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

荊州市

荊州,古稱“江陵”,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兩岸,江漢平原腹地,是湖北省五大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鄂中南中心城市,中國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和輕紡織基地,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代

荊州荊州
荊州之名源於《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於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沙,始稱津或江津,歷為江陵縣的重要商埠和碼頭。
荊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人類就在這裡創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荊州系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屬楚。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國遷都於郢(今荊州區紀南城),都郢400餘年。秦屬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荊州。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荊州刺史部,東西漢時皆屬南郡。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荊州,後歸吳荊州,定治南郡。晉永和八年(352年),荊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時,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
隋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二十年改為荊州總管。大業初,復稱南郡。唐貞觀元年(627年)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道,屬山南東道江陵府,設荊州大都督府,至德後置荊南節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為南都,改荊州為江陵府;次年(761年)罷都。五代十國時(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省改置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荊州府改屬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荊州府復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荊南道,駐荊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荊南道更名荊宜施道;光緒三十年(1904年)荊宜施道更名荊宜道。民國元年(1912年)1月,荊州府裁府留縣,所轄各縣直屬荊宜道;1914年荊宜道更名為荊南道;1921年8月復稱荊宜道。1932年為湖北省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6年改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近代

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荊州專區),專署駐江陵縣荊州鎮,轄荊門、京山、鍾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駐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同月,析江陵縣之沙市鎮建沙市市,屬省轄市。同年設沔陽專區,專署駐沔陽縣(1951年駐沔陽縣新堤鎮),轄沔陽(駐仙桃鎮)、漢川、漢陽(駐蔡甸鎮)、嘉魚、蒲圻、監利、石首等7縣及新堤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堤辦事處,改設新堤鎮,歸沔陽縣領導。1951年5月26日,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荊州區專員公署”;同年,撤銷沔陽專區,將沔陽(駐仙桃鎮)、監利、石首3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2縣劃歸孝感專區;嘉魚、蒲圻2縣劃歸大冶專區。

1952年由沔陽縣析置洪湖縣,駐洪湖。1953年由公安、松滋、石首3縣析置荊江縣,駐陡湖堤;同年2月,五三農場成立;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荊州地區總人口541.02萬人。1955年撤銷荊江縣,併入公安縣,公安縣遷駐原荊江縣址陡湖堤,原公安縣城關改名為南平鎮;同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60年以江陵縣的沙洋鎮設立沙洋市,由荊州專署領導。1961年撤銷沙洋市,改設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1968年3月27日,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荊州專區改稱荊州地區,地區駐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鍾祥、京山、監利、石首(駐繡林鎮)、天門、潛江、沔陽(駐仙桃鎮)、洪湖(駐新堤鎮)、公安(駐陡市鎮,即原陡湖堤鎮)、松滋(駐新江口鎮)等12縣。1975年全地區“撤區並社”,撤銷119個區(鎮),將721個小公社合併為221個大公社。1978年10月,撤銷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轄;由荊門縣的城關鎮及附近地區設立荊門市,由荊州地區領導。1983年3月,全區開展“政社分開,建立鄉政權”,公社、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縣轄鎮分別改為105個區,596個鄉,5720個村和58個縣轄鎮;8月19日,國務院批准荊門市升為地級市;撤銷荊門縣,將荊門縣的行政區域併入荊門市(1985年設立東寶區、沙洋區)。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1987年7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1987年9月28日,公布省批准的撤區並鄉方案:全區設鄉鎮和市轄辦事處240個,其中鄉67個、鎮158個、辦事處15個。1990年7月1~10日,開展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為10919475人,總戶數2601461戶。

荊州古城圖荊州古城圖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地級)。荊沙市新設沙市區、荊州區和江陵區。沙市區轄原沙市市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沮、聯合、羅場4個鄉;荊州區轄原江陵縣的荊州、川店、馬山、李埠、彌市5個鎮和紀南、八嶺山2個;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和新設的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轄。湖北省政府批准,鍾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荊州市代管。

