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裡,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裡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這裡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占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荊州城已成為中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蹟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蹟,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蹟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7萬,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5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萬。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於郢(現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在近代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內河港口城市之一。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長江中游重要口岸和鄂中南部中心城市。
荊州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一個以荊州市中心城市為核心,連結6箇中等骨幹城市,依託84個小城鎮的梯級城市框架體系已經構成。市域城鎮體系的合理布侷促進了城鎮之間的有序發展,交通、信息、資源等優勢互補性日益增強;一個以荊州市為中心,立足鄂中南面向湘北腹地的水、公、鐵、空綜合發展的區域交通中樞已經形成,隨著荊州長江公路大橋、荊沙鐵路下河線、鹽卡工業港碼頭、荊襄高等級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荊州作為長江中游重要口岸的作用日益凸現。中心城區通過多年的規劃用地調整,已經形成武德、玉橋、古城等六大功能分區。按照“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的原則,一批污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相繼從舊城遷出,向荊州工業新區聚集,工業空間換商業空間的戰略舉措取得初步成效,洪城商港、藍星建材城、大田化工基地等一大批新型工業和商業項目陸續建成,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荊州先後榮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園林城市”等稱號,現正著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把荊州中心城市建成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市。
荊州中心城區現有主次幹道79條,立交橋4座,道路總長770公里;城市排水管網總長370公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3座,其中,紅光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0萬噸。擁有自來水廠5座,供水管網總長695.33公里,日供水能力72萬噸;城市公園20個,街頭小遊園49個,綠化復蓋面積1967.4公頃,公共綠地面積479.5公頃,綠化復蓋率38.12%,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7.9平方米;日道路保潔面積360萬平方米,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350噸;己建成城市公廁236座;城市公車總數556輛,開通營運線路48條,總長569公里;城市天然氣年供應量5000萬立方米,鋪設主幹管網120公里,天然氣用戶5萬戶,城市氣化率達到87%
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牆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被專家們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幾年來,圍繞古城牆大舉建設,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建設環城公園。環城公園總面積2.5平方公里,圍繞古城垣,內建行車道,外鋪步行道,串連8大景區和36大景觀,實現了“城牆上走人,內環道行車,外環道跑馬”的建設目標。二是建設九龍淵龍舟賽場。九龍淵龍舟賽場位於九龍橋以南,總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6.8萬平方米,包括仲宣樓、金龍軒、屈原祠等8大景區。三是建設鳳凰廣場。鳳凰廣場位於九龍橋以北,總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12萬平方米,包括雙鳳朝陽廣場、伴鳳池、百鳳畫壁等9大景區,是一座以弘揚荊楚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大型文化廣場。這三大環繞古城牆工程的建設,強化了對古城的保護,盤活了歷史文化資產,改變了城市北大門形象,對形成荊州城市的獨有景觀風貌發揮了巨大作用。
《荊州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年)正在修編之中,荊州城市建設正向著結構合理、產業發達、布局完善、環境良好、風貌獨特的宜居城市目標奮力邁進。規劃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75萬;202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00萬。
發展建設
全市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7萬,其中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58.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萬。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於郢(現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在近代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內河港口城市之一。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長江中游重要口岸和鄂中南部中心城市。荊州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一個以荊州市中心城市為核心,連結6箇中等骨幹城市,依託84個小城鎮的梯級城市框架體系已經構成。市域城鎮體系的合理布侷促進了城鎮之間的有序發展,交通、信息、資源等優勢互補性日益增強;一個以荊州市為中心,立足鄂中南面向湘北腹地的水、公、鐵、空綜合發展的區域交通中樞已經形成,隨著荊州長江公路大橋、荊沙鐵路下河線、鹽卡工業港碼頭、荊襄高等級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荊州作為長江中游重要口岸的作用日益凸現。中心城區通過多年的規劃用地調整,已經形成武德、玉橋、古城等六大功能分區。按照“退二進三”、退城進郊的原則,一批污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相繼從舊城遷出,向荊州工業新區聚集,工業空間換商業空間的戰略舉措取得初步成效,洪城商港、藍星建材城、大田化工基地等一大批新型工業和商業項目陸續建成,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荊州先後榮獲“全國十佳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園林城市”等稱號,現正著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把荊州中心城市建成風景優美、環境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市。
