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述
安慶師範學院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江開放城市安慶市,傍依浩瀚的長江,瀕臨秀麗的菱湖,是皖西南地區唯一的省屬本科院校,是安徽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高校,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便利。學院簡介
學校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是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發源地,有著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1897年,清代安徽辦學規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省學"敬敷書院"移建於學校菱湖校區內,揭開了百年育人的序幕。著名思想家、經學大師劉大櫆、王亮吾、全祖望、姚鼐等都先後擔任過敬敷書院山長(相當於現在的校長)。1898年,清朝光緒皇帝諭令改為求是學堂;1902年,改為安徽大學堂,後為安徽武備學堂、安徽陸軍學堂、安徽法政專門學校;1928年,省立安徽大學在此建立;1946年,改為國立安徽大學,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創造了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輝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治中心轉移,這裡幾經變遷,但辦學不輟,相繼辦過海軍學校、師專和安師大分校。198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安慶師範學院。1998年,學校隆重舉行了百年辦學慶典。2001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批覆同意以安慶師範學院為基礎,籌建綜合性的安慶大學。學校占地面積 2858 畝(其中龍山校區 2678 畝,菱湖校區 180 畝)。現有教職工 1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餘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400餘人。現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省級教學名師、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省拔尖人才和骨幹教師等各類優秀人才110餘人;現有省級精品課程17門、校級精品課程22門。設有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與社學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黃梅劇藝術學院、教育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資源環境學院、體育系、生命科學系等 16 個院系和繼續教育學院、 42個本科專業、 45 個專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 17500餘 人。圖書館藏書 177.3 萬冊,中外文期刊 7277 種。設有鄧小平理論研究所等 11 個科研機構,出版《安慶師範學院學報》、《安慶師院報》、《古籍整理》等報刊。
歷史沿革
合併前身
1897年,清代安徽辦學規模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省學“敬敷書院”移建於學校菱湖校區內,揭開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2年,在敬敷書院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安徽大學堂和安徽武備學堂。
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02年,敬敷書院與求是學堂合併成立安徽大學堂;
1904年,更名為安徽高等學堂;
1912年,更名為江淮大學;
1915年,更名為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安徽省女子蠶桑講習所
1902年,在敬敷書院的基礎上,成立安徽武備學堂;
1907年,更名安徽陸軍國小堂;
1917年,改為安徽省女子蠶桑講習所。
合併建校
1919年,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和安徽省女子蠶桑講習所合併,成立新的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1928年,省立安徽大學在此創辦;
1946年,改為國立安徽大學,時有“於京滬一帶,僅次於上海同濟大學”之譽;
1949年,改為解放軍海軍聯合學校三分校;
1955年,學校部分專業分出,成立安徽師範學校;
1958年,解放軍海軍聯合學校三分校改為安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77年,改為安徽師範大學安慶教學點,恢復招收本科生;
1978年,安徽師範學校併入;
1979年,成立安徽師範大學安慶分校;
1980年,安慶師範學院成立,是全國首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4年,開始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
2006年,正式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6年3月1日,經教育部同意,更名為安慶師範大學;
2016年5月6日,安慶師範大學正式掛牌。
辦學特色
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發揮教師教育優勢,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為基礎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與時俱進,奮力崛起,努力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把安慶師範學院建設成為有特色、有影響的高等師範學校。 經過多年的孕育和積澱,學校在繼承老安大辦學傳統的基礎上,確定了新校訓 "敬敷世范、勤學篤行" 。它體現了繼承歷史傳統與發揚時代精神的統一,體現了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了知與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該校的辦學特色是:文化育人。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弘揚百年校魂與傳承皖江文化相結合,創新文化素質教育途徑,努力實現人文文化育人、科學文化育人、環境文化育人、實踐文化育人,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近年來,學校以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本科師範教育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堅持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實施學科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三大戰略,大力推進 " 人才工程 " 、 " 名師工程 " 、 " 精品工程 " ,努力構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社會聲譽越來越好,學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歷屆畢業生考研率都超過同類院校平均水平。 