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地理位置
昌邑市位於山東半島西北端。東與掖縣、平度縣以膠萊河為界;南與高密縣、安丘縣毗連;西與濰坊市坊子區、寒亭區為鄰;北瀕萊州灣。市域縱長橫窄中若蜂腰,屬環渤海經濟圈。南北長75公里,東西寬處32.5公里,窄處僅7.5公里,總面積1578.7平方公里。占山東省面積的1%。市區位於市域中部偏西北,西距濰坊30公里,濟南215公里。下轄13處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819個行政村,總人口67.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96萬人。男女性別比106∶100。人口出生率10.31‰,死亡率7.53‰,自然增長率2.78‰
資源概況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南部低山丘陵地帶,蘊藏

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較強。改革開放以來,昌邑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紡織印染、機械製造、海洋化工、優質苗木、食品加工、水產養殖等優勢產業,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先後跨入了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首批小康達標縣(市)、1997年中國縣(市)投資環境100強、山東省經濟強縣(市)的行列。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84元,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12045元。
農業發展
農業基礎地位顯著增強,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大力組織實施農業“三化”戰略,積極培植髮展苗木業、畜牧業、桑蠶業等特色產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目前,全市已形成肉雞養殖、水產養殖、優質水果、優質蔬菜及菜籽、優質棉、優質桑等10大專業生產基地,成為全國商品糧和優質棉基地縣(市)、全國菜籃子產品生產先進縣(市)、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市)、山東省創匯農業示範縣(市)。2004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3.1%。農業增加值16.85億元,增長9.

工業發展
2004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8.41億元,比上年增長29.2%。產品銷售率達98.97%,比上年提高1.9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3.63,比上年提高16.2個百分點。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1家,實現增加值42.2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46.8億元,增長64%;實現利稅12.76億元,增長69.5%;實現利潤8.69億元,增長72.2%。
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全市現有企業8000多處,其中工業企業5000多處,已形成絲綢、紡織、服裝、輕工、機械、鹽及鹽化工、石油化工、建築材料、工藝品、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和以新產品、新技術、新項目為支撐的工業群體。主要工業產品有1300多種,其中有37種分別榮獲國優、部優和省優稱號。昌邑享有“中國絲綢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印染名城”,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絲綢紡織業。經過近幾年的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現已形成紡織、印染、服裝加工一條龍,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格局。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織機3萬多台,年產綢、棉、麻、毛、化纖等各類織物15億多米,花色品種400多個。
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招商引資成績顯著。昌邑是山東著名的“僑鄉”,具有悠久的對外交往歷史。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對外交往日益頻繁

交通郵電
2004年,公路旅客運輸量304萬人,周轉量1624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4%;公路貨物運輸量326萬噸,周轉量6548萬噸公里,增長10.5%;水路貨物運輸量6.5萬噸,周轉量13670萬噸公里,增長126.5%。電信業務總量8460萬元,增長1.8%;郵政業務總量4430萬元,增長19.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7.29萬戶。
交通通訊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建設齊全。境內膠濟鐵路、濟青高速公路濰萊高速公路橫貫南部,國道309線、206 線、環渤海公路和建設中的大萊龍鐵路與省道下小公路在中部、北部交匯,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北部下營港可與20多個港口通航。郵電通訊事業飛速發展,數字微波、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公眾傳真、特快專遞等先進通訊手段得到廣泛套用。包括一座擁有國內一流設備的220千伏大型輸變電站在內的35座輸變電站,為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證。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前景廣闊。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7.12億元。目前,全市有各類集貿市場140多處,零售網點2萬多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飲食服務業網點分布廣泛,三星級昌邑賓館集居住、辦公、美食、娛樂和健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向社會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境內綠博園、峽山水庫、青山、文山等旅遊景點風景秀麗,為旅遊觀光提供了良好的去處。