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和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1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和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全市轄103個鄉鎮、l2個街道,421個居委會、2927個村委會,24476個村民小組。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l558平方千米,市區建成面積53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共有12個街道、88個鎮、14個鄉。

地理位置

荊州荊州

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位於江漢平原腹地,東連武漢,西接三峽,南跨長江,北臨漢水,是連東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是川湘鄂經濟紐帶,長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國家輕紡工業基地、糧棉油生產基地和淡水漁業基地,素有文化之邦、魚米之鄉和旅遊勝地的稱譽。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境區東西最大橫距約274.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l30.2公里,呈帶狀分布。

荊州市位於楊子準地台中部,屬新華夏系第沉降帶晚近期構造帶,處於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的西部邊緣,是江漢平原的主體。全市地勢略呈西高東低,由低山丘陵向崗地、平原逐漸過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於西部松滋市的慶賀寺、劉家場及西北部的荊州區八嶺山,地勢最高點為松滋市的大嶺山,海拔815.1米。崗地分布於荊州區的川店馬山紀南公安縣孟溪鄭公以及石首市團山高基廟一帶。東部地勢低洼,最低點在洪湖市新灘鄉沙套湖,海拔僅18米。

荊州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年輻射總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 1823~1978小時,日照率為41%~44%。年均氣溫16.2°C~16.6°C,無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0mm左右。

行政區劃

荊州市荊州市

2003年,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個區,公安、監利、江陵3個縣,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個縣級市。8個縣市區下轄103個鄉鎮、12個街道辦事處、387個居民委員會、2891個村民委員會。全市國土面積14067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國土面積的7.6%。其中平原湖區占78.8%,丘陵低山區占21.2%;市區面積155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59平方公里。

荊州市是一個少數民族散雜居城市。全市有29個少數民族,3.34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53%。其中中心城區少數民族人口1.12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2.01 %。全市有2個民族鄉,即洪湖老灣回族鄉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少數民族人口達百人以上的村、街、場、廠有36個。29個少數民族中萬人以上的民族有2個:回族、土家族;千人以上的民族1個:滿族;百人以上的民族5個:蒙古族、藏族、苗族侗族、壯族。回族主要分市在洪湖老灣回族鄉、沙市、荊州、公安、石首、松滋等地;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沙市、荊州、公安;滿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荊州一帶;藏族則主要是沙市六中西藏班的學生;苗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荊州;侗族壯族主要分布在洪湖、沙市。全市正式掛牌的民族中學有3所:一是1985年國家在沙市六中設立的西藏班,每年計畫招收西藏自治區藏族學生90~100名,自1999年起也招收少數計畫外藏族學生。2001年設有國中預科和一、二、三年級共8個班508人;設高中班2個,學生88人。另兩所是洪湖老灣回族鄉民族中學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初級中學,2001年這2所中學共有學生1009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44人,占34.09%。200l年末,全市有民族國小5所,其中洪湖老灣回族鄉2所,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1所,石首市和荊州區各有回族國小1所,共有學生1416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638人,占45.06%。

自然資源

地質·地貌

荊州市位於揚子準地台中部,屬新華夏系第沉降帶晚近期構造帶,處於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的西部邊緣,是江漢平原的主體。全市地勢略呈西高東低,由低山丘陵向崗地、平原逐漸過渡。全市海拔250米以上的低山493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54%;海拔40~250米的丘陵崗地2147.66平方公里,占15.27%;海拔25~40米的平原面積11421.34平方公里,占81.19%。山丘分布於西部松滋市的慶賀寺、劉家場及西北部荊州區八嶺山,地勢最高點為松滋市的大嶺山,海拔815.1米。崗地分布於荊州區的川店、馬山、紀南公安縣溪、公以及石首市的團山、高基廟一帶。東部地勢低洼,最低點在洪湖市新灘鄉沙套湖,海拔僅18米。

