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凍傷是由於寒冷潮濕作用引起的人體局部或全身損傷。輕時可造成皮膚過性損傷,要及時救治;重時可致永久性功能障礙,需進行專業救治。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需緊急搶救。
病因
凍瘡發生於寒冷的時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戶外玩耍,或到戶外沒有注意做防寒防護的孩子容易發生的一種皮膚病。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和潮濕刺激時,就會使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液流量因此減少,造成組織其缺血缺氧,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如腳趾。氣候因素:寒冷的氣候,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以及天氣驟變等。潮濕和風速都可加速身體的散熱。
局部因素:如鞋襪過緊、長時間站立不動及長時間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熱量減少,導致凍傷。
全身因素:如疲勞、虛弱、緊張、飢餓、失血及創傷等均可減弱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調節和適應能力,使局部熱量減少導致凍傷。
歷史研究
認領機構:求醫網凍傷專題在日軍侵華時期,日本關東軍第七三一部隊 日軍731部隊留下的凍傷實驗資料曾用各種方式殘忍地在戰俘身上進行凍傷實驗。1938年,時任“七三一”部隊首長石井四郎針對蘇聯高寒地區作戰的凍傷問題,按照關東軍司令部的指令,專門設定了凍傷研究課題。從而研究出在嚴寒期在寒冷地區作戰時必要衛生服務的需求,並且是為下次作戰做調查準備。據侵華日軍細菌與毒氣戰研究所所長金成民介紹,凍傷試驗的目的是解決高寒地區作戰的凍傷治療問題。為此,“七三一”部隊利用健康人做凍傷試驗,當凍傷發生後,再尋求試驗治療方法。最初的試驗都是在冬季進行的,他們把試驗者綁在室外,裸露出四肢,或浸在冰水裡,任其發生凍傷,然後再送到室內用不同方法進行解凍。後來,為避免其他季節無法進行試驗的空白,特別建造了凍傷試驗室。這樣,一年四季都可以不間斷地進行試驗。
“七三一”部隊原隊員證言:把人帶到零下30攝氏度以下的室外,光著手腳,一直凍到四肢僵硬。有日本兵用木棍敲擊被凍的部位,直到發出清脆的聲音,然後拉進解凍室,分別採用冷水、溫水、開水進行解凍。凍傷部位澆上開水後,骨肉馬上分離。後來,他們被用去做細菌、毒氣試驗,死亡解剖後,投進焚屍爐。
診斷
傷員皮膚蒼白,冰涼,有時面部和周圍組織有水腫,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強直,肌電圖和心電圖可見細微震顫,瞳孔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血壓降低中測不到,可出現心房和心室纖顫,嚴重時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淺,嚴重者偶而可見一、二次微弱呼吸。
如有受凍病史只要測量肛溫和作心電圖使可確定診斷。不必作過多的化驗。但應注意,普通的體溫計不適用(只能測到35°C)。可用水溫計插入肛門,最少5厘米以上
一般來說,直腸溫度在28~30°C以上,多可復甦,25°C左右即有死亡的危險。新疆軍區總醫院救活了一例嚴重凍僵。肛溫僅22°C的病人。國外也有中心體溫18°C而得以復甦的個別病例報導。
發病機制
