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

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南北朝嶺南地區俚人領袖,高涼郡(今廣東西南部一帶)俚人。“俚”為壯族古稱之一,故冼夫人為壯族人。冼氏世代均為南越族首領。冼夫人生於梁武帝初,及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佐馮寶平息廣東地區漢越衝突,增進民族和解,並招引海南島各族部落歸附梁朝。侯景之亂時,夫人率兵擊破高州刺史李遷仕,並與都督陳霸先聯合,平定廣東叛亂。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為「聖母」。陳朝建立後,夫人即率眾歸附陳朝。後隋文帝出兵南下滅陳,嶺南未附。楊廣命陳後主致書夫人,使其歸隋。夫人始知陳亡,乃派人迎隋師入廣州,廣西各地亦聞風歸附。從此嶺南地區全部歸隋朝。及後文帝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夫人卒於仁壽二年(602年),時年九十一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曾讚譽冼夫人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基本信息

簡介

冼夫人冼夫人

冼夫人(512年—602年),原名冼珍,南北朝時期高涼郡(今廣東高州)俚人,“俚”為壯族古稱之一,故冼夫人是壯族人。冼夫人為南俚人傑出的女領袖和軍事家南梁宋康郡夫人、陳朝石龍太夫人、隋譙國夫人,謚誠敬夫人。

冼氏世代均為俚人首領。冼夫人生於梁武帝初年。嫁與南梁宋康郡公高涼太守馮寶,輔佐馮寶平息了廣東原住民與中原人士的衝突,促進了中原民系和南越民系的和解,並引海南島各族部落歸附梁朝,並開始設立崖州。使海南島劃入中國版圖。

南梁侯景之亂時,冼夫人率兵擊破高州刺史李遷仕,並與都督陳霸先聯合。陳朝初,鎮壓廣州刺史歐陽紇之亂,獲冊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儀仗比照刺史。陳朝建立後,冼夫人即率眾歸附陳朝。冼夫人保境安民,被南越族尊為“聖母”。

隋文帝出兵南下滅陳後,嶺南陳朝守將徐璒並未歸附隋朝。總管韋洸被徐璒所阻。於嶺下停滯不前,無法進入嶺南。源陳主帥楊廣命令陳後主致書夫人,使其歸隋,為了證明是真的,還把冼夫人曾經獻給陳朝皇帝的扶南犀杖及陳後主的兵符拿給她看,冼夫人見到信及物件,始確信陳已滅亡,便派孫子馮魂迎韋洸嶺南,各地才聞風歸附。從此嶺南地區全部歸隋朝管轄。

不久番禺人王仲宣謀反,俚人首領皆回響。將韋洸於嶺南首府南海,並派兵進屯衡山,斷絕中原和嶺南的交通。夫人便派遣孫子馮暄領兵救援韋洸。由於馮暄與叛軍將領陳佛智素來友善,故意停留不解南海之圍。夫人知道之後,派人將馮暄監禁。改派另一名孫子馮盎討伐陳佛智,擊敗陳佛智並將其斬首。再進兵至南海,與鹿願軍會合,共敗王仲宣。是役,夫人親自被甲,率領軍隊,保護隋文帝使節裴矩招撫嶺南各州。使蒼梧郡南越族首領陳坦、岡州馮岑翁、梁化鄧馬頭、藤州李光略、羅州龐靖等皆來參謁裴矩,歸順隨朝。隋文帝大表讚賞,拜馮盎為高州刺史,並赦免馮暄,拜為羅州刺史。追贈馮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封夫人為譙國夫人。將宋康邑再次授予馮仆的遺孀洗氏(冼夫人亡夫馮寶原為南梁宋康郡公,夫人本為南梁宋康郡夫人。隋代修改地方體制,不設宋康郡)。讓譙國夫人開創幕府,可以自由任命長史及下屬官員,給予印章(有實權),可以調動南越諸俚獠各部及嶺南六州兵馬,若遇有機急,可便宜行事。

不久,番州總管趙訥貪污,苛待人民,使南越諸俚獠叛亂。夫人派遣長史張融向朝廷報告,提出安撫之法,並告發趙訥罪狀。隋文帝派戈調查後,找到趙訥的贓款,我以服法。降旨委託夫人招撫叛民。夫人親自帶著詔書,自稱使者,遍歷十餘州,宣述隋文帝之意,勸諭俚獠各部,所至皆降。隨文帝為表嘉獎,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並追贈馮仆為岩州總管、平原郡公。於仁壽二年身故,享年九十一歲。謚誠敬夫人。

冼珍光緒《茂名縣誌》載:“(高涼山)山半有高涼庵,祀冼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曾讚譽冼夫人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生平事跡

