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嘹歌

壯族嘹歌

壯族嘹歌是著名的壯族長篇古歌,是經過長期的口頭傳誦後,由壯族文人的加工和刪改,用古壯字記錄並在格式上作了適當規範的歌謠集。與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內容相對固定,並且全部用古壯字傳抄流行,是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活、愛情、婚姻、歷史等方面內容的傳統民歌。

遺產信息

遺產名稱:壯族嘹歌
平果新嘹歌《壯族故事》平果新嘹歌《壯族故事》

所屬性質: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I-82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8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平果縣縣長韋正業在推介會現場演唱壯族嘹歌平果縣縣長韋正業在推介會現場演唱壯族嘹歌
流行於右江流域的壯族嘹歌,是歌圩文化的藝術產物,是該地區壯族民情、風俗、歷史、願望、技藝傳承等豐富內涵的載體。壯族嘹歌是一部由壯族民間歌師歌手創造的智慧的結晶,是一部經民間長時間傳唱相對穩定的抒情組歌的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賊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組歌構成;五言體壯歡,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壯族本土原創民間口碑文學的經典之作。壯族嘹歌流行於右江中游的平果、田東、田陽縣和紅水河流域的馬山縣、大化瑤族自治縣以及屬邕江流域的武鳴縣境內,其中心區域在平果縣,其中比較普遍的是在馬頭、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舊城、坡造、四塘等鄉鎮的100多個行政村、1300多個自然屯。嘹歌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未經刊行的壯民族古代原生態的百科全書”。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名稱

一般認為,壯族嘹歌是因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為襯詞拖腔而得名。這裡的“嘹”有特定的含義。在壯語中“嘹”是“玩”、“玩耍”、“娛樂”、“玩樂”的意思。在許多壯族人的觀念中,出去對唱山歌,是“玩”、“玩耍”的重要內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對唱山歌,談情說愛,俗稱“貝嘹坡”,即到嶺坡上對唱山歌。由此可見,“嘹歌”一名,源於壯族“以歌為樂”,好唱“嘹嘹(遼遼)之歌”的習俗,其本意是“男女戀情之歌”。 

歷史

平果縣二小“銀朵雷尼”合唱團的小朋友們用英文演唱壯族嘹歌《難捨難分》平果縣二小“銀朵雷尼”合唱團的小朋友們用英文演唱壯族嘹歌《難捨難分》
壯族嘹歌不只是某個歷史時期的作品,而是壯族古代民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晉代《交州記》中就有壯族先民“乘牛唱遼遼之歌”的記載。今壯族地區許多民歌演唱都有“遼羅”“遼遼羅”“遼啦”、“啦遼啦”等襯詞,邕寧縣壯族中至今仍流傳一種歌首引子、歌句襯詞及收腔落音均以“遼羅遼——遼遼羅——遼羅”為助音行腔,其俗稱就是“遼遼歌”。這“遼遼之歌”就是壯族嘹歌形成的基礎。從壯族嘹歌中所反映的內容看,其最後形成的時間是在明代。明代隨著治所在今平果縣境內的思恩府的社會文化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兼通壯漢文化的壯族文人,他們用古壯字把流傳在民間的壯族嘹歌記錄整理起來,並進行了一定的刪改、加工和規範,使之得以口頭和書寫兩種方式傳播。而今平果縣自然就成為其傳播的中心地區。根據壯族嘹歌分布地區歌手唱歌和抄歌的習慣,壯族嘹歌分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有兩套長歌和三個短歌,《夜歌》有三套長歌和六個短歌。

唱法

根據《嘹歌》分布地區歌手唱歌和抄歌的習慣,嘹歌分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日歌》又分為《三月歌》、《獻歌》兩套長歌和《建月歌》、《盤問歌》、《對對歌》三個短歌;《夜歌》由《大路歌》、《賊歌》(即《唱離亂》)、《建房歌》三套長歌和《入寨歌》、《家窮歌》、《穿黑歌》、《打十閘》、《贊村歌》、《惜別歌》六個短歌組成。《散歌》是各種生活的寫照,如《十年天旱歌》講的是災情,《豐收歌》講的是風調雨順,嚮往太平生活,《二十四季節歌》講的是農事活動等。 