荊州中心城區現有主次幹道79條,立交橋4座,道路總長770公里;城市排水管網總長370公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3座,其中,紅光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0萬噸。擁有自來水廠5座,供水管網總長695.33公里,日供水能力72萬噸;城市公園20個,街頭小遊園49個,綠化覆蓋面積1967.4公頃,公共綠地面積479.5公頃,綠化覆蓋率38.12%,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7.9平方米;日道路保潔面積360萬平方米,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350噸;己建成城市公廁236座;城市公車總數556輛,開通營運線路48條,總長569公里;城市天然氣年供應量5000萬立方米,鋪設主幹管網120公里,天然氣用戶5萬戶,城市氣化率達到87%
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牆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牆中排名第二,被專家們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幾年來,圍繞古城牆大舉建設,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建設環城公園。環城公園總面積2.5平方公里,圍繞古城垣,內建行車道,外鋪步行道,串連8大景區和36大景觀,實現了“城牆上走人,內環道行車,外環道跑馬”的建設目標。二是建設九龍淵龍舟賽場。九龍淵龍舟賽場位於九龍橋以南,總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6.8萬平方米,包括仲宣樓、金龍軒、屈原祠等8大景區。三是建設鳳凰廣場。鳳凰廣場位於九龍橋以北,總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陸地面積12萬平方米,包括雙鳳朝陽廣場、伴鳳池、百鳳畫壁等9大景區,是一座以弘揚荊楚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大型文化廣場。這三大環繞古城牆工程的建設,強化了對古城的保護,盤活了歷史文化資產,改變了城市北大門形象,對形成荊州城市的獨有景觀風貌發揮了巨大作用。
《荊州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年)正在修編之中,荊州城市建設正向著結構合理、產業發達、布局完善、環境良好、風貌獨特的宜居城市目標奮力邁進。規劃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1.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75萬;202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00萬。
交通信息
荊州市內乘坐公交1路、15路、19路、33路、34路、51路、101路到三監獄站下,12路、14路、18路、20路、21路、22路、23內環、23外環、32路、104路到碑苑站下可到。
歷史名人
楚莊王
熊侶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楚莊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莊王執政第八個年頭,帶兵到洛陽,“觀兵於周郊”、“問鼎小大輕重”。他執政的第十六個年頭,創造“縣”這一地方政制,是後來秦的郡縣制之胚模。莊王在內政上起用賢臣孫叔敖等,並著力發展經濟,提倡勤儉,改革兵制,使國力兵力日盛。楚兩次伐宋,晉國不敢出兵,宋遂臣服於楚。魯、鄭、陳相繼俯首。莊王終於完成霸業。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八嶺山。
楚威王
熊商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屈原
屈原(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戰國時楚國詩人,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郢都屈姓貴族家庭。父親伯庸曾任楚國大夫,為楚武王子瑕之後裔。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楚懷王時任左徒很得信任,但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懷王進讒,誣屈原貪懷王之功以為己有,懷王由此而疏遠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職。秦大破楚于丹陽、藍田之後,屈原受命使齊以修好。回郢都後,一再進諫,始則勸懷王殺了張儀,繼而勸懷王不入秦。懷王俱不從,遂被秦國擄去囚死。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讒見斥,放逐於江南。他深惡楚國政治之腐敗,痛感國家之淪亡,悲憤難禁,於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學識淵博,志潔行廉,抗“溷濁”之世,違“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將其理想、遭遇、憂憤、抱負形諸筆端,鑄成宏偉詩篇。其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的詩篇在博採民歌精華、廣泛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嶄新詩歌形式,以其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像融入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巨大。魯迅贊道:“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相傳屈原死後,才有了端午節,以示紀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紀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為其一。
