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小說歌

畲族小說歌

一部完整的小說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歷史。小說歌是畲族文學最豐富、最完美的載體。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說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畲族小說歌發源於福建省霞浦縣侯南鎮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為密集和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區域,堪稱閩東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識字的人將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為本民族山歌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後逐漸在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語言特點創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歷期歌》、《鍾良弼》、《白蛇傳》、《十賢歌》、《鍾景祺》、《藍佃玉》等,於是形成小說歌。小說歌作為長篇故事歌,是畲族民眾創造的獨特的文學樣式和文化載體。歷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現鍾學吉、雷德朵、鍾學算等傑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說歌的全盛階段。

白露坑畲族小說歌小檔案

國家級“非遺”畲族小說歌發源於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誕生於清朝,是最初由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識字、懂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的人,將其改編成詩歌體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並結合本民族語言特點,進行再創作的民間文學。小說歌除了由畲族民間歌手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話本改編的《西遊記》、《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外,還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和結合畲族的生活特點、心理素質重新進行藝術創作,主要作品有《鍾良弼》、《鍾景祺》、《藍佃玉》等。其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即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隱藏在歌尾。小說歌作為長篇故事歌,是畲族民眾創造的獨特的文學樣式和文化載體。歷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現鍾學吉、雷德朵、鍾學算等傑出歌手,清末民初是小說歌的全盛階段。

小說歌發祥地白露坑

眾所周知,畲族是一個善歌的民族,喜怒哀樂皆可成歌。而畲歌最初的歌言形式卻很單一,內容簡約,多為一事一議,沒有故事情節。歌手只對日常勞動和生活起居即興言唱,歌曲相對較短,無法對畲族歷史和重要人物進行刻劃和頌揚;加上當時漢族戲劇和話本小說的興盛,與畲族的山野文學形成鮮明的反差,這種心理自卑不斷激發和促使畲族文化人儘快擺脫文化貧困的窘迫。
而要擺脫文化的窘境,首先需要一批有文化底蘊的人才。清代的白露坑,以文化發達而名重一方。村里一些能識字、懂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的歌手,將其改編成詩歌體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並結合本民族語言特點進行再創作,小說歌便應運而生了。小說歌是一種長篇故事歌,形式繁多,內容豐富,滿足了畲民的精神寄託和情感交流。 白露坑小說歌的內容多取材於漢族民間神話故事、傳說、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如《白蛇傳》、《三國演義》等。它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真摯感人的故事,有離奇曲折的情節,引人入勝。聽了小說歌,不僅知道每個朝代的人物典故、自然知識以及畲族人民反抗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史,而且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因而深受民眾喜愛。
小說歌除了由畲族民間歌手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話本改編的歌曲外,還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和結合畲族的生活特點、心理素質重新進行藝術創作,主要作品有《鍾良弼》、《鍾景祺》、《藍佃玉》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明快,音韻和諧,不用典故,也不用誇張和粉飾,融敘事、詠物、抒情為一體,樸實真切。小說歌和所有的畲族歌謠一樣,曾被人們廣泛認同,廣泛傳唱。歷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現過鍾學吉、雷德榮、鍾學算等一批傑出小說歌歌手。

基本類別

畲歌可分敘事歌、小說歌、傳統山歌和現代山歌四種類型,並按著這幾種類別的產生演義著畲族的歷史。
1、敘事歌

敘事歌中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鬥爭歷史,歌頌民族祖先的英雄業績,一般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時歌唱,或由老族長邊唱邊講述,如《高皇歌》《麟豹王歌》。也有反映歷代王朝興衰成敗及其封建統治者帶給勞動人民無窮災難的《末朝歌》《封金山》《元朝十八帝》《災荒歌》等。
2、小說歌

畲族小說歌則是畲族民間歌手對族內外歷史人物或藝術虛構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編寫的長篇敘事詩,如《鍾良弼告阻考》;有的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如《白蛇傳》。
3、傳統山歌

傳統山歌是畲民族中最豐富多彩、最生動活潑、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間歌詩,大部分是臨時即興,隨編隨唱的心聲,寓意深刻,比興動人,充分展現了歌者的才華。畲族地區大都是革命根據地,解放前,畲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革命根據地,編唱出許多激勵人民參加革命鬥爭的歌言,如《十送郎》《1934年革命歌》《紅軍帶領萬人眾》等。

4、現代山歌
新中國成立後,畲族人民高唱時代新民歌,如《我愛畲山好地方》《十望寧德畲村》《畲山路》等。

歌的特點

小說歌是一種長篇故事歌。題材和內容大都取材於我國民間流傳的戲曲、曲藝中的故事,與畲族的日常雜歌有別。其基本特點是:
1、敘事性強,有故事情節;
2、有嚴謹的結構章法;
3、運用多種技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
4、每篇由眾多的單首組成,單首的結構為四行,每行七字,類似漢語格律詩的"七絕",最短小說歌也有幾十首;
5、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隱藏在歌尾。
另外,小說歌除了由畲族民間歌手根據漢族章回小說或話本改編的《西遊記》、《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外,還根據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和結合畲族的生活特點、心理素質重新進行藝術創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明快,音韻和諧,不用典故,也不用誇張和粉飾,融敘事、詠物、抒情為一體,樸實真切。

