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上思縣遺產名稱:壯族民歌(左江壯族民歌、雖蕾)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67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上思縣
申報日期:2008年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近幾年崇左市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市共有3個國家級、20個自治區級、50個市級和125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崇左市公布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5項,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資料庫。2008年新增“左江壯族民歌”、“瑤族服飾工藝”等兩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左江壯族民歌分為唱詩、童謠、山歌等種類,其中“唱詩”又分為大新縣的高腔“詩雷”、“詩三句”,天等縣的“唱西”,扶綏縣的“詩土”、“詩客”,憑祥的“詩勒”等。童謠分為扶綏縣的兩人二聲部童謠、獨唱童謠和男女齊唱童謠。山歌分為大新縣的哭喪歌,寧明縣的城中鎮山歌、明江鎮山歌、寨安山歌和亭亮山歌,龍州縣的霞秀山歌、金龍山歌、旦歌,崇左市江州區的羅白山歌等。每種山歌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律,自古以來,每年農曆二月十九、三月初三等壯族傳統節日,左江流域的壯族民眾都集群結隊趕歌圩唱山歌。以下分別介紹:
大新高腔“詩雷”
歷史淵源
大新壯族“高腔詩雷”在左江壯族民歌中獨領風騷,並占有重要地位。大新壯族“高腔詩雷”起源何時?不得而知。但可以用“源遠流長”來形容。據當地老人說,他們年幼時就聽老人唱“詩雷”了,她有多長歷史,目前還沒有人考證出來。
首次亮相
“高腔詩雷”首次亮相的當算是1990年曾被邀請到中南海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山歌匯報演出。首次亮相,“高腔詩雷”美名傳遍大江南北。緊接著,被選派參加廣西第一、第二屆國際民歌節開幕式演出,獨特的藝術深受觀眾的好評;2004年,三聯山歌隊被邀請在崇左第一屆花山旅遊節文藝晚會作開幕演出;2006年4月,三聯山歌隊被邀請參加田陽布洛陀敢壯山民歌節演出;2007年10月19日,具有三聯村山歌“高腔詩雷”在代表大新縣參加崇左市民族事務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文藝協會舉辦的《2007年崇左市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壯鄉山歌大賽》中,共獲得了“最佳即興命題表演獎”、“最佳金嗓獎”、“最佳歌手獎”、“最佳編劇”、“最佳作詞獎”等五個獎項;2009年6月代表崇左市參加全區政協在宜州市舉辦的“紅旅杯”山歌大賽榮獲金獎,同時許秀珍、馮永娥等演員被評為“廣西歌王”稱號。服飾特色
山歌“高腔詩雷”和女村民們高挽雪白頭巾、身著黑色斜襟上衣、黑色褲子和男村民們頭包紅色頭巾,身穿對襟花襟上衣的村民,獨特的服飾令人耳目一新,令人大飽眼福。藏在深閨人不識的三聯山歌“高腔詩雷”漸漸被人所矚目,並以其無可替代的藝術挺進民族山歌藝術之林。
藝術形式
大新高腔山歌也稱之為“詩雷”(壯語:最高、最響、最美之意)。歌手們在表演中採用“斗唱”形式,一般沿用一男三女斗、二男八女斗、十男三十女斗等各種不同唱腔組合。
藝術特點
