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

EMI

百代唱片(EMI,原名“電子與音樂工業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但通常簡稱為EMI Group)是一家跨國的的音樂製作及唱片公司,現為環球唱片旗下品牌。EMI再版的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對當年Capital錄音時的麥克風架設詳加說明。EMI百代唱片與合作夥伴Typhoon大風音樂聯合對外公開聲明,前任EMI亞洲區總裁鄭東漢先生以Typhoon Group總裁的身份與EMI總公司達成協定,以9位數港幣的巨資全面收購EMI在大中華區的所有股份。60年代,EMI“黃金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總算為發燒友帶來了一點點喜悅,他們炮製的唱片擁有一流的音色和絕佳的平衡度,不過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製作,似乎仍缺少音場無限深闊,動態無限龐大的Hi-Fi立體感。

基本信息

百代唱片易主

中國百代唱片易主事記

EMI百代唱片與合作夥伴Typhoon大風音樂聯合對外公開聲明,前任EMI亞洲區總裁鄭東漢先生以Typhoon Group總裁的身份與EMI總公司達成協定,以9位數港幣的巨資全面收購EMI在大中華區的所有股份。其中包括中國的台灣EMI唱片、內地步升大風音樂以及香港金牌娛樂,成立金牌大風音樂集團公司。

原先與EMI唱片簽約合作的華語藝人契約將全數轉移至金牌大風旗下,唱片海外發行部分則依然透過EMI唱片發行、推廣。

2014年6月30日是華語流行市場歷史性的一刻!在華語歌壇睽違5年之久的EMI唱片公司,當天正式宣布重返亞洲市場。這也是環球音樂集團收購EMI唱片公司之後,首度於亞洲舉辦記者招待會,該記者會中環球EMI亞太地區總裁喬治艾許George Ash正式宣布超級天后張惠妹a MEI加盟EMI,同時也透由天后a MEI現場加碼宣告,帶領羅志祥、楊丞琳兩位華語超級巨星共同加入EMI,讓EMI這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音樂品牌,重返亞洲的第一天就擁有華語樂壇三位超級巨星。

發展

EMIEMI

這也是在眾多華語音樂公司紛紛引入外資的大環境下,首次由國際公司轉型的華人音樂集團。

鄭東漢說:“我們將正式由‘金牌’轉名為‘金牌大風’(Typhoon Group),而Typhoon仍會與原有台灣EMI的國際藝人於中國市場作出緊密合作,將業務擴展至整個大中華區,給予藝人全面發展機會。”金牌未來會全面推動華語市場,吸引更多具實力藝人,以及發掘有潛質的新人。

Typhoon Group(金牌大風)打算將娛樂事業版圖擴大至音樂、電影、電視劇等不同領域,而原先與EMI唱片簽約合作的華語藝人契約將全數轉移至金牌大風,唱片海外發行部分則依然透過EMI唱片發行、推廣,轉移契約的藝人包括王心凌、陶喆、張惠妹、周筆暢、蕭亞軒、羅志祥、Lollipop F(棒棒堂)、張芸京、鄭中基、側田、鄧麗欣、許巍、胡彥斌、花兒樂隊等眾多明星。

2014年華納唱片宣布收購金牌大風。

前景方向

21世紀以來,全球的音樂市場普遍不景氣,金牌大風九位數的收購是否一種冒險?鄭東漢表示:“實體唱片不景氣是大家都知道的實情。可是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因為,雖然實體銷售在下降,但是現在消費者在聆聽音樂的方式更多樣化了。計算機、MP3、手機等不同的平台,讓音樂真正的做到了‘無所不在’。所以我們專業的團隊、國際級的運作,相信遠景是好的。”他還表示不管是在音樂或是電影以及戲劇領域,只要是好的藝人,金牌大風都希望能夠繼續發掘及合作。

起源

EMI的起源有兩個。

起源之一

EMI藝人EMI藝人

一個Emile Berliner 在1897年創立的英國留聲機公司 UK Gramophone Com

pany 。那個著名的小狗聆聽留聲機的HMV也是英國留聲機公司旗下的一員;