凍傷因組織細胞冷凍所致的損傷,組織細胞內或細胞間形成冰晶;紅細胞和血小板凝集阻塞毛細血管,引起缺血性損害。血管收縮以減少皮膚及周圍組織的散熱。很多損害發生於復溫時(再灌注損傷)。受累區冷而發硬及發白,無感覺。當溫暖時,轉為斑狀發紅、腫脹、疼痛,在4~6小時內形成水泡.若水泡充滿清亮的血清並且位於遠區的手指,則表明表淺損害;若水泡內充滿血液並且位於近端,則表明深部損害並且有組織壞死。表淺損害癒合後不殘留組織喪失,深部組織冷凍可引起乾性壞疽,在健康組織上蓋有黑色硬殼;灰色水腫,軟性的濕性壞疽發生較少見,組織壞死的深度取決於冷凍的期限和深度。各種程度的凍傷都可產生長期症狀:對寒冷過敏、出汗過多、斷層指甲生長和麻木。
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和潮濕刺激時,就會使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液流量因此減少,造成組織缺血缺氧,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如腳趾。
1.氣候因素
寒冷的氣候,包括空氣的濕度、流速以及天氣驟變等。潮濕和風速都可加速身體的散熱。
2.局部因素
如鞋襪過緊、長時間站立不動及長時間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熱量減少,導致凍傷。
3.全身因素
如疲勞、虛弱、緊張、飢餓、失血及創傷等均可減弱人體對外界溫度變化調節和適應能力,使局部熱量減少導致凍傷。
病理生理
機體對寒冷反應的病理過程分為機能代償和機能衰竭兩方面,主要表現如下:
1、神經系統:體溫在34℃時可出現健忘症,低於32℃時觸覺,痛覺喪失,而後意識喪失,瞳孔擴大或縮小。
2、循環系統:體溫下降後,血液內的水分由血管內移至組織間隙,血液濃縮,粘度增加,20℃時半數以上的外圍
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環及外周圍阻力加大;19℃時冠狀動脈血流量為正常的25%,心輸出量減少,心率減慢,出現傳導阻滯,可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3、呼吸系統:呼吸中樞受抑制,呼吸變淺,變慢,29℃時呼吸比正常次數減少50%,呼吸抑制後進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環衰竭。
4、腎臟由於腎血管痙攣,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體溫27℃時,腎血流量減少一半以上,腎小球濾過率減少33%。如果持續時間過久,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氮質血症及急性腎功能衰竭。
分類
按損傷的性質分類凍傷可分為凍結性損傷與非凍結性損傷兩類。
凍結性與非凍結性的損傷的區別,主要在於受損傷時環境的溫度是否達到組織冰點以下和局部組織有無凍結史而定。在實際遇到的傷員中,以局部凍傷最為常見,臨床上通常所說的凍傷,即指此類損傷。有時輕微的局部凍傷與凍瘡往往不易區別。此外,也有以損傷進行分類的,即分為全身性損傷(包括凍僵與凍亡)和局部性損傷(包括凍傷,凍瘡,戰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損傷多發生於身體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顏面等。其中以足部尤為多見,據統計約占凍傷總數的半數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間我志願軍某部統計的後送凍傷傷員中,下肢凍傷占97.3%,上肢占2.7%,但平時與戰時也略有不同,據某寒區部隊近年凍傷的統計,足占52.8%,手占36.5%,顏面占11.7%(耳鼻)。
凍結性損傷
局部凍傷
[病理生理變化]可分三個階段:
1.生理調節階段:凍傷之初,人體為了調節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動態平衡,主要表現為產熱增加和散熱減少。產熱增加的主要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增加,隨之出現寒戰,使代謝增高。如寒冷繼續增加,肝臟代謝活動也增強。散熱減少的主要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使血流減少,皮膚溫度降低,以減少散熱。如果寒冷持續時間較長,皮膚血管往往出現短暫的擴張,使局部血流增快,皮溫回升,循環暫時得以改善。但人體為了避免熱量散失,血管又隨之收縮。此種血管的收縮與擴張,均為人體抵禦寒冷的保持反應。當然,最後人體為了保持中心體溫,皮膚和肢端血管持續收縮。總之,在受凍之初,各項生理功能均趨亢進,如代謝增加,心跳加快,血管的舒縮交替等。如寒冷持續過久,勢必出現抑制,從而代謝降低,心跳減慢,導致中心體溫降低。此後皮膚及肢端血管出現持續性收縮,皮膚和肢體末端組織就可能發生凍結。
2.組織凍結階段:當組織溫度降至冰點(皮膚凍結溫度為-5°C)以下時,就會開始發生凍結。凍結分為速凍與緩凍。
速凍:如接觸溫度很低的金屬(如寒區置於戶外的武器金屬部分)或液體(如液氮)等,可以立即造成接觸部位的皮膚凍結。如未能及時脫離接觸,凍結組織可以迅速加深,嚴重者可將皮膚凍結在寒冷的固體上,強行脫離,可造成撕脫傷。
緩凍:常見的凍傷發病過程均屬於緩凍時,首先使細胞外液的水份形成晶體(冰核),隨著時間的延長,冰晶體逐漸增大。(速凍時不僅細胞外液凍結,同時細胞內液也凍結,但形成的冰晶體一般較緩凍時為小)。因此,緩凍對組織損傷過程主要與細胞外的滲透壓改變有關。當外界溫度低於組織冰點時,細胞外液中的水分形成冰晶體,電解質濃度(主要是鈉離子)和滲透壓升高,細胞內分向細胞外大量滲出(有人研究,細胞失水達78%時,即可造成細胞的損傷,而在凍傷時,失水程度可達85~90%),使組織脫水,蛋白質變性,酶活性降低,細胞發生皺縮,造成細胞內能量代謝物質的耗竭和丟失,從而使細胞線粒體的呼吸率下降,造成大量中間產物的堆積。這是受凍組織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以往還認為,由於細胞外液冰晶體的不斷增大,對組織細胞產生機械作用,使細胞間橋斷裂或細胞膜破裂,細胞內容物外溢,也是造成細胞死亡的重要原因。由於損傷系在組織凍結時造成,通常稱為原發性的損傷。
3.復溫融化階段:在復溫後,如系表淺的皮膚凍結,局部只呈現一般炎性反應,而無嚴重組織壞死,一般在1~2周后痊癒。如系深部組織發生凍結,不僅電解質紊亂和代謝障礙依然存在,而且出現局部微循環障礙。這是由於復溫後凍區的血流暫時恢復,血管擴張,而凍結階段血管壁已被損傷(內皮細胞對寒冷極為敏感)甚致破裂,故毛細胞管通透性和滲出增加,局部出現水腫和水皰,繼而出現血流減慢和血液瘀滯,血液有形成分堆積,以至血栓形成。此種復溫後的改變稱為凍溶性損傷或繼發性損傷。根據實驗觀察,組織復溫融化後10分鐘,就可出現微循環的閉塞現象。24小時在小動脈、小靜脈內有明顯的血栓,3~4天發展成成彌散性血栓形成,導致組織壞死。故有人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凍傷組織的40%是原發性損傷,60%是由於循環恢復後繼發的損傷,因此復溫的方法對減少組織損傷有重要關係。
全身凍傷
[發病因素]凍僵亦稱全身凍傷,是身體長時間暴露於寒冷環境中引起,致全身新陳代謝機能降低,熱量大量喪失,體溫無法維持,最後意識昏迷,全身凍僵。人體受寒之初,一方面用增強代謝產生熱量,故肌肉收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次數增加;另方面外周血管收縮,減少散熱。如繼續受凍,散熱超過產熱,體溫即開始下降,至32°C以下,寒戰不再發生,代謝逐漸降低,血壓,脈搏、呼吸也開始下降;致30°C以下,進入昏迷狀態全身木僵。若不及時搶救,終將導致死亡。
