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懶熊是中等體型的熊科動物,體長約有140—180厘米,尾長10—12.5厘米,體重約為55—145千克。 懶熊全身覆蓋著長長的黑毛,毛髮中間夾雜著棕色或灰色,前胸點綴著一塊白色或淡黃色的“U”型或者“Y”型斑紋。懶熊的臉部毛髮相對較少,毛色偏灰。它們口鼻很長,還能靈活移動,嘴唇裸露,舌頭也很大。另外,它們還能隨意控制鼻孔閉合。懶熊的上顎只有4顆門齒,而不像很多其他種類的動物那樣上下各有六顆,這樣中間形成空隙就有助於它們吸食白蟻。懶熊尾巴粗短,腳掌堪稱巨大,腳掌上長有很長的爪鉤,不但方便它們挖掘蟻穴,還便於它們爬樹。這些爪鉤形狀類似樹懶,懶熊的名字也因此得來。不明就裡的人初次接觸“懶熊”這個名稱可能會認為它們“生性懶惰”,其實這是不對的說法。
生活習性
由於生活在熱帶地區,懶熊不冬眠,白天的懶熊通常在靠近河岸邊的洞穴里舒服地休養生息,夜間才會出來活動覓食。它們有著極好的嗅覺,可視力和聽覺很差,有時人類或其它動物來到近旁之後它們才發現。懶熊本身並不是好鬥的動物,不過這種“突如其來”的近距離接觸也會讓它們嚇一大跳,為了自我保護,它們也會武力趕走“入侵者”。懶熊雖然平時性情比較溫馴,但偶爾“發威”時絕不會辜負熊類力大兇猛的形象。人們對懶熊的了解十分有限,據推測,它們應該也是獨行動物,多數時候孤身隻影,除非那些帶著孩子四處奔波的單身母親。懶熊無需冬眠,不過雨季到來的時候它們也會減少活動。懶熊會在樹邊磨蹭身體,並抓撓樹幹,以便留下自己的氣味。但它們對領地不太看重,可以友善地對待共享領地的同類,很少發生摩擦。懶熊的主要食物是白蟻等昆蟲,另外也吃樹葉、花朵、水果,並會撿食腐肉。此外與其它熊類一樣,它也十分愛吃蜂蜜。
生長繁殖
每年的5—7月是懶熊較為集中的婚戀季節。為了爭奪“心上人”,公熊之間會展開激烈的搏鬥,獲勝者會和“愛人”共度幾日美好時光,然後就分道揚鑣。母熊的孕期一般有6—7個月,幼熊大約是在秋冬季出生,通常是獨生子或是雙胞胎,三隻或以上的情況很少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渾身無毛,既聽不見也看不見,顯得十分無助。到了3個星期左右,它們才會睜眼,2—3個月大的時候,母熊會把幼熊背在背 上離開洞穴四處活動。幼熊會和母熊生活2—3年,直到它們完全成年。圈養情況下,懶熊的壽命最高有40年,在野生狀態下則要短得多。
虎是懶熊在自然界的主要天敵。雄虎對懶熊有壓倒性優勢,有過不少獵殺懶熊的記錄。但雌虎在同懶熊的衝突基本沒什麼優勢(當然這可能與虎的謹慎性格也有關係),少數比較強悍的懶熊甚至奪走過一些雌虎和亞成體虎的獵物。比較罕見的情況下有懶熊殺死公孟加拉虎的記錄。
分布範圍
懶熊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斯里蘭卡,在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也有少量分布。以往在熱帶地區的森林和草原上還能窺見它們的身影,特別是在低海拔而又比較乾旱的林地以及岩石地帶。它們曾在印度和斯里蘭卡隨處可見,如今卻成了稀有之物。
種群現狀
據統計,截止至2008年底,懶熊的數量有10000—25000隻,而且還在下降。威脅它們生存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喪失,人們為了農業開墾和城市發展毀壞了大片的森林,不僅讓包括懶熊在內的很多動物失去了食物來源,也讓它們無家可歸。此外,年幼的懶熊還不時被人捉去表演馬戲。這些懶熊的鼻子被刺穿,牙齒和爪子被拔掉,並被趕到燙手的金屬盤子上學習跳舞。長期的虐待和糟糕的生活條件使很多悲慘的跳舞熊在很年輕的時候便宣告死亡。
熊科分類
亞科 | 種類 |
貓熊亞科 Ailuropodinae | 大貓熊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眼鏡熊亞科 Tremarctinae | 眼鏡熊 Tremarctos ornatus |
熊亞科 Ursinae | 棕熊 Ursus arctos ;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 ;北極熊 Ursus maritimus ;亞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或 Selenarctos tibetanus ;阿特拉斯棕熊(北非棕熊) Ursus crowtheri (約1870年滅絕) ;懶熊 Melursus ursinus,或 Ursus ursinus ;馬來熊 Helarctos malayan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