階級》、《家支、習慣法》、《宗教信仰、婚 姻家庭、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奴隸和勞動民眾反抗奴隸制的鬥爭》 、《民居院》等8個部份,向人們展示了2000多年來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衰亡、最終步入社會主義的歷史軌跡。
剪彩儀式
第四屆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彝族古代兵器展、彝族民間手工藝製作展以及涼山百年老照片展,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正式開展。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金鐵,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才全,副州長劉焰,州政協副主席安學發參加了剪彩儀式。
彝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男人英雄,女人賢惠”,是涼山彝族的傳統價值觀。因此,涼山彝族以是否英勇作為男人的標準,以兵器的優劣作為財富的象徵。在“奴博”陳列的彝族古代冷兵器,是目前國內珍藏的同類文物中等級最高、數量最多的古代冷兵器。在“奴博”展示的民間手工藝,都是原汁原味的彝族工匠和民間藝人們的現場展示。他們的手工藝,基本上都是世襲傳承,其中,木織布機已傳八代人之久,這是目前涼山彝民族留下的唯一一架民間自造織布機。百年老照片的拍攝者是1896年法國駐滇總領事方蘇雅。
1904年,方蘇雅離任前夕,受法國政府的委託,考察川滇鐵路。他帶領隨從歷盡千辛萬苦北上四川,在途經大涼山路途中為我們留下了50餘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大量的日記、報告,其中不乏反映當時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
王金鐵在剪彩儀式上致辭。他說,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是我州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基礎陳列部分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各項功能和作用,還需要舉辦類似這樣的專題展和生活場景展示,才能使博物館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市場,才能吸引更多的不同文化層面的觀眾和遊客,成為涼山州文化旅遊的亮點。
修建意義
滬山風景區中部,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風格的建築。背依青山,面臨邛海,矗立於綠蔭蔥蔥的參天古樹中,這就是著名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50年代初,這裡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奴隸社會形態。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後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飛躍到社會主義社會。為保存奴隸社會實物和資料,給研究和展示這一特殊、典型的社會形態提供條件.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於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隸社會形態的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對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天文、曆法、習俗、宗教以及農牧業、手工藝等的充分展示,對於人們了解涼山過去的奴隸社會,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了解彝族悠久的歷史。認識智慧、勤勞、勇敢的彝民族,從而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以及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今天中國大西南的廣袤地區,居住著一個文明幾千年的古老民族——彝族。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區,因其特殊的歷史、社會、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後的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著完整的奴隸社會制度,這在世界上也實屬罕見,被有關專家學者視為研究人類奴隸社會形態的活化石。為了讓人們更便捷地了解和研究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進步、教育青少年等目的。在國家領導人和國家民委、文化部、四川省、涼山州有關部門和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於 1982 年初在涼山州府——西昌市南6公里的風景名勝區——叢林環繞中的瀘山北坡動工興建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參觀指南
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位於西昌瀘山上的山腰,距西昌7千米,山下就是108國道,上山的公路直通該館,交通很方便。從西昌城出發乘22路公共汽車票價1元,也可坐到達邛海公園的公共汽車,在邛海賓館下車,步行上山約10分鐘便到;還可以從西昌城中打的直上館中,最多也就是十多元。
票價:10元
中國博物館(6)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