韻式

嘹歌是屬於雙聲部的山歌,分高聲部和低聲部,以兩兩對唱的形式進行對歌。唱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韻律上都是腰腳韻或頭腳韻互押,嘹歌唱詞基本為五言四句,唱詞由兩句一聯的兩聯組成,押韻方式與漢族詩歌不同,每聯的韻律關係是:後句的腰(第二第三句)和前句的腳(最後一個字)互押。兩聯之間的關係是:前一聯後句的腳和後一聯前句的腳互押。

曲調

平果姆娘嘹歌歌圩對唱平果姆娘嘹歌歌圩對唱
壯族嘹歌曲調比較豐富,除了《船歌》有固定的曲調以外,一般不固定哪些歌詞用哪個曲調,,也可以用不同曲調唱同一首詞,嘹歌通過千百年的傳唱,與當地的方言(壯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的客嘹、那海嘹、長嘹、酒嘹等各具特色的曲調,介紹如下:

1、哈嘹。此曲傳唱於太平、城關、果化三個鄉鎮的平原(土坡)地區。它的唱法是第一樂句為領唱樂句,唱七個字(第一句歌詞和第二句歌詞的頭兩個字),接著二聲部合唱第二句歌詞的後三個字,並在這三個字前後帶唱“嘻、哈、嘹”等襯詞為第一樂段;第三樂句亦同領唱樂句一樣唱七個字(第三句歌詞和第四句歌詞的頭兩個字),接著第四樂句唱第四句歌詞的後三字,並在這三個字前後帶唱“嘻”、“哈嘹”等襯詞為第二樂段。每個樂段的尾音都延音唱“哈嘹”這個襯詞而得名。

2、嘶咯嘹。這個曲調是“歡櫓”(即船歌)的專調。即在歌中凡唱舟船和以過河為內容的歌詞都用這個曲調來唱,傳唱於太平、城關、果化三個鄉鎮的平原(土坡)地區。它的唱法是第一樂句唱完第一句歌詞,第二樂句和第三樂句分別配唱第二句歌詞,並在這句歌詞中和詞後帶唱“哈嘶咯”和“咧嘶咯嘻嘹”的襯詞為第一樂段;第二樂段大體與第一樂段相同,只是個別音調有所變化。每個樂段都反覆唱出“嘶咯”這個襯詞而得名。

姆娘山歌圩壯族嘹歌傳承人比賽誕生的新“歌王”黃榮仁接受記者採訪姆娘山歌圩壯族嘹歌傳承人比賽誕生的新“歌王”黃榮仁接受記者採訪
3、的客嘹。這個曲調傳唱於平果縣耶圩、同老兩個鄉和田東縣思林鎮半石山半土坡地區。它的唱法是每句樂句都配唱一句完整的歌詞,並在每句歌詞的末尾分別帶唱“羅”、“表客餵”、“嘹”等襯詞。因引(領)歌句帶唱“的客”而得名。

4、那海嘹。傳唱於平果縣海城鄉石山區那海街一帶而得名。它的唱法是領唱樂句唱第一句歌詞,接著二聲部樂句合唱第二、三、四句歌詞。每一樂句均配唱整句歌詞,並且或在句前、或在句中、或在句後帶唱“呵”、“嘻”、“哈”、“嘹”四個襯詞。每兩句樂句為一個樂段,在每個樂段的尾音延音唱“嘹”這個襯詞。此曲富於抒情,鏇律悠揚動聽,被專家們稱為“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歌”、“天籟之音”。

5、長嘹。即“歡弄”。它的特點是把“啊”、“嘻”、“哎”等襯詞自由延唱,其尾音“嘹”也比其它曲種延長而著稱。此曲傳唱於平果縣太平、舊城、耶圩三個鄉鎮部分石山區。

6、喝酒嘹。傳唱於平果縣新安鎮西蘭、都先村一帶山區。它的唱法是每樂句配唱一句歌詞,並在每句歌詞之中和之後帶唱“嘻”、“哈”、“好友好友”這幾個襯詞。每兩個樂句為一個樂段,在每個樂段的尾音延音唱“嘹”這個襯詞。因在喝酒時唱而得名。此曲因傳唱區域在右江南岸,受南路山歌“詩”的影響較大,有著明顯的“喃詩”和“文歌”的影子。

