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濰河](/img/e/f00/nBnauM3XwAjN5gjN4gTMyADM3QTM5gTM3IDNzQTNwAzMxAzL4E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河道變遷
濰河改道
濰水之名已定,和濰水有關的地名也相繼確定。濰水下游沖積形成平原(昌濰平原),濰水流經地其中西面的一個縣稱之謂濰縣(現在的寒亭),由此可見濰縣出現於古濰河道形成之後,並且當時距離濰河最近的城池是濰縣而不是昌邑。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當時人類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於河道被沖積下來泥土石沙逐漸抬平後,又去流向周遍更低洼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來由,實說河道總是因河床變高而改變,讓我們從河東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說我們經常在河兩岸來回搬遷。古濰河道本來在濰縣東郊,離濰縣最近,而後來河道不斷更換,越換越接近昌邑境內,濰河在昌邑城西最後的河道,是流經昌邑孟家窪子、史家窪子、南鄑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宮家鄑水、孫家窪、石橋、西逄翟一帶,現在在西逄翟村南面至今仍存留著一段古濰河河道,當地人俗稱這段古濰河河道為南河。龍池石橋村就是因為濰河支流有一石橋立於村前而得名。濰河古道在昌邑與濰縣(寒亭)之間的田野上來回改變,最後竟找不到合適的低洼之道,不得不轉道昌邑城東,就形成了今天的濰河。軍事要地
春秋戰國時期,昌邑屬於紀國。那時稱之為鄑城,位置並不在現在的城區,而在今城區西北一帶,而奎聚街辦的南鄑亭、夏家鄑水、宮家鄑水等村的名字大都與古縣城位置關係有關。後齊國滅紀國,鄑城改名都昌。都昌城為“三齊巨邑”,為齊國之七十二城之一。《晏子春秋》中曾有記載:“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辭不受。”晏子不敢接受,因為他深知這座城對於齊國的重要性。昌邑因北部沿海地區因有濰河口不缺淡水,並且不缺淡水魚和海產品,不缺食鹽,並且地勢平坦又無人煙,故被歷代朝廷選為沙場(練兵基地),選為沙場的另一個原因是昌邑地處渤海灣弧行海岸線的最南端的位置,是離古官道最近的沿海荒灘,易於出兵。鑒於以上背景,昌邑戰亂時自然也成了軍事要地。在燕國大將樂毅征伐齊國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濰水就見證了昌邑這座古城叢興盛到淪亡,再由淪亡到收復的歷史進程。濰河最後一次改道,讓昌邑從河東變成河西,此時,人們已擁有了駕御濰河流向的能力,一個條件是濰河沿岸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個條件是工具的改善,保證了修築河堤的能力。另一個“馴服”濰河的法寶就是山東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歷代以來,濰河造成洪澇的河段多為下游也就是峽山至北海一帶,峽山水庫的建成,把雨季儲存,讓旱季滋潤,讓昌邑大地變成了良田沃土。自此,濰河下游也成了昌邑人民的私有財產,不再更換河道於周邊地區。濰河源頭
簡介
![濰河](/img/1/afd/nBnauM3XycjNzMTOwAjMyADM3QTM5gTM3IDNzQTNwAzMxAzLwI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水經》云:“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萊州府志》載:“淮河即濰水”。《漢書》 “濰”字作“淮”。今濰河上游沿岸百姓仍習稱淮河,在牆夼水庫岸邊有南、北淮河村名,所以,有上淮下濰之稱。濰河,自成一水系,發源、流經臨沂、日照、濰坊3市10個縣(市、區),至昌邑市魚兒鋪注入渤海,總流長246公里,流域面積6493.2平方公里。
濰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濰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老東夷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這裡不僅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刻畫於陶器上的古文字。不僅如此,在濰河兩岸,自古至今,出現了很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大家,如傳說中古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孔子女婿、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公冶長,顯達西、東兩漢的伏氏家族,經學家鄭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著名作家王統照,著名詩人臧克家等等。