冼夫人文字記載

冼夫人出生於陽西程村冼村(隋書∶冼夫人,高涼人也,離城三十里。城指陽江城),她一生與陽西關係密切。公元535年她約20歲時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婚後常和馮寶一起處理政事。

公元550年,高州刺史李遷仕陰謀反叛,冼太夫人洞察其奸變,並突出奇兵大敗李遷仕。冼夫人用計從高涼郡治古城(今陽東縣大八鎮)率眾,佯作獻禮,往州府(今陽江城),出其不意擊敗了李遷仕,率兵到達贛石(江西省某地),與陳霸先會師。

於平叛中,她結識梁都督陳霸先,她認為陳霸先是個能平息世亂的人,大為讚賞。公元51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

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太夫人憑著自己的威望,勸服、團結百越,使社會安定了下來。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將冼太夫人兒子馮仆騙去,欲誘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兒子之安危為念而肯負國家,立即布兵拒境,並與陳朝遣討軍隊全力擊潰叛軍。陳朝嘉其功,冊封她為“石龍郡太夫人”。

公元589年,隋滅陳,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並力勸獨立,以保境安民。隋大軍到了嶺南邊境,因畏懼冼太夫人,逡巡遙望,不敢進犯,於是遣使者示以陳後主遺書和她所贈陳後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確知陳亡後,召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然後才歸順了隋朝。朝廷感其顧全局、識大義,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王仲宣反,“諸州跟叛”,形勢緊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處,聞風歸順”,平息叛亂後,將近七十歲的冼太夫人又騎著駿馬,張著錦傘,帶著騎兵,護衛隋朝派員巡撫諸州,所到之處,各地首領都來拜謁和受爵,從此使嶺南地區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對冼太夫人大為驚異,表其功,冊封為“譙國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馬權和很多賜物,並敕免因平叛中違反軍紀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獄的孫子。每逢年節,冼太夫人都將分別藏放的梁、陳、隋三朝賜物陳列出來訓示子孫,要他們象她一樣忠國愛民。在冼太夫人將近80歲高齡時,還請示朝廷查辦了番州(今廣州)總管趙訥,並親持詔旨巡歷了十幾個州,撫慰因趙訥貪財暴謔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嶺南的安定和國家的和平統一。仁壽初年,冼太夫人辭世,隋朝謚她為“誠敬夫人”。

嶺南冼氏

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恩平陽江一帶山區。冼夫人幼年時叫冼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拚鬥,而且深諸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

先是北燕苗裔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被梁武帝任命為羅州刺史,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也著實欣賞冼百合的才識,於是降尊纖貴地為兒子馮寶向尚系蠻族的冼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郡太守,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歡天喜地答應了這門親事,冼百合於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壽陽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計畫應該是在採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一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使侯景進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計謀,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他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裡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把梁武帝圍在小小的台城。”

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徵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志,偽稱有病,遲遲不肯應命,並派人急召高涼太守馮寶。冼氏夫人考慮,刺史託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卻積極整屯兵馬,顯然有謀叛之意。因而對丈夫說:“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觀其變。”

冼夫人冼夫人青銅雕像

沒有幾天,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虜率兵逕往湖石,以便與侯景呼應。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虜盡率精兵出城,留下李遷仕守著一座空城,自然無所作為,於是與丈夫計議,卑辭厚禮,徒步擔物,明為輪將,暗乃突襲,一舉攻下李遷仕的老巢。

這個計畫具體由冼氏夫人執行,李遷仕遠遠地望見千餘人眾,背扛肩挑而來,果然中計,以為是輪送軍需品的隊伍,絲毫不加防範,立即命人拔柵開城。冼氏夫人率眾湧入,迅即從籮筐背囊中拿出刀劍,像秋風掃落葉般一下子占領高州城,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杜平虜的叛軍。

接下去是新任始興大守、長城侯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權打得粉碎,陳霸先趁機代梁而為陳武帝,這也是南朝政權更替一個特點,總是大將奪權。

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漫天,嶺南地區多賴冼夫人扶輯,安然無事。此時馮寶已歿,陳霸先篤念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遣使拜冼夫人九歲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

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叛陳,天高皇帝遠,陳霸先鞭長莫及,冼夫人就近連絡百越首長;合力攻打歐陽紇而數平叛亂,馮仆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太守。冼夫人也被冊封為“石龍太夫人”,權職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陳霸先即位之初,實力未允,對北朝採取和平邦交。三年後陳文帝嗣位,兵力日強,接連攻下長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漸恢復舊觀,再傳到宣帝,又乘北齊內亂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兒子陳波寶手中,也就是陳後主,終日炕緬酒色,怠於政事,於是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一,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共推石龍大夫人冼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箇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仆已死,孫兒馮魂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洗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冼夫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冼夫人冼夫人塑像