氣候

荊州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年輻射總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1823~1978小時,日照率為41%~44%。年均氣溫16.2℃~16.6℃,無霜期250-267天,年降水量1100~130Omm左右。

水文

2001年,沙市、監利兩站的水位過程線有著相似的特徵,其年平均水位分別為35.23m、28.24m(均為吳淞凍潔基面),均略小於多年平均值。2001年最高水位為41.12m(9月8日)、33.50m(9月9日),與1998年最高水位相比分別相差4.10m、4.81m。徑流量年內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6~10月,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3930億m3、3681億m3,均略小於多年平均值,為中水年份。與多年平均流量值相比,6~10月的月平均流量偏小,而枯季12~4月的平均流量偏大。全年最大流量分別為35500m3/s(9月8日)、19900 m3/s(9月9日)。年輸沙量分別為3.10億噸、2.92億噸,與多年平均值林比偏小,屬小沙年份。最大日平均輸沙率分別為94.0噸/秒(8月24日)、69.5噸/秒(8月25日)。根據歷年水文水沙資料統計分析,2001年沙市、監利兩站水沙組合均為中水小沙年。

土壤

全市土壤類型多樣,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共有7個土類,14個亞類,43個土屬,200個土種。土類總面積563.58千公頃(量算面積,下同),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頃;潮土186.82千公頃;石炭岩土26.41千公頃;紅壤25.5千公頃;黃棕壤32.27千公頃;草甸土10.72千公頃;沼澤土433.33公頃。耕地評級結果為一級173.49千公頃(其中水田89.6千公頃),占36.38%;二級245.83公頃(其中水田148.95千公頃),占51.54%;三級57.62千公頃(其中水田42.81千公頃),占12.08%。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3.0%的耕地面積140.34千公頃、占29.99%;1.0%~3.0%的耕地面積315.68千公頃,占67.45%;小於1.0%的耕地面積11.94千公頃,占2.55%。耕地土壤具有種植作物的多宜性。

植被

全市有林地面積206.67千公頃;各類草場面積277.58千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9.7%;森林覆蓋率達14.7%,活立木蓄積630萬立方米。

水資源

荊州市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是全國內陸水域最廣、水網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幹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有千畝以上湖泊30餘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荊州市不僅水資源極其豐富,開發利用程度較高,而且水質好。全市有各類水域面積353.55千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5.13%。其中可養水面125.22千公頃,占水域面積的35.42%。江河過境客水4680億m3,境內地表徑流,豐水年91.6億m3,枯水年48.5億m3。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丘陵區平均為12.84%,平原區平均為13.22%;水質達到一級飲用水標準的占80%以上,符合地面水質二級標準的達90%以上,符合農業灌溉三級標準的占98%以上。

生物資源

荊州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等特點。據統計,全市生物資源3300多種,其中農作物品種1169個,畜禽品種33個,水生生物385種(魚類82種),森林植物620餘種,藥用生物956種,害蟲天敵233種。豐富的生物種類和品種資源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系統的最佳化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基礎。

礦廣資源

全市已發現礦產35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工業儲量的13種,已開採利用的20種。主要能源礦種有石油、煤炭;化學礦產有岩鹽、囪水、芒硝、硫鐵礦、重晶石;建材礦種有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輔助材料有白雲岩、優質矽石、耐火粘土;新型礦種有膨潤土。此外還有砂金、脈金