凍僵常發生於突然降溫或遭遇暴風雪時,尤其是衣著單薄,飢餓,疲勞,迷路,醉酒等意外情況下容易發生,平時少見。但我國國土遼闊,在高山雪地作業的勘探隊員或偵察員,於寒帶地區遇險的飛行員,在海洋中遭受暴風雪的意外襲擊的水兵、漁民等均可能發生凍僵。
[病理生理]機體對寒冷反應的病理過程分為機能代償和機能衰竭兩方面,主要表現如下:
1.神經系統:體溫在34°C時可出現健忘症,低於32°C時觸覺,痛覺喪失,而後意識喪失,瞳孔擴大或縮小。
2.循環系統:體溫下降後,血液內的水分由血管內移至組織間隙,血液濃縮,粘度增加,20°C時半數以上的外圍小血管血流停止,肺循環及外周圍阻力加大;19°C時冠狀動脈血流量為正常的25%,心輸出量減少,心率減慢,出現傳導阻滯,可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
3.呼吸系統:呼吸中樞受抑制,呼吸變淺,變慢,29°C時呼吸比正常次數減少50%,呼吸抑制後進一步加重缺氧,酸中毒及循環衰竭。
4.腎臟由於腎血管痙攣,腎血流量減少,緊小球濾過率下降。體溫27°C時,腎血流量減少一半以上,腎小球濾過率減少1/3。如果持續時間過久,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氮質血症及急性腎功能衰竭。
非凍結性損傷
(一)凍瘡凍瘡是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發生的,非凍結性局部組織損傷。發生凍瘡的氣溫多在冰點以上(0~10°C)。好發部位,多在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廊等處。局部出現紅斑,瀰漫性水腫,並出現大小不等的結節,感覺異常,灼癢,脹痛,有時出現水皰。水皰破潰後形成表淺潰瘍,滲出漿液,並可感染化膿。
治療基本同一、二、度凍傷。每日可用42°C溫水浸泡,每次20分鐘,用毛巾擦乾;室溫保持在15°C以上,並注意局部保暖,亦可用按摩或透熱療法,一般一周可愈。如有破潰感染,局部塗敷凍傷膏。我國民間驗方,如用辣椒桿可花椒煎水浸泡患部,據報導效果較好。
(二)戰壕足戰時長時間站立於潮濕寒冷的戰壕內引起的一種足部損傷。
(三)水浸足或水浸手手和足長時間浸漬於寒冷的水中,所引起的局部損傷。
(四)防空壕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許多年老體弱的人,在防空壕(洞)內蹲坐或蜷屈時間過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局部血液鬱積所發生的足部損傷。
這三種損傷的病理生理變化,有許多共同點。受凍溫度都在組織冰點以上,受傷部位廣泛,除有皮膚損傷和血管變化外,尚有廣泛的炎性反應,特別是肌肉和神經的損傷和變性。臨床表現:在反應前期,由於血管收縮和痙攣,血管的搏動減弱或消失,足部開始潮紅後轉為蒼白,受凍者足部沉重不適,繼之麻木疼痛,尤以足弓部及足底部較著。反應期症狀更明顯,首先是血管的極度擴張,充血和水腫,局部發熱和動脈明顯搏動,間或產生水皰及滲血現象。其次感覺神經紊亂,足部疼痛,活動或不垂位置時加劇。反應後期,足部水腫消退,但對寒冷非常敏感,而且易於出汗,活動時水腫又可出現,且疼痛,影響持久站立,嚴重者有時可遺留足部肌肉萎縮,骨質疏鬆。
臨床表現
凍瘡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部位多在耳廓、手、足等處。表現為局部發紅或發紫、腫脹、發癢或刺痛,有些可起水泡,爾後發生糜爛或結痂。
局部凍傷
局部凍傷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反應前期(前驅期),反應期(炎症期)和反應後期(恢復期)。
1、反應前期系指凍傷後至復溫融化前的一個階段,其主要臨床表現有受凍部位冰涼,蒼白、堅硬、感覺麻木或喪失。由於局部處於凍結狀態,其損傷範圍和程度往往難以判定。
2、反應期包括復溫融化和復溫融化後的階段。凍傷損傷範圍和程度,隨復溫後逐漸明顯。其臨床表現如下:
一度凍傷最輕,亦即常見的“凍瘡”,受損在表皮層,受凍部位皮膚紅腫充血,自覺熱、癢、灼痛,症狀在數日後消失,愈後除有表皮脫落外,不留瘢痕。
二度凍傷傷及真皮淺層,傷後除紅腫外,伴有水泡,泡內可為血性液,深部可出現水腫,劇痛,皮膚感覺遲鈍。
三度凍傷傷及皮膚全層,出現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覺喪失。傷後不易癒合,除遺有瘢痕外,可有長期感覺過敏或疼痛。
四度凍傷傷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頭,可出現壞死,感覺喪失,愈後可有疤痕形成。
3、反應後期系指一、二度凍傷癒合後,和三、四度凍傷壞死組織脫落後,肉芽創面形成的階段。此期可出現:
①漿傷皮膚局部發冷,感覺減退或敏感;
②對冷敏感,寒冷季節皮膚出現蒼白或青紫;
③痛覺敏感,肢體不能持重等。
這些表現系由於交感神經或周圍神經損傷後功能紊亂所引起。
凍僵
傷員皮膚蒼白,冰涼,有時面部和周圍組織有水腫,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強直,肌電圖和心電圖可見細微震顫,瞳孔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血壓降低中測不到,可出現心房和心室纖顫,嚴重時心跳停止。呼吸慢而淺,嚴重者偶而可見一、二次微弱呼吸。
治療
外治方法
【名 稱】朴安堂姜味暖暖凍瘡膏
【成 分】匯聚乾薑、白芨、防風、吳茱萸、黃柏等有效成分
【功能與主治】凍瘡、乾燥、乾裂脫皮、紅腫發紫、灼熱瘙癢、凍裂潰爛
【使用方法】清潔手足後,取適量本品塗於手、足部肌膚,以打圈的方式稍加按摩至吸收即可。
急救與治療
關鍵是迅速恢復病人中心體溫,防止併發症。
迅速而穩妥地將病人移入溫暖環境,脫掉衣服、鞋襪,採取全身保暖措施,蓋以棉被或毛毯,並用熱水袋,水壺加熱(注意用墊子,衣服或毯子隔開,不要直接放在皮膚上以防燙傷)放腋下及腹股溝,有條件用電毯包裹軀開,紅外線和短波透熱等,也可用溫水,將病人浸入40~42°C溫浴盆中,水溫自34~35°C開始,5~10分鐘後提高水溫到42°C,待肛溫升到34°C,有了規則的呼吸入心跳時,停止加溫。
如病人意識存在,可給予溫熱飲料或小量酒,靜脈滴入加溫10%葡萄糖水(可將輸液管加長到5~6米,浸泡在38~40°C水浴中),有助於改善循環。
除體表復溫外,也可採用中心復溫法,尤其是那些嚴重凍僵的傷員。可採用體外循環血液加溫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在一般醫院都能進行,可用加溫到49~54°C的透析液懸掛在3~4尺高度,通過在43°C水浴中保溫的導管,灌入腹腔內,進行腹膜透析,每次約20~30分鐘,可連續透析5~6次。每小時可使肛溫升高2.9~3.6°C,有助於改善心、腎功能。
其它治療,包括糾正心律紊亂和酸中毒,注意併發症(肺炎,心腎功能不全、腦、肺水腫)的防治等。如伴有局部凍傷,應先搶救凍僵後,再按凍傷治療原則處理。
2、二、三度凍傷應儘快脫離低溫環境,保暖,促進肢體復溫,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溫水浸泡,否則會加重凍傷。
3、二度凍傷的水皰可在消毒後刺透,使黃水流出再包紮,傷口已破潰者按感染傷口處理。
4、全身體溫過低的傷員,為促進復溫,可採用全身浸浴法,浴水溫度保持35~42℃。
5、給予凍傷病人熱飲料及止痛治療。
輕度治療方法
1、用溫水(38~42℃)浸泡患處,浸泡後用毛巾或柔軟的乾布進行局部按摩,切忌用火烤和用雪水摩擦。
2、用花椒或辣椒秸煮水浸泡患處或用生薑塗擦局部,也有治療作用。
3、患處若破潰感染,應在局部用65~75%酒精或1%的新潔爾滅消毒,吸出水泡內液體,外塗凍瘡膏、樟腦軟膏等,保暖包紮。必要時套用抗生素及破傷風抗毒素
嚴重治療方法