三聯山歌“高腔詩雷”始於自習自娛自樂,卻蘊含了無窮的魅力,有著廣大的民眾基礎。高亢的音調,優美的節奏,使三聯村民喜聞樂見。三聯村村民能歌善舞,尤其以歌會友、以歌傳情成了當地的一大特色。每逢喜慶的日子,或田間,或地頭,三五成群,大家聚在一起對歌,或把男女青年纏綿情思編成歌兒來交情,氣氛濃厚。平時,村民們歌不離口,出口成歌。男女老幼都能唱山歌“高腔詩雷”。高調尖腔雖然外人難學難唱,但在三聯村民那裡卻歌喉圓潤,歌唱自如,而且遊刃有餘。近年來,三聯山歌“高腔詩雷”在當地文化部門的指導下,越唱越有名氣。幾乎唱遍了整個廣西,在各大比賽中均獲得較好名次,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礎。
藝術價值
由於“高腔詩雷”屬於民族山歌,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也有待於提高之處。三聯村民認識到這一點,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促進“高腔詩雷”藝術的提高。三聯村民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到桃城、碩龍等地交流學習,或邀請外地山歌手到村里來演唱,取長補短,切磋技藝;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學習別人的歌唱藝術,融入自己的獨特唱法,不斷提高“高腔詩雷”藝術水平。聽過“高腔詩雷”的人都讚不絕口,沒聽過“高腔詩雷”的人聽到她的名字就會仰慕幾分。是的,大新縣龍門鄉三聯村山歌“高腔詩雷”,技藝就像名字那樣動聽。她橫空出世,以無可抵擋的氣勢向世人展示了她獨具的魅力。
大新縣壯族高腔山歌,以其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特點,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大新山歌代表隊曾參加南寧國際民族藝術節的演出,多次榮獲金獎、銀獎。2009年6月,在廣西政協“紅旅·團結杯”山歌大賽中,大新山歌手鄭先林榮獲“政協山歌王”稱號。
寧明山歌
簡介
寧明山歌在左江壯族民歌中獨具一格。寧明縣壯族民眾喜愛吟唱山歌,每個鄉鎮都有各自的歌坡節,山歌大王、山歌好手遍布鄉鎮村屯,山歌愛好者和山歌冬粉不計其數。寧明縣山歌協會主席、山歌大王甘紹耿不僅是寧明縣的歌王,在崇左市乃至全區山歌界都有一定知名度。還有明江鎮永平社區的黃明,東安鄉南安村的劉庭龍、亭亮鄉院景村的羅秀珠等都是全縣有名的歌王,他們多次在全區各類山歌比賽中屢屢獲獎,還曾經於2000年參加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開幕式晚會表演,成為廣西受邀參加晚會表演的唯一一支山歌隊。今年,這些山歌王都忙著編撰傳唱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主鏇律山歌,他們在各個演唱場所一出現,就會迅速聚集當地數以千計的民眾前來觀看。
歌圩
寧明壯族人很喜歡唱山歌,是山歌流傳和山歌節最多的地方之一,歷史很悠久。從開春到農曆的六月,每個月都有歌圩,每逢歌圩,來自各鄉鎮的山歌手,山歌愛好者,匯集在一起,搭台對歌。隨著時代的變遷,歌圩的內容也有所變化,比如有的歌圩還組織了籃球比賽、拔河、象棋,有的歌圩還邀請文工團進行文化演出,還有的進行搶花炮等等。唯一不變的是保留了山歌比賽這個形式。
種類
寧明山歌分幾種,根據內容來分:有形勢山歌、有對情山歌、有勞動山歌;按照人數來分:有獨唱山歌、有對唱山歌。按照區域來分:有城中山歌、明江山歌、寨安山歌、亭亮山歌等。形勢山歌主要是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宣傳的山歌,比如計畫生育宣傳山歌比賽、鐵路護路宣傳山歌比賽、春節山歌比賽等等。這些山歌多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事例進行加工編成的,講究押韻和節奏,形式各樣,有灰諧幽默的特點,為民眾所接受。
對情山歌則是青年男女表示愛慕的情歌對唱方式,通過對唱,大家互相了解,增加認識,表達內心的情感。
勞動山歌是在勞動中或勞動閒空之際,對生活對人生有感而發的脫口山歌,抒發個人的內心世界,展望對未來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總的來說,山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展示了寧明壯族人民豁達開朗的性情,樂天的性格。