科教文衛
2004年,推廣新項目新成果120項,實施專利70項。有中等專業學校12所,在校生6262人。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1.41萬人。普通國中36所,在校生2.73萬人。國小111所,在校生4.93萬人。有衛生機構29所,其中,醫院、衛生院26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84張,衛生技術人員1392人,其中執業醫師451人,註冊護士452人。有體育館1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2枚,其中金牌1枚。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建設環保
2004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36.27億元,比上年增長94.8%;更新改造投資37.38億元,增長114.2%;房地產開發投資1.58億元。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4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3637萬元;實現利稅4399萬元,增長8%。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44個,完成投資額5025萬元,增長3.2%。
社會生活

昌邑是國務院最早確定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這裡具有優越的投資環境
、優惠的投資政策、完善的服務功能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昌邑人民真誠歡迎國內外客商前來開發資源,洽談貿易,興辦實業,共同發展。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悠久 昌邑秦時設縣,宋朝定名,有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史稱鄑邑,都昌。1994年7月撤縣設市。
古稱鄑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本齊之都昌邑,漢因置都昌縣。宋建隆三年(962年),稱昌邑,以邑在漢之都昌城,故名。1994年6月10日,撤銷昌邑縣,以原昌邑縣的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昌邑市。
1993年7月2日,撤銷昌邑縣龍池鄉,設立龍池鎮;撤銷青鄉鄉,設立青鄉鎮;撤銷卜莊鄉,設立卜莊鎮,撤銷倉街鄉,設立倉街鎮;撤銷丈嶺鄉,設立丈嶺鎮。
1995年,昌邑市轄13個鎮、9個鄉:都昌鎮、柳疃鎮、青鄉鎮、龍池鎮、卜莊鎮、倉街鎮、飲馬鎮、塔耳堡鎮、岞山鎮、石埠鎮、圍子鎮、下營鎮、丈嶺鎮、李家埠鄉、夏店鄉、
東冢鄉、宋莊鄉、南逄鄉、流河鄉、雙台鄉、太保莊鄉、北孟鄉。1996年12月27日,撤銷昌邑市北孟鄉、李家埠鄉,設立北孟鎮、李家埠鎮(魯政函民字[1996]62號)。
1997年7月4日,撤銷都昌鎮,分別設立奎聚、都昌兩個街道辦事處(註: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東的行政區域設立奎聚街道辦事處,以原都昌鎮北海路以西的行政區域設立都昌街道辦事處),將雙台鄉的北褚、南褚、東褚、前埠、後埠5個行政村,南逄鄉的劉埠、王逄2個行政村,李家埠鎮的高家道照、長埠2個行政村劃歸都昌街道辦事處管轄(魯政函民字[1997]28號)。1997年7月9日,撤銷宋莊鄉,設立宋莊鎮(魯政函民字[1997]31號)。

2001年,昌邑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李家埠鎮劃歸奎聚街道,青鄉鎮劃歸柳疃鎮,南逄鄉劃歸都昌街道,下營鎮和東冢鄉劃歸夏店鄉,倉街鎮劃歸圍子鎮,流河鄉劃歸石埠鎮,塔耳堡鎮劃歸丈嶺鎮。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總面積1812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81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8.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4萬人。2003年,全市總面積1812平方千米。轄15個鄉(鎮、辦事處),81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7.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萬人。
2006年,昌邑市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奎聚街道、都昌街道、柳疃鎮、龍池鎮、夏店鎮、卜莊鎮、圍子鎮、宋莊鎮、石埠鎮、飲馬鎮、北孟鎮、岞山鎮、丈嶺鎮、雙台鄉、太保莊鄉。
2007年,昌邑市將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6個鎮、1個鄉:撤銷雙台鄉,併入都昌街道;撤銷夏店鎮,併入卜莊鎮;撤銷宋莊鎮,併入圍子鎮;撤銷石埠鎮、岞山鎮,併入飲馬鎮;撤銷丈嶺鎮,將原丈嶺鎮的40個村(即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前原丈嶺鎮轄區)與太保莊鄉合併設立太保莊鎮,將原丈嶺鎮的45個村(即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前原塔耳堡鎮轄區)併入北孟鎮。
2007年,將太保莊鎮(連同峽山及峽山水庫)劃歸濰坊市坊子區