經濟

綜合

2013年,荊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4.9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19.0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96.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9.64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為23.9:44.7:31.4。
2013年,荊州市財政總收入113.1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1.95億元。全年稅收收入94.61億元,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3.6%,其中:國稅收入47.96億元;地稅收入46.74億元。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0.65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荊州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8.34億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分別為253.10億元、6.48億元、138.58億元和173.20億元。
2013年,荊州市糧食播種面積875.99萬畝,糧食總產量386.06萬噸。油料產量62.75萬噸;蔬菜總產259.12萬噸;園林水果總產量44.88萬噸;全年棉花產量達13.88萬噸。全市生豬出欄499.15萬頭;年末生豬存欄376.52萬頭;禽蛋產量18.61萬噸;家禽存籠6858.91萬。全市水產品養殖面積達239.0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22.40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3年,荊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數突破1000家,達到1001家。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0.49億元。其中:國有經濟完成增加值14.96億元;集體經濟完成增加值7.48億元;股份制經濟(含私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96.18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經濟完成增加值47.89億元。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82.96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47.5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107.6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81.77億元。工業用電需求保持較高水平,全市工業用電量55.90億千瓦時。
2013年,荊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709.07億元;實現利稅152.65億元,其中利潤總額101.2億元。全年農副產品加工、飲料、紡織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汽車製造業實現利潤分別為19.55億元、13.26億元、5.39億元、13.79、5.09億元、7.78億元。[9]
建築業
2013年,荊州市資質以內建築企業203家,完成施工產值186億元,實現利潤7.59億元,稅金5.5億元。建築單位新開工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56.7萬平方米,招投標承包面積991.6萬平方米。建築企業勞動生產率為17萬元/人;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95.3萬平方米。[9]

第三產業

國內外貿易
2013年,荊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8.26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155.35億元。分地區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550.07億元;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88.19億元。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60.66億元;零售業零售額597.56億元;住宿業零售額4.30億元;餐飲業零售額75.74億元。全市進出口總額13.66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11.27億美元;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1.08億美元。
金融業
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738.71億元,其中:單位存款餘額512.14億元;個人存款餘額1186.42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802.1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416.7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360.29億元。全市實現保費收入65.15億元;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15.81億元。

社會發展

交通郵電

全年全市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固定資產技資完成14.1 億元,同比增長68.5%,投資額淨增5.72億元;完成增加值2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全年各種運輸方式貨運周轉量2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客運量5440萬人,比上年增長1.6%。全市在冊公路通車裡程4179公里,其中二級公路881公里,比上年增加52公里;水泥路面955公里,比上年增加44公里。郵電業務收入10.1億元,比上年增長19.3%。農話交換機容量33.9萬門,增長8.9%;市話程控交換機容量36.7萬門,增長2.2%;行動電話用戶發展到29.5萬戶,增長55.3%;住宅電話50.9萬戶,增長5.8%。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收入完成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市直4.9億元,增長14.1%。分項看,中央收入4.5億元,比上年增長5.5%,地方收入15.6億元,增長12.3%;國稅完成6.1億元,增長9.8%,地稅完成6.1億元,增長9.8%,地稅當成6.1億元,增長26.7%,財政完成7.9億元,增長1.6%。全市財政支出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年未,全市各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22.7億元,比年初增加27.9億元,其中居民儲蓄153.5億元,比年初增加16.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55.1億元,比年初增加11.1億元。全市商業保險機構保險金額446億元,實現保費收入5.2億元,比上年增長43.3%;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2.1億元,增長28.2%。

中心城區建設

全年中心城區投資0.9億元,配套建設了九龍淵賽場和鳳凰廣場,建成虹苑遊樂園和天問廣場;開展了護城河、荊襄河整治和中山路、五一路、文化宮路、躍進路等街巷整治,沿江畫廊的荊江花園正在抓緊建設,塔橋路、太岳路向北延伸工程已完成征地拆遷任務。年未,全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2.1平方米,公共綠地面積7.5平方米,用氣普及率84.1%,污水處理率44%,建成區綠地率26%,城市公交線路達到30條,營運線路長度472公里。全年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1個,完成投資1.41億元。