龍州山歌
簡介
龍州山歌在左江壯族民歌中別具特色。近年來龍州山歌興盛,目前到縣文聯登記成立的山歌協會就有9個,登記在冊的歌手和歌師就有3000多人,愛好者不下3萬人。龍州縣有關部門看到了山歌在民眾中的影響力,紛紛利用山歌來宣傳計生、禁毒、蔗糖生產、社會治安、交通安全、創先爭優、黨的政策理論等,成效顯著。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自治區在上海舉辦“廣西民間藝術展演”活動,龍州有3位女山歌手參加,是廣西唯一參加的原生態山歌隊,她們在上海一個月,天天唱龍州山歌,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山歌不僅給民眾帶來了歡樂,而且在社會宣傳和文化傳播中正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龍州壯族山歌一般用當地土話來唱,聽起來很押韻很精彩,用漢語譯過來就不那么押韻了,也失去了原來的精彩。
山歌街
從2010年初春開始,在龍州縣城的康平街,每逢圩日,農村民眾就自發地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來的大都是五十到七十,甚至八十多歲的農民,女的大多挎著有4根帶子的布袋——自製的傳統“四帶袋”。婦女的穿著很有意思,結伴而來的大多穿著相同,有的穿傳統的斜開襟藍衣黑褲,有的穿“一身黑”壯族傳統服裝,有的穿鑲邊綴花唐裝,各式各樣,多姿多彩。他們到來後,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一群人圍在一個地方,坐著、蹲著、站著的,白髮、黑髮、禿頭、鑲牙、柱拐杖的,男男女女,形形色色,在兩百多米長的街道兩旁,很快聚集了兩、三千人。中午11點多,山歌聲、歡笑聲從人群里傳來了,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這裡成了山歌的天下,非常熱鬧。久而久之,康平街成了名副其實的“山歌街”。
旦歌
簡介
龍州壯族旦歌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藝術形式在左江壯族民歌中耀眼奪目。旦歌是龍州古駱越祖先(壯族先民)流傳下來的一部精彩的愛情故事長詩,廣泛流傳於龍州、大新、天等等縣。龍州旦歌結構完整,曲調悠揚婉轉,悅耳動聽,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別具一格,充分展示了古駱越先民的聰明才智與獨特的藝術風采。
來源
傳說旦歌的發源地在龍州縣逐卜鄉牌宗村。牌宗的原意是牌歌(有牌名之歌,即旦歌)之宗的意思,也就是說牌宗是旦歌的原生地。由於歷史原因,旦歌始於何朝盛於何代至今無法找到史料記載,但從當地民間神奇的傳說中可以說明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牌宗村,當地人把年輕的男子、女子分別稱為男包旦、女肖旦(這種稱謂一直延續至今)。同時,還把男包旦女肖旦二詞放進每首夜歌的尾歌部分作為收尾襯音。這就是旦歌的來源。後來,人們根據旦歌的內容和當地壯語“旦”與“談”諧音的情況,把旦歌稱為談情說愛的歌,這就是旦歌的含義之所在。
種類
旦歌有日歌和夜歌兩大類,兩者中又有峪歌、交情歌和離別歌三大內容。峪歌是進入交情歌之前所唱的歌。開始時,由請方單唱的有請歌、催歌。對方和歌后雙方對唱的有禮儀歌、倫理歌、道德歌等。夜歌除此之外還有行路歌、讚歌、謙退歌、白鶴歌和猜謎歌等。交情歌是男女雙方談情說愛,談婚論嫁之歌,其內容廣泛,包括板沙(壯語歌牌名,下同)、老師、口丈親、儂娘、口百乖、同連、多心、投明、投龍、口百牢、入除、板必、風路、照劉、舍列、咳科、催雷等18“根”,即18個歌牌。每個歌牌首數多少不等,多則幾十首,少的只有幾首。離別歌是男女雙方對歌后即將分別時唱的歌。它傷感動人,往往使唱者悲傷,聽者落淚。相比之下,日歌里的離別歌比夜歌里的離別歌多。到了近代,更多的人喜歡用日歌里的離別歌與對方道別。
韻律
旦歌很講究韻律,日歌七字為一句,三句為一首,因此也叫三句歌。夜歌也是七字為一句,但每首的句數不同,多的一首有100多句,少的一首隻有六七句。日歌每句末字押韻。夜歌的押韻有奇句押韻和偶句押韻兩種,兩者都以每首第一句末字的韻音為韻腳,日歌可以任選一個韻音為韻腳,夜歌卻是一個歌牌一個韻。