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滔滔濰河水流淌了無數個春秋,滋養了兩岸千千萬萬的居民。那么,濰河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呢?千百年來,史籍多有記載,前人多有考證,至今尚有爭論。
源頭考論
![濰河](/img/a/e93/nBnauM3X3MTN3gjN4ITM2ETM0UTM5YzN4MDMyQTNwAzMxAzLyE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因時代久遠,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濰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風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縣境內,今莒縣北部。濰河以山名,因而,河源考察者都在“濰山”上下功夫。王獻唐先生在《山東古國考》中,對濰河源頭作過詳細的考證和辯證,今詳引其說,佐以辯證:
《水經》謂濰水出箕縣濰山,現尚找不到濰山所在。《山東通志》謂即沂水縣東北泉頭莊的西山,未免揣測,因為西山並不叫濰山,且和現下濰源不合。《重修莒志》謂濰有南北兩源,北源出莒縣西北約百里地帶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遠的屋山,並考證南源即析泉水。說皆正確。《水經注》又曰許慎、呂忱云:濰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山,蓋廣異名也。現在莒縣北部偏西,正有一個箕山,一個屋山,由這兩山發源的水,匯而為濰。可見,《漢志》以下箕屋山名稱,應當分作箕山和屋山來解,並非箕屋為一名。箕山乃濰水北源,照現在水流情況,應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後匯入的。因此我認為箕山即水經注的濰山,濰水由此發源,亦以濰名。他還指出:
《水經》所指濰山,是北源的箕山;《淮南子》所指的覆舟山是南源的屋山;《漢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
王獻唐先生的分析辯證是有道理的。因為,在莒縣北部是沒有箕屋山這座山的。但是,濰河源頭是否就如王獻唐先生所考證的?箕山就是《水經》所稱的濰山嗎?筆者對此作了實地考察。
從莒縣地圖上看,箕山在莒縣城正北偏東,從諸城溯河而上,到達諸城市與五蓮縣交界的牆夼水庫,就是濰河的上游。《水經注》所說的“濰水經仲固山又東北”的仲固山,已是庫中島嶼。由此而上,兩岸是連綿不斷的山嶺,河床不寬,至莒縣東北部的庫山村西的庫山前,有兩股水在此匯流,這就是濰河的南源、北源匯流處。
濰河北源,沿庫山東趾北上經橫山曲折西北,至莒縣與沂水縣交界的楊庭山西趾又西約7公里,就到了沂水縣的箕山腳下。
箕山,東西向,長約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樹,南麓植被差,周圍多山泉。北山腳下有村名王家箕山,村以山名。但是,濰河河道並非止於箕山腳下,而是沿箕山北趾又西約3公里,至大茅山東北又轉北約2公里,到沂水縣泉頭莊村東,河道變成寬僅數米的小溝。
泉頭莊,在沂水縣東北部,居屋山之陰,距縣城約35公里,古代曾為莒地。泉頭莊系由馬泉頭、閔泉頭、西泉頭三個村組成的一個自然村落,閔泉頭村居北,泰(安)薛(家島)路經村前橫貫東西,將馬泉頭、西泉頭兩村與閔泉頭村南北隔開。村西有南北長山,稱西山,為東西分水嶺。閔泉頭村北有小山,名雲秀山,齊長城所經,山上植被差,西麓與西山連,再北是綿延東西、為南北分水嶺的低山嶺。
泉頭莊四周為連綿的山嶺,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長約3公里、東西寬約500米的狹長小盆地里,地勢北高南低。根據以分水嶺為河源起點的原則,泉頭莊村北的雲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即為濰河發源的起點。可以說,就是在這個狹小的範圍內,誕生了濰河的發源之地。濰河,就是從這裡開始了她曲折、漫長的旅行。《山東古國考》說泉頭莊西山的水“和現下濰源不合”是不對的。
如果說沂水縣的泉頭莊是濰河的發源地,這就印證了民國四年版《山東通志》對濰河源頭的考證是正確的。如今,在泉頭莊村東有一座橋,系1997年修泰薛路時所建,導流洞3×3米,橋雖小,卻是濰河源頭第一橋。
西泉頭村,位於3個泉頭村的西南部,緊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樹森森,蓊蓊蔥蔥。村前有一山泉,極旺,四季涌流不絕,稱為濰河源。閔泉頭村《閔氏族譜》載:“明嘉靖九年(1530),(閔氏)自濟寧遷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濰河源頭”。
民國四年版《山東通志》載:“濰水在莒(州)西北一百里,水經出琅邪箕縣濰山,今泉頭莊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丈許,土人指為濰水源,伏行至茅山東北麓,流復見,經里許,繞箕屋之陰,去濰山已八里矣。許慎、呂忱皆謂發源箕屋山,特見其溢出之下流,且誤以箕屋為濰山也”。