韋洗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隋朝派來的欽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結果進兵不利,被俘下獄。冼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從此南疆一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讚賞,追贈冼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定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給予一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一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以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夫人而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后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於途,嶺南各州風調雨順,家給人足,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勤謹節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慰勉譙國夫人:“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鈉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污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聲四起,紛紛上書朝廷,指斥趙訥的種種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皇帝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一一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僕僕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所以嶺南各地復歸平靜。

譙國夫人以邊睡番族,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她雖然歷事三朝,實因環境使然,她始終忠於她的部族,忠於她的職守,對一個女人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冼夫人隋文帝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於朝,封馮盎高州刺史(當時“高涼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陽江市江城區一帶。隋朝時期的“高州”不等於現在的茂名高州市!),赦免馮暄,並封暄為羅州廉江化州一帶)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幕府,署長吏以下官屬。特準許她調六州兵馬,遇非常事可先斬後奏。冼夫人奏請將宋康郡夫人銜轉授馮仆妻冼氏,從此,冼夫人經常往來於羅州、宋康、高州之間(當時“高涼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陽江市江城區一帶。隋朝時期的“高州”不等於現在的茂名高州市!)。

隋文帝仁壽二年,獨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從層層束縛中掙脫出來,於是開始放蕩,國事日益荒廢。就在此時,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史料記載

冼夫人隋書

《隋書》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五 《列女傳》——譙國夫人

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於本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侵掠傍郡,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梁大同初,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娉以為妻。融本北燕苗裔,初,馮弘之投高麗也,遣融大父業以三百人浮海歸宋,因留於新會。自業及融,三世為守牧,他鄉羈旅,號令不行。至是,夫人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遇侯景反,廣州都督蕭勃徵兵援台。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口,遣召寶。寶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無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詐君共為反耳。”寶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稱有疾,鑄兵聚眾,而後喚君。今者若往,必留質,追君兵眾。此意可見,願且無行,以觀其勢。”數日,遷仕果反,遣主帥杜平虜率兵入灨石。寶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虜,驍將也,領兵入石,即與官兵相拒,未得還。遷仕在州,無能為也。若君自往,必有戰鬥。宜遣使詐之,卑辭厚禮,雲身未敢出,欲遣婦往參。彼聞之喜,必無防慮。於是我將千餘人,步擔雜物,唱言輸賧,得至柵下,賊必可圖。”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於寧都。夫人總兵與長城侯陳霸先會於灨石。還謂寶曰:“陳都督大可畏,極得眾心。我觀此人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及寶卒,嶺表大亂,夫人懷集百越,數州晏然。至陳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歲,遺帥諸首領朝於丹陽,起家拜陽春郡守。後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仆至高安,誘與為亂。仆遣使歸告夫人,夫人曰:“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遂發兵拒境,帥百越酋長迎章昭達。內外逼之,紇徒潰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石龍太守。詔使持節冊夫人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賚繡幰油絡駟馬安車一乘,給鼓吹一部,並麾幢旌節,其鹵簿一如刺史之儀。至德中,仆卒。後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號為聖母,保境安民。高祖遣總管韋洸安撫嶺外,陳將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嶺下,逡巡不敢進。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獻於陳主,至此,晉王廣遣陳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令其歸化,並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夫人見杖,驗知陳亡,集首領數千,盡日慟哭。遣其孫魂帥眾迎洸,入至廣州,嶺南悉定。表魂為儀同三司,冊夫人為宋康郡夫人。

未幾,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領皆應之,圍洸於州城,進兵屯衡嶺。夫人遣孫暄帥師救洸。暄與逆黨陳佛智素相友善,故遲留不進。夫人知之,大怒,遣使執暄,繫於州獄。又遣孫盎出討佛智,戰克,斬之。進兵至南海,與鹿願軍會,共敗仲宣。夫人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衛詔使裴矩巡撫諸州,其蒼梧首領陳坦岡州馮岑翁、梁化鄧馬頭、藤州李光略羅州龐靖等皆來參謁。還令統其部落,嶺表遂定。高祖異之,拜盎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羅州刺史。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仍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降敕書曰:“朕撫育蒼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而王仲宣等輒相聚結,擾亂彼民,所以遣往誅翦,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遂令孫盎斬獲佛智,竟破群賊,甚有大功。今賜夫人物五千段。暄不進愆,誠合罪責,以夫人立此誠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並盛於金篋,並梁、陳賜物各藏於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於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時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有亡叛。夫人遣長史張融上封事,論安撫之宜,並言訥罪狀,不可以招懷遠人。上遣推訥,得其贓賄,竟致於法。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親載詔書,自稱使者,歷十餘州,宣述上意,諭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嘉之,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仆為岩州總管、平原郡公。仁壽初,卒,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史臣曰:夫稱婦人之德,皆以柔順為先,斯乃舉其中庸,未臻其極者也。至於明識遠圖,貞心峻節,志不可奪,唯義所在,考之圖史,亦何世而無哉!蘭陵主質邁寒松,南陽主心逾匪石、洗媼孝女之忠壯,崔、馮二母之誠懇,足使義勇慚其志烈,蘭玉謝其貞芳。襄城華陽之妃,裴倫、元楷之婦,時逢艱阻,事乖好合,甘心同穴,顛沛靡它,志勵冰霜,言逾皎日,雖《詩》詠共姜之自誓,《傳》述伯姬之守死,其將復何以加焉!

