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位於合肥市合裕路南側,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晚清名臣]病死於位於北京東城區金魚胡同的賢良寺西跨院,享年78歲。1903年李鴻章魂歸故里,歸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家人在此興建享堂。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製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位於東郊大興鎮,坐北朝南,北臨裕溪路,系晚清建築。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連東西花廳、寮房在內共99間,其東還有庫房、倉房,大門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製碑,御賜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為李鴻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歸葬故里時,即由水路經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後祭祀官員都由此水路上岸。舊稱饗房或饗堂,實際上是李鴻章家的祖墳和祠堂。為一大型四合院,內有兩組三進屋,兩邊各有廂房,現存磚瓦結構正堂和廂房總計444間。另有殘碑兩塊,一塊碑文載:“清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李文忠公祠”。證明是祭饗的祠堂,因而叫饗房或饗堂。一塊碑文上刻光緒皇帝的祭文,有“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全權大臣”等字樣。1985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有一掛牌(編號012)保護的古樹是乾徑有0.65米、高10米的廣玉蘭,現已轉危為安,重現勃勃生機。2003年經修復擴建後對外開放。修復後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保存與復建較為完好的享堂。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西邊為墓園區,中部是享堂,東邊是倉房。整個享堂及墓園的大門坐南朝北,大門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石牌坊,上刻光緒帝所賜的“鈞衡篤祜”四個大字。現修復的三座碑並列立於山門外。據《江淮晨報》2002年11月29日報導,一座譽為廬州第一牌坊的高達13米的巨型雕花牌坊在享堂門前落成。造型為四柱沖天式的牌坊上刻有光緒皇帝賜給李鴻章的“鈞衡篤祜”四字。修復後的享堂又為古城合肥增添了一個旅遊景點。

景區布局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享堂
李鴻章享堂分為三個部分:墓葬區、祭祀區、倉房區。
李鴻章享堂的大門口立有一座四柱三間三樓的新建石牌坊,牌坊上刻“鈞衡篤祜”四個大字,這是光緒皇帝在李鴻章七十大壽時親賜的,以示對李的器重和表彰。該牌坊也是江淮之間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的新建石牌坊。

墓園區

從大門進去後,西邊為墓園區。中國古代對墓葬制度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等級分明,正如現實社會中一樣,對不同的官職有非常嚴格明顯的區分。神道碑放置於神道的入口,介紹墓主人的生平和功績,李鴻章神道碑文內容由當時桐城派大家吳汝綸撰寫,有近兩千字,記述了李鴻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贈李鴻章和封賞李氏子孫的情況。文字由於式枚書寫,俞樾撰碑額。李鴻章墓的神道長約三十米,兩側是石像生五對,由南向北依次為石羊、石虎、石馬、武官、文官,按《大清律》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用石獸六件,六品以下官員不準設定石刻。墓前放有石制燭台、寶瓶各一對,中間為香爐,合稱石五供。墓冢高6米,直徑7米,是李鴻章與趙氏夫人的合葬墓。

在墓葬區和祭祀區之間是碑廊,內嵌有中國書法界的瑰寶《戲鴻堂法帖》石刻。那么它為什麼會放在李鴻章享堂內呢?這與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有關。《戲鴻堂法帖》是魏晉至宋元名家法書石刻版,由明代董其昌刻,堂名取於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飛鴻戲海”語義。初為木刻,後毀於火,重摹刻古籍石。單面刻,共有264塊版面,分為16卷。刻有王獻之的《洛神賦》、顧愷之的《女史箴》、王羲之的《辭世帖》和《蘭亭序》、柳公權的《蘭亭詩》等90餘件名家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叢帖,歷來評價很高。通覽全帖,歷代書體之演變以及書法的時代風格和個人特點,一目了然。董其昌死後,《戲鴻堂法帖》石刻幾易其主,光緒年間李瀚章將此刻石從蘇州運到合肥,並築“藕香村”珍藏。民國32年(1943)在運入當時安徽省府立煌縣(今金寨縣)途中,遭日寇追擊,石刻損失過半。建國後,於1953年交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收藏。現有趙子昂書《雪賦》、蘇東坡書《生論》、唐明皇書《 領頌》等110餘塊刻石。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享堂
祭祀區東邊的祭祀區是李鴻章享堂的主體部分,祭祀區的主體建築稱享堂,故而將整個三部分合稱李鴻章享堂。祭祀區由照壁、門廳、前堂(也叫享堂)、寢堂以及廂房組成,各建築之間均用迴廊相連。

照壁外有三塊御製祭文碑,每個都高達4 米。一般人能有御製碑就很罕見,而李鴻章享堂有三塊,足見清廷對他的器重。御製祭文碑中評價他“性秉忠純,道宏開濟”,並且把他與古代良相寇準、諸葛亮、謝安、裴度相比;碑下像是只巨大的石龜,其實不然,這是傳說中龍的子孫,叫贔屓。

古代人有神鬼觀念,認為人去世後並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在人們營造墳墓和享堂時,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處設計,令他死後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門廳,中間是前堂,相當於客廳,後面的寢堂是死者休息的場所,與住所不同的是,沒有床而是擺上了靈位。一般來說,整體規格比生前的略小一些。