平果壯族嘹歌《木棉樹下兩相依》平果壯族嘹歌《木棉樹下兩相依》

嘹歌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歡賊》即《兵歌》(原譯為《賊歌》)。“歡”是壯語“歌謠”;“賊”(caek)在壯語中為“紋刺”、“捅戳”或“行武”,此指“刺紋的兵勇”。因古時入伍兵士必須在手臂或面上刺紋為號,其為持刀槍劍戟的勇士,故壯語習慣稱為caek,並以近音漢字“賊”記之。《歡賊》主要描述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間(1488—1566年)發生的戰亂,主要是敘述王守仁平定“思田之亂”(即盧蘇、王受聚眾叛亂)後接著又徵調田州、思恩兩府土目的土兵征剿八寨壯瑤人民起義的事件,是一部反對土司間的兼併戰爭及封建王朝鎮壓人民的戰爭的作品。它運用抒情手法來敘事紀情,描寫一對經過試歌的戀人,正趕圩進店、備禮完婚,不料風雲突變,烽煙四起,土官奉命徵兵出戰。熱戀中的男主人翁,離腸寸斷,忍痛出征。在苦雨連綿的深山峽谷中,投入激烈的戰鬥,傷亡慘重,正打得難解難分之際,土官突然奉命罷兵息戰,繳械還鄉。路上無糧無餉,米珠薪桂,為活命賣去身上衣,最後靠野菜充飢。回到家鄉之後,經過一番尋訪、試探和解釋,這對被戰禍拆散的戀人,衝破困難,終於跳牆相會。

《三月歌》是《嘹歌》的重要長歌。它描寫初春時節,壯家青年結伴來到青山旁、泉水邊、樹蔭下、花叢中,采鮮花、摘嫩筍、拾蕨菜、找“北滿”(一種可做菜的藤本植物)的歡樂景象。當人們留連忘返之際,春雨喜降,雨水入田,緊張繁忙的春耕季節來到了,人們紛紛趕回家中,修農具、運肥料、犁田地、播種育秧。緊張的勞動,更激起人們歌唱的熱情,他們邊春耕,邊唱歌,一直唱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建房歌》是一部描述壯族建築乾欄式房屋的長歌。它記述了一男青年幫助女戀人建築新房的過程,從巡山伐木,買牛踩泥,打磚燒瓦,平基安磉,立柱架梁,蓋瓦開窗,一直到新房落成,搬進新居。 

《獻歌》是一部追求婚姻自由的讚歌,它描寫一對自幼被父母包辦,已各有其主的童婚青年,路上相遇,邀唱《獻歌》,通過互相讚美、互表愛慕,幾經交往,產生愛情。不料事情敗露,受世俗非議,又遭家人打罵,直到送官府治罪、帶枷遊街。但是,為了追求婚姻自主,他們千方百計,與家庭抗爭,不惜傾家蕩產,賣牛贖身,終成眷屬,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走出國門

平果姆娘嘹歌歌圩演唱大獎賽平果姆娘嘹歌歌圩演唱大獎賽
壯族嘹歌不僅僅在田間地頭煥發著頑強的生命力,還以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和獨特的民族魅力走向世界。2007年10月21日晚,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劇院音樂廳,“友誼的使者·中國民族歌曲音樂會”在這裡舉行。來自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嘹歌女聲二人組黃玉紅、韋夏迪穿著漂亮的壯族服飾出場,她們與兩個穿著非常特別的民族服飾的帥小伙緩緩走出,邊走邊唱,《月亮》《山中畫眉》《表哥》《思念歌》這幾首原創歌曲,將古老的嘹歌音樂元素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中,用時尚的音樂表現手段來編配,讓悉尼觀眾耳目一新,成為當晚演出的最大亮點。

特點

壯族嘹歌與壯族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不同,它是一部由歌手們創作完成之後才四處傳唱的民歌,它的內容相對固定,而且全部用古壯字傳抄流行,人們用這種歌謠傳遞感情,開展社交活動,婚喪喜事、談情說愛、結交朋友、農事活動等都唱嘹歌,嘹歌曲調字句簡短,優雅、動聽、甜美,朗朗上口、易學易唱、易記易傳,被專家學者稱之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壯民族音樂”,“是一部未經刊行的壯民族古代原生態百科全書”即一切歌謠之母。