起源之二

另一個是英國哥倫比亞公司 UK 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1929年。兩者合併成立了Electrical And Music Industries (電氣實業有限公司),簡稱 EMI。

合併

這一合併使EMI成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除了英國的Decca、美國的Brunwick和德國的DGG,其餘的廠牌全由EMI所控制。二戰後,CBS率先推出了33轉LP唱片和45轉單曲唱片,但EMI仍死守78轉的10英寸唱片老規格,導致不少旗下藝人跳槽離去。50年代初,本來由EMI代理英國及大英國協國家發行權的RCA、CBS也改與Decca和Philips合作。

柳暗花明

EMI藝人EMI藝人

1955年,EMI為了扭轉不利局面而收購了Capitol 公司,希望通過它來打開美國市場。但 Capitol公司的

保守作風使EMI無法在50年代興起的搖滾樂潮流中獲益。進入60年代後,EMI才有了轉機。先是旗下的Cliff Richard和Shadows的走紅,然後是以The Beatles為代表的英國搖滾潮流的興起。這股潮流中的大部分英國樂隊都簽在EMI的旗下,包括Gerry & The Pacemakers、DC5、Animals、Hollies、Herman's Hermits、Yar. birds等,而這股潮流的領頭羊The Beatles 樂隊更成了EMI30年來最大的“金礦”。但EMI的美國分公司Capitol卻平白放過了發財的機會,不肯與這些英國樂隊簽約,結果這些樂隊在美國都投到了Epic、 MGM等旗下。直到EMI強下命令,Capitol才施施然推出了The Beatles 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的美國版《Meet The Beatles》。60年代的好日子很快過去了。1970年The Beatles 樂隊解散後,Capitol 立即面臨了破產的困境。而EMI總公司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由於工黨政府上台後禁止英國企業將資金用作海外投資, EMI開始陷入困境。1979年, EMI為Thorn(科藝)集團收購,但仍保持自主經營。同年,柴契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上台,實行經濟開放政策,EMI隨即收購了美國的Imperial、Liberty 等公司。整個80年代,EMI的經營狀況頗佳,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Paul McCartney等為公司賺了大錢。1992年,EMI收購了英國著名的獨立公司Virgin,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當前簽約藝人

中國區

台灣:羅志祥、楊丞琳、張惠妹、

其它國家

日韓:宇多田光、鬼束千尋、椎名林檎、矢井田瞳、氣志團、美夢成真DREAMS COME TRUE、東京事變、SHINee(日本活動所屬經紀公司)T-ara(日本活動所屬經紀公司) IU(日本活動所屬經紀公司)APINK(日本活動所屬經紀公司) X JAPAN(製造與流通權)

專輯引進藝人:Se7en、柳真、李玟雨、申彗星、金賢政、褐眼超男子等

歐美:Lily Allen(英)Kraftwerk發電站(德),空氣合唱團(法),原子少女貓(英),藍色男孩(英國),化學兄弟(英),酷玩樂隊(英),麥可學搖滾(丹),傻瓜朋克(法),電台司令樂隊(英),辣妹合唱團(英),加斯布魯克(美),赫柏特格羅納米耶(德),珍妮傑克遜(美),喬絲史東(英),凱莉米洛(澳),琳恩瑪蓮(挪威),諾拉瓊斯(美),赫諾(法),羅比·威廉士(英),莎拉布萊曼(英),塔莉亞(墨西哥),張咪(中國),傑西麥卡尼(美國)等

聲望

EMI藝人EMI藝人

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紀五大唱片集團之一。1897年成立

,總部設在倫敦,在全世界146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其下擁有Captial, Apple, Virgin(維京唱片), Parlophone, Liberty, Blue 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國唱片業的龍頭公司。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在流行與古典領域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0年初,與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國線上-時代華納)集團的華納音樂合併,共同組成了新世紀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團。