自然資源
一、礦產資源
目前已發現和開採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彭潤土、粘土、石英、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河沙、地下滷水、天然氣、石油等。從礦產結構上分析,非金屬礦種類較多,儲量較大,具有明顯優勢,其中已開採的主要有:膨潤土,境內南部廣泛分布總計儲量約2100萬噸,其中大型礦床一處,中型一處,小型兩處。石英岩:主要分布於飲馬鎮以北的呂山至青龍山一帶,地質儲量為3683萬噸,且礦體厚度大,品位高,構造簡單,現與香港合資開採。滷水: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分三層,估計總儲量在10億立方米左右,開採歷史悠久,前景廣闊,目前已形成年產鹽16萬噸,溴2000餘噸的能力。
二、水資源
昌邑市境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包括濰河、膠萊河、虞河三大水系,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7.97億立方米,其中客水流入6.6億立方米.(濰河3.4億立方米,膠萊河2.5億立方米,
其他河流0.7億立方米)。多年地表徑流可利用總量2.65億立方米,其中南部地區0.72億立方米,中部0.72億立方米,北部沿海地區1.21億立方米。另外引黃濟青、引黃濟煙水渠從市域北部穿過,可利用水量為3400立方米。境內地下水總儲量約15.24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一般在2-30米以內,深層地下水一般在35米以下。三、動植物資源
昌邑市的野鳥類有16個目,44科或亞科,近200種。由於低多平原,人口稠密,野生獸類較少,主要有狐狸、獾、狸、鼬、野兔、蝙蝠、田鼠、鼴鼠、刺蝟。自1966年以後,狐狸、獾、狸、鼬等逐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蹤。昆蟲類有:野蜜蜂、螳螂、蟋蟀、壁虎、蚯蚓、蜥蜴、蠶、蛇、青蛙、蟾、赤眼蜂、七星瓢蟲、異色瓢蟲、中華草蛉、麗草蛉、葉色草蛉、大草蛉、大灰食蚜蠅、帶食蚜蠅、螟黃長距繭蜂、歷奇蜂等。蛇系無毒蛇,自1966年以後大量減少。魚類境內北臨渤海灣,海魚有:黃姑魚、小黃魚、鱸魚、梭魚、鯔魚、鰳魚、鮁魚、帶魚、鯧魚、蝦虎魚、銀魚、鮃、鰈、斑祭、梅童、鯊、鰩、鰻、鯛、青鱗魚等。近年因捕撈過度,黃姑魚、鮁魚、鯧魚大大減少,幼魚損害嚴重,故資源嚴重衰退。小黃魚、帶魚、鰳魚等瀕於絕跡。境內地處暖溫帶,適於水生動物繁殖生長。全市天然淡水魚種約10多種,分屬3目6科。此外還有蝦類、蟹類、螺類、多毛類、海貝類,海蜇等。
昌邑市自古以載槐、柳、泡桐、毛白楊、榆、楸、椿、桃、李、梨、棗、石榴、杏等鄉土數種為主。建國以後,先後引進了加拿大楊、北京楊、蘋果等樹木,並從青島引進了雪松、檜柏等觀賞樹木。
主要用材林有槐樹、刺槐、柳、泡桐、加拿大楊、簡陽、太青楊、北京楊、義大利楊、毛白楊、白榆、楸樹、樗樹,還有鄉椿、梓樹等。
主要經濟林有梨樹、桃樹、杏樹、蘋果樹、柿子樹、葡萄樹、櫻桃樹、栗樹、棗樹、山楂樹、銀杏等。觀賞樹有雪松、側柏、吹柳、懸鈴木、冬青等。
四、土地資源
據90年土地利用調查,全市土地總面積18.122萬公頃(海拔±00M以上土地),人均占地4.01畝,占濰坊市土地總面積的10.3%,其中耕地面積8.73萬公頃,

五、岸線資源
昌邑市海岸線西起虞河口,東至膠萊河口,全長35公里,海灘面積85.3平方公里(從0米至1.3米高程計),淺海面積2866.6平方公里(從負15米至低潮線計,生產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資源豐富)
面料基地

昌邑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跨入了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省小康達標縣(市)行列,被評為中國投資環境100強縣(市),市域面積1578.7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下轄13處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814個行政村,總人口68.28(1999年統計數)萬人。
昌邑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鄉,早在清代,產自昌邑柳疃的絲綢便源源不斷的流往海外,也正是那時一批批背著“柳綢”創南洋的昌邑人,為昌邑贏得了今天的“僑鄉”稱號。自改革開放以後,昌邑通過實施“百千萬“規模企業的發展工程和企業集團化的戰略,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技術改造,現基本形成了紡織、印染為主體的十大產業;其北部鄉鎮重整祖業,一批批鎮辦、村辦、個體紡織印染業遍布昌北地區,後官印染、大富集團、昌進集團、金絲達集團等紡織企業集團都已擠身中國著名紡織企業行列。位於昌邑城北的昌邑錢清紡織原料市場是全國性紡織原料基地,來自五湖四海的紡織業客商常年駐紮該市場,其每天的價格行情直接通過錢清行情網站和價格快訊指導全國行業價格走勢。近年來鄉鎮經濟發展迅速,從根本上改變了昌邑市的農村經濟結構,形成了絲綢、紡織印染、服裝加工多門類多產業齊頭並進、全面發展的“大紡織”工業格局,紡織業成為昌邑的工業支柱產業,昌邑也成為江北最重要的紡織基地。目前全市已有各類紡機40000餘台。

到目前,昌邑市紡織企業已經發展到2000多處,擁有固定資產22.7億元,從業人員4萬多人。擁有紡紗設備18萬錠,年紡紗能力2.5萬噸;各類織機3.2萬台,年織布能力12億米;印染設備270台套,年染色、印花能力10億米,2001年全市紡織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7.7億元,創利稅3.5億元,2002年桑園面積發展到6萬畝,將成為全省桑蠶第一市。目前,昌邑市正在建設年產700噸巢絲廠,將形成桑蠶、巢絲、絲綢織造和服裝加工一條龍的產業格局。新興的紡織工業園將成為有識之士的投資樂園。
特產
斜子蘿蔔
斜子蘿蔔產於昌邑城區東南5公里圍子後斜村一帶,該地因土質鬆軟沙性,
酸鹼度適宜,又加地處濰河東畔,水系獨特,所產青蘿蔔以清脆上口、辣中帶甜而聞名鄉里。該蘿蔔用刀切開,芯明顯比普通青蘿蔔發綠,其如此明顯的“內在美”特徵讓冒充“斜子蘿蔔”的商販望而卻步。渤海對蝦
渤海對蝦又稱明蝦,個體較大,一般體長12-18厘米,體重20-50克。生命周期為一至三年。因渤海灣海岸線呈橢圓狀,昌邑轄區水域處於最南端,所以該水域水溫偏暖、海浪偏小,最適宜渤海對蝦生長繁殖,故成為渤海對蝦最密集的生長地。渤海對蝦肉質好,殼薄,可食比例較高,色澤鮮艷,近年開始大量出口國外。
