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孟姜女傳說淵源很早,從戰國時期開始就見端倪。 《春秋左氏傳》、《禮記·檀弓》、《孟子》以及漢代《說苑》、《列女傳》等都有一些片斷記載。歷代文人詩歌對它也多有題詠。明清以來,隨著孟姜女廟、孟姜女墳等的建立,各地方志與碑刻的記述尤多,並在各地戲劇、唱本等俗文學中成為常見題材。
孟姜女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重要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的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杞梁攻莒、戰死,齊侯欲郊吊,杞梁妻以郊中不是弔喪之地加以拒絕,齊侯不得不改在杞梁家裡弔唁。故事就從此發端。後來增加杞梁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的說法,說杞梁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與齊國地方民間崇尚“哭調”的風俗結合在一起。漢代故事又派生出哭倒城牆(或山)的情節。此時,杞梁妻由知禮而卻郊吊發展成她在丈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負屍骨歸,投淄水而死的形象。故事表現出了她慟哭的真摯和死的貞烈。
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又把當時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聯繫起來,使傳說逐漸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著名傳說人物。
杞梁妻在《琱玉集》所引《同賢記》中名仲姿,在敦煌曲子詞中被直呼為“孟姜女”。明清以來,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此時秦始皇也直接成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增加了新情節。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孟姜女美貌,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三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此外,尚有秦始皇用趕山鞭,驅石填海,砸孟姜女等說法,幻想成分和傳奇色彩有所增加。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除各種詩文外,一些通俗唱本多取這個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加工,其結果又影響了這個故事的口頭講述。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複雜。但從近世流傳的故事基本情節看,這個故事是以孟姜女的家庭婚姻問題為線,深刻反映出封建社會徭役的繁重和人民生離死別的痛苦,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酷無道。
現代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近年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故事探源
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 、 《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她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粱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粱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粱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髮出來的。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粱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粱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粱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粱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元代,中國的民間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從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孟姜女並不姓孟,“孟”為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 :“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經過考察後,中央電視第十頻道的在2007.12的〈探索與發現:尋找孟姜女〉,說孟姜女是齊國的一位將軍的妻子,秦朝修建長城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十幾年了。
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里。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 “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么,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裡,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里,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民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神話傳說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裡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裡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麵,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聽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聽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范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么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關的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裡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裡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殮。”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採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范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么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衛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民歌
正月個裡來是新春
家家戶戶喜盈盈
人家夫妻團圓聚
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
