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
遺產名稱:壯族亥日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編號:177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簡介
隆安縣申報的民俗項目壯族“亥日”,正式列入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隆安南圩鎮壯族“亥日”漸入民俗文化研究者的視野,並為越來越多的“外人道也”。
“小牛王”的“亥日”
陳明貴,南圩鎮人,有“小牛王”之稱,從其曾祖父一代,以牛貿易為生計,他天穎聰慧,與家父的朋友學習販牛,耳濡目染,學會了相牛選牛,長期往返於雲南、貴州、山東及緬甸等地收購貨源,在長期的販牛、養牛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陳明貴其家現存欄牛70餘頭,資產在50萬元以上。陳明貴家人僑居國外,他本可放下這“晴天一身灰土、雨天一身泥濘”的生計,與家人團聚,但是他說:“我對這種生活已經習以為常,更喜歡這種生活。”
南圩有圩叫“亥日”
隆安縣南圩鎮壯族“亥日”(12天為一“亥”)圩場是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形成的以豬、牛、馬等牲畜交易為主的傳統大圩日。每次“亥日”,趕圩場的人多達三四萬人。據隆安縣誌記載,早在明清時,南圩鎮就是當地的主要圩市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在隆安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與稻作文化相關的習俗活動。除本縣各鄉鎮民眾趕圩外,鄰近縣如平果、田東、田陽、那坡、靖西、德保、雲南、大新、武鳴均有客商來趕集,批發、購買產品,遠至廣東、雲南、貴州甚至越南、泰國也常有人往來做生意,商貿極為活躍,上市物品繁多,應有盡有,尤其是豬、馬、牛、羊、農具、嫁妝等,各類禽畜物品交易劃定區域,如生活用品在圩的中部,農具嫁妝類位於圩的北部,禽畜交易在圩場的南部,逐步演變成為桂西南最大的禽畜專業交易市場之一。
特色
每值“亥日”,四面八方趕來的豬牛交易者,集中在南圩鎮。和一般的日常交易市場不同的是,“亥日”里豬牛的交易不用稱,大家公開評估、按膘論價,買賣雙方全憑眼力進行挑選和評估,判斷這牛的年齡、重量,皮多大,值多少錢,瘦肉多還是肥肉多,甚至還能判斷出牛的脾氣、性格、幹活的力氣等。隨著交易量的增加,南圩鎮慢慢發展成為隆安縣及周邊地區以牲畜交易為主的傳統圩場,交易的商品也逐漸擴大,除了牲畜外,還包括水果、日用品、生產資料以及鐵具、竹具、木具等農具產品。
活動
此後,“亥日”還舉行相關的種牛比賽,斗羊、鬥狗活動,唱戲等文體活動及技能比賽。種牛比賽,就是從各地選送的種牛中,通過鬥牛,決出種牛冠軍,對主人進行嘉獎。每屆種牛比賽,武鳴、天等、平果、扶綏、大新、百色、南寧等地的牛販都會趕來參加比賽。除了種牛比賽,還有斗羊、鬥狗活動,活動目的一是為了增加“亥日”的熱鬧氣氛,擴大“亥日”的交易量、影響力;二是為了對優秀的牲畜及其飼養人進行褒獎,讓人們更加了解牲畜的行情及飼養方法。“亥日”里,大家還會自發組織起來,邀請外地的專業劇團前來演出,有時也請當地的戲班演出。南圩鎮的壯族“亥日”貿易較之往年有所下滑。究其原因是貨源運輸成本昂貴,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指為保護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通過申報、審批後確定的名錄。這裡介紹的是國家級和自治區(省)級的壯族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供讀者了解和賦予人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