1、對於全身凍僵者,要迅速復溫。先脫去或剪掉患者的濕冷的衣褲,在被褥中保暖,也可用25~30℃的溫水進行淋浴或浸泡10分鐘左右,使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但應防止燙傷。凍傷的肢體應迅速在溫水中使之溫暖,水的溫度要護理人員的手能忍受(不超過40.5℃),要小心避免燙傷失去知覺的組織。2、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離去接受醫療時,不要解凍。外傷(如行走)可進一步加重解凍組織的損害,若再冷凍肯定會嚴重受損,但被凍的時間越長,對以後組織的損害越大。若受凍部分不立即解凍,則應輕輕地清潔,保持乾燥,用無菌繃帶保護,直至溫暖解凍,這種較為穩定的辦法是可行的。病人可服400mg異丁洛芬,若可能應全身保暖。在醫院內進行總體檢查期間,應迅速將肢體置於大容器內溫暖,水溫保持在38~43℃。回暖後,微波測溫,雷射都卜勒流量測定,血管造影或核磁共振檢查可用於檢查周圍循環,以指導治療,改善預後。
3、預防感染很重要,若壞疽是乾的,感染不大可能。但濕性壞疽,像浸泡足一樣,可能被感染;應該套用抗生素.若免疫接種不是最近進行的,則應給予破傷風類毒素。
4、溫暖後,肢體應保持乾燥,暴露於暖空氣中,儘可能做到無菌。大多數病人有脫水和血液濃縮;應口服或靜脈滴注補液,並恢復電解質到正常水平。可採用的內科療法並不一致,但目標是恢復循環,使細胞損害減至最小。最有效的是低分子右鏇糖酐,異丁洛芬和丁咯地樂(buflomedil)。較強力的動脈內或靜脈內給藥以及化學或外科方法的交感切除現已很少套用,但對晚期灼痛還是有用的。5、營養和精神狀態需要特別關心,手術應儘可能推遲,因為黑色硬殼常可脫落而留下活的組織。“正月凍傷,七月手術”是一句正確的格言。最好的長期治療是漩渦浴及浴後輕輕擦乾並休息。對凍傷後長期持續存在的症狀(如麻木對寒冷過敏)尚無治療辦法。
急救
急救要點
1.將患者移到暖和的地方,並將衣服解開,用毛巾、毛毯讓全身保溫,不可搓揉凍傷部位。
2.患者呼吸停止時,立刻將氣道開放,並進行人工呼吸。若脈搏停止跳動,則要進行心肺復甦術。
3.只有手腳凍傷時,可在患者穩定後,將手腳泡在溫水中(37~40度),也可給予溫熱的飲料,但不可用熱水浸泡或是火來取暖。
4.凍傷部位恢復後,要消毒患部並包紮起來,送醫治療。
急救守則
凍傷的原因是因為身體循環系統的末端如手指、腳趾、耳朵、鼻子等,因長時間暴露在冰冷或惡劣的氣候環境中,或者接觸冰雪,因而產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凍結傷害。凍傷的症狀有:患處刺痛並逐漸或發麻、皮膚感覺僵硬,呈現蒼白或有藍色斑點、患處移動困難或遲鈍。初期,是皮膚或深部凍傷,很難分辨出來,其症狀相差不大。此外,凍傷可能伴隨失溫現象,急救時應先處理後者。若只有凍傷現象,應慢慢地溫暖患處,以防止深層組織繼續遭到破壞。儘快將患者移往溫暖的帳篷或山屋中,輕輕脫下傷處的衣物及任何束縛物,如戒指、手錶等,可用皮膚對皮膚的傳熱方式,溫暖患處,或以溫水將患處浸入其中,凍傷的耳鼻或臉,可用溫毛巾覆蓋,水溫以傷者能接受為宜,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時內患處已恢復血色及感覺,即可停止[加溫]的急救動作。其次,抬高患處以減輕腫痛。以紗布三角巾或軟質衣物包裹或輕蓋患部。除非必要,儘可能注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處,亦不可以輻射熱使患處溫暖。溫暖後的患處不宜再暴露於寒冷中,也不要以[解凍]的腳走路。
預防
1、注意鍛鍊身體,提高皮膚對寒冷的適應力。2、注意保暖,保護好易凍部位,如手足、耳朵等處,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襪、棉鞋等。鞋襪潮濕後,要及時更換。出門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時經常揉搓這些部位,以加強血液循環。