夏夜裡銀河飛流星
那是牛郎織女點燃的紅燈籠
孟姜女望長空
淚眼霧蒙蒙
我與杞良哥何日能重逢
九月裡來九重陽
菊花煮酒空相望
空相望
落葉飄秋風涼
窗前月如霜
我給親人做衣裳
線是相思針是情
針針線線密密縫
密密縫
再把心口一絲熱
絮進寒衣伴君行
大雪紛飛北風急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從秋走到年關過
年關過
不知丈夫在哪裡
在哪裡
聲聲血淚聲聲喚
天也昏來地也暗
哭倒長城八百里
只見白骨滿青山
孟姜女廟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由長階、山門、神亭、前殿、後殿、望夫石、梳妝檯、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點組成,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廟宇四周林木蓊鬱,掩映著青磚紅瓦,顯得格外古樸清幽。
長階是通往姜女廟正門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隨地勢而逐漸增高,直達山門。長階共一百零八級,抬頭仰望,使孟姜女廟增加了幾分莊嚴。
沿一百零八級長階緩步而上,迎面便是屋宇式一字牆硬山頂山門,配上灰色小瓦,玲瓏小巧,別具一格。兩旁為一帶紅牆,隨山勢起伏環繞著孟姜女廟。“貞女祠”的匾額便橫掛于山門正中門額上。
前殿是姜女廟的主體建築。為硬山頂式,三楹四窗,古樸典雅。前殿大門前兩側,有一副情趣盎然的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此聯有幾種讀法,一般讀成三、三、四或四、三、三句式。它是根據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和諧音的特點而作,其中也帶有文字遊戲的性質。內容主要是描寫這裡的自然景象。進入大殿,前殿正中塑孟姜女像,旁有男女二小童,身背羅傘。孟姜女像泥塑彩繪,身披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像上懸橫額“萬古流芳”,兩柱對聯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相傳這副楹聯為南宋末年偉大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所作。
在前殿的牆壁上還鑲有多塊臥碑,上面刻有乾隆、嘉慶、道光等清朝皇帝及近代一些遊人的題詩,大多讚頌孟姜女的高節。
後殿也是硬山頂式建築。額坊上掛“慈航普渡”橫匾一塊,殿內正中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觀音菩薩面容慈祥,身著長衣,雙手合十,盤膝坐於蓮花寶座上,兩旁男女小童侍立左右。東側普賢菩薩手持如意,安詳自如。西側文殊菩薩手持書卷,全神貫注。在後殿之後,有一塊大石,上面有幾個大石窩窩,傳說是孟姜女登此石望夫留下的腳印。這就是望夫石。望夫石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忠貞的象徵,許多文人墨客多在此揮毫潑墨,抒發感懷,就連風流天子乾隆也在這望夫石上留下了親筆題詩。如今,凡來到孟姜女廟遊覽的遊客,多登上望夫石,或居高遠眺,或攝影留念,好像只有這樣才不虛此行。
望夫石旁有一個小平台,這就是傳說中的孟姜女的梳妝檯。相傳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來到長城腳下,想到就要見到日夜思念的夫君范喜良,心裡十分高興。她想找個地方梳洗一下,可這荒郊野外,哪有人家呢?於是,她便在一塊巨石上磨出一個小平台,又在旁邊磨出一個小圓坑,捧來積雪,化成雪水梳洗打扮起來。這個小平台,便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梳妝檯。
望夫石旁有一個六角攢尖頂小涼亭,這就是振衣亭,相傳為孟姜女被逼投身大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振衣亭地勢較高,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一處觀長城覽渤海的好地方。
在姜女廟東南約5公里的海中,有兩塊礁石兀立,高者似碑,低者似墳,一高一矮,相傍相依,這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姜女墳。
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到這裡,哭倒長城800里,秦始皇不但對其遭遇毫無同情之心,反而垂涎孟姜女的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暴,縱身跳進茫茫大海殉夫而死。就在她跳入大海的一剎那,海上波濤洶湧,白浪滔天,海里冉冉升起了這兩塊礁石,人們便說這是姜女墳。傳承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現代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孟姜女廟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著名的文物遊覽勝地。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在姜女廟北側,新興建了大型園林式庭院建築——孟姜女苑。以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民間傳說為依據,以具有秦、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樓廊等為依託,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控制技術,修建了許多場景,將“孟姜女尋夫”這一歷史傳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廣大遊客面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故事的演變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螢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 《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 ,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 ,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首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苗族古歌 | 布洛陀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級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斯)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第二批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八達嶺長城傳說 | 永定河傳說 | 楊家將傳說 | 堯的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 | 西湖傳說 | 劉伯溫傳說 | 黃大仙傳說 | 觀音傳說 | 徐福東渡傳說 | 陶朱公傳說 | 麒麟傳說 | 魯班傳說 | 八仙傳說 |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 屈原傳說 | 王昭君傳說 | 炎帝神農傳說 | 木蘭傳說 | 巴拉根倉的故事 | 北票民間故事 | 滿族民間故事 | 徐文長故事 | 嶗山民間故事 | 都鎮灣故事 | 盤古神話 | 邵原神話群 | 嘎達梅林 | 科爾沁潮爾史詩 | 仰阿莎 | 布依族盤歌 | 梅葛 | 查姆 | 達古達楞格萊標 | 哈尼哈吧 | 召樹屯與喃木諾娜 | 米拉尕黑 | 康巴拉伊 | 汗青格勒 | 維吾爾族達斯坦 | 哈薩克族達斯坦 | 珠郎娘美 | 司崗里 | 彝族克智 | 苗族賈理 | 藏族婚宴十八說 | 童謠 | 桐城歌 | 土家族梯瑪歌 | 雷州歌 | 壯族嘹歌 | 柯爾克孜約隆 | 萬榮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