2005 年 6 月,在 " 首屆全國計算機仿真大獎賽 " 中,學校從 150 多所院校、科研所共 600 多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第二名; 2006 年 9 月,在 " 第二屆全國計算機仿真大獎賽 " 中,學校再次榮獲二等獎。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首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學校獲優秀組織獎和一個二等獎、一個三等獎;在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首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藝術教育科學論文評選中,學校教師獲一、二、三等獎各一個。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畫大賽中,學校榮獲銅獎。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2底,安慶師範學院有教職工1441人,其中,專任教師1161人,擁有副高以上職稱的近500人,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占75%。現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省級教學名師、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省拔尖人才和骨幹教師等各類優秀人才110餘人。辦學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調整最佳化結構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改革創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套用性突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辦學定位
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學科定位:突出教師教育特色和優勢,發展套用學科,實現多學科協調發展;服務面向定位:立足皖西南,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性高級專門人才,為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1)辦學規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到並穩定在24000人,在校研究生1500人。
(2)學科與專業:本科專業由56個增至70個左右,省級重點學科增加至6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增至6個,二級碩士點總數達到35個。著力培養2-3個國內有影響、省內有地位的優勢學科,力爭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3)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總量穩步增長,專任教師達到1500人,其中,正副教授600人左右,專任教師隊伍中,碩士學位以上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並培養出若干名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和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
(4)教學工作:省級以上精品課程達到30門。新增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0項。
(5)科學研究:培育8-10個優勢特色科研團隊,申報建設2-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或基地;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0篇以上,爭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0-50項,省部級項目200-250項;新增國家級科研成果獎2項,省部級獎20-25項。
(6)基礎設施:新增教學科研行政用房面積10萬平方米,大幅度提高實驗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投入,推進節約型校園、低碳校園、森林校園、數字校園建設,進一步改善教學、實驗及行政辦公條件。
辦學成果
學校的發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礎,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2002年,學校以較好水平順利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3年9月,教育部下文批准從2004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指標單列)。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古代文學、套用數學、無機化學等四個專業被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006年4月,教育部批准我校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007年5月,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1年,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化學、統計學等5個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學校現有2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年均投入科研經費3200餘萬元,承擔科研項目1400餘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9項、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30項、省級科研項目237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21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項;獲其它科研獎156項。學術研究穩步推進,發表科技論文數量及SCI、EI、ISTP三大索引收錄數量大幅提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入選“全國百強社科學報”、自然科學版獲得“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先進集體”稱號。安慶師範學院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先後三次被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安徽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稱號;連續三屆被評為“安徽省文明單位“;連續十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青年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連續六年獲得“安徽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連續三年被省政府授予“就業工作標兵單位”。2010年,學校獲得“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1年5月,學校勝利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確立了建設套用性突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的奮鬥目標,提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兩大戰略重點”,明確了最佳化結構、凝練特色、提升內涵“三大戰略”任務,對推進學校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科教興國,任重道遠;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古老又年輕的安慶師範學院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團結奉獻、求真務實、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安慶師院人將秉承歷史使命,發揚敬敷育人的辦學精神,譜寫新的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院系設定