3、在洗手、洗臉時不要用含鹼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膚。洗後,可適當擦一些潤膚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質護膚品,以保護皮膚的潤滑。
4、經常進行抗寒鍛鍊,用冷水洗臉、洗手,以增強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貧血、營養不良等,除積極治療相應疾病外,要增加營養、保證機體足夠的熱量供應,增強抵抗力。
保健貼士:凍傷要用溫水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室內保溫及戶外保暖都比以前做得要好,所以冬季里發生凍瘡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凍瘡在冬季的發病率仍是很高的,在南方一些沒有暖氣的城市中仍很常見。寒冷的天氣里,尤其是進出溫差較大的地方時,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被凍傷,只不過多數時候症狀不很明顯而常被忽視而已。
凍瘡好發於老人、兒童、婦女以及那些末梢血液循環差的人。不愛運動的人有時也會因為微循環不良出現凍瘡。凍瘡的發生是由於血液循環不良,末梢部位(如手指、腳趾、耳廓、鼻尖等)的皮膚不能得到良好的血液供應,就容易出現紅斑、硬結、腫脹、流水、壞死等現象。這些年還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凍瘡,發生在年輕女孩的大腿、臀部等脂肪豐厚的部位。這些人喜歡在冬天穿很薄的褲子,如果長期在戶外工作,久而久之,局部會因為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血管炎症,出現凍瘡。
預防凍瘡首先需要保暖,尤其是注意手足、耳朵等部位的保暖。冬季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手套。加強體育鍛鍊,特別是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也有利於凍瘡的恢復。
出現凍瘡不能夠用熱水浸泡,應該循序漸進升高凍瘡部位的溫度,可以用37—40攝氏度的溫水(與人體溫度相當)浸泡溫暖患處。沒有破潰的可以塗些凍瘡膏,已經破潰的可外塗豬油、蜂蜜(比例3:7)。如果有感染或者嚴重的凍瘡,應該及時到醫院皮膚科或者外科求治。
愛長凍瘡的患者,不妨試試在入秋的時候用紅辣椒或者花椒5—10克,煮水1000毫升,浸泡手足等易長凍瘡部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鐘。或者每日以紅花油按摩手足,也可以起到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從夏季開始,堅持每天將手足浸泡冷水10分鐘乃至半小時,也可大大降低當年冬季的復發率。最後還應注意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個人對寒冷的適應度。
注意事項
1、躲開寒風;
2、勿使用乾燥的輻射熱氣;
3、保持暖溫;
4、保持乾燥;
5、勿喝酒,否則熱氣會散得更快;
6、勿抽菸,抽菸會降低體內的血液環境,使四肢更容易受到傷害;
7、勿穿緊身衣,也不要戴任何戒指、手飾;
8、避免接觸金屬。
外科病症種類
在路上——驢友秘籍
驢友——時尚代名詞,戶外運動——休閒新方式。他們拋棄了現代文明帶來的舒適與慵懶,擁有了與自然共存的能力,充分體會到一種回歸人的本性與初衷、檢驗人的智慧與力量的樂趣……然而每年旅遊中發生的意外屢見不鮮,悲劇突如其來……讓我們共享知識,捍衛生命、享受生活!分享我們的驢友求生經驗!我是驢友,我用知識的雙手,捍衛我們熱愛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