享堂的門廳內有一道屏門,過去屏門一般不開,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來祭祀時才打開,一般人只能從兩邊繞行。平時享堂普通人是不能涉足的,據採訪原享堂的佃戶家人介紹,他的父親在享堂旁邊住了一輩子,也沒能進去看一看裡面的樣子。一進院內樹立了八個木柱,稱招魂幡。院內東北角有一棵廣玉蘭樹,已有百年歷史,和享堂為同時期的產物。廣玉蘭樹原產於南方的,據說是慈禧太后特地賜予立功的淮軍將士的,才在合肥地區廣為栽種。李鴻章作為淮軍的首領,自然也有封賞。所以,今天廣玉蘭才會成為合肥市的市花。

前堂也稱享堂,座北朝南,五開間,明三暗二,前廊軒下有精美的雕刻。前堂內懸掛有七塊大匾,正中兩塊是“均衡篤怙”和“調鼎凝 ”,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御賜給李鴻章的,這兩塊匾均為黑地金字,四周雕有八條金龍,加上匾上的皇帝之印,則就是九條龍了,象徵著尊貴之極。當年前堂正中還掛有一件血衣,是中日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赴日談判期間遇刺時身穿的衣服。李家人為什麼把血衣鄭重保存在享堂呢?是因為一方面可以顯示李為國盡忠不惜性命的精神,但最關鍵的也許就是通過血跡斑斑的血衣,使那些妄稱李與日本人勾結賣國的謠言不攻自破了。前堂的兩廂房,原是用來扎靈和供來訪者休息的場地,現在布置了《李鴻章身後記事》陳列,該陳列用大量的圖片文字,詳細介紹了李鴻章從病死北京到下葬合肥的一段不為人熟知的歷史。

前堂之後是寢堂,也是五開間建築,三明兩暗,堂內正中是神龕,龕內擺放了李鴻章的靈位,兩側牆壁上還掛有俞樾和王焯的兩幅輓聯。在這一進的兩廂房內懸掛了李鴻章死後部分名人敬送的輓聯,有袁世凱梁啓超吳汝綸等人的。

倉房區

祭祀區之東是倉房區,共三進九間,占地500多平米,自成一路。當年是用來存放享堂四周護墳田所產的稻穀。如今在這裡布置了《江淮地區農俗陳列》,這是安徽省第一家民俗陳列,主要以實物的形式(不同種類的農具),大到水車、牛車,小到草鞋架、鐮刀,展示了江淮地區悠久的傳統農耕文化。

相關歷史

李鴻章享堂李鴻章
李鴻章病危與去逝時,慈禧正在回京的路途中,道經河南。聽到此訊息,感到非常震驚,此後連下三道上諭封賞李鴻章,《申報》專門刊登了上諭全文。清廷為了表示對李鴻章耿耿忠心的感激和莫大的悼念之情,特旨予諡號“文忠”。李鴻章死後,海內外各大報紙競相報導,《北京新聞報》上刊登了訃告全文,《萬國公報》、《申報》、《紐約時報》等也刊載了相關報導,特別是《紐約時報》,於當地時間1901年11月7日頭版頭條刊登了李鴻章病逝的訊息,並做了介紹和評價,此後連續多天進行連續相關報導。李鴻章死後,入祀賢良祠,該祠是清廷祭祀有功之臣的祠宇,可以說是清朝國家級的紀念館,在當時是一項極高的榮譽。

1902年5月,李鴻章靈柩從北京起運,先到通州,經大運河到天津,然後走海路到上海,再經長江水路經鎮江、蕪湖,沿裕溪河經巢湖進南淝河登岸。《申報》對靈柩運送回籍也作了相關報導,沿途各地大小各級官員都早早作好各種準備,迎送的場面十分隆重。1903年3月26日下葬於合肥東鄉夏小郢。《李氏宗譜》中記載了當時墓地的情況,如位置、山向(朝向)、範圍等情況。李鴻章死後,各地紛紛上書朝廷,請求給他建公祠,主要是在他“立功建業”之地,有北京、上海、合肥、濟南、保定等城市。

李鴻章所葬之地流傳有這種說法“一里葬三公”,意思說在這方圓一里的地方,有三個封建時代的著名大人物不約而同選中了這一塊“風水寶地”下葬,最早的一位是宋代的包孝肅公,然後是明代朱元璋手下大將後封蔡國公的張得勝,還有一位就是李文忠公李鴻章了。包公墓後遷至包河,蔡國公墓今已不存;而李鴻章墓雖在1958年合鋼擴建時毀壞,但享堂歷經百年風風雨雨,卻依然保持完好。

享堂南距南淝河一公里多,當年規模極其龐大,周圍是上萬畝的護墳田地,四周還有大遍的樹林。護墳田出產作為享堂的日常維護經費、人員開支等。一直由一位畢姓的管家打理,由於李家家大業大,恐怕連李家人自己都搞不清楚家裡有多少財產,只有這些管家們才最清楚。據畢姓管家的後人介紹,李家的管家也有分工,畢姓管家專門管理李鴻章的直系親屬一支的房地產和其它產業。

過去古人講究中軸線,城市、皇宮、住宅、陵墓的建設都在一條中軸線上,一般都是墓在享堂的後面,而李鴻章的享堂與墓並不在一條線上,而是在墓的東北平行方向,都向南略偏西15度,這是李鴻章享堂的一大特色,大概是古代風水的講究所至。享堂是對墓上建築的專指,不同於祠堂中的主體建築享堂。中國的古建築大多採用傳統的磚木結構,容易受到火災、雷電的侵襲,不易於保護完好;而享堂由於位於遠離居所的墓地,更易毀損,因此李鴻章享堂在全國也屬罕見,對研究墓上建築有特殊的意義。

1985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開始由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對其原地修復,2003年5月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合肥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