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2001年9月11日的清晨,秋日的天空甚是晴朗,一名黑人民航飛行員吻別了熟睡中的妻子,來到新澤西州紐瓦克國際機場,執行日復一日的飛行任務,他所駕駛的聯合航空公司第93次航班即將飛往舊金山。行色匆匆的乘客們依次登機後,空姐們開始了熱情而周到的例行服務,除了混入乘客之中的4名基地恐怖分子之外,誰也不會想到這將會是他們此生的最後一次旅程。93次航班起飛後不久,世貿大廈遭到一架民航客機的自殺性恐怖撞擊。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傑森·達爾 | JJ·詹森 |
桑德拉·布拉德肖 | 特里斯·蓋茨 |
賽義德·加馬蒂 | 劉易斯·薩馬里 |
托德·比默 | 大衛·阿倫·伯施理 |
愛德華·P·費爾特 | 約翰·羅斯曼 |
唐納德·弗里曼格林 | 大衛·拉斯徹 |
齊亞德·賈拉 | 赫立德·阿卜杜拉 |
尼科爾·卡羅爾·米勒 | 奧莉薇·瑟爾比 |
托馬斯·e·伯內特 | 克里斯蒂安·克萊門松 |
瓦萊斯卡·馬丁內斯 | 麗莎·科倫-薩亞斯 |
黛博拉·威爾斯 | 保利·亞當斯 |
傑里米·格里克 | 彼得·赫曼 |
馬克·賓漢 | 克里·詹森 |
職員表
製作人 | 蒂姆·貝萬、MairiBett、MichaelBronner、莉莎·蔡辛、艾里克·費爾納、保羅·格林格拉斯、DebraHayward、LloydLevin、KateSolomon |
導演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副導演(助理) | JulieA.Bloom、TomBrewster、ChrisCarreras、WilliamDodds、ChrisForster、RobertGrayson、SallieAnneHard、KierstenPilarMiller、MattPower、NickShuttleworth |
編劇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攝影 | 巴里·埃克勞德 |
配樂 | 約翰·鮑威爾 |
剪輯 | ClareDouglas、RichardPearson、克里斯多福·勞瑟 |
選角導演 | SigDeMiguel、DanielHubbard、JohnHubbard、AmandaMackeyJohnson、CathySandrich |
藝術指導 | DominicWatkins |
美術設計 | RomekDelmata、JoannaFoley、AlanGilmore |
服裝設計 | DinahCollin |
視覺特效 | PeterChiang、LaurensEhrmann、SimonLeech、ValWardlaw、HowardWatkins |
角色介紹
傑森·達爾 演員J.J.詹森 93航班的機長,在飛機被劫持時,與飛機上的乘客們一起同恐怖分子對抗,最終阻止了恐怖分子撞擊白宮的目的,與飛機一同墜亡。 | |
桑德拉·布拉德肖 演員特瑞希·蓋茨 93航班上的乘務人員之一,首席空姐,在知道飛機被恐怖分子劫持之後,與乘客及其他乘務人員一起與劫機犯進行了生死搏鬥,最後與飛機一同墜亡。 | |
賽義德·加馬蒂 演員劉易斯·薩馬里 窮凶極惡的劫機者之一,以乘客的身份混入了93航班之中,試圖控制飛機撞向白宮,造成恐怖攻擊,但被航班上的乘客及乘務人員所阻擋。 |
幕後花絮
為營造逼真的場景和氛圍,主要道具選擇了一架服役20年,準備報廢的波音757客機。
為獲得粗獷凝重的畫面感,保羅·格林格拉斯使用了手持攝影機和其他程式化技術,並同步提供當日航班真實對話錄音記錄。片中有大量的沉默鏡頭,可清楚地聽到乘客們急促的呼吸聲。
遇難者家屬對影片的拍攝給予了積極配合,他們為劇組提供了遇難家人的詳細情況,包括事故發生時他們身上穿的衣服以及坐飛機時習慣吃什麼糖果等諸多細節。
為營造出真實的對峙氣氛,讓演員們更深地體會到孤立、恐懼和敵意,扮演劫機分子的4位演員和扮演乘客及機乘人員的演員分住在不同的賓館,連吃飯也是分開的,只能在片場上見面。
在片中飾演劫機犯首領的伊拉克演員劉易斯·薩馬里直到開機前一天才獲得簽證。
當93號航班在空中時,機尾的恐怖分子穿著一件棕褐色的夾克衫,在他射擊期間,夾克衫的拉鏈有時是拉上的,有時沒有拉上。
Newark機場的停機場上停著一架UPS飛機,其機身上的UPS標誌直到2003年才使用。
起飛後,飛機外部的一個特寫鏡頭從波音757變成了空客A320。
在從Newark向西飛往舊金山的途中,93號航班的飛行高度為350(即35000英尺),在美國,所有向西飛的航班其飛行高度都是偶數(即340或360),350應該適用於向東飛的航班。
93號航班是從Newark機場的第4跑道起飛的。但在影片裡,跑道終點右邊的標誌顯示這條跑道是飛往西南部的22號跑道。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2007年 |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剪輯 | 《顫慄航班93》 | 提名 |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提名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 | 保羅·格林格拉斯 | 獲獎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剪輯 | 《顫慄航班93》 | 獲獎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亞歷山大·柯達獎最佳英國電影 | 《顫慄航班93》 | 提名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原創 | 《顫慄航班93》 | 提名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攝影 | 《顫慄航班93》 | 提名 | |
第60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音效 | 《顫慄航班93》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保羅·格林格拉斯前往好萊塢發展後,仍保有在英國時期對政治題材的敏感性,英國與北愛爾蘭共和軍之間的衝突讓他靈感迸發,於2002年執導了反映北愛衝突的《血色星期天》,該片被他視為“自911事件以來的一個歷史的警告”,使得他開拍以911為題材的念頭更加強烈。
拍攝過程
拍攝影片時的預算僅1500萬美元,這就使得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在選角時,並沒有走類似奧利弗·斯通找來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擔綱主演的路線,而是選取了一幫名氣不大、但與當日登機乘客外貌相似,又有一定演出基礎及航空經驗的演員。
雖然911事件世人皆知,但對於事件發生的細節卻不太清楚,尤其是那架中途墜毀的聯合航空93號班機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了重塑當時死亡班機的機上情景和911慘劇浩劫餘生的慘痛場面等高難度任務保羅·格林格拉斯花費了多年的時間,不厭其煩地與當時乘客的家人、機組人員、911事件調查團成員、地面人員及其他知情的軍人甚至民間人士進行面談,花費無數時間去蒐集相關資料和拍攝素材。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USA | 2006年4月28日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06年8月31日 |
