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指在某一社會生產發展階段中,居民用以滿足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社會產品和勞務的消費程度。又稱生活程度。
具體內容
具體內容包括: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勞動的社會條件和生產條件、社會服務的發達程度、閒暇時間的占有量和結構、衛生保健和教育普及程度等等。生活水平的確定包括 3個要點:①以群體為標準,如家庭;②以實際的消費狀況為標準,即直接衡量占用的社會產品和勞務的多少;③以平均的消費數量為標準。生活水平與生活費用、生活標準不同。生活費用指維持特定生活水平的貨幣支出,生活標準則指期望達到的生活狀況。
衡量指標
1953年聯合國首次草擬了關於生活水平的指標體系和國際比較方法。1959年聯合國關於《在國際範圍測定和衡量實際生活水平》的報告,進一步使衡量生活水平的方法系統化。1978年聯合國進一步修訂了《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SSDS)檔案專輯,提出了測定生活水平的12類指標:1、出生率、死亡率及其他人口學特徵;2、醫療衛生條件;3、食品消費;4、居住條件;5、教育和文化;6、勞動條件和就業率;7、居民的收入和支出;8、生活費用和消費價格;9、運輸工具;10、休息的安排;11、社會保障;12、人的自由。每一類中又規定了若干局部性指標。對生活水平的測定也有主要使用某一單項指標的,如:人均國民收入指標,實際收入水平指標,實際消費水平指標,人均壽命指標,恩格爾係數(見社會統計學派),人均卡路里或蛋白質攝取量指標等。
具體解釋
指城鎮居民從事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就業人口包括通過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由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等方式,在國有制、集體所有制、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資在華獨資的企事業單位和私營企業單位工作或從事個體勞動的有固定性職業或臨時性職業的人口。被聘用和留用的離退休人員也計入就業人口。本指標可以反映城鎮居民的就業情況,是計算就業面、負擔係數的重要資料。
城鎮居民家庭全部收入
指被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全部的實際現金收入,包括經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不包括周轉性收入,如提取銀行存款、向親友借入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種暫收款。
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指被調查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
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
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用於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購買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務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罰沒、丟失款和繳納的各種稅款(如個人所得稅、牌照稅、房產稅等),也不包括個體勞動者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
城鎮居民家庭購買商品支出
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購買商品的全部支出,包括從商店、工廠、飲食業、工作單位食堂、集市以及直接從農民購買各種商品的開支。共分九類:食品:衣著品、日用品、文化娛樂用品、書報雜誌、藥及醫療用品、房屋及建築材料、燃料、其他商品。不論自用的或贈送親友的都包括在內。
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
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總收入中,扣除從事生產和非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繳納稅款和上交承包集體任務金額以後剩餘的,可直接用於進行生產性、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生活消費和積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農民家庭實際收入水平的綜合性的主要指標。
農民家庭純收入,既包括從事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經營收入,又包括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帶回和國家財政救濟、各種補貼等非經營性收入;既包括貨幣收入,又包括自產自用的實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銀行、信用社和向親友借款等屬於借貸性的收入。
農村居民家庭整半勞動力
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成員中有勞動能力並經常參加實際勞動的人員。是生產的基本要素指標之一,是發展生產增加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源泉。按規定,農村男18周歲至50周歲、女18周歲至45周歲為整勞動力;男16周歲到17周歲、51周歲到60周歲,女16周歲到17周歲、46周歲至55周歲為半勞動力。農民家庭整半勞動力,既包括在上述規定勞動年齡內和在勞動年齡以外有勞動能力並經常參加實際勞動的男女整半勞動力;也包括農民家庭常住人員中屬於職工的勞動力。但不包括在勞動年齡內已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
農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
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年內用於日常生活的全部開支。它是用來反映和研究農民家庭實際生活消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農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包括用於吃、穿、住、燒、用等生活消費品開支和文化、生活服務費用開支兩大部分。
農村居民家庭商品性生活消費支出