魅力

嘹歌聽起來音韻優美,曲調悠揚,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感受到音樂的藝術魅力。嘹歌從頭到尾全部運用五言四句的壯族民歌來傳唱,其語言樸實、凝鍊,比喻生動。壯族嘹歌所蘊含的社會歷史、人文地理、文學藝術等知識,對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對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也具有特別的教育意義,這也是嘹歌的魅力所在。

價值

《嘹歌》具有重要的價值。

田東壯族嘹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田東壯族嘹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一是文學價值。《嘹歌》獨特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方法,在我國各民族長詩中是少見的。其特點在於用鮮明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在抒情的氣氛中開展故事情節。有時雖然也在寫景物,但卻是為抒情需要而唱出來的,很能表達古代壯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這種抒情賦予了這部長詩情摯意切、委婉細膩和悱惻纏綿的特殊格調,使之成為壯族文學的瑰寶。《嘹歌》給後人學習、研究和借鑑壯族文學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典型的範本。 

二是歷史價值。《嘹歌》是反映明代壯族社會現實的史詩,它真實地描繪和反映了明代壯族社會特定的歷史事件。它不是誇張的,而是歷史的見證,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三是民俗學價值。《建房歌》從開始精打細算商量建房,到上山伐木運木、挖泥踩泥、打磚打瓦、燒窯出窯、平基安磉、上樑蓋瓦、燒香祭祀、入住新居等等,集中展現了壯族建造乾欄的全過程,包括建築工藝、雕刻藝術、儀式習俗等。《日歌·三月歌》則到處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風俗畫。這些對研究古代壯族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是語言文化學價值。《嘹歌》中有豐富的壯族語言文化,包括基本辭彙、構詞方式、語法結構等等,從中還可以了解古壯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五是古文字研究價值。《嘹歌》全部用古壯字抄寫,對研究壯族文字的起源、發展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壯族社會歷史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價值。

歌圩

平果姆娘壯族嘹歌歌圩

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壯族嘹歌發祥地之一: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

起源
平果姆娘山歌圩原址位於平果縣城北約2公里的姆娘山上。姆娘山歌圩發生年代迄今不詳,但從傳說所反映的事象和歌圩的起因來看,可以追溯到唐宋前後,壯族先民從原始社會的對偶婚時代進入“倚歌擇偶”自主婚姻,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文明社會時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平果最古老的歌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姆娘山歌圩被當作“四舊”禁止,山體遭亂劈亂挖,山上冶煉廠林立,傳說仙姑化身的姆娘山遭到嚴重的破壞,歌圩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歌手們只好逐漸移到革命烈士陵園來對歌。

2000年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歌手們一改姆娘山歌圩的傳統圩期,每逢馬頭鎮圩日(三天一圩),革命烈士陵園院內成歌圩聚集之地,“嘹嘹之音”不絕於耳。它是姆娘山歌圩在新時代的延續與發展。

傳說

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1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
相傳古時候,姆娘原是一位美麗的姑娘,人們都叫她仙姑,方圓百里慕名前來提親的人們踏破了仙姑的門檻,但仙姑都一一謝絕。原來,仙姑早與隆安縣的英俊青年三偶相愛,雙方已擇好婚日。就在農曆七月十四日,三偶帶著他的迎親隊伍前來迎接仙姑過門成親。豈料本地惡少岜華對仙姑垂涎已久,多次催人去說媒,每次都被仙姑一口回絕而懷恨在心。當岜華看見三偶已接仙姑上路時,就帶領一幫家丁來到半路攔劫仙姑。仙姑與三偶奮力抵抗岜華,岜華惱羞成怒,拉出身上的弓箭向仙姑一射,弓箭穿過仙姑的頭頂,把仙姑的頭髮花冠分成兩邊。仙姑恨透了岜華,向附近的九龍山借來一把大斧,和三偶並肩與歹徒搏鬥。在搏鬥中,岜華的頭顱被砍落變成一座小山,三偶的頭顱也被砍掉踢到右江河對岸。仙姑失去了心愛的伴侶,萬分悲痛,憤然變成一座孤山守節終身。後來,人們就稱這座山為姆娘山。為了紀念仙姑不畏強暴,對愛情堅貞不屈的精神,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七月十四至十八日,四面八方的男女青年都自發匯集於姆娘山東邊一片遮天蔽日的相思林下對歌談情,這成為平果遐邇馳名的歌圩之一。

