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因感染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傳染病醫學上稱為鼠疫。鼠疫桿菌傳播途徑主要借鼠蚤傳播的一種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已經流行了近兩千年,曾有過三次大的流行,奪走了全球大約3億人的生命。目前,仍然是全球重點控制的烈性傳染病之一,在中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為甲類傳染病之首。醫學專家指出,雖然鼠疫目前還沒有辦法消滅,但是,從已經掌握的各項預防措施看,是可防可控的。凡確診或疑似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

基本信息

簡介

畫家筆下的中世紀黑死病景象畫家筆下的中世紀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也叫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耶爾森氏菌等可以成為生物恐怖的武器,危害人類和平。因而鼠疫的防治更為重要。

鼠疫是流行於野生啃齒動物的疾病。鼠作為重要傳染源,人類主要是通過鼠蚤為媒介,經人得皮膚傳入引起腺鼠疫,經呼吸道傳入發生肺鼠疫

臨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均可發展為敗血症,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是危害人類最嚴重的烈性傳染病之一,屬國際檢疫傳染病,在中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為甲類傳染病之首。

命名

中世紀的人們稱14世紀的災難為“大瘟疫”。16世紀瑞典和丹麥的年鑑第一次用“黑色的”來描述這一事件,不只是因為患者晚期的皮

鼠疫時發生鼠疫時發生
膚會因皮下出血變黑,更確切的是指此事件給人帶來灰暗可怕的黑色陰霾。

歷史與起

起源

起源於亞洲西南部,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3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當時那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的人死於黑死病。

毀滅流行歷史

導致瘟疫的鼠疫桿菌至少與歷史上記載的兩次最具毀滅性的流行病有關。一次大瘟疫從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臭名昭著的黑死病,
黑死病(1347-1351)黑死病(1347-1351)
這種傳染病在14世紀中期殺死了接近三分之二的歐洲人。另一次瘟疫,是19世紀到20世紀爆發的鼠疫,這次傳染病19世紀首先出現於中國,而後傳播到非洲、美洲、澳洲、歐洲和亞洲其它地區。•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義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
•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
•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

影響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

黑死病病毒黑死病病毒
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痳瘋病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因黑死病死去的人如此之多,以至勞動力食缺。整個村莊被廢棄,農田荒鞠,糧食生產下降。緊隨著黑死病而來的,便是歐洲許多地區發生了饑荒。

特徵

歷史上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

黑死病的病原體現在可能已經滅絕。

成因

鼠疫傳播途徑

1.鼠蚤叮咬
它見證過黑死病它見證過黑死病

經鼠蚤傳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齧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是腺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飛沫傳播,通過呼吸、談話、咳嗽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方式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皮膚感染
經皮膚傳播,剝食患病齧齒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患者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徹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其他理論

根據歷史學家巴尼·斯隆(BarneySloane)的說法,黑死病的致病源頭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耶爾森氏菌(Yersiniapestis),他舉出幾個例子以支持他的說法:

1、老鼠也會感染淋巴腺鼠疫而亡,但他表示從14世紀的歷史資料上看,並未發現有大量的鼠類骸骨存在。

2、據流行病學統計,腺鼠疫的感染個案應隨著冬季來臨逐漸減少,這是由於老鼠及跳蚤對寒冷的氣候較為敏感,數量呈現季節性減少。不過研究表明在公元1348年的英國,黑死病傳播速度在冬天大大加快,顯示黑死病的致病源並非一般所認為的鼠疫桿菌,而是一種未知的致病源。

症狀

黑死病有三個表現—鼠疫,肺鼠疫和敗血性鼠疫
鼠疫的死亡率在30%至75%。這種疾病症狀表現為沿頸部,腋窩,腹股溝的淋巴結腫脹,並伴有發燒,發冷,關節痛和頭痛,全身乏力,噁心。
肺鼠疫是此疾病的第二個常見形式,人與人之間通過空氣傳染。這些症狀包括血痰,並且隨著病程傳染性不斷加強。這種病的死亡率高達90%到95%。
黑死病的第三種表現形式為敗血性鼠疫,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死亡率。.敗血性鼠疫的特點是皮膚變得深紫並伴有高熱。這種病相當罕見的。

治療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

必須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及疫區早處理。病人應嚴格隔離,病室應無鼠、無蚤。 .

1、一般及對症治療:急性期應臥床,保證熱量供應,補充足夠的液體。對於高熱患者,用藥物及物理退熱;疼痛及煩躁不安者用止痛及鎮靜劑。中毒症狀嚴重者可予腎上腺皮質激素短期套用,但必須與有效抗菌藥物間用;呼吸困難、循環衰竭及合併DIC者,應予吸氧、抗休克及套用肝素納治療。

2、病原治療:早期足量套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常用藥物為:鏈黴素。對於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等應聯合用藥,首選為鏈毒素加氯黴素四環素,次選為慶大黴素加氯黴素或四環素。

3、局部治療:腺鼠疫淋巴結切忌擠壓,可局部用藥外敷。如膿腫形成可切開排版,皮膚病灶可局部用抗生素軟膏,眼鼠疫可用抗生素眼藥水。

相關研究

破解基因密碼

2011年10月13日,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古代DNA中心”主管波拿亞和德國圖賓根大學克勞斯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破解黑死病基因密碼。
在英國倫敦東部的倫敦塔附近一個大規模的黑死病死者墓穴中,從掘到的人類牙齒髮現了DNA破片,讓科學家得以完成這種古代鼠疫桿菌的完整序列。研究人員是從4副顎骨的牙齒取得DNA,他們利用現代鼠疫桿菌基因序列做樣本,得以完成14世紀瘟疫的基因排列。

倫敦發現人骨有望解開黑死病之謎

2013年3月,人們在倫敦鬧市區實施挖掘作業時,於地下約2.3米處發現9具人骨。專家稱,這些人骨的發現可能有助於人們找出黑死病的發病原因。

據悉,人們是在倫敦法靈頓捷運站和巴比肯捷運站之間的道路下發現這些人骨的。這些人骨都是按性別分兩邊擺放,多數人骨的雙手交疊在身前。考古學家傑伊•卡佛稱,這一發現意義重大,並表示將會對這些人骨做相關檢測。同時,傑伊•卡佛也指出,各種跡象都表明他們很可能是14世紀左右因黑死病死去的人。

預後

肺型、敗血型鼠疫若不及時搶救,預後極差。年齡愈小或愈老者預後愈差,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每可轉危為安。

盤點全球跨物種傳播的10種致命疾病

這類從動物傳播至人類的疾病統稱為人畜共患病(zoonose)。在這些疾病中,至少有30多是我們直接接觸動物而染病,另外40多種則通過動物的叮咬等讓人患病。但是人類體內某些攜帶者病原體的寄生蟲是不會挑剔宿主的,因此人類疾病也會危害動物,比如在郊外旅行等看似無害的活動,人們也許會把疾病傳播給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