發展

在古典音樂領域,EMI的演繹陣容包括了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等知名樂團;指揮大師穆蒂,普列文,巴比羅利等;小提琴家梅紐因,帕爾曼等;大提琴家杜普蕾等;歌唱家卡魯索,卡拉絲,施瓦茨科普夫等;鋼琴家裡帕蒂,阿什肯納奇等;指揮大師卡拉揚,富特溫格勒早年也曾與該公司合作。在流行音樂領域,EMI記載了流行音樂的整個發展歷程,旗下擁有著名的The Beatles,Backstreet's Boys,Michael Learns To Rock,Richard Marx,Enigma,SexPistols,Beach Boys,Crowded House,Kraftwerk,Massive Attack,Kate Bush,911以及華裔小提琴家陳美,音樂劇皇后Sarah Brightman等眾多著名流行音樂人,我國的著名歌星王菲,那英,林憶蓮等也在該公司麾下。

歷史

EMI藝人EMI藝人
EMIEMI

提起EMI的歷史,也十分耐人尋味。那是在1897年,一個叫威廉·巴里·沃恩的英國律師作為美國留聲機發明人艾米利·貝林納的全權代表前往英國設立公司銷售剛剛問世沒多久的留聲機與唱片。1898年,他在倫敦的一家酒店簽下契約,以5000英鎊(也有說法是15000英鎊)的資金買下了貝林納的留聲機在歐洲的專利權,並創立了一家叫Gramophone Company(留聲機公司)的公司,業務內容依然是販賣貝林納的留聲機與唱片。這家公司就設在著名的柯芬花園附近,他們的第一批生意就是向艾米利·貝林納出口商品。很快,他們在德國的漢諾瓦擁有了自己的壓片廠,這個場地也正是後來寶麗金的CD壓片基地。此時,英國有一個畫家法蘭斯·布勞德畫了一幅畫,內容是一隻叫Nipper的小狗對著愛迪生的蠟盤式唱機傾聽聲音。原先,他想將這幅畫賣給愛迪生公司,不了遭到拒絕。1899年,這幅畫被Gramophone Company慧眼獨具的收購,價錢只有區區50英鎊。當然,後來畫家又得到了50英鎊的著作權費,並把原來愛迪生式的留聲機改為柏林納的盤式留聲機,這樣Gramophone Company便擁有了這幅畫的著作權His Master's Voice(他主人的聲音)。正是這幅當時很不起眼的畫成為了今天全世界樂迷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EMI和RCA兩家唱片公司的"狗聽喇叭"商標。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據說Gramophone Company以"狗聽喇叭"為商標發行的第一張唱片的內容竟是唱片公司隔壁餐廳里的一名女侍的歌聲。而第一個與Gramophone Company簽約的藝人叫Albert Chevalier,據說他的版稅少的可憐:每賣掉一打唱片才可賺一先令。1902年,一代歌王卡魯索開始與Gramophone Company簽約合作,版稅可觀了許多,但其數字在今天看來肯定也會讓人笑掉大牙的。1909年, Gramophone Company 開始以"狗聽喇叭"商標正式出版唱片;1910年,"狗聽喇叭"商標完全取代了Gramophone。不久,於1900年成立的Columbia Phonograph(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便成了Gramophone Company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三十年,直到1931年,兩家唱片公司決定強強聯手,合併成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簡稱EMI。從此將英國的唱片工業帶入了新的境界。短短几年功夫,EMI就在全世界19個國家成立了分公司,而且還包括中國。那是EMI所收購的法國Pathe-Marconi唱片公司二十年代在中國上海成立了分公司,錄製過很多的中文流行歌曲,極為深入人心,當年如雷貫耳的周鏇,胡蝶,聶耳,冼星海等昔日巨星和進步音樂家無不雲集EMI。EMI在中國之所以稱作"百代",也是因為這家法國公司Pathe的音譯。而且直到今天,位於上海衡山路上的中唱上海公司,其前身就是EMI當年在中國設立的這個分支機構。言歸正傳,EMI在全世界共設立了50座工廠,一舉成為了世界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1937年,指揮大師富特溫格勒開始與EMI合作。此後,除了同在英倫的Decca,德國的DG,美國的Victor(RCA)和CBS之外,世界錄音工業幾乎全部掌握在EMI手中。二次大戰後,EMI仍居唱片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1955年,EMI收購了美國Capital唱片公司,並於1957年在英國正式成立了EMI唱片有限公司。在50年代,EMI幸運的擁有一位唱片製作的礦世奇才瓦爾特·李格。這位偉大的製作人也是著名女高音施瓦茨·科普芙的丈夫。由於李格的高品位,使得EMI在這個年代留下許多價值絕倫的優秀唱片,他甚至一手捧紅了當年因納粹嫌疑而倍受調查的卡拉揚,使之渡過危難時期,一舉成為歐洲樂壇的盟主。在60年代,EMI又培養出一對製作,錄音的最佳排檔: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這兩個人配合上那時與Decca唱片公司合租的著名錄音場地Kingsway Hall,為唱片迷留下了不少傑出的錄音。那些具備天碟音效的唱片至今仍是發燒友收藏的目標。除此之外,當時全世界最出名的音樂家幾乎都被網路在EMI的旗下,從卡拉揚,克倫貝勒到卡拉絲,The beatles等。