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用其貨幣收入,在市場上購買食品、衣著、家庭用家具器皿、日用雜品、燃料、耐用消費品、以及文教衛生用品等生活消費總量。包括向國有商店、集體商店和集市貿易市場以及其他流通渠道購買的全部生活消費品。農民家庭商品性生活消費支出,是農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反映和分析農民家庭生活消費水平的商品化程度,及其由自給性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和預測農民家庭對市場消費品需求,制定商品供應計畫的重要依據。
全國城鄉儲蓄存款餘額
全國城鄉儲蓄存款,包括城鎮居民儲蓄存款和農民個人儲蓄存款兩部分。不包括居民的手存現金和工礦企業、部隊、機關團體等集團存款。儲蓄存款餘額,是指城鄉居民存入銀行及農村信用社儲蓄的時點數(存入數扣除取出數的餘額),如月末、季末或年末數額。
相關介紹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隨著家庭收入因經濟低迷大幅縮水,以及不享受醫療保險的人數新增100多萬,美國貧困人口數量2010年創這一數據自52年前開始統計以來的新高。數據顯示,4620萬美國人2010年位於貧困線以下。美國的貧困線劃在:個人年收入低於1.1139萬美元,或四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2314萬美元(1美元約合6.39元人民幣)。2010年,美國貧困人口數量連續第三年增長,貧困率上升至15.1%,達1993年以來最高值。
這一報告出爐後,引起了國內媒體的極大關注,似乎又讓人們看到了中學課本中描述的場景-資本主義是人吃人的社會,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統計數據畢竟是數據,並不能真實地反映美國人的真實生活狀態。
美國政府規定,月薪不超過1174美元,即年薪不超過14088美元的個人可以獲得食物券,而此薪酬數字是美國貧困線收入的130%。即使一個人收入處在貧困線——月薪900美元,也折合人民幣5870元,在中國是交納個人所得稅的中堅力量,是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共同認定的中產階層。而按生活狀態而言,美國的窮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是生活在貧窮狀況之中-即不能獲得良好的食物,而其中無家可歸者又占了一定比例。
以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資料為例,美國的貧困是“相對”的貧困,對比中國而言家,美國窮人的生活水平並不比中國許多所謂的“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差,更不提中國的上億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民。
以大家最關心得住房為例,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統計,美國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在所有西方國家中排在首位,平均每人的家庭住宅生活空間為為71平方米,而美國窮人家庭平均每人的家庭住宅生活空間約為43平方米。美國窮人平均擁有的居住面積要比高收入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都要高,這些高收入國家居民平均每人的家庭住宅生活空間為37平方米,中上收入國家如希臘、韓國、西班牙居民平均每人的家庭住宅生活空間為23平方米。美國窮人平均擁有的居住面積,要比墨西哥、土耳其這樣國家城市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平均住宅生活空間多兩倍,比印度這樣國家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住宅生活空間多六倍。
在擁有住宅的美國窮人家庭中,49%的家庭是擁有獨立住宅、41%的家庭是擁有公寓、10%的家庭擁用有活動房屋。79.7%的窮人家庭都帶有空調,而在1970年,美國所有家庭中只有36%的家庭帶有空調。99.2%的窮人家庭擁有電冰櫃,64.3%的窮人家庭擁有洗衣機,56.7%的窮人家庭擁有衣服烘乾機。
因為美國二手汽車價格低廉,交易市場規範成熟,使得廣大低收入人群擁有汽車成為可能。舉個例子,我身邊的留學生群體,很多都是依靠美國大學的獎學金來留學,扣除學費等,一年的收入在1萬美元左右,算得上是窮人了。但即使這樣,多數留學生在來美國後會買車,當然多數是二手車,在佛羅里達州,3000-4000美元可以買一輛車況不錯的二手車,完全可以滿足出行和短途旅行的需要。正因為如此,四分之三的美國窮人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31%的窮人家庭擁有2輛以上汽車。而在娛樂休息方面方面,美國窮人其實並不落伍。97%的美國窮人家庭擁有一台彩色電視,超過一半的窮人家庭擁有兩台以上彩色電視,25.3%的窮人家庭擁有大螢幕彩色電視。78%的窮人家庭擁有DVD機,62%的窮人家庭擁有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89%的窮人家庭擁有微波爐、烤箱,超過一半的窮人家庭擁有立體音響設備,超過三分之一的窮人家庭擁有自動洗碗機。三分之一窮人家庭擁有計算機,91.3%的窮人家庭擁有固定電話,32.5%窮人家庭既有家庭固定電話也有手機。
有海外學者曾經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窮人中的胖子多,和大家影響中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窮人映像大相逕庭。美國窮人不是吃不飽,而是營養過剩,他們愛吃大魚大肉,而且價格便宜,蔬菜水果價格高,吃得少,這樣的飲食結構導致美國窮人中胖子比有錢人多。美國低收入人群是可以領取食品券的,以一個四口之家的普通家庭為例。如果這個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不足2.7萬美元就可以申請“食品券”補貼。四口之家每月可以得到668美元的食品券。根據我在佛羅里達州的生活經歷,這樣的四口之家平均每月花在購買食品上的錢只需要500美元左右,當然上餐館除外,也就是說,食品券的金額足以保障一個家庭的食品開支,保障美國的窮人不會餓肚子。食品券可以在各超市購買食品,但不能用來購買酒和香菸,也不能當錢去餐館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食品補貼外,美國政府還給窮人提供另外的福利包括房屋補貼,免費醫療服務,不用交收入所得稅,讓窮人日子的也能過過的比較滋潤。所以說美國的窮人只是相對貧困,至少是衣食無憂,這既得益於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也得益於美國民眾有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而處處與民爭利的政府和官員在美國肯定是保不住自己的位置的,這就是民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