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

團山

團山在延慶縣中部,媯水河北側。西南距延慶鎮約15公里。為延慶盆地東北部的侵蝕殘丘,海拔791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

基本信息

延慶團山

1.延慶團山
山體呈團狀突起於盆地之中,北扼山口,東臨延慶中部重鎮永寧,南對寬闊的盆地,古為軍事要地。南麓有基岩裂隙水溢出,形成著名的黃龍潭,潭西建有黃龍廟,舊有龍潭廟會。

邵東團山

2.邵東團山
團山鎮,位於湖南省邵東縣東部,舊時稱寶慶府東路太一鄉.1995年由團山鄉和崇山鋪鄉合併建鎮.該鎮東界雙峰花門,南鄰水東汪塘,西接流光嶺,北靠青樹坪.轄6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面積96平方公里,8萬餘人口,人均耕地面積0.48畝.
旅遊資源:
境內多丘陵山崗,西南高而東北低,地勢呈緩坡狀。最低處幸福窪壩海拔僅126.3米,為邵陽市最低處。站在海拔383米的梅子嶺上,可見“巍巍佘湖峰迴轉,衡陽雁去一線天”之勝狀。石輝、光沖、張家三水庫似九天墜落於崇山峻岭中的明鏡,粼粼波光,水天一色,美景不可勝收。境內有石灰岩地形,多溶洞,石輝的“光山洞”和仁塘的“群仙岩”,主洞如天庭之空闊,似宮殿之富麗,可容納2千人,保善的“飛龍洞”是邵東的旅遊景點,洞內有長達4米突兀於絕壁上的石化龍,有首無尾,青鱗片片,鬼斧神工。四方遊客雲集於此,文人雅士為之叫絕。大黃公路橫亘全鎮東西,上抵邵東縣城,為西南咽喉要道,下鎖水東汪塘,是東南雙邵衡入境之紐帶。村級公路皆以它為脈,交錯成網,吸引著八方行人前來瞻仰邵陽市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團山烈士陵園。地處雙邵交界的雷祖山巔的“雷祖殿”坐落於托塘村內,據傳是明代所建,“大躍進”時已全毀,現被民間整修,歸屬邵東佛教協會管理。三聖村的“轄神殿”為清代所建,1998年兩殿已被列為鎮古蹟開發項目。
農業礦產:
團山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主產水稻、兼產小麥、紅薯、大豆、花生、油菜、馬鈴薯等,是邵東縣重要糧食作物生產基地。鎮政府成立“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一定的開發基金,同各村委會、生產組簽訂“多措施大增產”責任狀,並分片、分村大搞“稻田示範樣板”,興辦優質米加工企業,保證加工質量,創造團山品牌,實現“企業+基地”,“產+銷”一條龍。境內池塘養魚歷史悠久,味道鮮美的“太平魚”聞名遐邇,常年產魚1.5萬噸,2000年泉塘村稻田養魚被邵東縣畜牧水產局定為全縣示範點。經濟作物多,黃花菜是特產,種植面積4256畝,年產5000噸以上,暢銷海內外,素有“黃花之鄉”盛名。境內富有煤炭資源,探明儲量過1千萬噸,主要分布在東紅、利民、雙江和崇山鋪陵家區段,產煤暢銷雙峰、衡陽、祁東及本縣範圍內。雙江楊梅山區段,還蘊藏大量的鐵礦正待開採。

遼寧團山

3.遼寧團山
團山,俗稱“小鱉山”在遼寧省蓋州市西南方約五公里處。因山體酷似龜形,故名。
團山海拔24.6米,方圓約一里許。山雖不高,但因其周圍十里範圍內並無其他任何高山或土丘(離西面最近的鶴羊寺山也有近十里),且周圍地勢平灘開闊,其孤零零倒也顯得突兀。
遠看團山,好似一鐵鍋倒扣於地。由近觀之,則恰如一小鱉背北朝南,橫臥平川。小鱉形神兼備,神靈活現。不但頭、頸、身體齊備,而且尾巴、四足齊全。山坡地勢平緩,山上雜草叢生、樹木稀少。山的周邊為橢圓形。團山之名,一說是因為鱉又叫做“甲魚”或“團魚”;另一說是由於山的周邊為圓形,而“圓”在當地又被常常說成“團”,故有此名。
關於“小鱉山”的來歷,在民間曾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說是在鄭家屯西面的鶴羊寺山上,有一個小道童因無意中服下一顆寶珠,變成海中一隻神鱉。道童看到寺院和當地百姓因缺少耕地而生活困苦,就決心用自己的力量退海造田,為民造福。真的到了那一天,道童卻因為吞食海水過多,無法返回大海,最後化成這座“小鱉山”。還有一個傳說,說小鱉從海裡帶來無數珍寶,都藏在自己的肚子裡。為此曾招惹無數人到此來挖珍寶。他們甚至挖掉了“小鱉山”的四足,結果根本沒有挖到什麼珍寶,只不過挖到一些蛤皮魚骨的化石。不過,這也恰恰證明了無數年前這裡確曾是退海之地。
山東部有一村子,名叫“團山(子)村”,蓋因此山而得名。解放後曾在此設“團山鄉”(駐地團山村),後陸續改為“團山公社”、“團山鄉”、“團山鎮”、“團山街道辦事處”,皆因此山而名。
起初,村民們都在山東部居住。後來有人陸續遷至山南,依山而居,漸成氣候。因為位於村子西部,村民呼之為“西山”。
解放後曾在“小鱉山”的“脖頸”上建鄉初級中學一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鄉初級中學搬遷至山北800米糰山公路一側,此處遂被改建為團山糧庫。“農業學大寨”時,村里曾派人在“小鱉山”上修建梯田並栽種果樹。後因山上土壤貧瘠,水土不保,果樹全部枯死,梯田荒蕪。
1985年,瀋大高速公路開工修建。因“小鱉山”緊臨其側,作為沿途數十個土石方供應地之一也投入到繁忙而緊張的建設中。隨著挖掘機、推土機日夜不停地採挖,“小鱉山”日漸瘦削。等到五年後高速公路建成,“小鱉山”已被挖掉總山體的大約四分之三。若不是聳立在山頂上的那根測量標誌,怕是這四分之一也很難保留下來。
今天的“小鱉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連他的相貌都變得醜陋不堪。然而它卻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它以用身軀鋪就了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它也再次實現了自己為民造福的理想。
如今我們再要出中長鐵路或是在瀋大高速公路上行進,如果路過那座醜陋的荒丘,請不要忘記它,團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