含金第一

EMIEMI

EMI錄製的唱片一直以其專精的音樂路線直指藝術尖斷,在音樂價值的含金量上,幾乎一致公認。只要

“專業對口”,無論是學院裡的老教授,抑或是街邊前衛的搖滾迷都會對EMI的唱片豎起大拇指。也許正是因為EMI的唱片音樂太棒了,這家最早投身錄音工業的公司,對於錄音品質的要求顯得並不怎嬤在乎。也許在他們眼裡,純粹的以發燒錄音去標榜唱片,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的商業做法,對於偉大的音樂,十分小兒科。在50年代,EMI是最慢接受立體聲錄音的大唱片公司,相對於大膽創新的美國同行RCA和Mercury,以及英國的競爭對手Decca,EMI對於新科技的遲鈍反映盡現英國貴族式的嚴謹和保守。60年代,EMI“黃金組合” Christopher Bishop和Christopher Parker總算為發燒友帶來了一點點喜悅,他們炮製的唱片擁有一流的音色和絕佳的平衡度,不過比起RCA,Mercury和Decca的製作,似乎仍缺少音場無限深闊,動態無限龐大的Hi-Fi立體感。這些唱片宜細細品味,卻沒有讓人順時排案驚奇的燒爆效果。比起RCA的“Living Stereo”,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或Decca的“FFRR”,“FFSS”來,“雙克里斯朵夫”所錄製的天碟在數量上也只能算是滄海一粟,沒成多少氣候。

蒼茫

倒是1955年被EMI收購的美國Capital唱片公司可以勉強為EMI挽回一些面子。 Capital唱片公司成立於1942年,最初在流行和爵士領域名氣響亮,1949年他們以“Full Dimensional Sound”為口號投入古典LP的製作,曾經發行過一些音效不錯的單聲道唱片。 Capital對於立體聲錄音的接受程度似乎比EMI要快得多,1956年他們在加洲為喜歡錄音新技術的指揮大師斯托柯夫斯基錄下了一些立體聲錄音,效果燒爆,名聲大噪。此後,史坦博格,米爾斯坦,林斯朵夫,拉賓等名家將Capital的招牌烘托起來。到了1959年,Capital的總資產暴漲到8500萬英鎊,奠定了他們在美國唱片業中的地位。要知道,EMI當年以300萬英鎊買下Capital時,總裁Lock Wood還被董事會批評買虧了,現在看來,多虧Lock Wood有遠見,才沒有使EMI在TAS發燒天碟榜上全軍復沒。其實仔細研究一下Capital當年的錄音器材,你會發現它們幾乎就是RCA錄音室的翻版:Neumann U-47,M-49/50麥克風;Ampex 300 1/2英寸錄音座,一件件都是黃金錄音年代創造靚聲錄音的標準裝備。然而在錄音風格的塑造上,Capital似乎又和Mercury有點相似。他們的唱片都有音場向前的表現,木管色彩鮮明,銅管的動態衝擊力驚人。只是的弦樂部分傾向於溫暖濃厚的音色,較深的音場表現據說比Mercury略勝一籌。