選一隻當年的雞(最好是公雞),不宜太大,四斤左右就行,放血後,不褪毛,從肛門劃小口取出內臟,殺時不能沾水取精鹽100克(按4斤重雞),在乾淨鐵鍋內炒熱,根據自已的口味,可以加入花椒、五香粉等調料,從內到外用力均勻地塗抹在雞身上,雞胸可用細纖纖一些小眼,雞頭應在嘴裡等放上少許鹽,切記鹽要均勻,然後最好用穀草捆包,或者其它天然的植物捆包。放置(懸掛)在通風乾燥的地方,約20-25天就可食用。烹飪時再好乾蒸。願你美食能成。
風乾雞吃的時候,先洗淨,加上配料,蒸、烤、燉、紅燒、黃燜均可
,其味芳香獨特。蒸熟後整隻雞撕著吃,鮮香適口,別具風味。用水把表面的椒鹽沖洗乾淨,放在視窗吹乾。放到盤中,盤子裡放個能隔水的東西,如小蓖子,因為蒸的過程會有雞汁流下來。上籠開鍋後再蒸五十分鐘,拿出來放涼。去皮去骨,將肉撕成絲,下飯佐酒均佳。
皮骨不要丟掉,當家過日子要懂得算計。拿個小砂鍋,把皮骨放在裡面,加水煮湯,湯好時將皮骨撈出不用,隨意加入青菜做成蔬菜湯。
柳疃鎮金絲小棗
柳疃鎮棗樹發展較早,有近30年的歷史,主要品種是金絲小棗。該棗品質優良,肉質細嫩,鮮吃清脆爽口,乾食口香如蜜,如將熟透的小棗掰開,肉斷絲連,拉長一二寸不斷,並且具有補血、養脾的功效,被人們稱為“果中珍品”。棗的用途很廣,可以用來生產棗茶、棗脯、棗汁、棗醋等,還可以加工包裝成箱,成為高級禮品,棗產品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金絲小棗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價格穩、效益高、銷路好。柳疃鎮南范棗園,現有純園100畝,棗糧間作400畝,2001年該村棗園畝產達3300斤,棗糧間作畝產1000斤,總產量達到70餘萬斤,村里人均增收近2000元,產品主要銷往北京、煙臺、萊州等地及本市市場。
近年來,柳疃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大力實施“雙萬畝棗糧間作富民工程”,現已發展到純棗園種植5000畝,棗糧間作15000畝,存活棗樹30萬株,人均10株以上。品種主要有金絲小棗、梨棗、雪棗等,全部進入盛果期後,預計年產量可達2500萬斤,農民人均增收1500元,財政增收1
50萬元。鹹蟹子
做法:1.準備好容器,最好是罈子,其它如玻璃壇子,醃泡菜的罈子,超市里賣的帶蓋子的褒湯的褒也行,大小視醃寫蟹的多少而定,醃好後要放冰櫃里,所以一定要找個在冰櫃里有容身之地的容器。
2.準備好輔料,鹽,普通的即可,不要平衡鹽,味素可放也可不放,蟹已經很鮮了。姜一塊切片,香蔥十根打結,料酒少許,有花雕或和酒更好。花椒數十顆,大料瓣幾瓣。
3.燒開一鍋開水,把上述輔料都放進去燒開,放涼,喜歡酒味中重的等放涼了再放酒,鹽的多少視個人的口味而定,實在沒把握就醃7天后嘗一個看看,淡再加鹽。
4.醃製的過程,當然是買活的蟹,最好用雌蟹,把蟹買回來以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我的做法是把一瓶百分之75的酒精倒在一個小盆里,請蟹們一個一個的洗了酒精澡,每隻洗3分鐘,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做的,但我就是這樣弄的,我怕吃壞了。把蟹放在制好的滷水中就好了,水要沒過蟹,不能在滷水很燙時放入,要等滷水冷了後放入,蓋好蓋子,放入冰櫃,7、8天以後可以嘗嘗味道,太鹹可加冷開水。
蝦醬
蝦醬,昌邑北部沿海特產,蝦醬一般由在海上“使船”的船工現場製造,百姓僅僅購買了來吃,但是北部沿海一帶農村也有百姓自己在家裡做蝦醬的。不過蝦醬的腥味特濃,沒有吃過這個東西的人乍一吃還真享用不了,而習慣了的卻常年離不了這一口了,特別是大蔥沾蝦醬,非常對味的地方小吃,如今昌邑本地很多飯店都特意上這個小菜。
大黃姜
都昌盛產大姜,素有“姜鄉”之稱,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都昌大姜塊大肉黃,質地細嫩,表皮光滑,辛香味濃,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國內外市場非常暢銷,各種產品供不應求。生產的產品可做調味品、保健品,能健脾胃、增食慾,以及補腎、祛寒、解毒等。近幾年,經科學研究測定,在抗衰老,防癌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具特殊效能。
都昌大姜目前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6萬噸,新上的大姜加工項目可生產分割包裝姜、姜芽、薑汁、姜芯、姜乾等產品,出口日本、南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國內對此類產品需求量也非常大。2001年全鄉大姜銷售收入10000萬元,創匯120萬美元,市場發展前景良好。
名勝古蹟
文物古蹟
(一)古文化遺址
1、千戈莊龍山文化遺址位於現北孟鎮千戈莊西南50米處,南北長20餘米,東西寬100餘米,內涵不太豐富,暴露較少,曾出土素麵加沙黑陶器殘片。
2、石埠西村商周遺址位於現石埠鎮西村西50米牛頭埠南坡,東西長200餘米,南北寬100餘米,文化層厚1.5米。內涵豐富,有大量的陶片和獸骨,上周時代的繩紋器物殘片多有出土。1981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博陸山周代遺址位於飲馬鎮山陽村北(西距濰河約1000米),整個遺址坐落在博陸山西南坡上,西北東南向,長300餘米,寬200餘米,陶片暴露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標本,現藏市圖書館。
(二)古城遺址
1、故城遺址位於龍池鄉利漁村東南方約2000米處,南北寬200餘米,東西長300餘米,古城址比周圍地面高出1餘米,被利漁村民拓為耕地。遺址有許多被鹽鹼腐蝕的陶片,紋飾難辨。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密鄉故城遺址位於圍子鎮古城村。故城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解放後民眾用土將四周原有城牆殘基取平,但遺蹟尚存。西牆北端,開挖了1條寬20餘米、深2米的南北大溝,暴露出許多磚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有陶圈壘成,現已淤平。遺址出土文物有:捲雲紋瓦當、"齊化法"刀幣、銅戈、銅鏃等。