傳承意義

畲族小說歌得到了畲族民眾的廣泛認同。它不僅是畲族歌謠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閩東地區最有特色的藝術類別。小說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發展中一個進步性的產物。
其中,白露坑小說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是畲族歌謠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學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顯形式。小說歌的出現,結束了畲族無戲劇的歷史,其影響面波及閩浙兩省和全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又一朵鮮艷的文化奇葩。對白露坑畲族小說歌的發掘、保護,是維繫畲族文化有效的橋樑和途徑。白露坑小說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價值範疇,成為整個畲族的文化遺產,因而它作為一個民族文化進步標誌性的產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現存畲族小說歌的手抄本和口頭小說歌有130本。健在的歌王傳鍾昌堯既唱歌、傳歌,也蒐集民歌,目前他蒐集到一百六十多段一百多萬字的畲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說歌在內的五百多首。但鍾昌堯現已73歲,需要有傳承人來繼續他的事業。目前小說歌的傳承人正日益減少,而小說歌的創作則已基本停止,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亟待展開。

小說歌第一人鍾學吉

說到小說歌,就不能不提鍾學吉。他編寫的小說歌《九節金龍鞭》、《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被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畲族簡史》等國家大型圖書。現流傳下來的小說歌,單是他一人編寫的就有一百多種。
據說,鍾學吉生於白露坑的一個書香門弟,7歲入私塾讀書。清光緒元年(1875年),年方20的鐘學吉學業初成,開始在白露坑開館教學。課餘時間,他開始走訪周邊的畲族村寨,收集和采編畲族小說歌本。《九節金龍鞭》、《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都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
1899年,鍾學吉偕同一些畲族的長老們在霞浦縣城興辦了畲族的聯誼場所———福寧山民會館,後改為三民會館。畲族歌手常在這裡演唱小說歌,互相交流演唱心得,該會館也就成了畲族小說歌傳播的重要場所。
隨著時間的推移,鍾學吉的創作日趨成熟,1913年,他根據畲族真人真事編成小說歌《鍾良弼》。這個故事說的是,嘉慶八年(1803年),福寧舉行府試,福鼎畲族童生鍾良弼到霞浦準備考秀才,遭到漢族考生王萬年的侮辱,說是“畲民不準考秀才”,並糾集了一些漢族童生阻止鍾良弼考試,鍾良弼在家鄉畲族人民的幫助下,到福州府院告狀,最終打贏了這場官司,並以自己的真才實學一舉考中秀才,成為當時福寧府畲族考生中考中秀才的第一人。《鍾良弼》鼓舞當時閩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這在畲族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末朝綱》是鍾學吉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小說歌中最長的一篇,由三百多首組成。《末朝歌》著重敘寫清朝政府的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統治帶給人民的災難,鍾學吉第一次直面悲慘淒涼的社會現實,以一個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畲族舊知識份子的良心,發出了“當今末朝個樣生(叫老百姓怎么活下去)”的呼號,以飽嘗滄桑的目光,期盼“真命天子”的出現。
鍾學吉還根據民間傳說改編了一部具有畲族史詩性質的小說歌《高辛氏》。《高辛氏》在族中被視為"祖公歌",其地位僅次於畲族傳宗歌《盤瓠王歌》。它追述了畲族的起源及其族群艱難的遷徙過程,近似於藏族的《格薩爾王》和雲南麗江納西族的《東巴經》,一般不對外族人演唱。
“鍾學吉改編和創作的小說歌,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超過其先輩和同輩歌手。被譽為‘小說歌第一人’。”白露坑村民們說。

小說歌守護者鍾昌堯

白露坑77歲的鐘昌堯老人,是鍾學吉的第四代傳人。2001年至今,他走遍了全市135個畲族村,收集小說歌50餘本,累計行程達1萬公里,整理歌本手稿80萬字。
“2001年退休後,我萌發了整理小說歌歌本的念頭,便開始自費到畲族聚居地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小說歌歌本。”鍾昌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現在已經收集到了很多一兩百年前的珍貴歌本。白露坑的村民都說:“凡是聽說存有小說歌本的地方,都有鍾老師的足跡。”

鍾昌堯在吟唱小說歌鍾昌堯在吟唱小說歌

記得有一次,鍾昌堯聽說霞浦縣鹽田鄉洋邊村有一戶畲族人家中有許多歌本,就一路跋山涉水趕到村里。當他滿心歡喜地找到那戶人家,提出收集歌本的要求時,卻被主人婉言謝絕。任憑鍾昌堯苦苦相求,主人就是不同意把歌本相讓。最後好說歹說,主人總算同意讓他在自家中抄寫歌本。那一夜,鍾昌堯通宵未眠,就著昏暗的燭光抄下了幾首數萬字的小說歌。
“從各處蒐集來的歌本,很多都因年代久遠看不清字跡,昌堯就憑著兒時的記憶或走訪一些老者把歌本補充完整。”鍾昌堯的老伴兒說。
2006年,畲族小說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作為傳承人的鐘昌堯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他書桌的玻璃板下,壓著各路記者的名片,有中央台的,也有省市各類媒體的記者,還有學者。自媒體報導了鍾昌堯的事跡後,知道他在蒐集整理畲歌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還特地把歌本寄給他。
鍾昌堯的整理工作仍在繼續,這些年,他留下的每一行腳印,都將成為畲族小說歌一段精彩的歷史。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