各項社會事業

夜景夜景
全年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99項,落實資金及貸款額度5.4億元,爭取國家、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9項,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石首張城垸工業區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成為全省第二家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廣取得新進展。在2001年度省科技進步獎評審中,荊州市獲二等獎5項,三等獎1項;全市重點推廣的科計項目67項,其中省級以上18項;正在實施的轉化項目324項,其中國家級18項,省級30項。全市專利申請115件,批准62件。教育資源結構和學校布局得到進一步最佳化。
“荊州大學城”規劃建設已經啟動,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勢頭良好,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申報通過評審,高等教育規模逐漸擴大。年末,全市國小在校學生達到62.9萬人,比上年略有減少;普通中學在校學生達到38.7萬人,比上年略有增加。全市有醫療機構1067個,有各類病床8859張,衛生技術人員22184人,其中醫生9615人,護師(士)7217人。文藝創作取得新成果。荊州市藝術劇院等單位創作演出的大型歌舞《楚韻荊風》被中央有關部門選定為國際青年志願者協會年會上演劇目。在全國第二屆“蒲公英”獎評比活動中,荊州市共獲6塊獎牌。其中沙市實驗國小余振陽的小提琴獨奏《慶豐收》獲銀獎,另有5件作品獲銅獎。參賽省“楚天蒲公英”獎評獎活動,獲金獎4塊,銅獎6塊。有3件作品獲省第六屆“楚天群星獎”。在省第五屆中國小(幼兒)美術、書法、攝影比賽中,荊州市共有141件作品參賽,其中獲金獎6件,銀獎17件,銅獎58件。年內,全市上映電影7000餘場,總收人達270餘萬元。共組織市場集中檢查、“掃黃打非”行動67次,取締非法經營音像製品單位24家,電子遊戲室77家,收繳各類非法出版物4萬餘冊(盤),電子遊戲機185台。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全年共舉辦大型體育活動36次,中小型活動1108次,參與者達96萬人次。其中成功舉辦荊州市第二屆運動會,參與者近5000人;舉辦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龍舟競賽,承辦了中國國際桌球擂台賽、全國足球甲B聯賽等大型活動。荊州龍舟隊全年應邀參加國際國內龍舟比賽,共獲兩項冠軍,1個第一名,2個亞軍。公安縣農民田徑代表隊代表湖北省參加在陝西戶縣舉辦的全國農民田徑趣味運動會,獲2個第四名。年內,市體育局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獲國家體青總局頒發的“2001年全民健身周活動優秀組織獎”。

民主與法制建設

全年共承辦人大代表批評、意見和建議86件,承辦政協委員提案200件,辦理行政複議案件30起。監察機關年內立案905件,結案810件,挽回經濟損失1919萬元。加大嚴打整治和打擊邪教組織力度,摧毀道仁集團等67個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和黑惡犯罪團伙,社會治安形勢基本穩定。

城鄉居民生活

全年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906元,比上年增長12.4%。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3元,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2303元,比上年增加118元,增長5.4%,為1997年以來增幅之最。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3.5%,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53%,均呈下降趨勢。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行動電話55部,較上年成倍增長;擁有彩電118台、空調器66台、微波爐12台、熱水器65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彩電37台、冰櫃6.3台、洗衣機18.5台,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同時,高檔消費品開始進入高收入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量不斷上升。年未,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家用汽車1輛,家用電腦8台,健身器材4套。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全市新增住宅建築面積610萬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平方米,且住宅裝飾水平不斷提高;農民人均居住面積28.94平方米,其中磚混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占比重達98.4%。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全市3萬餘名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兩次擴覆,保障對象4.9萬人。

投資環境

荊州市荊州市
荊州市自古以來是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和物資集散地。水、陸、空交通極為便利。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沙市港是國家二類通商口岸,可停靠5000噸的船舶,年吞吐能力800多萬噸;沙市飛機場可起降波音737飛機,辟有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深圳等15條航線;荊沙鐵路貨運通達全國;207國道縱貫南北,318國道、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供水、供電充足;郵電通訊便捷;海關商檢口岸管理機構健全,為開展直接進出口貿易,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全年新批三資企業19家,直接利用外資41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5%,初步形成“全員招商、全年招商、全程跟蹤、全力服務”的工作格局。市直單位共引進項目55個,實際利用境外資金2845萬美元、埠外資金1.7億元。荊州開發區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超常規發展,全年引進項目44個,實際到位資金537萬美元。同時,對內對外交流進一步擴大,“兩湖”平原經濟技術協作區進入實質性運作,旅遊、廣播電視、交通等方面的協作已經啟動並初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對外經濟不斷發展。年自營出口額1億美元,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我市,興辦“三資”企業440多家,總投資額10億多美元。全市設有9個省市級經濟技術開放區,制定了更加優惠的吸引投資,引進技術和人才的政策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措施,積極為外商投資,成片開發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地方特色