3、都昌故城遺址位於今昌邑市第一中學、昌邑師範、市人民醫院、市檢察院駐地,北城牆在現檢察院北側,南城牆在市人民醫院南端,東與西關相鄰,西與劉家辛戈毗連,東西300餘米,南北400餘米,昌邑一中基建時出土許多漢代陶器,現藏市圖書館。昌邑師範南側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館基建,挖出漢代陶片及捲雲紋瓦當若干。
4、膠陽故城遺址西漢時為膠陽候國,位於塔耳堡鎮高陽村。遺址南北長45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高陽村坐落其上。城址破壞嚴重,面貌全非,在該城內只能發現漢代的磚瓦殘片。
(三)古墓葬
1、埠頭戰國墓位於現石埠鎮埠頭村北100米的土埠頂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徑約22米。墓室為土穴,內有積石,穴長寬各約3米。1977年,從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銅敦一件,玉璧殘部一件,水晶扳指一件,水晶環兩個,瑪瑙環、玉環各一件,銅帶勾一件,骨器兩件。這是戰國時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陽候墓位於塔耳堡鎮高陽村西南約1000米處,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約10米,"文革"期間將封土取平,現可辨墓道口痕跡。此冢即高陽候孫並之墓。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固王冢墓群位於雙台湘南興福、北興福村西,虞河東岸。原有墓葬九座,稱為"九頂蓮花冢",並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蓋墊冢子、半邊冢、東高廟、西高廟、焦冢子、仙姑冢,到底那座是固王冢尚難斷定。"文化大革命"中,有四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仙姑冢與升冢子中出土了一批陶器與銅器。陶器主要有盉盉、耳環、雞形器、鳥形器等,全為泥制灰陶,造型生動;銅器有印章、洗、帶勾、勺、駑機等,非常精緻,其中銅印為方形長、寬、高均為2.3厘米,上有四個篆字"劉小字印",頂有橋式鈕。根據出土文物鑑定為東漢墓葬。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大埠漢墓位於都昌大埠村西端,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畫像石2塊,長1.1米,寬1.5米,厚0.18米,正面刻有人像。這是一座東漢墓葬。
5、林家埠漢墓位於石埠鎮林家埠村南150米處,墓葬封土高約3米,底徑約7米。1975年在墓南側開挖排水溝時,發現銅壺1件,重15公斤,還有瓷壺2件,現已不存。根據出土文物鑑定為漢代墓葬。
6、黃福墓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西北,昌邑縣印刷廠東,墓室為石頭結構。原有封土高約10米,四周圍有磚牆,院門向東,並有台階數級可攀。院內植松柏,墓前有明代楊士奇所撰墓碑兩塊,墓道兩旁有白理石石人,石馬,為明代御葬,抗日戰爭期間,墓室被盜,"文化大革命"期間,圍牆被拆,石人、石馬被砸。1979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黃元御墓位於都昌鎮黃家辛戈村南300米處,風土高1.5米,底徑2.5米,墓前有石碑一座。1985年確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邑姜氏祠堂
姜氏祠堂座落於昌邑城裡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解放路中段路西。現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占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築全部為磚木結構,青瓦覆頂,脊飾吻獸。正廳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頭梁端篆刻自東向西分別為“福、營、邱、分、派、壽”六字。大門十柱落地,門枕為精雕石鼓。一九八六年確立為昌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政府撥款,將其修繕一新,署文物管理所。一九九七年博物館成立後歸屬其管轄至今。二零零七年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請成為國家重點。
據史書記載,“姜氏受姓於姜水,著於營丘,大於齊之桓景,而後繁衍於濱海諸郡”。昌邑一派則於宋末靖康年間(1127年-1128年)由寧海彤嶺(金朝寧海州彤嶺,現山東省乳山市徐家鎮峒嶺村)遷來,始祖為喜公,傳六世後無考。一世祖為文慶公,於元代自黃縣遷來。經六百餘年繁衍,現已成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輩出,遠者史書有載,此不再贅,近者於明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五世祖瑄公、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八世祖民望公均為御醫。六世祖鏜公官為南直隸鳳陽府通判。自清康熙始,我族更顯赫一朝,十一世士禎公,後入旗籍改李姓,官至江西、廣東巡撫,為清初肱股大臣、封疆大吏。其子煦公任蘇州織造三十二年,長期兼視兩淮鹽漕御史,後進階戶部右侍郎、大理寺卿。其侄焯公累升徐州知州,另一侄煌公在刑部為官,曾出資興築濰河堤防,至今受益。
尊宗敬祖,必建祠堂,此前昌邑姜氏各村各自修祠,規模卑小,不便祭奠。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昌邑姜姓闔族議定,在城裡購地一段,建先祠一處。由衷四、雲衢二公率先捐資,共集錢五百二十緡。先建正廳五間,東西廂各三間,並於廳西新營北屋五間,南偏九間,大門一間及四周牆垣。道光八年,可法公又出私田數畝,用每年所收田租之息作為祠堂修葺管理及祭祀之費。民國八年至十一年(1919年-1921年),續濤公率縣內二十六村並族人六十三人,共集資一萬餘千錢(每千錢當銀元一元),對祠堂進行重修。姜泊莊其璐公一人捐資五千元,占全部捐資的一半,至今為人稱頌。新中國成立後,將祠堂收歸國有,不再祭祀。
展會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