設有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與社學學院、美術學院、音樂學院、黃梅劇藝術學院、教育學院、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資源環境學院、體育系、生命科學系等 16 個院系和繼續教育學院。文學院於2003年9月設立,其前身為1977年秋建立的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是安慶師範學院歷史悠久的院系之一。經過三十年的建設與發展,文學院的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現有教職工97人,在校學生兩千餘人,開設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新聞學和現代文秘四個專業,辦學層次有研究生、本科、專升本和專科。文學院共有文藝理論(含比較文學)教研室、現當代文學教研室、語言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寫作學教研室、大學語文教研室、新聞學教研室、對外漢語教研室等8個教研室。古代文學學科1998年被評為安慶師範學院首批重點學科,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重點課程”,2004年又被評為“安徽省精品課程”。此後,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文學概論課程、古代漢語課程分別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相繼被評為“安徽省精品課程”;2006年現代漢語課程被評為“安慶師範學院精品課程”。文學院現有藏書四萬五千餘冊,各種期刊七百多種,為教學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外國語學院成立於2003年,前身為外語系,創建於1977年冬,是該校最早設立的5個系之一。經過三十年的發展,該院現擁有本科英語教育專業(38個班)和套用英語專科(2個班)共40個班,學生1656人,另有與文學院合辦的對外漢語專業5個班,學生308人。此外,已成功申報的法語專業將於2007年秋季招生。目前,正積極申報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分為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和英語學科教學論三個方向。該院現有專任教師100人;設有 十一個教研室;擁有各類語言實驗室25個;圖書資料室中外文圖書25554冊,中外文期刊60種。
政法學院是在原安慶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教研室和政法經濟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院設有鄧小平理論、哲學、理論法學、民商經濟法學和政治學五個專業課教研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和形勢與政策五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小組;以及黨團辦公室、行政辦公室、資料室、法律服務中心等教研、行政、教輔和諮詢機構。安慶師範學院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研究所、 思想政治課教研部掛靠本院。學院現有教職工 8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 29人,講師 32 人,助教7人。博士 15人(含在讀),碩士40人(含在讀)。資料室現有藏書 30000 多冊,各類期刊 200 多種。
經管學院設有經濟學、市場行銷、國際貿易、物流管理、管理學五個教研室和一個經濟管理實驗室,以及黨團辦公室、行政辦公室、資料室等教研、行政機構。安慶師範學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現代企業管理研究所均掛靠本院。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6人,教授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教授10人,講師21人,擁有碩士以上高學歷教師達90%。資料室藏書三萬餘冊,中外文期刊200多種。經濟與管理學院現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物流管理3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市場行銷、物流管理2個全日制專科專業,經濟管理、會計學、市場行銷等3個成人教育專科專業和1個成人教育本科專業(會計學專升本)。
人文與社會學院在歷史系基礎上建立。該院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人文教育、社會工作、中教法、旅遊管理等教研室及歐美文化研究所、陳獨秀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社會工作實驗室、青少年成長與發展援助服務中心等。該院現有專業教師4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8人,博士8人,碩士21人。在校本專科學生 940人。資料室現有藏書24442冊,學生出版刊物有《史苑新叢》、《潛流》、《路》、《皖江社工》等。該院現招生專業有歷史學、人文教育、社會工作本科及旅遊管理專科。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現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和通信工程等三個專業,學院下設計算機系、計算中心和實驗中心。計算機系下設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基礎教學、通信與網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五個教研室。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學院,擁有一支年青的、朝氣蓬勃的教職工隊伍,承擔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全院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全部教學任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已培養了4屆專科畢業生,6屆本科畢業生,其中考取碩士研究生(含雙學位)75人,畢業生中有6人已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考取博士後3人。全系現有全日制本科26個班,在校生1400多人。
研究生院
含有5個一級學科、22個專業方向。一級學科
政治學(0302)
政治學理論 | 1.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 | 2.公共政策與農村問題 | 3.中西政治思想比較 |
中外政治制度 | 1.當代中國政治與政府 | 2.比較政治制度 | 3.憲政制度與政府管理 |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 1.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3.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