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曆5月l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荊州人在這裡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就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伙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繡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背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一日一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

關公的忠義精神已深深根植於荊楚大地。隨著台灣海峽兩岸的交流日漸頻繁,隨著中國和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國朋友來荊州朝拜關公,進香還願。荊州人、湖北人、山西人河南人、福建人、新加坡人、美國人、日本人、歐洲人,世界各地的人,經常在荊州關帝廟聚在一起,用不同的語言讚頌關公的忠義精神。荊州關帝廟管委會負責人自豪地說,“為了傳承關公的忠義仁勇文化道德精神,全世界不同膚色的人都聚集在我們這裡。這小小的關帝廟,有時候就象一個小小的聯合國。”

龍舟節

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

旅遊資源

荊州市荊州市

荊州市是楚文化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中外聞名的三國古戰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中心,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荊州(江陵)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學界、史學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故事,使荊州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荊州人文景觀眾多,歷史遺蹟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古墓葬800餘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盪、關羽點將台、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蹟。

全市現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牆、萬壽寶塔、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位於松滋市西南約30公里的氵危水風景區是融山、水、洞、林、泉於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景區內有著名的氵危水水庫,由亞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壩圍制而成,庫形如珊瑚,庫水湛藍,水質優良。景區內樹木參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區內還有戰國古墓葬遺址、吳三桂屯兵遺址、湘鄂古驛道遺址、晉代古剎靈鷲寺等,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位於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積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積最大、有機物含量最豐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國重要的淡水漁業基地,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中外遊客所嚮往。始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的章華寺,相傳為楚靈王離宮——章華宮故址,現存廟宇系清代重修,其規模與漢陽的歸元寺、當陽的玉泉寺並稱湖北三大叢林。位於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450餘年。寶塔高40餘米,為八面七層建築,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100餘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千塊,姿態各異。置身於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位於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2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屍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荊州美食

荊楚大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裡是“飯稻羹魚”,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為荊楚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民以食為天”。楚人飲食在屈原的《楚辭·招魂》和《大招》中便有記載。從屈原記述的楚宮廷食饌,可以看到荊楚飲食習俗的風貌。《楚辭·招魂》所列的選單大致為:全家歡聚在故鄉,把精美的食物品嘗。大米、小米。新麥和黃梁。肥牛腱子肉,煨得爛又香。切好的菜和肉,做成吳國式羹湯。做菜五味並用,酸鹹甘甜辣,口味多樣。燉裙鱉、烤羔羊,調味要用新榨的甘蔗漿。酸味熬大雁,清燉野鴨盛進缸。油煎天鵝肉,煎得酥又黃。滷雞用火烤,還上一道龜羊湯。味道濃郁、烹調精細,吃了不傷胃和腸。點心用蜜的米麵煎成餅糯米和白面扭成環。宴席沒有完,冰酒抬上案,吳國善酒釀,白曲如馨香。楚瀝清灑味更醇。玉色的是春酒,蜜酒更貴昂。獻酒的器具真精美,精雕細漆名羽觴。”這份選單表明,荊楚烹飪技術之精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楚辭·大招》也記述有一份選單,菜餚中增加有鴿子、黃鶴、老鴉、鵪鶉、斑鳩等,還有狗、狼、青魚、河蚌等,以水鮮、飛禽和野味為主。後世酒宴中的葷素搭配、菜點搭配、菜酒搭配與此一脈相承,沿用至今。

