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遺產名稱:壯族歌圩(田陽敢壯山壯族歌圩、凌雲縣朝里壯族吼喊歌圩)
所屬性質: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遺產編號:1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背景知識
廣西壯族自治區向來以歌海著稱。據統計,廣西的85個縣、市中,已知有40個縣、市有歌圩,共有642個歌圩點,大部分分布在桂西左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的河池、百色、南寧地區,其中歌圩點最多的是百色市(71個)。歌圩起源於祈禱豐年或是祭祀活動。敢壯是壯語,敢是指山洞,壯是指壯人,敢壯山意為壯人居住的岩洞。起源
田陽敢壯山歌圩起源於祭奠壯族祖先布洛陀的活動。傳說農曆二月十九是民間傳說的布洛陀生日,歷史上田陽附近的壯族民眾從這一天開始到農曆三月初九都會自發前往敢壯山祭拜傳說始祖布洛陀。整個活動開始於農曆二月十九的迎神歸位,至三月初六止為祭拜布洛陀的時間,三月初七、初八、初九為對唱山歌時間。據史書記載,這一祭祀傳統自隋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尤其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七到初九,前來拜祭的壯族民眾都要唱山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規模最大、歷史最古老的敢壯山歌圩。序幕
穿過雄偉莊嚴的山門,抬頭一看,往日清靜安祥的敢壯山,山下出現了一片圩市,擺賣的攤點有如種類齊全的貿易集市,由此可以看到壯族歌圩之“圩”的含義。兩個巨大的銅鼓聳立於山腳下,兩條經幡般的條幅書寫著“經詩廣傳善真美,聖樂長醉天地人”對聯,有數十人組成的聖樂樂隊拉開了歌圩的序幕。同台競技
唱歌的人們站滿敢壯山下的草地上、樹木下,歌聲此起彼伏。平地里,《板鞋舞》、《稻草舞》趣味十足、活力四射,這些極具壯族特色的原生態歌舞向觀者展示了壯族先民歡度歌圩的場景;山坡上,這邊清亮的對歌聲剛落下,那邊雄壯的問歌又響起,山歌的奇趣鬥巧盡顯著令人心動的機智;而好動的年輕人們,則玩起了素有壯家橄欖球之稱的“壯族搶花炮”;而許多壯漢則在滿是紅番茄的池子裡潑灑“聖女果”,大秀壯家獨有的摔跤絕技……在央視直播台上,大新高腔、馬山三聲部、黑衣壯、嘹歌等廣西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歌同台競技,妙趣橫生。角逐新歌王
除了民眾自發自由對歌外,敢壯山下還大擺山歌擂台,舉辦百色、河池、南寧三市山歌擂台賽,由數萬歌手角逐新歌王,展示各路山歌風采。山歌擂台賽採取分歌種比賽的形式,比賽活動分3個賽場在山坡上進行,賽場上的山歌隨編隨唱,鬥智鬥趣,情深意濃,令人拍案叫絕。參加歌圩的民眾說:“山歌其實是一種非常文學的東西。你看老鄉們的笑臉,就知道他們非常喜歡這種流傳了千年的文化。”歌詞
田陽敢壯山歌圩上,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歌者反覆親切呼喚的祖公“布洛陀”。“布洛陀”有特定的含義。用壯譯漢的方式解讀,“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之意,“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一個知道很多、很會創造的老人。在當地諸多神話傳說中,就有關於布洛陀如何創造天地、造人、造火、造乾欄、造稻穀、造牛等的敘述;在麽經中,往往以“創造萬物”為開篇,又分別設有造火、造稻、造牛、造狗、造雞、造房、造文字、造祭儀等章節,並把這一切歸功於祖神布洛陀的創造。故在田陽敢壯山歌圩上讚美最多的歌詞是“布洛陀”。文化內涵
田陽敢壯山歌圩跨越了漫長的歷史時空,從“春祈秋報”的特定歌場向“歌唱為樂”的過渡發展,遂成為一年一度舉行的傳統歌唱節日盛會,是因為它是民眾內心的所需。壯族歌圩既是人們以歌會友、以歌連情、以歌擇偶的重要場所,亦是賽歌賞歌、求知教育、傳承文化的主要形式,壯族的許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產知識、道德倫理和歌藝才智等等,就是通過歌圩得以歷代傳承的。故歌圩既是壯族歌謠文化的表征,又是壯族傳統文化的自然載體,亦是壯族詩性思維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現。通過中文國際頻道開篇之作《放歌三月三》的節目,田陽敢壯山歌圩文化中愛好和平、努力創新、追求幸福的精神將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千年流傳下來的歌圩更是這一文化核心的承載體。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