中共黨史 | 1.黨的建設與當代中國發展 | 2.中國共產黨執政理論與實踐 | 3.安徽歷史人物與中共黨史 |
文藝學 | 1.文學基本理論 | 2.中國古代文論 | 3.文藝美學 | 4.西方文論 |
中國古代文學 | 1.先秦文學 | 2.唐宋詩詞與詩學 | 3.明清文學與文論 | 4.近代文學與安徽文化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1.中國現當代文學社團與流派研究 | 2.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 | 3.中國現當代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 | 4.中國現當代詩歌散文研究 |
中國古典文獻學 | 1.語言學文獻研究 | 2.文學文獻與文化研究 | 3.史學文獻與文化研究 |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1.比較詩學 | 2.二十世紀中西文學比較 | 3.明清中西比較文化與文學 | |
漢語言文字學 | 1.漢語語法學與修辭學 | 2.文字學與訓詁學 | 3.漢語方言學 | |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1.語言規範與對外漢語教學 | 2.漢語語用學 | 3.方言與文化 |
基礎數學 | 1.代數學 | 2.運算元理論 | 3.偏微分方程 | 4.代數圖論 |
計算數學 | 1.機器視覺與圖形圖像處理技術 | 2.智慧型計算與決策 | 3.科學與工程計算 | |
信息處理與科學計算 | 1.圖形圖像處理 | 2.科學計算與數據可視化 | 3.智慧型計算與信息處理 | |
套用數學 | 1.非線性微分方程及其套用 | 2.編碼與密碼 | ||
運籌學與控制論 | 1.網路最佳化 | 2.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及其套用 |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 | 1.隨機環境中的馬氏鏈與極限理論 |
無機化學 | 1.超分子化學 | 2.納米材料化學 | 3.功能配合物化學 | 4.有機-無機雜化固體材料 | 5.生物無機化學 | 6.生物抗性化學 |
分析化學 | 1.色譜及新型分離分析技術 | 2.現代光譜分析 | 3.電化學分析與感測器 | 4.現代環境分析 | 5.生物及藥物分析 | |
有機化學 | 1.現代有機合成 | 2.有機功能材料 | 3.液晶化學 | 4.生物活性有機物提取 | 5.精細化學品合成 | |
物理化學 | 1.功能材料的合成與套用 | 2.催化與化學動力學 | 3.生物物理化學 | 4.精細催化材料合成與套用 | 5.材料物理化學 |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1.功能與智慧型高分子材料 | 2.醫用與藥用高分子材料 | 3.無機高分子材料 | 4.天然及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 ||
環境化學 | 1.環境材料化學 | 2.環境分析化學 | 3.污染控制化學 | |||
化學生態學 | 1.動物化學生態學 | 2.生態生物化學 |
統計學 | 1.統計學習與預測 | 2.統計計算 | 3.套用機率與數理統計 | 4.管理統計與企業發展 |
交流合作
學校注重加強對外交流,先後接待日、美、德、英、墨西哥等國家和香港、台灣等地區專家學者來訪和講學;邀請日、美籍教師來校舉辦日語培訓班和英語培訓班。自1993年開始常年聘請外籍教授授課,並經常向國外派遣進修人員和訪問學者。學校與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和德國洪堡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係。學校與美國奧古斯堡大學、土耳其杜姆魯普納爾大學等國外高校結成友好合作學校,在交流教師、教學、科研等方面開展了實質性合作。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學校擁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21個研究所究中心。類型 | 級別 | 名稱 |
---|---|---|
重點實驗室 | 省級 | 光電磁功能配合物和納米配合物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光電磁功能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皖西南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生態保護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 ||
智慧型感知與計算安徽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 | ||
水生生物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安徽省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協同創新中心 | 省級 | 石油化工新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省級 | 安慶師範大學生物晶片工程中心 |
安徽省油脂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玻璃纖維電子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汽車變速操縱機構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鋁包容缸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電子銅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數控系統及多軸數控工具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氰化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研究所(中心) | 校級 | 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
桐城派與桐城文化研究中心 | ||
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 | ||
鄉村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 ||
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 | ||
現代企業管理研究所 | ||
歐美文化研究所 | ||
區域規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 ||
黃梅戲與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 ||
套用生物研究所 | ||
計算機套用開發研究所 | ||
統計學研究所 | ||
信息與計算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 ||
英語教師教育研究所 | ||
俗字研究中心 | ||
淡水生態研究所 | ||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師範學院協作委員會 | ||
套用物理研究所 | ||
套用化學研究所 | ||
泛長三角區域合作研究中心 |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科研成果