以上所述的是楚地的筵席風貌,在平常,楚人的飲食也很有特色,如吃飯,楚人喜歡將精細的糧食相互摻合著做成飯食。又如楚人喜愛飲湯。湯的主要原料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植物的,傳統名菜“冬瓜鱉裙羹”在宋代就聞名於世了。

荊楚節日飲食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如立春,親朋會宴,啖春餅生菜”;“正月初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湯,下五辛盤”;“正月七日,以七種菜為羹”;夏至節日食粽”;“歲暮家家具餚蔌,以迎新年,相聚酣飲。”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歲時節令不同,荊楚的節日飲食也不相同,許多菜點不僅蘊含著優美的掌故軼聞,而且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楚人在飲食習俗上也有一些避諱禁忌,較為典型的有:在臘月辦年貨期間,炒黃豆、炒蠶豆、花生及米泡謂“炒臘鍋”。炒臘鍋有“炒七不炒八”之俗。其意是說炒臘鍋不能在臘月二十八日,因“炒”與“吵”、“八”與“發”諧音。如這天炒臘鍋就會導致經常“吵嘴”,因不和睦而影響“發財”。又如:楚人除夕的團年飯桌上必有一碗煎魚。“魚”諧“余”,是年年有餘的象徵。實際上此魚是一碗“看菜”,可吃“余”有不寬“余(裕)”之嫌。這些習俗一直沿習至今,為人們普遍接受。

荊州三寶

通常有荊州八大名餚之說,其中最有名氣的即是“荊州三寶”。名列第一的是魚糕,其次是千張扣肉,最後是八寶飯。

魚糕魚糕
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據有關報導“荊州魚糕等上榜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千張扣肉:千張扣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

八寶飯: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製。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闆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餚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

荊州其他名菜

荊沙甲魚:鹹鮮濃醇、滑嫩爽口營養價值:野生鱉肉中,含有多種特殊長壽因子和活性免疫物質,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滋陰壯陽等食療功效,被人們稱為大補元氣的滋補營養佳品。

紙面鍋塊:它源於明、清時期,味道酥香,且有嚼勁。如今,這種小吃雖然在荊州市其他縣內仍可常見,但總體趨於絕跡。

歡喜團:又名麻元宵、麻雞蛋,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加水磨粉,乾,以紅糖和適量的麵粉,外層裹麻,油炸的食品。據傳江陵城內一陶姓人家經戰亂失散,歷盡艱辛團圓後,找出埋藏地下的糯米、紅糖等,作成湯圓油炸食之,取團圓快樂,合家歡喜之意。

無鉛松花皮蛋:江陵有一百多年生產皮蛋的歷史,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草市邱虎成蛋莊的松花皮蛋已聞名省內外。1984年初,第一批銷往香港的無鉛松花皮蛋,經香港蛋品企業有限公司送香港衛生當局進行檢驗,含鉛量僅為百萬分之零點零一,大大低於國際規定(百萬分之六)標準,並認為"品質甚好,嚼後美味清香,喉嚨甘涼,為佳上乘

皮條鱔魚:在荊州地區已經食用數百年。鱔魚味美,且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皮條鱔魚以老骨後切成長條,制熟後猶如皮條而得名。又以形如竹節,也叫竹節鱔魚。製法是用二道不同溫度的油余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色澤金黃,外酥內嫩。

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製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製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於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雲,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於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讚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

著名人物

楚莊王:熊侶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

楚威王: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

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他厲行改革,於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行”。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他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歐陽山:(1908一2000),現代作家。原名楊鳳岐,筆名凡鳥、羅西等。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荊州一個城市貧民家裡。因家境貧寒,幾個月時被賣給姓楊的人家。從小便隨養父四處奔波,在外流浪,接觸過很多下層社會的窮苦人。16歲第一篇短篇小說《那一夜》在上海《學生雜誌》上發表,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著有作品《玫瑰花殘了》、《英雄三生》、《前程似錦》、《一代風流》、《三家巷》等。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