曲調
旦歌的曲調有日歌調和夜歌調兩種,前者高亢流暢,後者婉轉悠揚。
生活留影
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很多是來源於生活的,也是當地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旦歌源自於古駱越社會,是壯族祖先的生活留影。雖然流傳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但至今仍然可以通過它去了解壯族先民在戀愛、婚姻、經濟等方面的生活情況。
1、戀愛生活。旦歌是古駱越情歌,它所表現的戀愛生活是自由,而且充滿浪漫的色彩。男女雙方,不管是未婚(含未定婚)的,還是已婚(含已定婚)的,均可自由自在地戀愛,而談情說愛的主要方式是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歌坡是他們自由戀愛的重要場所,對歌是他們浪漫的戀愛生活的集中體現。男女雙方即使素不相識,從不謀面,初見時也完全可以通過對歌來相互了解,溝通感情,以此架起自由戀愛的橋樑。當然人世間並非事事能如願。戀愛中也常伴隨著痛苦的相思和撕心的哀怨。由於社會地位的差異,氏族家規的制約和人品的變異等,使很多青年男女相愛而不能結為秦晉之好,因此情感被扭曲,心靈受摧殘。面對世俗的偏見,他們往往無能為力,只好把相思相愛的痛苦深埋心底,忍受著痛苦的煎熬。旦歌里反映這方面內容的俯拾皆是。
2、婚姻生活。旦歌反映出來的古壯婚姻生活有幾種情況:
①小時由父母指定的婚姻,即娃娃親。從歌里可知,這類婚姻最終大多是不成婚的,只是苦了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等侍者。
②長大後由本人或父母選定,派同族親戚做媒提親,對方同意後給生辰八字,雙方八字對合後確定下來的婚姻,這類婚姻較穩固,占的婚姻比例也較多,這在旦歌的《口丈親》里也有反映。
③逃婚。由於對父母指定的姻緣不滿意而逃離,跟著自己的意中人到別的地方去安家。逃婚人寧願跟著意中人過著“餐餐山薯伴南瓜”的生活,也不願與父母指定而自己不滿意的有錢人結合在一塊,這在旦歌的《板沙》里就有敘述。
④離婚。在古壯社會裡,離婚是不容易的,要經雙方同意,而且要賠償對方的經濟損失。這類婚姻要靠自己另選的意中人用錢把生辰八字贖出來,否則是沒辦法離婚的。這在旦歌的《板沙》里也反映出來。
3、勞動生活。在古壯社會裡,一般是男耕女織,即男的負責找吃的,女的負責穿的,這在旦歌里有反映。
4、經濟生活。日歌里也有“正月初一去做販,販不過年為妹你”等歌詞,這說明古壯社會裡人們的經濟來源基本是“靠山吃山”,同時也做些小本生意。
5、文化生活。古駱越先民的文化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遠近村寨幾乎每月都有歌坡,特別是春季期間,更是歌坡連線不斷,這就給古壯人提供了極好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活動的內容有對歌、鬥雞、舞龍、舞獅、唱彩調、跳秧歌等,這在夜歌里都有反映。
心靈視窗
旦歌是古駱越先民的心靈視窗。旦歌不僅是古壯社會的生活寫照,也是古壯先民的心靈視窗。通過這視窗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古壯先民的心靈世界,諸如審美、倫理、道德、宗教等思想觀念,這是我們研究駱越先民思想意識的珍貴資料。
亟待搶救
龍州壯族旦歌是駱越社會遺留下來的古壯先民的文化精髓、生活留影和心靈視窗,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族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和了解左江流域壯族原始宗教史、文化藝術史、民俗史、經濟史和社會發展史的百科全科書。令人擔憂的是,龍州旦歌有過半是靠口頭相傳,如今能歌會唱的人越來越少,正瀕臨滅絕的危險,亟待搶救和開發。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