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中心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千多平方米。該中心陳列部分設有錄相演播廳和三個展區。錄相演播廳向觀眾放映有關敦煌石窟藝術和陳列中心概況的錄相片。敦煌石窟藝術的精華和發展歷程的概況在此得以展現。第一展區是八個原大複製洞窟。它們是敦煌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4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均屬各時期的傑出代表窟。展現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第二展區“敦煌石窟文物陳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設有敦煌莫高窟的創建、敦煌壁畫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創建過程和畫工繪製洞窟使用過的繪畫工具、莫高窟發現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織物、藏經洞發現的古代寫本真跡、敦煌花磚藝術等陳列單元。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發展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物。第三展區(位於陳列中心展廳的二樓)是輔助展區,可以舉辦各種展覽和專題文物陳列。開放時間:8:00-17:00門票:20元(外賓團講解費另收5元),也可購買莫高窟與陳列中心聯票(55元)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地區,是這一帶幾座石窟的總稱,計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其餘則為莫高窟的分支。莫高窟在今甘肅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的斷崖上,所占崖面全長1618米,絕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長約1000米的地段內,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說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歷經了前秦、北涼、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軀。莫高窟採用木構建築,現多已毀滅,僅存唐宋時期的木構窟檐5座。這些塑像、窟檐和45000餘平方米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敦煌藝術。
文物歷史
絲綢之路
敦煌自西漢起即為西域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得中國和中亞及西方諸國的商業、文化交流得以發展,佛教和佛教藝術即是循此路線,經敦煌傳入中國的。公元四世紀,中原戰火不斷,河西地區則相對安定;因此,從內地去的僧人在此開始了石窟的建設。公元六世紀末,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分裂,同時也加強了對西北的經營。由於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儘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數量和規模上都達到了非常可觀的程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莫高窟的建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僅至武周聖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餘”。五代時期及宋代,河西地區相對穩定,當地統治者及僧、民又開鑿了許多洞窟,並對前代洞窟進行了全面維修。西夏統治期間,幾乎沒有開鑿洞窟,僅是對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補。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間開鑿的石窟均帶有密宗色彩。此後,由於“絲綢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開鑿也趨於停止。在吐魯番統治時期(公元 1516--1715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內塑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本世紀初,帝國主義者的巧取豪奪,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按照開鑿時間劃分,十六國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開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為供僧人居住、修禪的禪窟,帶中方柱的塔廟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種。窟頂前部為人字披,並畫出木結構和卷草形式;後部為平頂,也繪有木結構形式,並綴以飛天等圖紋;四壁繪有表現佛教題材的壁畫。這一時期的塑像,本尊以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為主,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一佛、二天王,也有個別是單獨一軀佛或彌勒像的。 佛像軀體健壯,面相豐滿,鼻樑高隆直抵額際。佛像身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紅色僧伽梨,但過分強調了衣飾的裝飾色彩,僅在細節上有一些現實性手法。雖然佛和菩薩都來自異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著等都有嚴格規定,但中國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這些規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情趣,將他們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羅藝術風采外,帶有了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後期,佛像的造型趨於更加豐腴渾厚,面相圓潤俊秀,修眉細目,面帶微笑,具有相當的人性化。由於莫高窟所在的鳴沙山屬玉門系礫岩,極其粗松,便於開鑿洞窟但不宜於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擺脫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時期石窟的代表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隋唐時期
敦煌藝術的鼎盛時期,開鑿的洞窟數以千計,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個。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襲了北朝的前後結構,但龕略深,置一佛、二羅漢(迦葉、阿難)、二菩薩,有的還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於龕室的加深,羅漢及菩薩像已經不再都是貼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脫離壁面的“圓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趨世俗化,但雕塑藝術中的立體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發揮。此時期的代表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為正方覆斗狀頂的殿堂式,後壁開一大龕,深宏如廳堂,中置須彌壇,上設佛像。塑像組群一般為一佛、二羅漢、二菩薩、二供養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於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顯,體態豐腴,面容慈祥,結跏趺座;頭梳螺髻,手作說法印或無畏印,身著土紅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線條流暢優美,尤其是下擺摺紋生動刻劃出絲織袈裟的柔軟光滑並透露出衣飾下的肌體美,使塑像的內在與外涵得以完美統一,充分顯現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薩、供養天均為少女形象,溫柔典雅,顯得既嫵媚艷麗而又高貴、不容褻瀆;羅漢像為一老一少,即迦葉和阿難,生活氣息濃厚形貌和性格特徵顯著多樣;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嚴整,力士像兇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現出一種力量的美。這些雕像雖然各有特色,但卻準確地統一在一個鮮明的題材下,絲毫不顯雜亂。此時期的雕像,普遍進行了彩色金箔妝鑾,被稱為“彩塑”,與周圍斑斕的壁畫一起,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場景。這時期的代表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自五代起