《山東通志》與《山東古國考》對濰山所指與(濰)河源的考證,各有千秋,二者各有貢獻。《山東通志》考明了濰河的發源地在沂水縣的泉頭莊,否定了箕山為濰山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泉頭莊的西山也並非就是濰山,將箕山稱為箕屋山也是不對的。《山東古國考》辨明了箕屋山為箕山和屋山的合名,是正確的,但箕山並不是濰河之源。
泉頭莊村前的山泉,已砌為井數百年,深約5米,井口約一米見方,冬夏水溫依舊,清涼滑甘,啜之如飲瓊漿,余流溢出,東流入濰。西泉頭、馬泉頭兩村200多戶人家炊飲、浣衣、澆圃皆賴此泉。然而,自古論河源從山不從泉。《山東通志》稱為“濰山”的西山,是一南北向長嶺,與其北的雲秀山相比略低塌,更不及其南的大茅山和屋山,稱其為濰河之源的濰山,未免牽強,正如《山東古國考》所說,“西山並不叫濰山”。
大茅山,在泉頭莊南約2公里稍偏東,高聳,山上植被差,今又稱寶山。因西向望之形如元寶,故名。山東南麓有村名叫寶山坡,村以山名。大茅山之西,就是這一帶最高的屋山了。屋山,位於莒縣、沂水縣交界處,海拔451.8米,東與大茅山連脈,東北西南向,數峰連綿。屋山在當地又叫“五山”或“武山”。屋山北麓有村落名“五山”,村以山名;武山,是因其南有“文山”相對而名,故而當地有“文”“武”二山之稱。若從泉頭莊向南望之,屋山東北麓的水注入濰河無疑。然而,來到屋山腳下近前看則不然,泉頭莊西山北高南低,南延直抵大茅山,將屋山北麓水西分流入秀珍河而與濰河無緣。由此推想,在久遠的古代,人煙稀少,山上樹木茂密,植被豐厚,加上交通極為不便,遠觀屋山,誤將屋山北麓認定為濰河源也合情理,況且,“屋”、“濰”二字音近,一山二名或多名也是常有的。因而,我認為屋山即《水經》所說之濰山,當在情理中。
《莒縣誌》載:“濰水北源始出自沂水縣官莊鄉和本縣東莞鎮境內的箕山西北麓”。這一記載很明確,箕山就是箕山而不是箕屋山,濰河發源地是箕山西北麓而不確指發源箕山,含蓄地否定了濰河源“箕山”說。箕山在莒縣、沂水縣交界處,而大部屬沂水縣境。以上是濰河北源的基本情況。
濰河南源,今稱石河,舊稱析泉水。析泉,漢縣。《水經》云:“水出析泉縣北松山,東南流,經析泉縣(城)東又東南”。《太平寰宇記》誤將諸城境內的涓(河)水指為析泉水;而《齊乘》將今五蓮縣城東的分流山誤為松山,發源於該山的水也就成了析泉水了。
松山何所指?清乾隆《諸城縣誌》載:“據水經注,析泉城應在松山南,今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莊西北”。即現在的屋山。析泉城又在哪裡呢?《莒縣誌》載:“析泉故城遺址,位於庫山鄉上、下石城村所在地,至今城子嶺上仍有石城殘牆”。《山東古國考》對此予以肯定。
![濰河夜景](/img/8/4cb/nBnauM3X3cjM1czNxMTM2ETM0UTM5YzN4MDMyQTNwAzMxAzLzE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濰河南源曲折東南流,至庫山南與北源匯,“流長25公里,流域面積172.2平方公里”(《莒縣誌》)。這是濰河南源的基本情況。
天不愧人以雨之,地不愧人以河之。濰河的南源、北源,都處在山嶺之間,山泉眾多,兩源水未匯合前,並向東南流,兩岸山嶺連綿,地質堅硬,河床下切不深,河床較窄,水在山谷中曲折而行,河床改道的可能性是沒有的。兩源水在匯合前,除南源有一條長僅數公里的連五河之外,基本上沒有像樣的支流,流域面積相對狹小。北源自沂水縣的泉頭莊曲折東南流,至庫山與南源匯流,流長約29公里,其流域面積在莒縣境內是162平方公里(沂水縣境內段流長約11公里,流域面積沒有記載),是濰河的正源。但是,若論水流量,南源不輸於北源。
峽山水庫
濰河流域中的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坐落於山東半島,在濰坊市濰河中游的昌邑、高密、安丘三市交界處,庫區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花草樹木繁多,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垂釣於一體的大型天然場所。水庫總庫容 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03億立方米。庫區涉及範圍大,包括縣市4個、鄉鎮11個、移民村97個。水庫始建於1958年11月,1960年9月建成蓄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城市及工業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4萬畝。峽山水庫旅遊風景區的景點有:伯溫祠、玉皇廟、王母宮、財神廟、觀音洞、觀景台、棧橋、峽山公園等等,尤其是劉伯溫曾經生活過的伯溫洞聞名天下,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旅遊。歷史文化
人傑地靈
![濰河](/img/e/4be/nBnauM3XwMjN0kTM5AjMyADM3QTM5gTM3IDNzQTNwAzMxAzLwI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