2011年-2016年,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500餘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項目30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6項;獲得各類科研獎勵200餘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22項。序 號 | 獎勵名稱 | 作者 | 成果名稱 | 等級 | 頒發單位 | 獲獎 時間 |
1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黃曉華 | 催化劑物性變數的耦合調 控對重油制低碳烯烴的 反應最佳化及工業實現 | 二等獎 | 國務院 | 2011 |
2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韓邦興 | 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 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 研究與套用 | 二等獎 | 國務院 | 2014 |
3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朱士群 | 當代中國社會思潮: 回應與引領 | 二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4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羅本琦 汪青松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機制論 | 二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5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方錫球 | 從傳統到現代:人文立場與詩學關懷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6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何池洋 | 新型印跡分離材料及分離方法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7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陳友存 | 新型磁性配合物功能材料 的定向製備及性質研究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2 |
8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張祥穩 | 清代乾隆時期自然災 害與荒政研究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9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閔永新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 效性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0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羅本琦 | 論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理念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1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王永兵 | 論新時期女性小說性 別主體的建構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2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王愛菊 | “去衝突化”教學及其批判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3 | 安徽省社會科學 文學藝術出版獎 | 金松林 | 悲劇與超越 ——海子詩學新論 | 二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4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張傑 | 10 萬 m 3儲油罐油泥清 洗回收成套設備 | 二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5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吳甘霖 | 物種共存理論及其在生 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套用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6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朱慶豐 | 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芯 片的研製及其臨床套用 | 二等獎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2014 |
17 | 中國商業聯合會 科學技術獎 | 江善和 | 高安全周界安防系統關 鍵技術及產業化 | 特等獎 | 中國商業聯合會 | 2014 |
18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安慶師 范學院 | 高硫冶煉煙氣綠色高效 制酸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一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19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杜榮斌 | 高性能線路板及新型鋰電 池用環保型電子銅箔關鍵 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 一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0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吳 瓊 | 濕簾蒸髮式冷氣機 關鍵技術研究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1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安慶師 范學院 | 酶催化合成丁位癸內 酯香料研發及產業化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2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王 彥 | 多給體金屬有機晶態材 料的設計、製備和性質研究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3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徐志兵 | 鹼性電池隔膜紙的研製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4 |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 吳 夏 | 金屬團簇及金屬配合物 的結構與性質研究 | 三等獎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5年8月,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總量為223萬餘冊(包括各院系資料室圖書和古籍),電子圖書105萬種,各類紙質期刊1995種。