思林仰岩嘹歌歌圩

思林仰岩嘹歌歌圩是壯族嘹歌傳唱歷史最悠久、底蘊最深厚、規模最宏大、場面最熱鬧、影響最廣泛的制度性民俗文化節日。為更好的傳播壯族嘹歌文化,經縣委、縣政府同意,思林鎮黨委、政府定於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農曆二月十九)在該鎮廣養村仰岩舉辦嘹歌節。 

藝術特色

(一)《嘹歌》具有突出的民族藝術特色 
其一是抒情性。幾套長歌都不是以敘事為主,而是運用抒情手法來敘事紀情。如《賊歌》敘述一對戀人在戰亂中的悲歡離合,但從頭至尾都是通過男女對唱來表現。全歌充滿悲怨,從抒唱中人們品味到所發生的事情和人物的喜、怒、哀、樂。 

其二是語言的藝術性。《嘹歌》從頭至尾用五言四句傳唱,有古歌謠的風格,但琅琅上口,一唱即懂,一聽即明。在男女對唱中語言樸實、凝鍊而豐富多彩、比喻形象生動。在抒唱三月的風物時,一草一物都有名有目,體現它的豐富性,也體現它的多彩性。據統計,《嘹歌》中的樹名、草名、花名、果名不下數百種,展現了壯族文學的奇光異彩。

思林仰岩嘹歌歌圩思林仰岩嘹歌歌圩

其三是排比、對仗與重疊的藝術性。《嘹歌》中有許多句式是重疊出現的,只有個別字差異,排比、對仗、重疊,十分有規律,這種格式,令人容易記憶和傳唱。可以想像,洋洋兩萬行的《嘹歌》,若沒有一種特殊的相對固定的形式,歌手要從頭到尾背誦傳唱是十分困難的。 

其四是音韻的藝術性。《嘹歌》每首由五言四句組成,以押腰腳韻為主,也有押腳頭、腳頸和腳腳韻。而押腳腳韻的只能是每首歌的第二和第三句,後句押前句,環環相扣,再配以"嘹嘹"音調,聽起來和諧、優美,悠揚悅耳。《嘹歌》的歌調特點及其在傳唱中的變化和紛繁交錯使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口頭與書寫相結合的傳承模式 
《嘹歌》與壯族其他民歌的不同在於,它是一種格式化的經過一定的加工並且用古壯字抄寫的比較規範的民歌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嘹歌已由口頭傳承變為書寫傳承。但是,由於古壯字是一種未經統一規範的文字,無法在更大的範圍內通用,因此,嘹歌的傳承又不是完全的書寫傳承。它是書寫傳承與口頭傳承的結合。

傳承譜系

田東壯族嘹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田東壯族嘹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黃國觀,男,1958年生,平果縣馬頭鎮龍來村人,從小就喜歡聽伯伯、叔叔唱嘹歌,對嘹歌總有一種求知慾望,並得到第三代傳人的叔叔黃成旭有意傳授,只是由於"文革"禁歌以及後來參加工作跟嘹歌暫時無緣。2003年7月,他在原城關鄉教辦任副主任時,被抽調到那塘、龍來兩個村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動員工作,在那裡工作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接觸到嘹歌。由於對嘹歌的執著,他便向現在已72歲高齡的第三代傳人的叔叔黃成旭學唱嘹歌,並且大量收集歌書,對嘹歌進行學習、研究、翻譯、整理等工作。目前已收集到歌書30餘本,翻譯成漢文1千多首,收集整理《日歌》1384首,《房屋歌·建房篇》496首,《龍律戀歌》1302首,《浪歌》2558首。所收集整理的《日歌》、《房屋歌·建房篇》已選項入《平果嘹歌》長歌集。2004年8月22日,他榮獲中共平果縣委宣傳部、平果縣文化和體育局聯合頒發的"最佳歌師"榮譽證書;2005年2月初二獲平果縣新圩嘹歌比賽二等獎,2005年2月19日獲平果縣太平鎮嘹歌比賽二等獎;2005年3月初四獲平果縣莫圩嘹歌比賽一等獎;2005年3月15日獲平果縣耶圩嘹歌比賽一等獎。黃國觀是老師出身,對嘹歌學習、研究一絲不苟,進步很快,目前,對《日歌》、《行路歌》、《房屋歌》、《三月歌》、《賊歌》等五部長歌的唱法技巧已基本掌握,是平果縣學習嘹歌進步最快,掌握嘹歌最全面的一位。現在他已作為平果縣嘹歌哈嘹調及斯格嘹的第四代傳人,傳給下一代。

