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樂山市崖墓博物館擁有崖墓出土文物2000餘件,其中一級藏品33件,二級藏品72件。藏品中尤以陶舞俑(高86.5厘米)、 陶馬(高111厘米)、陶樓房等最有代表性。
館內現有陳列展廳兩個,畫像石板亭1座。已清理復原的崖墓5座。分別展出“樂山崖墓概況”、“漢崖墓表現的漢代生活”、“漢代崖墓遺址原貌陳列”、“樂山崖墓拓片”等內容。館內一號崖墓由享堂、過道、耳室、棺室組成。主墓室深29.6米,寬11米,高 7.8米。墓門和享堂四壁刻有許多精美的浮雕畫像,畫面線條遒勁,多呈弧型凸起的浮雕,富立體感。“換馬圖”、“荊軻刺秦王圖”、“垂釣圖”、“西王母賜藥圖”等畫像石,漢風濃郁,各盡其妙。
墓門兩側刻有“凱風”、“迎謁”、“話別”等畫像。前室兩側及後壁刻有“荊柯刺秦王”、“朱雀”、“宴樂”、“挽馬”、“佛像”、“獸首”、“垂釣”、“門卒”、“挽輦”等畫像,在這些畫像上方刻有48個紋飾各異的瓦當和一些裝飾圖案。墓有三個後室,在南道門前側壁刻有楊枝高及商承柞先生考察此墓後的題記。
三個後室的結構相同,各有棺室、耳室、壁完、石灶等,是依照墓主人生前的居住情況開造的。 棺亭內陳列的是獨木棺和畫像石棺。石棺兩側分別刻有“西王母”和“雙閱”圖。墓門前的陳列室兩間分“樂山漢崖墓概況”和“崖墓表現的漢代生活”兩部分。展出了樂山漢崖墓出土的銅、鐵、陶、石器中的精華和部分石刻畫像題記等,反映了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藝術、建築風貌和思想意識。
樂山東漢崖墓的認定,據現有資料考證,最早發現並認識它的時間在清代光緒年間,由英國人陶然士、法國人色伽蘭等實地考察後提出。1937年前後,住樂山的學者楊枝高對麻浩等地崖墓進行了實地考察。賡續,商承柞教授作了進一步調查,認定樂山崖墓為東漢崖墓。
樂山東漢崖墓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座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宏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樂山崖墓群中較集中,並且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對中外遊人開放。
展示
進入崖墓博物館,迎面見到的是開鑿於東漢時期的一座大型多室墓,編號為麻浩一號墓。因早年被盜,損殘嚴重,屬無名墓。墓室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前室高2.8米,寬11米,墓全長29米。在墓內外壁上,有35幅精美的石刻畫像。在墓門上刻有人物、臥羊、魚、鳥和瓦當斗拱等建築雕刻。墓門兩側刻有“凱風”、“迎謁”、“話別”等畫像。前室兩側及後壁刻有“荊柯刺秦王”、“朱雀”、“宴樂”、“挽馬”、“佛像”、“獸首”、“垂釣”、“門卒”、“挽輦”等畫像,在這些畫像上方刻有48個紋飾各異的瓦當和一些裝飾圖案。
墓有三個後室,在南道門前側壁刻有楊枝高及商承柞先生考察此墓後的題記。三個後室的結構相同,各有棺室、耳室、壁完、石灶等,是依照墓主人生前的居住情況開造的。
棺亭內陳列的是獨木棺和畫像石棺。石棺兩側分別刻有“西王母”和“雙閱”圖。
墓門前的陳列室兩間分“樂山漢崖墓概況”和“崖墓表現的漢代生活”兩部分。展出了樂山漢崖墓出土的銅、鐵、陶、石器中的精華和部分石刻畫像題記等,反映了漢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文化、藝術、建築風貌和思想意識。
樂山崖墓為我們研究漢代的歷史、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尤其是,麻浩崖墓正居風景絕佳、名勝薈萃的凌雲、烏尤兩山之間,更為其增添了歷史文化的深度,使整個樂山大佛旅遊區成為舉世矚目的勝地,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四海嘉賓。
崖墓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它反映了兩漢時期人們“視死如歸”的厚葬觀。據統計,僅樂山市中區境內就擁有漢代崖墓三萬餘座,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麻浩崖墓。它集中保留了數百座漢代崖墓,已編號註冊的就有357座,而在其區域內的虎頭灣,崖墓的密集程度更是令人吃驚──竟有重重疊疊七層之多!麻浩崖墓內保存了我國最早的石刻結跏趺坐佛像,它的頭部繞有圓形光環,形象生動傳神,被公認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與樂山大佛並稱為中國佛教文化史上的兩大奇蹟。1996年,麻浩崖墓與樂山大佛一道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指在山崖開鑿洞穴而成的墓室。麻浩崖墓也是樂山漢崖墓博物館所在地。該博物館以麻潔崖墓為主體,輔之以南北兩個展廳展出樂山漢墓出土的文物,展示了樂山漢代崖墓的概況。
麻浩崖墓四周江河環繞,峰巒疊翠,山水清幽,集“孤、清、雅、秀、逸”於一身,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麻浩崖墓的岩體強度差,不少墓室裂隙、透水;墓內濕度常年約100%,溫度四季為4—30攝氏度之間;空氣不對流以及酸雨侵蝕大氣污染,崖墓門檐、畫像石、題記等石刻文物外部滋生菌類植物,內部岩石表層疏鬆剝落粉化加劇。專家說:“這種現象若不治理,對文物的長期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由於麻浩崖墓一直未列入景區的統一遊覽線路中,去年全年的參觀人數僅為1.5萬人次,平均每天也就40餘人。門票收入一年才3萬餘元,而所需的管理費用就達13萬餘元/年,入不敷出。
目前,有關專家正在抓緊制定麻浩崖墓保護開發規劃方案,以期充分展示樂山崖墓的文化藝術魅力,豐富樂山大佛景區的文化內涵,為樂山旅遊業增加新的亮點。
樂山市
