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嶺山古墓群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總面積40多平方公里。
山中古墓葬密集,現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餘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頭,宛若山峰,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史載楚莊王墓在山中,前後陪葬有數十冢,皆列成行。明藩遼簡王及肅、靖、惠、恭、莊等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頭冢、換帽台、落帽台、馬跑泉等勝跡。八嶺山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喬木參天,茶海松濤,煙雲籠罩,兼有雄奇幽深之勝,故有"不到八嶺山,不算到荊州"之說。景點解說
八嶺山古墓群現有大中型有封土堆古墓葬467座,其他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以東周時期楚墓和明代藩王墓最為著名。史載“楚莊王冢在城西龍山鄉”,“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五代“南平武信王高季興墓、文獻王高從晦墓、餐懿王高保融墓”三代墓俱在龍山,明“遼簡王墓城西北八嶺山、松滋安惠王墓、益陽安熹王墓、麻陽悼喜王墓、應山悼恭王墓、枝江莊惠王墓”俱在八嶺山,“肅王貴綬墓、靖王豪盛墓、惠王恩稽墓、恭王寵綬墓、莊王致格墓俱在八嶺山”。以史載:紀南城自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秦將白起“撥郢”,先後411年為楚國都城,其楚王和高級貴族墓地應距楚都不遠,綜合其他方面材料來看,八嶺山可能是楚國王公貴族墓群埋葬地之一。
八嶺山古墓群中還有明代藩王墓葬,這不僅明史上有較多記載,而且明遼簡王
朱植墓已正式發掘,因該墓早在明末就遭到嚴重破壞,陵園布局也毀掉了,隨葬器物大都散失,所以遺存文物不多。該古墓群延續年代上至東周時期,下至明清,前後達2000年之久。
雖然目前八嶺山古墓群上大型古墓僅僅搶救發掘了明遼簡王墓,尤其是東周時期的大型楚墓至今一座也沒有發掘,對八嶺山地區的古墓葬的陵園布局,墓葬形制、隨葬器物、葬式葬俗等情況不清楚,在古代,也有秦將白起“撥郢”後“燒先王墓夷陵”的記載,但綜合多方材料和現代物探技術的有關成果來看,八嶺山地區的大中型楚墓保存情況是比較好的,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科學價值在我國南方,僅此一例。 南方的楚文化與北方的中原文化一道,構成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兩大淵源,楚文化在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已知的發掘成果和歷史記載來看,楚國在南中國的廣大國土首先實現了統一和民族融合,吸收了南至五嶺,東至吳會,西至巴蜀的各族先民創造的優秀成果,創造了與古希臘文化同時並肩的楚文化,但楚文化的發展水平到了怎樣的程度,現在誰也難以說清,因為楚王墓至今一個也未發掘。尤其是八嶺山上的東周楚墓,至今還是一個迷。 歷史記載楚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楚國在八嶺山以東5公里的紀南城為都,先後長達411年;在以紀南城為中的周圍丘陵崗地和八嶺山、紀山、馬山、雨台山等山脈,有一條呈帶狀分布的古墓密集區域。先後有二十個楚王以紀南城為都,那么楚王和楚國的高級貴族的陵寢應當在這條呈帶狀分布的區域內。以目前調查的資料看:最大的封土堆古墓(指現存墓冢封土直徑和高度),在八嶺山上(如平頭冢、馮家冢等),東周時期的楚王墓應該在這些封土直徑最大(80米)高度很高的封土堆古墓之中,據此將八嶺山古墓群作為東周時期楚王墓群申報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由於八嶺山地區大型楚墓至今一座也未發掘,對其陵園布局,墓葬形制、葬俗葬式和隨葬器物一無所知,但以已發掘的楚國附屬小國曾侯乙墓比較,曾侯乙墓為岩坑豎穴木槨墓,槨室面積為260平方米,葬於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該墓出土大量的精美文物,以青銅器、玉器、兵器、金器、禮樂器、漆器、竹簡,質量之優,數量之多,在先秦已發掘的大型古墓葬中,首屈一指,尤其是編鐘及編鐘上萬餘字的銘文,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明珠,若是楚王墓,那規模只會比曾侯乙墓大,隨葬器物肯定遠勝於曾侯乙墓。
第二,緊鄰八嶺山已發掘的楚國中小型墓葬的出土文物,其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極高,如緊鄰八嶺山的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僅僅是一座小墓,出土了大量的絲綢製品聞名於世,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東周時期兵
器中的精品,以及隨葬的大量精美漆器如雙鳳懸鼓,彩繪鴛鴦豆,雙魚耳杯和彩繪木雕蛙蛇龍鳳座屏等。再者,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壽縣和長沙等地非科學出土楚國文物,到現在不過七十餘年,對楚文化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加之由於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有意識地毀滅楚文化,因而對楚文化的歷史記載和著錄也不是很多,人們印象中只有老莊哲學、楚辭、離騷和楚莊王霸業等等。直到目前為止,燦爛的楚文化可能只露出了冰山一角,許多不為人知的楚國歷史及科學與藝術成就,可能就掩埋於八嶺山古墓群中的幽幽古冢之內,許多懸而未決的歷史疑問,也需要從中尋找答案。