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博覽園又名綠博園,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圍子鎮,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是中國北方地區目前唯一的苗木農業生態園。
昌邑市綠化苗木博覽園是一個集苗木展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和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文化產業項目。該項目由山東金絲達集團於2003年4月開始投資興建,占地總面積1000畝。目前,已完成總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苗木交易大廳,品種展示園、樁景園、熱帶植物館和生態餐廳、民俗文化園等設施,是江北苗木展示交流的最大載體。先後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3山東省(昌邑)苗木交易會和2004-2008年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在此成功召開,每屆展會參會客商民眾達到了20萬人次,推動了昌邑苗木產業國內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和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把綠博園建設成國內花木行業一流的展示中心,今年,山東金絲達集團計畫投資1000萬元,進一步完善民俗文化園,新建主體工程占地1500平方米、總體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的仿古戲樓,新建兒童樂園和民俗展示園等,提高綠博園的文化氣息和服務功能。
2009年9月19日—10月7日,將以“傳播綠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在綠博園繼續舉辦“2009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
第十四屆全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為迎接這一盛會的召開,綠博園的各項改造建設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八月底前可全部完成。
昌邑市博物館
昌邑市博物館坐落於城東路東側,文山西麓,占地40.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投資近千萬元。建築風格採用了仿古殿堂式結構,於1997年正式落成並向社會開放。
該館館藏豐富,碑帖、書畫收藏獨具特色。大批藏品中,經鑑定具有重要價值的有千餘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文物近百件。商代末期的鄧共、明代孫昂墓出土的隨葬石俑、黃元御《傷寒懸解》手稿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該館現已開闢十個專題展廳:即歷史廳,文物廳,書畫廳,碑貼廳,民俗廳,絲綢廳,華僑廳,經濟發展廳,科技廳,預備廳。
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中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
苗木產業和綠博會
近年來,昌邑全市各類苗木已發展到10萬畝,其中園林綠化苗木6萬多畝,產品涵蓋了喬木類、灌木類、地被類、藤本類、竹類、水生類、草本類等,品種達到400多個,各類苗木存量近2億株,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規模大、品種全、市場廣,使昌邑成為江北最大的優質園林綠化苗木生產區和名副其實的交易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宿根地被植物研究培育基地和觀賞類樹種培育基地。2005年6月,昌邑市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中國北方苗木基地”。成為繼“中國絲綢之鄉”、“中國印染名城”、“華僑之鄉”之後的又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圍繞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優質園林綠化苗木基地,市委、市政府從基礎性工作入手,多措並舉,推進了苗木產業的規模擴大,檔次提升和效益提高。從2001年開始發展苗木生產以來,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全市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之一,並結合昌邑的區位特點和優勢,提出了建設“北方苗木大市”決策,專門成立了產業領導小組,在土地流轉、資金扶持、水電供應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民營企業企業和外地大戶到昌邑投資,為苗木業的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苗木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又因勢利導,組織廣大種植戶成立了苗木協會,對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苗木業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堅持科學規劃,區域化種植,形成了北部以耐鹽鹼樹種為主,中部以城市綠化樹種為主,南部以速生林樹種為主的“三帶六區”發展格局。其中,中部綠化苗木按照沿交通幹線集中開發的原則,將206、309國道和下小路兩側作為發展苗木生產的重點區域,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優先照顧,鼓勵其積極發展,形成規模。目前沿國道、省道的苗木面積有4萬多畝,占全市苗木總面積的40%以上。這種沿交通幹線集中發展的模式,既有景觀效果、生態效益和規模效應,又便於統一管理和調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比較明顯。