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
 

第一代:黃進球,男,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進念,男,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進門,男,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 

第二代:黃貴武,男,馬頭鎮龍來村人,國小文化,族傳;黃貴瑞,男,馬頭鎮龍來村人,國小文化,族傳;李清芬,男,馬頭鎮龍來村人,國小文化,師傳;李清田,男,馬頭鎮龍來村人,國小文化,師傳。 

第三代:黃成貝,男,1917年生,國小文化,1935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成兆,男,1923年生,國小文化,1953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成章,男,1915年生,國小文化,1935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成練,男,1914年生,國小文化,1923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成壽,男,1914年生,國小文化,1923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 

第四代:李修登,男,1938年生,國中文化,1958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師傳;李修芳,男,1940年生,國中文化,1959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師傳;黃國棟,男,1946年生,國小文化,1959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國仕,男,1948年生,國中文化,1965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國觀,男,1958年生,大專文化,1965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 

第五代:黃有海,男,1970年生,國中文化,2004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黃有逢,男,1971年生,國中文化,2004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族傳;李振包,男,1970年生,國中文化,2004年開始學唱嘹歌,馬頭鎮龍來村人,師傳。 

使用道具

《嘹歌》各種手抄本,《嘹歌》歌圩祭祀的用具。 

瀕危現狀

(一)《嘹歌》是以古壯字手抄本承傳下來的,但在“文革”中隨著歌圩被禁,歌手被斗,一本本歌本被燒毀,迄今完整倖存的抄本為數極少,古老的版本更難找到,如不加緊蒐集整理,將會徹底消失。

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
 

(二)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等原因,《嘹歌》在民眾文化生活中的影響力減弱,特別是一些青年人不喜歡唱《嘹歌》,加之他們外出務工多,《嘹歌》很難在他們中間傳承。據調查,目前唱《嘹歌》的群體中年齡多為40歲以上,30多歲者很少,20多歲者更是鳳毛麟角。 

保護內容 

以保護為主、以傳承為核心,建立比較完備的保護制度,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傳統嘹歌的意識。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開展《嘹歌》文化的普查工作。摸清壯族《嘹歌》文化產生、發展的歷史和當前的情況。 
2.將普查所得的資料進歸類、整理並建立檔案。 
3.進一步全面系統收集和按科學的方法整理民間各種版本的《嘹歌》,並編輯出版。 
4.進一步開展對壯族《嘹歌》文化的理論研究,探索其起源、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對《嘹歌》文本進行研究,並將這些研究成果編輯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在調查的基礎上選擇10個村屯、5個不同類型的歌圩場、點作為《嘹歌》保護的重點場所。 
2.用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辦法,在儘可能保持原來面貌的前提下對重點保護的村屯和歌圩場點的進行維護工作,改善基礎條件,完善各種設施。 
3.在每個重點保護的村屯和重點保護的歌圩場、點附近的村屯建立《嘹歌》山歌隊,有條件的可建立山歌見習館(或稱歌館),延聘老歌手為教師,開展歌師、歌手的培養和培訓工作。

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壯族嘹歌發祥地—田東縣思林鎮廣養村敢仰岩嘹歌會盛況空前
 
4.建立全縣歌師歌手名錄檔案,縣人民政府下文確認並表彰嘹歌師、歌手,並通過組織嘹歌擂台賽,評選平果壯族嘹歌十大歌師、十大歌手。同時爭取區、市有關部門的支持,逐漸確認嘹歌歌師、歌手和嘹歌各方面的優秀人才。