法國 France(Cannes Film Festival) | 2006年5月26日 | 瑞士 Switzerland | 2006年6月1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
德國 Germany | 2006年6月1日 | 愛爾蘭 Ireland | 2006年6月2日 |
英國 UK | 2006年6月2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6年6月20日(Taormina Film Festival) |
阿聯 United Arab Emirates | 2006年6月28日 | 荷蘭 Netherlands | 2006年6月29日 |
菲律賓 Philippines | 2006年7月5日 | 科威特 Kuwait | 2006年7月5日 |
比利時 Belgium | 2006年7月5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6年7月6日 |
法國 France | 2006年7月12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06年7月28日(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泰國 Thailand | 2006年8月3日 | 丹麥 Denmark | 2006年8月11日 |
日本 Japan | 2006年8月12日 | 匈牙利 Hungary | 2006年8月17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06年8月17日 | 瑞典 Sweden | 2006年8月18日 |
墨西哥 Mexico | 2006年8月18日 | 芬蘭 Finland | 2006年8月18日 |
西班牙 Spain | 2006年8月23日 | 葡萄牙 Portugal | 2006年8月24日 |
以色列 Israel | 2006年8月31日 |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 2006年8月31日 |
阿根廷 Argentina | 2006年8月31日 | 智利 Chile | 2006年8月31日 |
希臘 Greece | 2006年8月31日 | 羅馬尼亞 Romania | 2006年9月1日 |
波蘭 Poland | 2006年9月1日 | 委內瑞拉 Venezuela | 2006年9月1日 |
土耳其 Turkey | 2006年9月1日 | 巴拿馬 Panama | 2006年9月1日 |
巴西 Brazil | 2006年9月1日(limited) | 奧地利 Austria | 2006年9月1日 |
拉脫維亞 Latvia | 2006年9月1日 | 冰島 Iceland | 2006年9月1日 |
韓國 South Korea | 2006年9月7日 | 愛沙尼亞 Estonia | 2006年9月8日 |
埃及 Egypt | 2006年11月22日 |
製作公司 | 環球影業[美國](presents) |
Studio Canal [法國](presents) (as StudioCanal) | |
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as SKE) | |
Working Title Films [英國] | |
發行公司 | 環球影業[美國](2006) (USA) (theatrical) |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Finland [芬蘭](2006) (Finland) (theatrical) | |
Gulf Film [阿聯](2006) (United Arab Emirates) (theatrical) | |
Mars Films [法國](2006) (France) (theatrical) | |
Solar Films [菲律賓](2006) (Philippines) (theatrical) | |
Taramount Film (2006) (Serbia) (theatrical) (Montenegro)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2006) (Austria)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國](2006) (Germany) (theatrical) | |
環球影業(UIP) (2006) (UK)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義大利](2006) (Italy)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蘭](2006)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新加坡](2006) (Singapore) (theatrical) |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2006) (Argentina) (DVD)/(2006) (Argentina) (VHS) | |
RTL Entertainment (2008) (Netherlands) (TV) (RTL5) | |
Universal Home Video [巴西](2006) (Brazil) (DVD) | |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荷蘭](2006) (Netherlands) (DVD) | |
Universal Pictures Finland Oy [芬蘭](2006) (Finland) (DVD) | |
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 [德國](2006) (Germany) (DVD) | |
Universal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 (2006) (USA) (DVD)/(2011) (USA) (DVD) (Blu-ray) |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虛構的寫實電影,“記錄”了911事件中,一架被劫持的民航客機上的所發生的事情。導演在影片中禁止了自己的一切情緒和態度,將自身從事件中完全抽離出來,變成一個冷酷的記錄者,影片雖樸實無華,卻懾人心魄,全片混亂、喧囂但總能令人感到身臨其境的真實。(騰訊娛樂評)
影片敏感、刺激的題材和不加修飾、近乎真實的表現手法有著震撼人心的效果。(新浪娛樂評)
導演用晃動的鏡頭和頻繁的場景轉換描繪出一種日常生活的忙亂狀態,毫無預感的正在打電話的乘客,在飛機控制中心開會的工作人員,說笑著登機的空姐和飛行員,心情沉重表情陰鬱的劫機分子等,這些描繪人們對未來一無所知的場景引起了觀眾對無辜受難者的無比同情。(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