民營大戶有資金、善經營、行銷能力強,民營苗木大戶率先發展起來,能夠較好地帶動千家萬戶的發展。因此,在發展苗木生產中,把扶持和鼓勵苗木大戶、膨脹規模作為重點來抓,收到明顯成效。目前在全市從事苗木產業的有1500多家,其中10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40多家,500畝以上的大戶兩家。全市所有苗木,民營大戶種植的有7萬多畝,占苗木總面積的70%。2006後有兩家企業被評為“全國十佳苗圃”,一家企業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苗圃”。濰坊金絲達苗木有限公司幾年來投資2000多萬元,發展苗木1萬多畝,成為山東省第一大苗木種植業戶。
在全國大中城市綠化要求生物種類和景觀多樣化的形勢下,積極引導苗木生產企業引進、開發新優樹種和品種,培育大規格、高標準苗木。使全市苗木的品種結構、苗齡結構不斷最佳化。近幾年,在進一步鞏固白臘、櫻花、黃金槐、法桐、國槐、七葉樹等傳統品種的基礎上,又引進並大規模種植了複葉槭、女貞等100多個新優綠化樹種。目前,全市近2億株綠化苗木中,綠化喬、灌苗木占八成以上,特別是大規格苗木出圃率不斷提高,市場旺銷,供不應求。
隨著苗木產業規模的擴大,昌邑按照“構建平台、促進交流、打造品牌、拓展市場、做強產業”的思路,運用市場運作的方式,政府辦會,企業買單,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了綠博會。其中,2003山東省(昌邑)苗木交易會,由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濰坊市林業局、昌邑市人民政府、山東金絲達集團承辦。2004年-2006年舉辦的三屆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支持,山東省綠化委員會、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濰坊市林業局、昌邑市人民政府和山東金絲達集團承辦,由一名省政府領導擔任籌備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屆綠博會共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展單位2000多家,國外參展企業21家,參展參會客商近10萬人次,簽訂購銷契約3000多筆,契約交易額10億多元。展會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實現了打造品牌、擴大影響的目的。
昌邑市綠博園是歷屆綠博會的舉辦地、主會場。該園區位於由苗木龍頭企業濰坊金絲達集團於2003年4月投資興建,占地總面積2000多畝。是一個集苗木展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和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產業聚集區。現已完成投資1億多元,建有會展中心、國際展館、品種展示園、樁景園、常青園、熱帶植物館和生態餐廳等,其中,會展中心和國際展館展示區面積20000平方米,是江北苗木展示交流的最大載體。綠博園也先後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和省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基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山東省生態教育示範基地”。為把綠博園建設成國內花木行業一流的展示中心,迎接2008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的召開,今年,山東金絲達集團投資進一步完善了水系建設、園藝景觀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和生態文化線建設等重點工程,八月底前全面竣工。這些工程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綠博園的產業規模的檔次,豐富綠博園的文化內涵,增強其承載能力,帶動苗木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縣域綜合競爭能力,加快苗木產業的發展,昌邑將不斷總結經驗,創新理念,提升目標,著力打造“江北最大的園林綠化苗木生產基地”的產業品牌、“最具影響力的綠化苗木博覽會”的會展品牌,為全國花木行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歷屆綠博會
昌邑綠博會是中國北方綠化苗木及園林行業全面展示最新發展成果。研討苗木業發展趨勢,交流生產信息,推動苗木交易的高端峰會,具有綜合性、權威性等特點,以苗木園藝企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為重點,廣泛開展國內外苗木業合作、搭建產需平台,推動文化旅遊、招商引資等快速發展,還舉辦專家講座、企業論壇、招商引資推介簽約、書畫展和園林攝影藝術展等一系列綠色活動。2003山東省(昌邑)苗木交易會,10月18日至10月20日舉行。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林木種苗站、濰坊市林業局和昌邑市人民政府承辦,以“綠色、環境、科技”為主題,參展單位380家,簽訂苗木購銷契約312份,交易額1.32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1個,項目總投資5.93億元。
2004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9月19日至10月17行,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支持,山東省綠化委員會、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以“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家園”為主題,參展單位428家,簽訂供銷契約20多筆,交易額1.18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7個,總投資13.66億元。
