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直升機是一種由一個或多個水平鏇轉的鏇翼提供向上升力和推進力而進行飛行的航空器。直升機具有大多數固定翼航空器所不具備的垂直升降、懸停、小速度向前或向後飛行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得直升機在很多場合大顯身手。直升機與固定翼飛機相比,其弱點是速度低、耗油量較高、航程較短。
直升機主要由機體和升力(含鏇翼和尾槳)、動力、傳動三大系統以及機載飛行設備等組成。鏇翼一般由渦輪軸發動機或活塞式發動機通過由傳動軸及減速器等組成的機械傳動系統來驅動,也可由槳尖噴氣產生的反作用力來驅動。分為普通直升機與高速直升機。
飛行原理
固定翼航空器的飛行升力源自固定在機身上的機翼。當固定翼航空器向前飛時,機翼與空氣之間發生相對運動,進而產生升力。直升機的升力產生原理與機翼相似,只不過這個升力是來自於繞固定軸鏇轉的“鏇翼”。鏇翼不像飛機那樣依靠整個機體向前飛行來使機翼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而是依靠自身鏇轉產生與空氣的相對運動。但是,在鏇翼提供升力的同時,直升機機身也會因反扭矩(與驅動鏇翼鏇轉等量但方向相反的扭矩,即反作用扭矩)的作用而具有向反方向鏇轉的趨勢。對於單鏇翼直升機,為了平衡反扭矩,常見的做法是以另一個小型鏇翼,即尾槳,在機身尾部產生抵消反向運動的力矩。對於多鏇翼直升機,多採用鏇翼之間反向鏇轉的方法來抵消反扭矩的作用。
歷史
人類有史以來就嚮往著能夠自由飛行。古老的神話故事訴說著人類早年的飛行夢,而夢想的飛行方式都是原地騰空而起,像現代直升機那樣既能自由飛翔又能懸停於空中,並且隨意實現定點著陸。例如哪阿拉伯人的飛毯,希臘神的戰車,都是垂直起落飛行器。其中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古代玩具“竹蜻蜓”和義大利人達·芬奇關於垂直起降航空器的畫作。
竹蜻蜓有據可查的歷史記載於晉朝(265年—420年)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中。它利用"環劍"驅動螺鏇槳軸, 從而通過鏇翼的空氣動力實現垂直升空,演示了現代直升機鏇翼的基本工作原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9卷寫道:“直升機是人類最早的飛行構想之一,多年來人們一直相信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達·芬奇,但現在都知道,中國人比中世紀的歐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機玩具。”這種玩具於14世紀傳到歐洲。“英國航空之父”喬治·凱利(1773年-1857年)曾製造過幾個竹蜻蜓,用鐘錶發條作為動力來驅動鏇轉,飛行高度曾達27米。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直升機的發展史由幻想時期進入了探索時期。歐洲產業革命之後,機械工業迅速倔起,尤其是本世紀初汽車和輪船的發展,為飛行器準備了發動機和可供借鑑的螺鏇槳。經過航空先驅者們勇敢而艱苦的創造和試驗,1903年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製造的固定翼飛機飛行成功。在此期間,儘管在發展直升機方面,航空先驅們付出了相當的艱辛和努力,但由於直升機技術的複雜性和發動機性能不佳,它的成功飛行比飛機遲了30多年。
20世紀初為直升機發展的探索期,多種試驗性機型相繼問世。試驗機方案的多樣性表明了探索階段的技術不成熟性。經過多年實踐,這些方案中只有縱列式和共軸雙鏇翼式保留了下來,至今仍在套用。雙槳橫列式方案未在直升機家族中延續,但在傾轉鏇翼飛機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俄國人尤利耶夫另闢捷徑,提出了利用尾槳來配平鏇翼反扭矩的設計方案並於1912年製造出了試驗機。這種單鏇翼帶尾槳式直升機成為至今最流行的形式。
經過20世紀初的努力探索,為直升機發展積累了可貴的經驗並取得顯著進展,有多架試驗機實現了短暫的垂直升空和短距飛行,但離實用還有很大距離。
飛機工業的發展,使航空發動機的性能迅速提高,為直升機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條件。鏇翼技術的第一次突破,歸功於西班牙人Ciervao,他為了創造“不失速”的飛機以解決固定翼飛機的安全問題,採用自轉鏇翼代替機翼,發明了自轉鏇翼機。鏇翼技術在自轉鏇翼機上的成功套用和發展,為直升機的誕生提供了另一個重要條件。
1907年8月,法國人保羅·科爾尼研製出一架全尺寸載人直升機,並在同年11月13日試飛成功。這架直升機被稱為“人類第一架直升機”。 1938年,年輕的德國人漢納賴奇駕駛一架雙鏇翼直升機在柏林體育場進行了一次完美的飛行表演。這架直升機被直升機界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種試飛成功的直升機。 1936年,德國福克公司在對早期直升機進行多方面改進之後,公開展示了自己製造的FW-61直升機,1年後該機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這是一架橫列式雙鏇翼直升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能在空中盤鏇的直升機,它沿用了普通飛機的機身和方向舵,機身前部裝有一台發動機,起落架為三輪式,樣子十分古怪。
