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

淡水珍珠

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產出的珍珠。我國的淡水珠主要養殖區在諸暨、常德、蘇州、江西、湖北、安徽,產淡水珍珠的目前多採用三角帆蚌。並且具有絕佳的護膚功效。能美白淡斑養顏。

基本信息

名詞簡介

珍珠是一種有機寶石,自古以來一直被人們視做奇珍,據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證明,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珍珠。我國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書禹貢》中就有河蚌能產珠的記載,《詩經》、《山海經》、《爾雅》、《周易》中也都記載了有關珍珠的內容。習慣上人們把珍珠又分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種類型。

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不同在於:前者是無核珍珠,後者是有核珍珠。正因如此,淡水珍珠是作為美容珍珠粉的最好原料。

珍珠來源

珍珠養殖 珍珠養殖

我國是淡水珍珠的生產大國,其產量占世界產量的95%,其中浙江省諸暨市是我國淡水珍珠養殖、加工和銷售的最大基地,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一半以上,被譽為“中國珍珠之鄉”。珍珠業的繁榮發展,為中國珍珠深加工提供了機遇。

珍珠鑑定時的物理數據

珍珠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中。

物理性質

珍珠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真珠質層上反射和衍射造成的,真珠質層越薄越多,光澤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螢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綠色、藍色、棕色或黑色的顏色。黑珍珠尤其因其鮮有而昂貴。

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產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部外物(如沙)是 會引起珍珠生成的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 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形成對於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淡水珍珠 淡水珍珠

珍珠,又名真珠、蚌珠,梵文為“mani”,佛經中作末尼、摩尼。“應法師雲。正雲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雲離垢。此寶光淨。”漢代,廣西廉州合浦的採珠業相當發達:“郡不出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易來糧食。萬震《南州異物志》記載“合浦民,善游採珠,幾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

從古至今

廣西廉州合浦珍珠到唐代、成為貢品:唐代典籍有合浦采珍珠充貢的記錄。唐劉恂著《嶺表錄異·池珠》:記載“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

唐代貢品級的大真珠,稱為“上清珠”,來自西域,罽賓國王曾獻給唐玄宗一顆“光照一室”的上清珠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採珠是極危險的工作,明清兩代充當採珠勞動力主要是蛋民。《水東日記》卷五載:“蓋蛋丁皆居海艇中採珠,以大舶環池,以石懸大垣,別以小繩系諸疍腰,沒水取珠。氣迫則撼繩,繩動,舶人覺,乃絞取,人緣大上……聞永樂初,尚沒水取,多葬鯊魚腹……”《採珠歌》描寫珠民的生活:“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過一舟呼,舟舟過去何舟得,採得珠來淚已枯。”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記“合浦產珠之地,名日斷望池。在海中孤島下,去岸數十里,池深不十丈,蛋人沒而得蚌,剖而得珠。取蚌,以升繩系竹籃,攜之以沒。既拾蚌於籃,則振繩,令舟人沒取之。沒者,亟浮就舟,不幸遇惡魚,一縷之血浮於水面,舟人句哭,知其已葬魚腹也。亦有望惡魚而急浮,至傷股斷臂者。海中惡魚,莫如刺紗,謂之魚虎,蛋所忌也”。嘉靖八年,兩廣巡撫林富上書說:“五年採珠之役,死者五十餘人,而得珠僅八十兩。天下謂以人易珠,今日恐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中國南海熱帶地區的珍珠蛤生命周期較長,能生成較大而完美的珍珠,是中世紀主要的珍珠產地。黑龍江中的淡水蛤也能生成珍珠,但顏色不透明,純白色,產量很少,在清朝時作為稀有的貢品,稱為“東珠”,只有皇家成員才能佩帶東珠飾品

追溯歷史

珍珠飾品 珍珠飾品

其實中國的淡水珍珠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大禹時代。

據《海史·後記》記載,公元前約4000年,中國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魚草、珠璣大貝”為貢品。根據大禹的生活區域分析,當時的南海應該在今天的江南地區,珠璣與諸暨諧音,今天的中國浙江珍珠之鄉諸暨,或許就可能是文字記載中最早的產珠區.

