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古壯字的構造方式,是借、仿、創三者結合。借,是借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漢字六書中的方法。創,是再創造文字。古壯字的構字方式,大體有如下4種:
1、形聲字,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組合而成的字。
2、會意字,是利用漢字本體的意義,加上一些特殊的符號,或者是以兩個以上的漢字合併而成的字。
3、借漢字,是直接借用漢字。有借音和借義兩種。借音是借用漢字的正者或諧音來記錄壯語字。一經借用,其原來漢義不復存在,而是表示壯義了。另一種是借音借義字。是既借音又借義的字。
4、象形字。是依物賦形,依事描樣,以簡單而富有概括力的筆畫,勾畫出物體的基本形象。
發展
古壯字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時期。拼音文字 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拼音創製的文字。共有28個字母,並以z、J、x、q、h等字母分別作第二、三、四、五、六調的調號,放於字尾。它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嗚縣語音為標準,於1955年12月制定,1957年經政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50、60年代,壯族地區開始推行壯文。目前,壯族聚居的縣,建立了壯文學校,在民眾中進行壯文掃盲。許多壯人會採用壯文寫信,記賬,記錄山歌,也出版了不少的壯文寫籍。還用壯文翻譯出版了中國小語文教材,編寫壯文幹部課文、中師壯語教材和高等壯語教材。拼音壯文對壯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套用
關於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套用,宋代莊禪的《雞肋篇》和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書有所記載。到了明代,
土俗字已成為壯族民間的書面文學用字。清初潯州(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推官吳淇的《粵風續九》中,採錄有俍、壯的"扇歌"、"擔歌"和"巾歌",即壯族男女把情歌寫在扇面,刻在扁擔和織(繡)在花巾上以此為信物,相贈定情。並稱其"文如鼎彝,歌與花鳥相間,字亦如蠅頭"。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編寫的歌本數以箱計。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卷8《劉三蛆》條中說:"凡作歌者,毋論齊民與、瑤、壯人、山子等類,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錄焉,不得攜出,漸積遂至數篋。"產生於明代,流傳於右江河谷的二萬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傳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廣西宜山縣安馬鄉古育村廖士寬墓的詩碑,全用古壯字寫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腳體壯歌共120行,生動而詳盡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涼的情景。壯族民間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寓言、楹聯、碑刻、藥方、家譜、契約等,多用土俗字記錄並流傳於世。
作用
學術界一般認為,壯族的古壯字始於唐,興於宋而盛於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師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傳世。
壯族民間普遍用古壯字來記錄或書寫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楹聯、碑刻、藥方、家譜、家族、契約、訟訴、經文、記財等,如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長達5741行),壯族的《嘹歌》(長達2萬行)等頗受世人驚嘆的壯族民間文學瑰寶以及《唱三元》、《唱五雷》、《順知鬧海》、《千金萬兩》、《布伯》、《布洛陀》、《雷王》、《造天地》、《莫一大王》、《白馬三娘》、《甘玉》、《馮泗將軍》、《唱盤古》、《唱東林》、《祖源歌》、《唱魯班》、《二十四孝》、《唱引光》、《蟾蜍王》、《唱董永》等,都是用古壯字寫成的。這為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至風土人情,提供了可資的文字材料。[3]壯族的許多傳統長詩、神話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在壯族的文化發展史上,土俗字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它表明壯族的文字歷史悠久,並隨著時代的前進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特點
古壯字因是借鑑漢字的構字法創製的,本來漢字已是一種很繁複的文字,而古壯字比漢字還要繁得多,如“上”字,讀音為“gwnz”,古壯字就寫成上字上面再加個天字;“下”字,讀音為“laj”,古壯字寫成天字下面加個下字。壯人要學古壯字,沒有一定的漢文基礎恐怕是比較難學的,但古壯字的特點是與壯族的語言相一致,能夠準確地表達壯語的讀音和字義,所以歷來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
意義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文字沒有得到規範和統一,至今亦只在民間的一定範圍內套用。現經初步蒐集整理,已將流傳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壯字字典》出版。"古壯字"這一概念的確認,既反映了其作為一種民族文字的歷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傳統壯字與今新創的拼音壯文區別開來。
文化蘊涵
古壯字作為一種漢字型孳乳文字,是壯族先民受到漢字影響和啟發後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創造出來的。
因此,古壯字身上既秉持了文字本身特有的屬性,又積澱著壯族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心理,反映了壯族人的造字文化特色。古壯字的使用範圍儘管有限,但在某些方面的生命力之強卻超出世人的想像。比如在壯族師公戲、壯族道場中,他們的唱本絕對還得用古壯字。一些年輕的道士本已學了漢文,但若要從事此行當,還必須老老實實地跟師傅學古壯字,要不然你縱有一肚子的漢字,也還是喃不了經文,成不了地道的師公、道公弟子。在壯族地區,有個不成文的規距,就是孩子到了一定年紀,父母就會拿你的八字去給算命先生測,看你是不是天生做師公、道公的命。一入此行當,不管你肚子裡已有多少文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跟師傅學古壯字,不然你念的經則被認為喃得不地道,是不會有人請你去唱師公戲、做道場的。由此可以斷定,只要在壯族地區的師公、道公這個古老的法事活動沒有絕跡,古壯字就不會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