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是一種始創於北宋年間的地方傳統獅舞。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朴茂近古,崇尚習武,且舞獅風俗由來已久。

基本信息

始於北宋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舞獅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表演時,演員在八仙桌上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桌上筋斗”、“下爬點”、“疊羅漢”“懸桌腳”、等等翻桌動作。跳桌是整個表演中難度較高的,四十幾張桌子呈梯形相疊,跳桌到最高時,由九重桌子堆疊起來約有三丈二尺高,一個“絕”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隻腳上——桌腳朝天,一個藝人就在這四隻桌腳上跨步移動,脫鞋脫襪,盡顯絕技。

舞武一體

黃沙獅子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剛柔相濟,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徵,寄託著勞動人民美好的期盼,從大年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藝人們要走村串鄉地去表演。黃沙獅子的中心區域黃沙洋及其傳播地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兩旺、吉慶平安,都祈盼舞獅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

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在民俗學、社會學、美學、人類學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的變異,如今健在的能夠表演黃沙獅子的老藝人不到10人,這種極具觀賞性的傳統舞蹈形式面臨斷代和失傳危機。

南宋傳說

相傳在南宋年間,黃沙洋來了一個金華拳師,叫楊顯槍,他精通棍棒刀槍,在白水洋村建了武館,一時台州各縣的拳壇好手都聚集到這裡,來學的弟子絡繹不絕,他們又組織了獅子會,專打抱不平,反對貪官污吏和橫行鄉里的富豪、霸頭,深得老百姓的擁護。相傳說,楊開設的武館沒有大門,只開窗戶,師徒平日出入,都靠飛檐走壁,翻牆入室。又傳,有一年楊顯槍帶著弟子們在蘇州表演,當地有一富戶十分霸道,既要他們演出,又不付給酬金,一怒之下,楊顯槍就地一跺腳,把個平整光滑的石板大院震得石碎板翹,富家見狀,嚇得連聲求饒,楊家師徒頃刻翻牆而去。從此,楊顯槍的威望日高,尚武習武也成了黃沙洋的時尚,連黃沙獅子都打上了尚武的“烙印”。在楊顯槍的調教下,黃沙獅子的演技日臻完美,他們把民間的武術和舞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很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絕技層出

傳統的黃沙獅子表演,通常在開頭先來一段武術表演,或你耍一回拳腳,我弄一回棍棒,或雙人對打,或多人廝殺,刀槍劍戟,務盡其能。接著,鑼鼓鏗鏘響起,獅子抖抖身子上場。霎時間,但見獅子一躍而上,由飛單、飛雙開始,最後直至飛過四張並列的八仙桌子。在翻飛的同時,還兼耍過堂、拍桌、桌上筋斗、下爬點、懸桌角、疊羅漢、接長人等動作,這叫“翻桌”。翻桌過後,他們又將四、五張八仙桌單疊上去,在上面表演翻九台、蛤蟆吃水、插蠟燭、穿山等技藝,此為“跳桌”。最高時,把九張桌子疊將上去,第九張桌子四腳朝天,獅子就在這四個腳點上凌空跳躍,左右翻飛,盡顯絕技。下面的觀眾無不為之捏著一把汗,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獅子落地,又無不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工藝精湛

黃沙獅子在製作上,以布作皮,苧麻為毛,竹木做首,皮毛用紅、綠、蘭顏色相間,色彩艷麗,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黃沙獅子的主要活動區在臨海西北鄉的“黃沙洋”,近今黃沙獅子的最後班底在黃沙洋的下游孫村。1952年,在浙江省民族形式體育運動大賽上,黃沙獅子獲得了一等錦旗和獎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不少外國記者都攝下了許多寶貴的鏡頭。到了春節,從大年初一開始,到二月初二這一段時間,黃沙獅子少不了串村挨道地(院子)地表演。黃沙洋的百姓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吉慶平安,都巴不得舞獅為他們賜吉祥,消災降福,熱熱鬧鬧地度過節慶。表演過後,主人家高高興興地奉上早已備好的“紅紙包鈿”,盡歡而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黃沙獅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沙獅子

作者:鄭瑛中

黃沙獅子又稱上桌獅子,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北宋慶曆至皇祐年間,白水洋鎮黃沙洋(舊稱黃奢洋)一帶有個拳師叫楊顯槍,精通拳術武藝,在黃沙洋的琳山九間洞開設武會館,招募弟子成立了獅子會。他除了教弟子舞獅和武藝外,還開創了獅子跳桌功夫,當時最拿手的絕活,是在九台堆疊的三丈二尺高處四腳朝天的桌腳上,獅子跨步移動,凌空翻飛,盡顯驚險絕倫演技,其勢危聳,令人稱讚叫絕。

每逢農曆大年三十至農曆二月二傳統的民俗節日,黃沙獅子挨家串村去拜年、賀喜,為百姓賜吉祥,保平安,消災降福,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老百姓給獅子送紅包、討吉利。幾百年來,黃沙獅子一直流傳於白水洋鎮西南至鎮北界嶺腳下一塊約長20公里、寬7公里的黃沙洋狹長地域。它素以舞、武結合和高超演技名揚四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是江南地區為數不多具有傑出價值的優秀民間藝術。

黃沙獅子的表演由舞獅、武藝、鑼鼓三個部分綜合穿插組成。舞獅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個動作。從獅子出場跳四角到獅子向正上方三拜完畢。武藝表演分上盤、下盤二套18個動作,有疊羅漢、接人長、過堂、跨桌、桌上倒立、仰仆翻、串跳、人上豎頸行、走桌腳等。鑼鼓的樂器鑼鼓有:大鑼、小鑼、叫鑼、大鈸、皮鼓等,鑼鼓的節奏根據表演氣氛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韻味十足,並貫穿於整個表演之中。隨著歲月的變遷,黃沙獅子健在的老藝人不到10人,絕活已趨絕跡,現今獅子一般只能在五至七台相疊的桌上表演跨步、脫鞋、脫襪動作。

20世紀八十年代,在臨海市文化部門和白水洋鎮政府重視下,黃沙洋的黃沙獅子在老藝人指點傳承下,重振旗鼓,自1998年以來先後6次參加江南長城節,以及台州市元宵踩街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動。2004年黃沙洋上游村、下游村相繼組成黃沙獅子藝術團,2005年黃沙獅子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央電視台專程來臨拍攝了黃沙獅子表演節目,並在央視一套《共同關注》和央視四套《華夏文明》欄目多次對國內外觀眾播放,2006年5月黃沙獅子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其蘊含的歷史、文化、民俗價值昭揚於世。主要傳承人有王曰友、王建、王軍明、王小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