據《尚書·禹貢》載云:“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

此後的一千餘年中,有關珍珠的記載更是不絕於經傳,留傳後世的《詩經》、《山海經》、《爾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對珍珠的描述。 據《格致鏡原·妝檯記》記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髮髻,這至少說明,中國人用珍珠作裝飾的有記載歷史可遠溯至周朝初始。

自秦漢以來,珍珠飾品更是發展迅猛,《莊子·讓王》有云:“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淮南子·覽冥訓》亦云:“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我們現代的成語隋侯之珠也就是出之於此.

漢朝時,根據珍珠的地域性被分為我們今天常提起的南珠,北珠.北地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為代表,史稱北珠,南地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為代表,史稱南珠。

北珠主要也就是淡水珠,在我國清朝前(公元前6000 ,公元後1500年,)總計7500年的時間裡,北珠一直是歷代諸侯大王皇帝的專享貢品。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均以珍珠裝飾為榮.晉陸機《文賦》有云:“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資治通鑑·唐紀·太宗貞觀元年》亦云:“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後漢書·馬援傳》云:“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

清朝康熙年間,《採珠序》中寫道:“嶺南北海所產珍珠(海水珠),皆不及北珠(淡水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貴。”

北珠的採珠史可追溯至後漢,和《《後漢書·孟嘗傳》》上所載的“合浦珠還”幾乎同一時間.

三國至北宋至清朝,北珠採集達到鼎盛期.皇室特別設定了專門機構——珠軒——對採珠進行管理,《梵天廬叢錄》記載:“牡丹江上游,寧安城南,其餘巨流中皆有之”北珠顆粒碩大,顏色鵝黃,鮮麗圓潤,晶瑩奪目,“實遠勝嶺南北海之產物”,因而備受皇室賞愛。

乾隆皇帝有詩云“大地沆瀣清淵淪,光涵璣斗潛效珍。”北珠的地位之隆,我們大約可以從上述詩句中看到。

南珠為海水珠,《後漢書·孟嘗傳》曾記載一個“合浦珠還”的故事,反映合浦當時採珠業的繁榮。而一直處於至尊地位的北珠,由於人們的濫採在清朝後期最終枯竭。所以現在故宮博物院裡陳列的珍珠,大多為合浦出產。

後記:

中國早在1000多年就已經掌握了人工養殖珍珠的辦法,卻沒有公布於世。在公元1880前,由於貴族的貪婪世界珍珠資源枯涸。珍珠的價格甚至超過鑽石。這時,一日本人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書籍進行不斷實驗最終掌握珍珠養殖技術,並

為日本天皇尊為“養珠之父”。世界上現只認同日本珍珠養殖技術,這項重大的榮耀被拱手相讓給日本,是中國的無奈與悲哀。

世界上其他國家有珍珠記載的國家,如印度,古羅馬,埃及等珍珠發展歷史也有4000多年。西歐人喜歡珍珠則是近2千年的事。在最近的四五百年的時間裡,西歐人對珍珠的喜愛達到一個頂峰。他們同中國古時一樣,要求佩帶珍珠的人必須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門望族。普通平民均不可佩帶。

區分

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的區分

海水珍珠產量很低,一個珠蚌只產一顆珍珠,養殖一年才能收穫一次,養殖過程極為艱辛,成本高,淡水珍珠產量較高,一個珠蚌產多顆珍珠,成本相對較低。

1、形態:海水珍珠一般呈比較規則的正圓球形,而淡水珍珠則比較多的呈橢圓、扁圓形,且表面褶紋多;

2、大小:海水珍珠一般較淡水珍珠大,海水珍珠的珠徑一般為6--7.5毫米,而淡水珍珠的顆粒則要小得多;

3、密度:一般海水珍珠的密度小於淡水珍珠;

4、生長周期:一般海水珍珠的生長周期為一、二年,而淡水珍珠則為五,八年;

5、成活率:一般海水珍珠的成活率為50%,而在此範圍內的成珠者僅有40%;而淡水珍珠的成活率則要高得多;

6、珍珠產量:一般一個海水珠母貝才產生一個珍珠,而一個淡水珠母貝可以形成大約13個珍珠;

7、生長環境:海水珍珠更多是在開放的天然海水中生長(裡面有更多的營養成分與浮游生物),而淡水珍珠則更多的是在相對封閉的水域環境中生長;

8、藥用功效:海水珍珠的藥用成分含量一般高於淡水珍珠,藥用價值更高。

養殖區域

淡水珍珠 淡水珍珠

中國淡水珍珠養殖基本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養殖面積約80萬畝,從業人員30萬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