張風波: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家。1957年生於荊州。中國首位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專心鑽研國際最新成果,致力於經濟、尤其是金融的現代化管理。在國內外出版十多部著作。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BooksLLC於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經濟學家人物傳記《經濟學家指南》。這部1166頁的巨著彙編了享譽國際的全球著名經濟學家的學術成就。張風波及6位歐美經濟學大師名列書名。

唐良智: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荊州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現任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副省級)。

夏勇:1961年生,湖北荊州人,2005年6月,中共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保密局局長。2013年3月,任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字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0月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先後獲法學學士、法律史學專業碩士、法學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曾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人員。1981年7月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7月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研究員(副教授)、研究員(教授)。

陳達夫:思想家,大富思想創始人。70年代生於中國內地農村,荊州人。2009年前,就大富思想體系所論及的重構社會文明問題,主要思考與寫作了《資本時期的出路:和與私》、《論不平等社會的主要形態與表現》、《論大富社會》、《重構社會文明需要面對三大問題》、《物化社會的原罪與魅影》、《物化社會最終不能實現化物為福》以及《中國人的精神與行為本原》等等論文和專著。受約稿已在國內外報刊主要發表經濟管理類論文與評論文章100多篇。

袁泉: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劉燁成為同班同學。上中戲時,袁泉就與第五、六代導演滕文翼、霍建起等合作了《春天狂想曲》、《藍色愛情》、《上海紀事》等影片,其中《春天狂想曲》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獎,《上海紀事》獲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藍色愛情》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同時獲得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提名。2002年,電影《美麗的大腳》讓這位只有25歲的女孩再次奪走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周莉: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天下第一樓》中,湖北荊州女孩周莉飾演的名廚玉雛兒讓觀眾眼前一亮。周莉199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2003年,周莉憑藉電影《風雨十二年》中“宋慶齡”一角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電視連續劇《九九歸一》中的鄭奉儀,也是周莉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王伊鋒:湖北荊州江陵人。內地80後優秀文化經紀人、企宣、音樂製作人,俗稱娛樂圈幕後操盤手。16歲時即被經紀人發現,18歲進入模特界從事模特經紀人,20歲開始從事唱片行業。2010年1月7日-8日,王伊鋒首次對各大媒體公開表示,將發行個人首張EP,擔當首張個人EP的音樂製作人。

曾黎:湖北荊州沙市人,中國內地著名女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畢業,與章子怡、梅婷、袁泉、秦海璐、胡靜、張彤、李敏並稱中戲“八大金釵”。中戲畢業後進入全總文工團,先後在《煙雨紅顏》、《東西奇遇結良緣》、《江山為重》、《男才女貌》、《歸途如虹》、《理髮師》、《妯娌的三國時代》等多部影視劇中出演重要角色。

夏梓桐:原名陶蕊,湖北荊州沙市人,中國內地新生代女演員,200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2009年參加國際旅遊小姐大賽荊州賽區並代表荊州賽區進入湖北賽區榮獲國際旅遊小姐湖北賽區亞軍,同年代表湖北賽區榮獲國際旅遊小姐中國總決賽慈善小姐榮譽,因此被香港星皓公司相中,2010年香港星皓投巨資邀請周潤發、甄子丹等15位明星大腕打造《大鬧天宮》夏梓桐作為星皓力推新人以女一號”九尾狐“閃亮登場,一時間在娛樂圈中瞬間引爆,並以22歲年紀進駐香港杜莎名人蠟像館,超越阿sa(蔡卓妍)23歲進駐的記錄,成為進駐該館最年輕的女演員。

李樂成:湖北荊州市監利人,男,漢族,1965年3月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學士學位,高級工程師。曾經中共宜昌市委副書記,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現任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傅自應:湖北省荊州市監利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副部長,現任江蘇省副省長。

賀炳炎:湖北荊州市松滋人,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景點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