2005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9月19日至10月7日舉辦,由全國綠化委員會特別支持,山東省綠化委員會、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人民政府、美國苗木協會主辦,山東省林業種苗協會,濰坊市林業局、昌邑市人民政府、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承辦,以“傳播綠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參展單位12家,簽訂苗木契約630多筆,交易額2.15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7個,總投資13.66億元。
第十一屆中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2006中國(昌邑)北方苗木博覽會於2006年9月19日至10月7日舉辦。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特別支持,中國花卉報、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政府聯合主辦,.昌邑市人民政府、濰坊市林業局、濰坊市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承辦。共吸引參展客商單位700多家,參會參展客商5000餘人,專業觀眾3萬多人,會議期間簽定苗木購銷契約1300筆,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9個,總投資7.7億元,外方資金6.2億元,其中境外項目兩個,契約利用外資1980萬美元.
2007年9月日至10月17日,舉辦了第十二屆中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2007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特別支持,中國花卉報、山東省林業局、濰坊市政府聯合主辦,昌邑市人民政府、濰坊市林業局、濰坊市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承辦。會議突出人文化、科技化、國際化特色,本、美國、比利時、德國、等國家的20家國外大型企業、中國農業大學、浙江林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8家園林高校、來自浙江、江蘇、安徽等20多個省市的600多家企業參展,參會參展客商5000餘人,專業觀眾3萬多人,觀眾超過10萬人次,會議期間簽定苗木購銷契約1300筆,交易額3.7億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9個,總投資7.7億元,外方資金6.2億元,其中境外項目兩個,契約利用外資1980萬美元。
2009年第十三屆綠博會在昌邑舉行。
2009年9月19日—10月7日,以“傳播綠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在綠博園繼續舉辦“2009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
第十四屆全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2010中國(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第十五屆中國園林花木信息交流會於9月20日―10月7日在山東省昌邑市綠博園舉行,此次綠博會以“傳播綠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作為國家級苗木盛會的昌邑綠博會,今年吸引了前來參展的中外企業600多家,其中,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外苗木大企業展團10家。本屆綠博會期間,國內10家業績強、影響力大、特色突出的“龍頭”苗木企業負責人,將齊聚綠博園,共同舉辦“2010中國園林苗木行業領袖年會”。苗木“大腕”們將圍繞企業管理、推廣信息等方面進行交流、研討,對苗木企業的發展提出引領產業發展的建設性意見,將盛會打造成今年中國園林苗木行業的領袖年會。
山東省城市
山東,古代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省會設在濟南。陸地南北最長約420公里,東西最寬約700餘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這個任務主要介紹山東城市人文,歷史,經濟等。 |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
濟南市 | 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
青島市 | 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
淄博市 | 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
棗莊市 | 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
東營市 | 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
煙臺市 | 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
濰坊市 | 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
濟寧市 | 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
泰安市 | 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
威海市 | 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
日照市 | 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
萊蕪市 | 萊城區 | 鋼城區 |
臨沂市 | 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
德州市 | 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
聊城市 | 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
濱州市 | 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
菏澤市 | 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