由於“絲綢之路”趨於冷落,敦煌地區的開窟造像活動也日漸冷落,而且在藝術水平上並無長足改進,甚至顯得僵硬空虛。持續至明代,由於海上交通的發展,地處內陸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興盛,開窟活動也逐漸終止了。現存的此時期洞窟有145個。敦煌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即成為東西交通的樞紐,並逐漸演化為印度犍陀羅文化、希臘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匯合地。敦煌石窟系統地保存了從十六國到元代近千年間佛教塑像的發展序列,和敦煌壁畫、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門世界性的獨立學科-敦煌學。因此,敦煌不僅是中國藝術的寶庫,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
研究所歷史
1944年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開始了對敦煌石窟文物的管理和守護工作。1949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並設定保護室(組),開始了對莫高窟的搶救修復和保護。1984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大為敦煌研究院,保護室隨之擴大為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她是我國最早從事石窟文物保護的專門機構。50多年來,已發展成為一個主要從事石窟文物保護研究,壁畫、塑像修復及工程加固為一體的科研實體。保護所下設環境研究室、分析研究室、修復技術室、檔案信息資料室、圖像處理研究室,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並設有敦煌研究院保護所與美國蓋蒂保護所(GCI)、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與日本大阪大學合作項目研究實驗室等機構。目前已形成一支由博士、碩士、學士及化學、物理、工程地質、計算機、林學、建築、測繪、攝影、氣象等多種學科,近50人的高、中、初級專業職稱組成的保護科技及修復技術隊伍。並具有X衍射、X螢光、付立葉紅外、偏光顯微鏡、全自動環境監測儀等一批先進的分析及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現所長由王旭東博士擔任。幾十年來完成了敦煌三座石窟的加固工程,及壁畫、彩塑的修復、加固。同時協助完成或正在完成新疆、青海、甘肅、河南、寧夏、西藏、浙江等省的壁畫、彩塑修復及土遺址加固工程等數十項省內外重大文物保護維修項目。現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由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下達的保護科研項目約40多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近年來與國內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先後完成了甘肅省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敦煌壁畫的計算機貯存與管理系統的研究”、國家科委“九五”國家重點攻關科技項目“瀕危珍貴文物信息的計算機存貯與再現系統”、國家863項目“曙光天演Power工作站在文物保護中的套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多媒體與智慧型技術集成及藝術復原”等高科技項目。以上項目的研究並付諸實施將為我國採用計算機技術存貯文物開闢一個新的領域。
20世紀80年代末
開始國際合作保護敦煌莫高窟項目,先後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GCI)、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美國梅隆基金會及美國西北大學等外國機構合作,進行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保存等方面的研究。1993年我院同美國GCI、中國文物研究所成功的舉辦了“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受聯合國教科文委員會資助和國家文物局的委託,舉辦了“中國石窟文物保護研究培訓班”。 2000年又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舉辦了“土遺址保護培訓班”。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將立足敦煌,面向全國石窟及壁畫、土遺址,放眼世界,繼續加強同國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抓住西部大開發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做出自己新的貢獻。參觀信息
門票
20元/人交通
從敦煌汽車站打的直達住宿
臨夏河海大廈:臨夏河海大廈隸屬於臨夏州經濟貿易委員會。是以河海賓館為主體,集食宿、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廈。設備豪華、裝飾典雅、風格獨特。2000年被甘肅省旅遊局首批命名為“旅遊定點”賓館。賓館有標準間、豪華套間共91間,大、中、小型會議室洽談廳7個;高級餐飲包廂16個,500多個餐位;內設有豪華歌舞廳、露天酒吧觀景台等。是國內外賓客的理想選擇。美食
敦煌臊子麵是一種傳統手工麥麵製品,作法是將麵粉加水和勻,用麵杖把麵團擀薄,切成長條煮熟,加湯食之。麵條細長而勻稱,尤像韭葉,加之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飢餓疲勞。臊子麵關鍵在湯,湯的製作很講究,先將臊子(豬羊肉、蘿蔔、洋芋等)在鍋內適火炒好後加入水,再輔之豆腐,蔥,蒜,香菜、蝦片、芝麻等佐料,然後將面挑人湯中,即成一碗難得的美食。用臊子麵待客,是敦煌人最好的款待。敦煌黃面黃面也是一種麥麵製品,它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煮熟後,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別具風味。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拉麵師傅時而要將面拉成長條,時而鏇轉擰成麻花狀,將一團七八斤的麵團拉成一把細如冬粉的麵條。下鍋煮熟的黃面色澤黃亮,乘熱拌萊食之,吃起來開胃去膩,清熱解煩,令您食慾大增,大飽口福。購物
民樂紫皮大蒜以個大、瓣肥、汁多、味辣、易剝皮而出名。舊時,因地處偏僻,貿易不暢,僅在洪水城郊種植,且種植數量不多,產品多為自食或饋贈親友。清、民國時期,大蒜產量有所增加,年總產量數十萬市斤,除自食外,部分產品還銷往鄰縣。小貼士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中心為人們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藝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