孫叔敖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名敖,一字艾獵,蒍賈之子於莊王十五年(前599)任令尹,是協助楚莊王完成霸業的首要人物。概括他的業績和品格是勤國、利民、廉身六個字。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充尹,主張“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他在漢西利用沮水興修水利,還在江陵境內修築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鼓勵農民秋冬上山採礦,使青銅業大力發展。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畫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占於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去世後,歸葬於江陵白土裡。另在沙頭鎮(今沙市區)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孫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園東北隅. 司馬遷評價說,孫叔敖“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時吳國大將。名員,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 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荊州監利人。一說襄樊谷城人。主要政績在吳國。輔佐過兩代吳王,對吳國的強大起了巨大作用。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荊州監利人。春秋時楚國大夫。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復楚”。申包胥答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餘年。
老萊子
老萊子,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荊州人。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應楚昭王之邀來楚國,會見老萊子,請教如何輔助國君。老萊子要孔子改變那種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表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忘卻善惡、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其言論在戰國時期多為各國策士徵引。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長期隱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世亂,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餘里的蒙山之陽,"葭牆蓬室,木床著席,衣?食藪,墾山播種"。楚惠王曾親自駕車前往蒙山迎接老萊子出任官職,輔助國政,老萊子婉言謝絕。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捨棄茅屋,渡過長江,至荊州南部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的生活。楚惠王末年卒。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
岑文本
岑文本(595~645)唐朝宰相。字景仁。鄧州棘陽人。博通經史,善寫文章。後更家荊州。14歲時,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獄,他至司隸府申辯,辭情剴切,官員驚訝,令其作《蓮花賦》,下筆即成,觀者莫不讚嘆。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揚名。入唐後,先任荊州別駕,繼任秘書郎兼直中書省。貞觀元年(627),擢為中書舍人,詔誥及軍國大事文書皆出其手。忙時擬稿,常令屬吏六七人各執紙筆,分別口授,須臾即就,各成文章,太宗深為器重,遷為中書侍郎,專典機要。又與令狐德?撰《(北)周書》。其中史論多出岑手。書成,封為江陵縣子。貞觀十一年(637),?NC029?洛大水泛濫。時魏王泰盛修第宅,他上奏,勸崇節儉,侈不可長。太宗嘉許,賜帛三百段。貞觀十七年(643),加銀青光祿大夫,遷中書令,但仍以"漢南一布衣"自稱。不營產業,儉樸節省。貞觀十九年(645),隨太宗出征遼東,負責籌措軍中輜重,積勞成疾。四月,在幽州病逝。贈侍中、廣州都督,謚“憲”,陪葬昭陵。詩多散佚,僅存詩4首、文20篇。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天寶十三年(754),隨封常清赴北庭,任節度判官,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八年邊塞生活期間,其詩歌創作呈現高峰。肅宗時返京,歷任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大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稱岑嘉州。後欲返故里,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於成都。岑參早年寫山水詩,意境新奇,後幾度出塞,久佐戎幕,詩境大為開闊,著力描繪軍旅生活及邊塞風光,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皆為唐代邊塞詩代表作。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等名句膾炙人口。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頗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他是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友》較有名。存詩125首,明人輯有《戎昱詩集》。
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荊州洪湖人。出身漁家,飽嘗生活艱辛。自幼崇尚武藝,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縣城考試武科,雖"神力"過人,但名落孫山,只被任為錄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漁民千餘人起義,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萬餘人。後投靠徐壽輝,被封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軍主力在北方與紅巾軍作戰之機,加緊擴充地盤,使其領導的南方紅巾軍已擁有湘、鄂、贛以及皖、浙、閩部分地區。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派人在江中沉殺了徐壽輝,於江州(九江)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隨即統軍沿江東下,攻打朱元璋的據點應天(南京),因部下或自立為王,或被敵重金收買不戰而降,只得放棄江州退都武昌。後經兩年的準備,於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兩湖軍馬25萬(號稱30萬)並戰艦500餘艘進攻洪都(南昌),歷85天久攻不下,後遭敵火攻,且被切斷退路,被迫水上突圍,陳友諒的座艦擱淺於涇江口(九江口),在換乘小船出艙指揮戰鬥時不幸被流箭射中頭顱而死。
張居正