不同音樂觀

EMI藝人EMI藝人

40多年後的今天,EMI以將Capital當年的這批原版母帶挖出來重新製成CD,滿足新時代無緣享受LP的發

燒友。EMI再版的這批“Full Dimensional Sound”CD,對當年Capital錄音時的麥克風架設詳加說明。盡20張CD中包括有在TAS棒單上大放光彩的斯托克夫斯基的珍貴名盤。這位 “以音樂為手段,音響為目的” 的管弦樂大玩家,在Capital的這套唱片中盡現與眾不同的音樂觀,高貴莊嚴,平順滑爽的音響美學以及震撼感官的魅力幾乎可令全體發燒友拜服在地。

除了Capital,來自日本的“東芝EMI(TOSHIBA-EMI)”的一系列唱片製作均可引起發燒友的重視。“東芝EMI”的這批以2088為型號的CD唱片動用了20Bit/88。2KHz數碼科技重整模擬錄音時代的古典名盤,動態,細節均較普通CD高出一籌。原先EMI大部分錄音中不太討人喜歡的音色乾,音場窄,堂音少的弱點在這批日本版的2088系列中大有改觀。2001年,東芝EMI全新推出的“20世紀偉大大提琴家歷史錄音重製”系列再一次讓全世界對其刮目相看!

只賣音樂

在資深發燒友心中,EMI永遠是經典的代名詞。他們囊括了本世紀前葉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家,以及當時三分之二的優秀錄音曲目。在戰後也集結了當時控制整個音樂時代命脈的老中青三代樂壇精英,是唱片工業的一代盟主。與寶麗金·環球唱片集團其下的DG,Decca,Philips等唱片公司一樣,EMI出版發行了不少的“超薄小雙張”比如“強音系列”,“紅線系列”等都非常超值。1997年,EMI迎來了自己的百年華旦,出版了11張珍貴的精選唱片。1999年,EMI又全新推出了“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紀原音)”系列唱片,採用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最先進的ART母帶處理科技,將自己早年各個時期的歷史名盤再版成24Bit/96KHz格式的CD。2000年,EMI與華納音樂集團合併,共同組成了規模超過環球音樂的唱片帝國。儘管隨著前輩音樂大師們一位位的謝逝,以及包裝和製作手段與對手相比較已顯頗為保守,EMI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對於一個想找到最好音樂的人而言,EMI淡薄的商業味正好昭示出:這是一家只賣音樂的公司,貨真價實!

排名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百七十八名。

歷年大事

1906年出版的《滬江商業市景詞留聲機器行》中詠:“伶人歌唱可留聲,轉動機頭萬籟生;社會宴賓堪代戲,笙蕭鑼鼓一齊鳴。”“買得傳聲器具來,良宵無事快爭開;邀朋共聽笙歌奏,一曲終時換一回。”最初,百代公司沒有生產唱片的能力,為了打開留聲機及唱片的中國市場,該公司在上海設立錄音棚,邀請名伶和演唱戲班進棚錄音,將聲波灌製成蠟模後,再送國外工廠印製成唱片返回中國銷售。隨後,民間擁有留聲機數量的上升刺激了唱片製造業的發展,1921年上海的百代公司改組為“東方百代”,並在貝當路(今華山路)設廠,直接在中國生產唱片。

1934年,總部設在巴黎的“百代”因經營失利而關閉,全部資產由英商電器音樂實業公司代理。於是,其在上海的工廠也改稱為“英商上海電器音樂實業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廠被日軍接管,並由“日本蓄音器株式會社”代管,戰後產權復由原公司收還。

1949年,該公司退出上海,1952年改組為中國唱片廠,以後又先後改稱上海唱片廠、人民唱片廠,今為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強的音像製品企業。

“百代”和老唱片

19世紀末,英商謀得利琴行(行址在南京路外灘)在上海推銷留聲機及唱片;20世紀初,主營電影唱片的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設立分公司,從此,留聲機在上海逐漸普及。

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講,留聲機實在是一個新鮮玩意。於是各大商店門口都會放一台留聲機來招徠顧客,婚喪禮儀中借一台留聲機,既可以熱鬧氣氛,也可以省去請“小堂名”(舊時的民間演唱班子)所花的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