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所謂“昌黎舊治”指的是韓昌黎曾“守此土,治此民”。“昌黎舊治坊”正是為緬懷先哲,褒揚名邦而建。
據史載:“明清兩代,潮州城中累計建造的石牌坊多達150多座,其中太平路就有40多座,且規格最高,最精緻,太平路也從此被稱為“牌坊街”。其中以十相留聲坊、昌黎舊治坊、四進士坊、狀元坊、三世尚書坊最為著名。石牌坊上的書法石刻,都是明清時期書法名家所書寫,可以說是一座座書法碑亭。光華輝耀,翰墨飄香。 潮州歷代出現了不少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為地方建設付出心血,或是道德文章為人們所欽佩的人物。不管他們是地方先賢,或是受貶來潮的名臣循吏,人民為緬懷、表彰他們的功績,均為他們豎立了一座座的石牌坊。這使受表彰者之子孫引以為榮,同鄉者也感光彩,地方官吏則以此作為楷模,有益文治。所以明清二代,潮州先後建立了許多石牌坊。
所謂牌坊,唐宋時已有,惟是木製,作為里巷門第一般,標明名稱,樸素大方,使人便於辨認。後來仿用此型式,改為石條石柱豎立起來,用作表彰記志。這些牌坊,俗叫“石亭”。潮州石亭,正與湘子橋一樣,充分體現著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表記。依初步查考統計,當日潮城大街(太平路)就有45座,連同城中街巷的共有94座,鄉間49座,總總計143座。可分為:一、府治、縣治的如“昌黎舊治坊”。“嶺東首邑坊”。二、府學、縣學的如‘儒林坊’與“聖城坊”。三、表彰科考英才與文臣武將的如‘狀元坊”、“理學儒宗坊”。 “秋台坊” 和“大總制坊”等。四、讚揚忠烈的如“忠節坊”和“十相留聲坊”。五、由於明清時有的把本身已得封誥,奏請授予先人(或叔伯),或因子孫有了功績再追封其先人的,叫做“(貝也)封”,如“恩光氵存錫坊”。六、表彰樂善好施的,如“急公好義坊”。七、名山勝跡與祠字記志的如“東南最勝坊” 與“韓祠坊”。八、節孝貞壽受旌表的有“貞壽之門坊”,“天褒節孝坊”。當日這些牌坊,因交通關係和眾所周知的原因,多已拆除,現存的極少。這些石牌坊,不僅建築古樸大方,特別是亭額上的題字,
均出自名家手筆,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潮人有諺云:“橋頂食炒麵,大街看亭字”。逛城的人,走到湘子橋上,吃一頓有潮州風味的炒麵,然後到大街上欣賞亭上的題字,這是一種美的享受。 “昌黎舊治坊”在舊日東府巷口(現昌黎路頭),為明嘉靖十七年(前曾誤是七年)為府治建。此坊是為紀念韓愈而建的。
韓愈,字退之,河南孟縣人,曾任吏部侍郎,故有稱韓侍郎。死溢“文”。因他自稱昌黎人,宋元時追封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潮人均稱之為“韓文公”。
韓愈蒞潮7月,下車伊始,關心民瘼,驅除鱷患,倡浚金山溪,修建北堤;起賢用能,倡辦學校,使潮州學風日盛,人才輩出。“去京華萬里,化蠻煙瘴雨,胥澤詩書,從此遂稱名郡;距唐代千年,撫古橡蒼松,猶欽山斗,況在親炙芳徽”。因為韓愈在潮州短短的8個月中,做了不少有利於人民的好事,使千百年來人們一說起潮州就想到韓愈,一說韓愈就想到潮州,山水稱韓,路亦名之。“昌黎舊治坊”這座牌坊和“韓文公祠”一樣,正是潮州人民紀念韓愈的標誌。
現存於潮州西湖的石匾,一面書“昌黎舊治坊”,上款為:“潮州府000000鄭宗古,同知泰和劉魁,通判胡裕,武寧彭鳳儀,推官南昌張默熙”(中6字已風化不清),下款為:“大明嘉靖十七年戊戌春二月之吉”“0興化府事揭陽月浮黃一道書000”(前佚一字,後有三字不清),另一面題 “嶺海名邦”,上款為:“大明隆慶三年仲春日吉旦”,下款為:“中順大夫潮州知府侯必登……”(以下均模糊不清)。此坊2面,為何一面題於嘉靖十七年(1538),一面題於隆慶三年(1569),競相距31年?現謹志之候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