5.選擇相關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歌圩舉行傳統的山歌比賽活動,對優勝者給予獎勵,並形成機制。 
6.通過授予榮譽稱號,給予生活補貼等辦法,提高民間老歌師的社會地位,增強他們的社會影響,以此調動人們參加歌圩活動的積極性。 

五年計畫

2005年保護措施:1.制定《壯族歌圩保護規劃》。2.開展嘹歌普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工作。3.選擇10個重點村屯和5個歌圩場、點作為重點保護對象並開展基礎設施建設。4.組建嘹歌山歌隊、山歌見習館和開展延聘歌師的試點工作。

2006年保護措施:1.收集整理歌圩的山歌。2.開展對嘹歌的理論研究和《嘹歌》文本的研究。3.開展歌手培訓的試點工作,並推廣經驗。4.聘請歌師。5.建立全縣歌師歌手名錄檔案,縣人民政府下文確認並表彰嘹歌師、歌手,並通過組織嘹歌擂台賽,評選平果壯族嘹歌十大歌師、十大歌手。 

2005年—2006年預期目標:1.完成嘹歌調查及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和部分資料的出版工作。2.完成重點保護村屯和歌圩場點的確定並初步完成相關設施的建設。3.完成《保護規劃》的制定。4.建立起一個山歌隊和一個山歌見習館,作為試點。5.第一批歌手培訓結束,推廣經驗普遍開展歌手培訓。6.建立各歌圩場點的山歌隊和山歌見習館。3.聘請一批民間歌師並授予稱號。 

2007年—2009年保護措施:1.繼續進行歌手培訓。2.繼續舉辦歌圩活動,總結經驗並進行推廣。預期目標:1.選擇一個民族節日舉辦一次傳統歌圩活動。2.歌手培訓和歌圩活動逐步走上正常運行的軌道。

相關團體

哈嘹組合

哈嘹組合哈嘹組合

“哈嘹”是“趕歌圩”的壯語譯音轉寫,也是平果嘹歌的一個重要曲調;哈嘹組合意即趕歌圩樂隊。歌圩文化是壯族民歌的核心,歌圩文化最具壯族民歌的內涵和特點。哈嘹組合成立於2003年7月,於2005年秋天才正式定型。其中包含漢、瑤、壯、滿等民族的成員。他們集流行與原生態為一體,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樂隊組合。《月亮》就是源自於廣西平果的嘹歌,後融入新的音樂形式所成的壯語新歌。

哈嘹樂隊成立於2003年7月,初期成員為主唱趙羽、貝斯鍾明、鼓手阿偉。趙羽1997年開始參加組建多支搖滾樂隊,創作與演出經驗豐富。鍾明1991年學習打鼓,1994年改研貝斯,擅長編曲,演奏技藝精湛。阿偉1994年開始研習爵士鼓,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曾在廣西各地演出,演出經驗豐富,演奏技巧過硬,精於電子鼓的套用。2003年底,吉他手李精義加入,為樂隊起名為“斑馬線樂隊”。李精義1992學習吉他,曾組建了多支電聲樂隊,有豐富的電吉他演奏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磨合,樂隊有了早期的流行搖滾作品《啤酒、香菸、我的歌》、《終於》等。2005年秋天,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的鍵盤手莫掩策加入,多才多藝的莫掩策成長於南路壯族民歌發源地,作詞、編曲、唱山歌樣樣在行,他的加入給樂隊的創作帶來全新的動力。此時樂隊陣容終於定型,並轉為另類鄉土搖滾風格,正式定名哈嘹組合。

“銀朵雷尼”壯族童聲合唱團

平果縣的黃子夏、班夢婷、黃琿、黃子玲、何鈺萍、黃薇琿這6位小姑娘便是“銀朵雷尼”壯族童聲合唱團的代表成員。2009年10月13日到15日這3天是她們終身難忘的日子。因為她們參加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等單位主辦,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大劇院承辦的“盛世華章——十部文藝集成志書表彰總結大會紀念演出”和“天籟之音——中國原生民歌展演”活動,而這次活動是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銀朵雷尼童聲合唱團銀朵雷尼童聲合唱團

生平第一次正式登台就登上了我國最高級別的國家大劇院,這讓她們的小夥伴、媽媽爸爸和很多夢想登上那個舞台的人好生羨慕。別看她們年紀小,在舞台上的表現可真是可圈可點。雙聲部的嘹歌《清風伴我唱嘹歌》《迎客歌》一首接一首,純真的笑臉伴著天籟般的歌聲沁入在場每位觀眾的心田,隨後便是長久地掌聲和叫好聲。現場的專家對她們讚譽有加,稱他們是“民族音樂的繼承者!”