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張居正自幼好學,5歲啟蒙,7歲即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為舉人,被稱為“江陵神童”,馳名湖廣。他幼年讀書的地方,位於荊州城東門外的古柏堂。張居正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三年後由庶吉士(見習官)升授翰林院編修。他43歲進入內閣,當上了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宰相)。前後主政10年。其時國家危機四伏,為維持明王朝的統治,他厲行改革,於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行”。萬曆六年提出丈量天下土地,使大地主豪強隱瞞的土地被清查出來,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萬曆九年又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及各項雜稅合併,按畝折納,徵收銀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他任用名將戚繼光等練兵,加強防禦韃靼貴族的攻擊掠奪,使明王朝北部邊關數十年無烽火之驚;任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成效卓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變了嘉、隆以來政治混亂,財政匱乏的窘境,國勢出現中興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贄贊他為“宰相之傑”。萬曆十年病卒於北京,謚“文忠”。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既反對模擬復古,又注重學習前人“古文貴達”的精神,先後發表《論文》上下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萬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 “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讚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閒遊山水達6年之久。萬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曆三十七年,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考進士又多次名落孫山,從此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而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但未移昔日處世之志。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此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現代名人
諶龍
中國羽毛球國家隊隊員,生日:1989年1月18日,持拍手:右手,打法特點:身高臂長,拉吊突擊型打法,擅長防守反擊。主要成績:2007年全國青年賽甲組、全國冠軍賽男單亞軍 2007亞青賽男單冠軍 2007年世青賽團體、男單冠軍。
吉新鵬
中國羽毛球國家隊隊員。生日:1977.12.30 身高:183cm 運動生涯:1986年至2002.10 加盟國家隊時間:1996年2月 身份:國家羽毛球男單一隊主教練 迄今為止:第一個中國羽毛球奧運會男子男單打冠軍 第一個沙市奧運會冠軍 國家教練組第一個奧運會冠軍 以往戰績:1996年全國錦標賽,男單第五名; 1999年中國公開賽,男單第五名; 1999年荷蘭公開賽,男單亞軍; 2000年3月瑞士公開賽,男單亞軍; 2000年3月全英公開賽,男單季軍; 2000年4月日本公開賽,男單冠軍; 2000年9月悉尼奧運會男單冠軍; 2001年蘇迪曼杯冠軍
袁泉
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出生日期:1977年10月16日湖北沙市女孩袁泉11歲時便已離開親人獨自遠涉千里學習進修,在學校的時候,性格內向的袁泉同樣出類拔萃,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劉燁成為同班同學。還在上中戲時,袁泉就與第五、六代導演滕文翼、霍建起等合作了《春天狂想曲》《藍色愛情》《上海紀事》等影片,其中《春天狂想曲》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獎,《上海紀事》獲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藍色愛情》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同時獲得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提名,到2002年,電影《美麗的大腳》讓這位只有25歲的女孩再次奪走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曾黎
中國電影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電視劇
2005年《別問我是誰》 | 潘峰導演飾演趙靈 |
2005年《票友》 | 方軍亮導演飾演女主角 |
2005年《理髮師》 | 陳逸飛導演飾演宋嘉儀 |
2005年《此情可問天》 | 江澄導演飾演聶凱凱 |
相關詩句
登荊州城樓
【登荊州城樓】張九齡天宇何其曠,江城坐自拘。
層樓百餘尺,迢遞在西隅。
暇日時登眺,荒郊臨故都。
累累見陳跡,寂寂想雄圖。
古往山川在,今來郡邑殊。
北疆雖入鄭,東距豈防吳。
幾代傳荊國,當時敵陝郛。
上流空有處,中土復何虞。
枕席夷三峽,關梁豁五湖。
承平無異境,守隘莫論夫。
自罷金門籍,來參竹使符。
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戇,非如寧武愚。
今茲對南浦,乘雁與雙鳧。
荊州歌
【荊州歌】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穀飛鳴奈妾何。
荊州泊
【荊州泊】李端
南樓西下時,月里聞來棹。
桂水舳艫回,荊州津濟鬧。
移帷望星漢,引帶思容貌。
今夜一江人,唯應妾身覺。
荊門行
【荊門行】王建江邊行人暮悠悠,山頭殊未見荊州。
峴亭西南路多曲,櫟林深深石鏃鏃。
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
生紗帷疏薄如霧,隔衣噆膚耳邊鳴。
欲明不待燈火起,喚得官船過蠻水。
女兒停客茆屋新,開門掃地桐花里。
犬聲撲撲寒溪煙,人家燒竹種山田。
巴雲欲雨薰石熱,麋鹿度江蟲出穴。
大蛇過處一山腥,野牛驚跳雙角折。
斜分漢水橫千山,山青水綠荊門關。
向前問個長沙路,舊是屈原沈溺處。
誰家丹旐已南來,逢著流人從此去。
月明山鳥多不棲,下枝飛上高枝啼。
主人念遠心不懌,羅衫臥對章台夕。
紅燭交橫各自歸,酒醒還是他鄉客。
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
荊州歌二首
【荊州歌二首】劉禹錫
渚宮楊柳暗,麥城朝雉飛。
可憐踏青伴,乘暖著輕衣。
今日好南風,商旅相催發。
沙頭檣竿上,始見春江闊。
古城特產
雪裡藏鳳:“松滋菜餚美味多,難比遠華雪裡鳳”。這是人們對新神洞賓館特級廚師李遠華獨創地方風味名菜“雪裡藏鳳” 的讚譽。雪裡藏鳳的選料是:嫩母雞、蛋清、蔥節、薑末、花椒、味素、精鹽、料酒、醬油等。其烹飪方法是:將雞宰殺洗淨去腸肚,放入湯鍋內同各種調料一起燉。雞將燉熟時起鍋,砍成4分見方雞塊後拼成全雞模樣,放入少許味素,回籠清蒸。然後,將6個雞蛋清倒入湯盤中,用筷子順方向攪成蛋泡,直到筷子能直立蛋泡中不倒時,再將蛋泡入籠上灶,用旺火蒸半分鐘取出,用勺子將蛋泡復蓋在全雞上面即成。蛋泡潔白鬆軟,酷似雪團,鳳者,雞之雅稱也,故名“雪裡藏鳳”。雪裡藏風的特點是:外觀新穎別致,潔白一片,似雪鋪蓋;吃時雞肉鮮嫩,食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無窮。荊江麻鴨:荊江鴨,即荊江麻鴨,鳥綱,雁形目,屬蛋用型地方優良品種。因其主要產於荊江沿岸,故稱荊江鴨。