因此,八嶺山古墓群對研究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楚文化,其歷史地位和科學研究價值,在我國南方所有的古墓葬群中,首屈一指
景點簡介
該區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嶺山古墓群(參見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是湖北省荊州市著名的歷史文物古蹟旅遊景區,距荊州城二十二公里。由於八嶺山地勢優越,風景秀麗,風水好,凡在荊州(江陵)為政的君王大都葬在這裡,歷代君王把這裡作為歸葬的風水寶地。據史料記載:遼簡王朱植系朱元璋之妃韓氏所生。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因湘獻王朱柏(朱元璋十二子)於荊州城外西北一公里處營造宮室(現在的太暉觀),超過當時的等級規定,明王朝追查時,湘獻王全家於觀南溪峨山自焚。遼王則改封於荊州府,洪熙元年三月(公元1425年)死於江陵,葬於八嶺山。遼王墓室保存極為完好,現有的墓院牆,是按北方乾打壘即土築方式修築的,院牆上部用帶卷草的花紋圖案磚出檐,上蓋大型筒瓦。院牆周長八百三十七米,高約一點五米,整個墓區占地六十餘畝。墓室系磚石結構,呈“王”字型,共分五室。墓室頂部為拱形頂。墓室牆裙為磨磚對縫,工藝精湛。室內地面鋪有陶質方磚。墓室內總面積一百零二平方米。墓室的前、中、正殿還裝有大型石門和兩道木門,石門上有九排九行石制門釘。墓道長十七米,墓室門前豎有墓志銘、分底蓋兩塊,中間用四個圓形銅片分隔,並用三道鐵箍包紮。蓋面上刻有“故遼簡王之墓”六個大字,底面上刻有遼簡王的生平。整個墓志銘全被城磚密封。
198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位於八嶺山南麓的明遼王墓進行了發掘清理。遼王系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植,因先得封遼東而獲遼王稱謂。公元1404年改封於荊州,公元1425年病逝後葬於八嶺山,墓區占地60餘畝,墓室系磚石結構,呈“王”字型,共有5室。墓室總面積102平方米,5室均為拱形頂,牆裙為磨磚對縫,工藝精細,室內地面鋪有陶質方磚。前室安有大型石門,門上為九排九行石制門釘,前室與中室、中室與後室之間裝有兩道木門。墓道長17米,墓室門前立有墓志銘,遼王墓的規模、格局均不失為一座精美的地下宮殿。
該墓在歷史上雖多次被盜掘,但仍出土了100餘件珍貴文物,1988年始遼王墓對遊客開放。如今的遼王墓景區綠樹成蔭,古樸肅穆,與八嶺山森林公園的原始風貌交相輝映,這裡已成為中外客人觀光遊覽的新景點。
八嶺山
又名龍山,屬荊山余脈,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西北部,總面積43平方公里,平均海撥39.6米,最高海撥109米,位於北緯30°23′57″~ 30°28′58.8″,東徑112°04′14.9″~ 112°06′23″之間。八嶺山屬丘陵地形,其山勢宛若八條蛟龍,呈西北東南走向,因此又稱“龍山”,山上物產豐富。
八嶺山位於荊州城西北20公里,八嶺山因有起伏迴環的崇嶺八道而得名。又因八嶺逶迤狀如游龍而稱龍山。八嶺山風景優美,林木蔥鬱,“縱嶺八道,蜿蜒若游龍”,因此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山中古墓密集,現已探明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史載楚國有18位楚王、五代南平國五代帝王以及明代11個藩王均厚葬於山中。1988年,八嶺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國家林業部批准八嶺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八嶺山地處荊州城、紀南城、萬城三大古城之間,其人文景觀極為豐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個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氣勢非凡。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傳蜀國名將關羽得到青龍偃月寶刀後,欣喜若狂,躍身上馬,揮舞寶刀,當馬馳過此冢時,關羽興起,對準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頂,“平頭冢”因此得名。類似這樣與關羽生平業績有關的還有系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武漢至宜昌一級公路緊鄰八嶺山南麓,荊州至馬山公路沿八嶺山東邊向北至裁縫,裁縫至馬山的公路環繞八嶺山麓,楊場至新場公路繞八嶺山南麓自東向西。總之環八嶺山地區的公路早已修通,路況較好。
落帽冢
兩千餘年前的楚國貴族選擇了八嶺山作為它們的歸處,兩千年後,八嶺山因楚墓而聞名中外。事實上,自古以來,八嶺山就是荊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山上林木密集、清幽靜謐,時有流水潺潺、茂林秀竹,人文景觀豐富。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毗鄰的八嶺山著名景點“古落帽台”,相傳曾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登臨處。在此飲酒覽勝的他曾賦詩“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描述了八嶺山黃花遍地的迷人秋天。
青山有情,在時光的長河裡為一個逝去的故國珍藏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那些沉睡的楚墓攜帶著屬於一個王國、一個時代的記憶和秘密,作為楚人的子孫,我們的守護才剛剛開始。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
景點 | 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