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嶗山民間故事
遺產編號:Ⅰ-3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山東省青島市
遺產級別:省
概述
嶗山民間故事[1],俗稱“拉呱”,是嶗山人民千百年來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在解放前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嶗山民間故事門類廣、數量多、內容豐富,從現已蒐集到的嶗山民間故事內容推斷,嶗山民間故事最早發生於遠古年代。據《山東省志·蒲松齡傳》記載,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歲的蒲松齡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游嶗山,受當時嶗山民間傳說故事的啟發,以嶗山耐冬、牡丹和嶗山道士為題材寫成了短篇小說《香玉》和《嶗山道士》,這也是最早記載嶗山民間故事的文字。
內容分類
嶗山民間故事的內容大致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等幾方面,涵蓋自然變化神話、英雄神話、歷史人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仙道傳說、山川傳說、特產傳說、鬼狐精怪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等5600餘個。受自然、地理環境和道教文化的影響,在嶗山的民間故事中,數量最多且最有嶗山特色的當推風物傳說、宗教人物傳說、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文化特點
嶗山民間故事具有鄉土大眾文化與山海文化交匯相融的特徵,並在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相互滲透中不斷演進,地域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