2010年9月26日至10月3日,17位演唱嘹歌的平果縣小歌手們來到了四川閬中,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西部民歌會”。每天演唱兩場,並且每個節目都變換一種嘹歌曲調。她們“深厚”的嘹歌功底,贏得了現場的陣陣掌聲。

2010年10月份,演唱嘹歌的小歌手們終於有了自己正式的團隊名字。“銀朵雷尼”壯族童聲合唱團——這是農主任列舉出100多個備選名字,和中國音樂學院的桑海波教授、劉勇教授還有羅教授等人一起商定的。“銀朵雷尼”為壯語音譯,寄託了無數人對她們的殷切希望——“明天更美好”!

平果二小演唱嘹歌的小歌手們一次次地登上全國各大舞台,這讓很多同學和老師羨慕不已。於是在2010年秋季學期一開學,二小便在新招的一年級中開設了70人的“嘹歌興趣班”,陸善孝老師利用每天的文娛時間進行教唱。

相關知識

美國學者、古壯字專家白麗珠盛讚《壯族嘹歌》(英文版)美國學者、古壯字專家白麗珠盛讚《壯族嘹歌》(英文版)
2012年1月8日,《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出版發行推介會在南寧舉行。《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由百色學院外語系周艷鮮、陸蓮枝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此英文版以羅漢田《平果壯族嘹歌》為藍本,基於現代壯文拼音進行母語英譯,並按原書結構分成《三月歌篇》、《日歌篇》、《路歌篇》、《房歌篇》、《賊歌篇》5冊。這個翻譯團隊共有七人,是一個熱愛壯族文化的群體,絕大部分在民族地區從事英語教學。其中,兩位是百色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土生土長的壯族人;三位是以詩歌翻譯為主攻方向的碩士生;一位是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祝遠德教授,以外國文學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詩歌英譯為專長的學者;還有一位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
套書共有五冊(共一盒),系壯族嘹歌全英譯文,詩歌體,男女對歌,男歌與女歌各為四句,周而復始。

全套書共有五部長詩,包括《三月歌篇》、《日歌篇》、《路歌篇》、《房歌篇》和《賊歌篇》。五本長歌從《三月歌篇》開始,描繪兩個壯族小伙子去鄰村尋找情人對歌的初步相識的過程。在《日歌篇》,這對壯族青年男女不期邂逅,他們在對歌中互相試探之後,雙雙立下山盟海誓,爭取自由幸福美滿家庭生活,結婚後他們恩愛如故,白頭偕老。整首長詩十分感人,完全可以說是一幅古代壯族社會生活、民族風情的生動畫卷。《路歌篇》描繪這對情侶相攜出遊的過程。他們穿過鬱鬱蔥蔥的森林和寬闊美麗的田野,一路問風、問水、問泉,賞風景,夸田園,嘆身世,談未來,充滿了對幸福的憧憬。臨別交換了信物,標誌他們愛情的豐收。到了《房歌篇》實際隱喻愛情的歸宿——構築生活的空間,它全面而詳細地詠唱了壯族乾欄建設的全過程。詩中提及的相關的信仰、禁忌、習俗和風情生動具體,令人目不暇接。最後,《賊歌篇》這對情侶經歷了戰爭徵調、惜別、行軍、鏖戰、歸來、悔罪、重聚等過程。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情歌,反映了土司之間的火併及其給老百姓造成的災難。
《壯族嘹歌》(英文版)力圖保留壯族本土文化的特色,是“壯族歌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文獻。壯族嘹歌是壯族歌謠文化的經典。嘹歌早已走出壯家寨門,多次上央視、參加全國大型文藝活動,還兩次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唱響,如今有了英文版,更可以藉此搭建一座文化之橋,向世界延伸。與此同時,《平果壯族嘹歌》英文版還被看做“壯族歌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文獻。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