樂山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古稱嘉州。轄市中區、沙灣區、五通橋區、金口河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縣、馬邊縣等11個區、市、縣(自治縣)。幅員1.28萬平方公里。市境西部和西南側為盆周山地,占全市面積的56.5%,其余丘陵和淺丘占37.2%,河谷地帶的平原和緩丘壩地占6.3%。2002年末總人口346.9萬人,城市化率23.81%。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79.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22%,第二產業占44.7%,第三產業占33.3%。市政府駐地在樂山市中區,市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8萬人。
樂山市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所在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聯合國城市管理項目中國第一個合作城市和四川省獨具特色的園林城市。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的城市。早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樂山就是蜀王開明的故治,至今已有2800年以上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樂山曾擁有燦爛的文化。公元前250年(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沫水之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也流傳下了豐富的“水文化”。位於凌雲山西面岷江的崖壁上,身高71米的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彌勒坐佛——樂山大佛,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大佛附近有凌雲寺(又名大佛寺)、烏尤寺,有高38米13層的唐代方形磚塔——凌雲塔,還有規模龐大的漢崖墓,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市區岷江東岸有烏尤山、凌雲山、東岩山,山勢嶙峋,林木蓊鬱,連綿依託,構成了臥在水面的宏大“巨型睡佛”,為世間所罕見。聞名海內外的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全山面積115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此外樂山市境內還有平羌三峽、夾江千佛岩、“小西湖”五通橋和建於明代的形如船體的羅城古鎮、被稱為“中國百慕達”的峨邊黑竹溝、大風頂自然保護區等名勝古蹟和旅遊聖地。 樂山市更是人文薈萃之地,是近代文學家郭沫若的故鄉,歷史上的蘇軾、蘇洵、蘇轍等著名文人曾在這裡遊學,陳子昂、李白、杜甫、岑參、范成大、黃庭堅、楊升庵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此留下蹤跡。歷史大事
【乾隆丙午大水】清乾隆丙午年(1786),大渡河上游因地震引發山崩,進而形成特大洪水,水至沙灣鎮時浪頭高達數十丈,把整個沙灣鎮沖毀。到樂山城下時,壅遏岷江,逆行數里。把樂山城南兩條街全部沖毀,古城南牆被沖毀300多丈,著名的鎮水鐵犀也沒入水中。此次大水漂沒居民以萬計,造成樂山沿大渡河兩岸城鎮人財的極大損失。
【日機轟炸樂山(八一九慘案)】抗戰期間,大批工廠、學校、機關內遷樂山,樂山成為抗戰大後方的一部分,地位大大提高。1939年8月19日至1941年8月23日,日本飛機先後三次轟炸樂山城和蘇稽場。其中1939年8月19日轟炸樂山城造成損失最為慘重。日軍出動36架飛機,投炸彈數十枚、燃燒彈100多枚,樂山全城大火,城市被毀1/2,死亡4000餘人。此次轟炸給樂山人民造成莫大的災難,給樂山社會發展帶來了難以醫治的創傷。
【"犍樂鹽場"的興起】明代開始,樂山所屬井研、犍為開鑿"卓筒井"技術不斷提高,鹽業發展。至清代乾隆年間,興起了"犍樂鹽場",與"富榮鹽場"等合稱四川四大鹽場。所產鹽稱"犍鹽",遠銷雲南、貴州、湖北一帶。其中嘉定府犍為縣五通橋之永通廠不下萬井,居全川之冠。五通橋因鹽業而興,成為四川一大名鎮。
【海通造大佛】唐開元初,海通和尚欲借佛力以平水患,在三江交匯處凌雲山臨江懸崖上開鑿大佛。中經章仇兼瓊的續建,至貞元十九年(803)由韋皋主持完工,並建大像閣覆蓋全身。建造大佛前後歷經90年之久,所成大佛通高62米,為世界第一大佛。
【李冰鑿離堆治水患】戰國晚期(前3世紀),秦蜀郡守李冰鑿岷江大渡河相匯處的離堆(烏尤山),平整岷江河中險灘"鹽溉"灘,疏通了岷江航道,便利了水上運輸。為秦從巴蜀出兵滅楚、統一全國創造了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
【修築樂西公路】1939年,從重慶通往印度的主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原來和川滇之間的公路均要繞道貴州,而修築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西祥公路(西昌至雲南祥雲)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也適應了川康邊區開發的需要。1939年冬全線開工,1941年底正式通車。1940年在樂山成立了樂西公路工程處,公路全長525公里。
參觀指南
票價:5元/張
地址:四川省樂山市郊明同村麻浩河北岸 郵編:614003
電話:0833-2302296230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