館藏古籍中,有明清刻本和比較完整的桐城派名家文獻。價值較高的大型文獻有《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存目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四部叢刊》、《大藏經》、《申報》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等。數字資源包括網上報告廳、萬方數據創新資源服務系統、讀秀知識庫、銀符考試資料庫、龍源電子期刊閱覽室、超星名師講壇資料庫、慧科新聞資料庫、超星移動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庫克數字音樂圖書館、國研網、晚晴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超星數字圖書館、博雲系統等中文資料庫以及EBSCOASP+BSP全文期刊資料庫、SpringerLink電子期刊資料庫、ProQuestDialog資料庫、國道外文專題資料庫、數圖外文原版電子圖書資料庫、ElsevierScienceDirect資料庫等外文資料庫,內容涵蓋電子圖書、期刊、學位論文、報紙、學術報告、課程、題庫等多種資料庫類型。
管理服務方面,2002年,圖書館引入“匯文管理系統”,實現計算機集成化管理;2013年,開通“移動圖書館”,使讀者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訪問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實現線上閱讀、查詢、續借、預約和新書征訂推介等。
《安慶師範大學學報》是安慶師範大學主辦的學術
理論期刊。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82年10月,1985年公開發行,1999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2008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2012年恢復雙月刊。重點欄目和特色欄目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陳獨秀研究”、“桐城派研究”、“皖江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82年10月,1995年公開發行,為季刊。
《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均被國家火炬計畫項目《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並同時獲得“安徽省優秀期刊”稱號。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何小祥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朱士群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殷紅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閔永新,張群,汪時珍,劉友忠 |
知名校友
谷壽平 | 陳文貞 | 汪輝滿 | 王靜宜 | 孫慷 |
董小安 | 呂振生 | 嚴運啟 | 饒玉流 | 李克誠 |
嵇玉 | 佛六一 | 錢忠 | 沈鴻 | 陳黨生 |
石冰 | 張平鋒 | 張寧 | 黃燦 | 程昆海 |
趙松林 | 唐文生 | 羅偉 | 江喆 | 錢進 |
徐興鋒 | 胡永紅 | 周繼明 | 吳智慧 | 陳良驥 |
文化傳統
校訓
敬敷世范勤學篤行“敬敷”:語出《尚書》“敬敷五教”,意即謹敬地布施教化。“世范”:語出《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意即言行要做表率和楷模。“勤學”:取“書山有路勤為徑”語意,意為做事、做學問貴在勤,勤學方有收穫。“篤行”語出《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強調不僅要學、問、思、辨,更要腳踏實地去實踐,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學問境界和人生境界。
敬敷書院是我校辦學之源,是我校百年辦學傳統的象徵。“敬敷世范”既體現了我校歷史的悠久和作為安徽省高等教育發源地的寓意,又體現了我校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優勢,倡導廣大師生加強修養,提高素質,努力成為社會的楷模。“勤學篤行”延續了我校前身國立安徽大學的校訓,略作修改,倡導廣大師生繼承老安大的良好治學傳統,身體力行,學以致用,努力為民族、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校徽
安慶師範大學校徽校園環境
安慶師範學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成長成人,一切為了學生的成才成功”的“四成”教育理念,實施學科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三大戰略,大力推進“人才工程”、“名師工程”、“精品工程”,努力構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社會聲譽越來越好,學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歷屆畢業生考研率都超過同類院校平均水平。安慶師範學院秉承百年辦學優良傳統,堅持以人文文化引導人、以科學文化塑造人、以皖江文化陶冶人、以校園文化感染人,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教育相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弘揚百年校魂與傳承皖江文化相結合,創新文化素質教育途徑,初步形成了“文化育人”的辦學特色。重點開展“陳獨秀研究”、“趙朴初研究”和“黃梅戲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為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實施“雙進工程”,實現了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幹部互派、教師互聘、資源互通。實施“頂崗支教工程”,頂崗實習、置換培訓引起廣泛關注。發揮教師教育優勢,成立教師教育發展中心,深化高師教育改革,倡議並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師範院校協作委員會,以此為平台先後兩次舉辦“科學人文教育融合與複合型教師能力培養”國際研討會,初步搭建了科學人文融合、培養複合型教師的國際教師教育合作平台。
安慶師範學院深入推進“四成”教育,強化學風教風和作風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構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實現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學生在“挑戰杯”競賽、全國計算機仿真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等各類大型比賽中獲得獎勵1037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8項。教育學院2007級學前教育專業一班榮獲“全國先進班集體”稱號。湧現出“全國百佳青年志願者”黃金結、“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劉璟、“安徽省”十大孝星董國慶等一批學生先進典型。本科畢業生連續五年平均就業率達到97.27%,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學校改名
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發文:根據《教育部關於“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定工作的意見》的部署和要求,2015年審批設定中東部地區本科學校,同時審批部分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定民辦本科學校。決定,其中:安慶師範學院擬更名為安慶師範大學。
2016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 安慶師範學院更名為安慶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