試飛那天,它由一名女子駕駛,從德國柏林起飛,以68公里/小時的速度安全飛到了英國倫敦。進行這種長距離的飛行,在當時還是第一次。它的試飛成功,打破了垂直飛行器的飛行記錄,震動了世界航空界。
1939年春,美國的伊戈爾·西科斯基完成了VS-300直升機的全部設計工作,同年夏天製造出一架原型機。這種單鏇翼帶尾槳直升機構型成為現在最常見的直升機構型。
20世紀40年代,美國沃特-西科斯基公司研製的一種2座輕型直升機R-4,它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批量生產的直升機,也是美國陸軍航空兵、海軍、海岸警衛隊和英國空軍、海軍使用的第一種軍用直升機。該機的公司編號為VS-316,VS-316A。美國陸軍航空兵的編號為R-4,美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的編號為HNS-1,英國空軍將其命名為“食蚜虻 1”(Hoverfly 1),英國海軍將其命名為“牛虻”(gadfly)。
到30年代末期,在法國、德國、美國和前蘇聯都有直升機試飛成功,並迅速改進達到了能夠實用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需要,加速了這一進程,促使直升機發展由探索期進入實用期,直升機開始投入生產線生產。到二戰結束時,德國工廠已生產了30多架直升機,美國交付的 R5、R6直升機已達400多架。
20世紀的後半期直升機進入航空實用期,直升機的套用領域不斷擴展,數量迅速增加。
常見類型
單鏇翼直升機
單鏇翼帶尾槳(Ducted Fan)
最常見的直升機類型,一個水平鏇翼負責提供升力,尾部一個小型垂直鏇翼(尾槳)負責抵消鏇翼產生的反扭矩。有些機型還將尾槳設計成涵道式,如歐洲直升機公司製造的EC-135直升機。
單鏇翼無尾槳(NOTAR)
一個水平鏇翼負責提供升力,機身尾部側面有空氣排出,與鏇翼的下洗氣流相互作用產生側向力來抵消鏇翼產生的反扭矩。例如,美國麥道直升機公司生產的MD520N直升機。
雙鏇翼直升機縱列式(Tandem) 兩個鏇翼前後縱向排列,鏇轉方向相反,多見於大型運輸直升機。例如,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CH-47“支努乾”運輸直升機。 橫列式(Transverse) 兩個鏇翼左右橫向排列,鏇翼軸間隔較遠,鏇轉方向相反。例如,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研製的Mi-12直升機。 共軸式(Coaxial) 兩個鏇翼上下排列,在同一個軸線上反向鏇轉。例如,前蘇聯卡莫夫設計局研製的卡-50武裝直升機。 交叉式(Intermeshing) 兩個鏇翼左右橫向排列,鏇翼軸間隔較小,並且不平行,鏇轉方向相反。例如,KAMAN公司製造的K-MAX起重直升機。操縱系統
直升機的操縱系統有別於固定翼航空器,通常由以下部分組成:總距操縱桿簡稱總距桿,用來控制鏇翼槳葉總距變化。總距操縱桿一般布置在駕駛員座位的左側,繞支座軸線上、下轉動。駕駛員左手上提桿時,使自動傾斜器整體上升而增大鏇翼槳葉總距(即所有槳葉的槳距同時增大相同角度),使鏇翼拉力增大,反之拉力減小,由此來控制直升機的升降運動。通常在總距操縱桿的手柄上設定鏇轉式油門操縱機構,用來調節發動機油門的大小,以便使發動機輸出功率與鏇翼槳葉總距變化後的鏇翼需用功率相適應。因此,該操縱桿又被稱為總距油門桿。
周期變距操縱桿
簡稱駕駛桿。與固定翼航空器的駕駛桿作用相似,通過操縱線系與自動傾斜器相連線。一般位於駕駛員座椅的中央前方。駕駛員沿橫向和縱向操縱周期變距操縱桿時,自動傾斜器會出現相應方向的傾斜,從而導致鏇翼拉力方向也發生相應方向的傾斜,由此得到需要的推進力以及橫向和縱向操縱力,進而改變直升機的運動狀態和自身姿態。
腳蹬
與固定翼航空器的方向舵腳蹬作用相似,都是控制航向工具。由於直升機的類型比較多,腳蹬起作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對於單鏇翼帶尾槳直升機,腳蹬經操縱線系與尾槳的槳距控制裝置相連,通過控制尾槳槳距的大小來調節尾槳產生的側向力,達到控制航向的目的。對於單鏇翼無尾槳直升機,則是通過腳蹬控制機身尾部出氣量的大小來調節側向力。對於雙鏇翼直升機,腳蹬控制的則是兩鏇翼總槳距的差動,即一個增大一個減小,使得兩鏇翼反扭矩不能平衡,從而使機身發生航向偏轉。 單鏇翼帶尾槳直升機的操縱系統說明表
名稱 | 直接操縱對象 | 主要作用 | 副作用 | 前飛時的用途 | 懸停時的用途 |
周期變距桿-橫向 | 改變鏇翼前後槳葉的槳距 | 通過自動傾斜器橫向傾斜鏇翼槳盤 | 增加下降率 | 使航空器轉彎 | 側向移動 |
周期變距桿-橫向 | 改變鏇翼左右槳葉的槳距 | 通過自動傾斜器橫向傾斜鏇翼槳盤 | 增加下降率 | 操縱俯仰姿態 | 前後移動 |
總距操縱桿 | 通過自動傾斜器同步改變鏇翼槳葉槳距 | 增加和減小鏇翼拉力 | 增加和減小扭矩和發動機轉速 | 調整垂直速度 | 調整懸停高度和垂直速度 |
腳蹬 | 尾槳總距 | 產生偏航速率 | 增加或降低扭矩和發動機轉速(小於鏇翼總距操縱的影響) | 調整側滑角 | 控制偏航速率和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