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博物館](/img/9/e45/nBnauM3X3ITOxYjMwc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3g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簡介
館藏各類文物約 8萬餘件、號,其中周代青銅器,秦磚漢瓦,秦漢陶俑,漢唐石刻,唐三彩器、金銀器、墓葬壁畫都是有代表性的珍品。碑林是全國保存碑石最多和最早的場所,建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陳列從漢至清的各種碑石、墓誌1000餘塊,其中最著名的有《石台孝經》、《開成石經》、《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歐陽詢《皇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僧懷仁集王羲之書字《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聖教序碑》、《曹全碑》,還有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尼泊爾陀羅尼經幢》 、 《不空和尚碑》等。
![陝西省博物館](/img/1/8e9/nBnauM3X1YDM3IzMzc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3g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隋代嵌珠金項鍊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西郊李靜訓墓出土的嵌寶石金項鍊,以其精美和稀有震撼考古界。這條1400年前的項鍊,出土時戴在一名9歲的小女孩屍骨的頸項上。
整條項鍊長43厘米,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每個小環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顆,其上再各嵌珍珠10顆,珠分別嵌有鮮紅瑪瑙、寶藍青金石、潔白珍珠。
![陝西省博物館](/img/6/946/nBnauM3XxQTMxYjM2c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3g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這是陝西省博物館《走向盛唐》國寶展中的一件展品。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項鍊的主人李靜訓家世顯赫,其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隋文帝楊堅對李家備加恩寵,李靜訓自幼養於宮中並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溺愛。世事無奈,大業四年(608年)年僅9歲的李靜訓不幸歿於宮中。皇太后悲痛欲絕之餘厚禮葬之,李靜訓生前生活所需之物和所愛之物一一不漏陪葬墓中。這串金項鍊被戴在她的頸項上,極可能是她生前心愛之物。此外,與金項鍊一起陪葬的還包括金杯等無數件珍寶。
石台孝經
唐玄宗李隆基, 《舊唐書·本紀》稱玄宗“多藝尤知音律,善 八分書”。書法工整、字跡清晰、秀美多姿。在唐代書法中占有一定的地 位。唐竇臮《述書賦》云:“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風,筆為海而吞鯨。” 《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其傳世書跡有《石台孝經》 、《鶺鴒頌》等。
![陝西省博物館](/img/a/2ea/nBnauM3X3czNwkzM5c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3g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紀述他與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 字。碑石長方形,為色如黑玉、光可鑑人的細石合成而刻的。上加方額,方額左右各浮雕瑞獸,上下刻涌雲,上承蓋石,蓋石邊緣刻優美的捲雲,頂上作山嶽形,碑下面有方形台階石三層,因稱石台孝經。台石三層四面都有線刻紋飾,特別是最下層,滿刻唐代慣用的茂盛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這兩種不相協調的動植物,本難組織在一起,但作者將蔓草刻得回卷揚抑,有如風呼雲涌,不但畫面上融洽無間,還突出了怪獸的威勢,整個結構給人以威武、活潑、蓬勃的感覺。屬盛唐藝術的精華。
此碑刻成以後,原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太學內,於天祐元年(公元904年)遷至唐尚書省西隅(今西安市社會路),到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因尚書省“地處窪下,隨立輒仆”又“徙置於府學北墉”,即今西安碑林的所在地。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是碑林中最早的展品。
顏氏家廟碑
![陝西省博物館](/img/8/5d0/nBnauM3X1czNyADNxg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4g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現此碑在陝西省博物館,因四面環刻的緣故,所以又稱之為《四面碑》 ,兩面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兩側各六行,行五十二字。《字廟碑》屬顏真卿晚年(七十二歲)之作,筆力雄健,結體茂密,為顏真卿書碑中最為完好者,代表了顏氏楷書的最高成就。
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陝西省博物館](/img/4/fde/nBnauM3XwMTOzITNzg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4g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此碑形神兼備,書法秀勁超群,分行市白,筆意俱存,儼然是一氣呵成,不愧為中國古刻名碑之妙品,難怪世人一直稱它為 “千王碑”。它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它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都是無以倫比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此碑於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淨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岩書並題額,立於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
隨著景教的沒落,大秦寺的院落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時失落。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當時許多西方各國有不少的傳教士得知後,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陝西省博物館](/img/8/41f/nBnauM3X3gTM3kTO3g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4g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此後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製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髮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西安名勝古蹟介紹
![陝西省博物館](/img/b/eac/nBnauM3X0ITMzYzNwkDO3UDNxITMwgTO4UTMwADMwAzMxAzL5g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展廳設定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2008年正式開放,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面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蹟,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
鴛鴦蓮瓣紋金碗
鴛鴦蓮瓣紋金碗
基本陳列精選的200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築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展現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陝西地區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文化,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周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吉祥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也有自己的吉祥物“唐美麗”和“漢英俊”。“唐美麗”和“漢英俊”在一些推廣交流活動當中以貼紙、書籤、筆記本、明信片等印刷品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而博物館方面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未來將會有更多“唐美麗”元素的小紀念品呈現給市民。![吉祥物](/img/c/1ed/nBnauM3X4YTN4cDO5YDN0UjMzQTM5IDOzEjMzQTNwAzMxAzL2Q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參觀指南
參觀時間
免費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全天開放,周一全天閉館整修(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冬季:11月15日-3月15日9:00—17:30(16:00停止發票)
夏季:3月16日-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發票)
參觀須知
每天限量限時發放免費參觀券4000張(每日14時前限2500張,下午限1500張),發完為止。散客(憑身份證或有效證件)參觀一人限領一票,當日有效,過期作廢。
團體參觀須提前24小時預約(9:00—17:00),預約方式為電話預約和網路預約),確認後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派遣書領取參觀券。
參考文獻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88694
中國博物館(6)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