監利縣地處長江中游平原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應荊江鴨的生長發育。且地廣田多,溝河縱橫,湖塘密布,盛產魚蝦螺和澤草。有豐富的飼料資源,是荊江鴨的主產區。
荊江鴨頭稍小,額微隆起,似“鱔魚”頭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長條眉狀白毛。勁細長而靈活,體軀稍長,戶部較窄,背平直向後傾斜並逐漸變寬,腥部深。
魚糕: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又名百合糕,俗稱荊州花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淵源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經過荊州時,因路途勞累,娥皇染疾喉嚨腫痛,唯欲吃魚而厭其刺,於是善良的女英結合當地一漁民的指導,融入自己的廚藝,用魚、肉、蓮子粉等蒸成魚糕,娥皇吃後,病情迅速好轉,舜帝聞之,對魚糕大加讚賞。魚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八寶飯:八寶飯是荊州“聚珍園”傳統名小吃,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製。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闆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聚珍園珍品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
千張扣肉:也叫千張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
三國遺蹟
荊州,曾經是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戰略要地。為了這塊不凡的土地,他們機關算盡,明爭暗抗,鬥智鬥勇,展開了一場場氣吞山河、震顫歷史的大搏殺。他們不僅為世人演義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也為荊州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了眾多饒有興味的遺蹤勝跡。劉備與公安門
公安門位於古城牆東南角,又稱小東門,是古城唯一的水門。如今水門碼頭雖早已失去它的功用,但碼頭之上的青石護岸欄桿,上下碼頭的石階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立營公安縣的劉備,從接替周瑜執掌帥印的魯肅手中僥倖借得荊州,並派關羽鎮守,他自己仍紮營公安。以後劉備每由公安來荊州視察防務,都經水路,由小東門碼頭登岸入城。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後人遂用劉備駐守之地的公安代稱小東門。年深日久,小東門稱謂淡化,公安門便成了慣稱。
得勝街與洗馬池
得勝街即荊州城大北門金水橋外的那條街道。傳說關羽鎮守荊州時,曾北攻樊城,在沔水與曹軍遭遇。此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大獲全勝。關羽班師凱鏇,經此街道進城,沿街百姓自發聚集兩旁歡迎得勝將士,鞭炮聲聲,鼓樂陣陣,載歌載舞,慶賀勝利。古城經此難得的歷史性場面,人們久久難忘。此街也因之得名為得勝街,且一直沿用至今。關羽得勝回城受到如此盛大的歡迎,喜不自勝,進得城來,見其寶坐赤兔馬征塵滿身,憐惜之情頓生,忽見北門內東側有清澈見底的池塘,於是策馬而至,親手為赤兔馬洗滌,百姓親眼目睹此景,甚為感念,遂將此塘謂之洗馬池,千百年來,民間津津樂道,流傳不衰。
政治經濟
古城申遺
近十年來,荊州市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城牆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共籌集資金1.3億元,用於荊州城牆保護範圍內約3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的拆除、內外環道的建設、護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邊環境整治。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著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05年,通過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1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將荊州城牆與西安、南京、興城共四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社會發展
荊州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國土開發一級軸線(長江)與二級軸線(京廣、焦柳鐵路)在此交匯,長江483公里黃金水道穿越境內,207國道縱貫南北,318國道和宜黃高速公路橫跨東西,沙市港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沙市機場為國家二級機場,構成了荊州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方式相銜接的現代交通網路;已開工建設的襄(樊)--荊(州)、荊(州)--常(德)高速公路,特別是10月1日竣工通車的荊州長江公路大橋,使荊州承東接西、連南納北的地域和交通優勢更為明顯。荊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樞紐節點和信息傳輸中心,通信技術裝備、通訊能力、用戶規模、業務總量等四項指標均居全省第二位。國家規劃的八縱八橫“信息高速公路”光纜幹線有一縱一橫兩條骨幹光纜從荊州通過,全市信息、通信業已具相當規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勝利後,國家投入55億多元巨資,實施荊江大堤和長江乾堤加固工程,現在,雄偉壯觀的千里江堤已成為荊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隨著長江三峽的截流,荊州防洪保全和抗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昔日受洪水威脅之地即將成為一片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交通運輸快速增長。全市交通運輸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16.4億元,比上年增長9.9%。各種運輸方式貨物周轉量95.43億噸公里。客運量3938萬人。全市等級公里通車裡程12805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1186公里。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450萬噸。郵電業務收入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市本地電話總數106.6萬部,增長6.5%;行動電話157.9萬部,增長27.8%。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使全市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國小、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5.9萬人、15.5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8.0萬人和47.8萬人。教育資源結構和學校布局得到進一步最佳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普通中專招生數、在校學生分別為42921人、86076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7.1%和55.9%;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數3.28萬人,在校學生11.7萬人。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市年末共有醫療機構539個,衛生事業人數219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901人。全市擁有各類病床11705張。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建設,規範醫療服務行為,醫療機構服務收費標準總體下降10.2%。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全市共爭取國家科技項目15項,爭取省級科技項目95項,實施市級科技項目13項;共爭取無償資金2871萬元。全市有29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一等獎19項,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2個。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1家。全市申請國家專利280項。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報酬10571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281元,增長1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3502元,增長12.7%,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2117元,增長0.4%。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由上年40.1%上升到41.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由48.1%下降到46.9%。在食品消費結構中,人均奶及奶製品、鮮果、禽蛋類、水產品消費量明顯上升。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7.58平方米,比上年提高了2.15平方米,住宅裝飾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有所增加,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住房結構質量不斷提高,其中樓房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所占比重分別為60.6%和50.5%。農村自來水、電力供應條件不斷改善,電話普及率大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13.8億元,增長41.7%。社會保障復蓋面明顯擴大。全市社會保險新增13.3萬人,增長12%。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38.6萬人,失業參保28.5萬人,32.3萬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5.2萬人和12.8萬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補貼戶數6.72萬戶,達到14.1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28億元,增長25.6%,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
荊州是一座充滿商機的城市。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今天的荊州市,地處中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區位優勢獨特。為全國“四大增長極”十字軸線的交叉區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慶均為1000公里左右。荊州市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綜合商品生產基地和輕紡、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滿商機、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荊州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荊州工業特色鮮明,形成了機械、輕工、燃化、紡織、電子等五大門類,湧現出沙隆達、天發、車橋、凱樂、洪城、神電等一批重點骨幹企業,井有7家公司實現上市融資,其中沙隆達集團在全國農藥行業排名第一,凱樂科技是全國塑管排頭兵,洪城公司是中國低壓大口徑智慧型閥門企業的龍頭;全市農業產值約占湖北省的13%,糧食、棉花、油料、水產品總產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榮、銀欣、吉象等6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荊州開放開發勢頭良好,全市現有三資企業474家,先後成功引進了荷蘭飛利浦、美國德爾福、法國法雷發、德國美潔時等一批大型跨國公司落戶荊州;荊州商貿流通繁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居湖北省第二位。國家級商品市場藍星商貿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築裝飾材料批發市場,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品市場,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量販店、電子商務等新型生態不斷湧現,荊州已成為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同時,荊州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市高新技術涉及精細化工、電子、新材料等領域,擁有除武漢市以外全省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達3萬餘人,可為荊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湖北風景錄
湖北出於中國的中部 ,是一個交通要道 從而也具有很好的旅遊資源 有著各種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
景點 | 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