軍事才能

冼夫人冼夫人演義

冼夫人(512——602),一作洗(xiǎn)夫人,是中國古代嶺南地區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她一心為國、赤誠愛民的崇高精神,使動亂的南北朝時期的嶺南一隅得以偏安,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文化普遍提高。冼夫人不僅在協助三朝治理嶺南方面業績輝煌,而且她還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一員勇冠三軍的猛將。她在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煊赫的戰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漸上升為有權調動指揮部落六州兵馬,雄據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華民族歷代英雄豪傑中亦少有可比者。

堅持一統反分裂 善事三朝力靖邊

自古英雄出少年,許多人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智慧和心計,並且能用智慧的手段處事,以機敏的反應解難,從而成為少年早達的那一類人。綜觀冼夫人的一生,她的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出超乎常人的天賦。自少年時代起,冼夫人便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並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史稱“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不足二十歲,已成為其南越部族的主幹,以維護國家統一、安定南疆為已任,成為率領千軍萬馬的統帥。南朝時,嶺南漢、俚民族矛盾激烈,爭戰中,時任首領的冼夫人父親及叔父均遇難,她與其兄冼挺率領部眾退守南梁山開闢根據地,終於以武力戰勝高要軍閥孫冏和新州豪霸盧子雄。嶺南地區幾次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的重大戰役,按正史記載有四次軍事行動是冼夫人直接指揮的:第一是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擒殺高州刺史李遷仕,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之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第二是陳太建元年(569)十月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的反叛,粉碎了其分裂國家的陰謀;第三是隋開皇九年(589)二月,打破徐璒的封鎖抗拒,迎隋將韋洸入廣州,為隋的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第四是隋開皇十年(590)十一月,番禺俚帥王仲宣和土著酋長陳佛智反隋,冼夫人“在帥堂村點將台起兵救應廣州”(1999年12月《廣東省志·地名志》),擊殺了陳佛智,並與隋將鹿願會合,聯手擊敗王仲宣,事平,冼夫人又親自護衛詔使裴矩巡視嶺南各地,撫慰亡叛,各州首領紛紛出迎參謁,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這些重大戰役和歷史事件中,冼夫人顯示出一位指揮若定、高瞻遠矚的軍事戰略家氣度。

冼夫人陳霸先

奇謀妙策破征剿 愛民保土竭精忠

冼夫人用兵巧妙,變化多端,能根據不同的戰役,採用不同的謀略決策戰勝敵人。南朝蕭梁初,與孫冏、盧子雄二霸一仗,在保境安民、抗擊漢族豪強的鬥爭中最為關鍵。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內,由於南北兩朝雙方都千方百計企圖擊敗對方,進而統一中國,因此雙方都處於極度緊張的對立狀態。梁朝在北朝的強大軍事壓力下,擴軍備戰,財源枯竭,便加緊對俚人的經濟掠奪和武力鎮壓,激起嶺南俚人的強烈反抗。為了征服俚人,梁武帝蕭衍在公元527年詔令“討平俚洞立高州”,於是派皇侄蕭暎為征南將軍,以高要太守西江督護孫冏為主將,新寧(新興)太守盧子雄為次將,發動了攻擊嶺南俚人的戰役。孫冏邀功心切,驕而寡謀,假借招撫封拜之名,召集各部落首領到高要參加軍事會議,設伏擒殺。冼夫人的父親和叔父先後被害。孫、盧繼而以強大兵力越過雲霧大山,橫掃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帶的俚人村寨,將俚人村寨搶光後放火燒成廢墟。作為俚人首領的冼夫人為了保境安民,毅然率領部眾撤出平原和丘陵地帶,退守雲霧山脈南段其中心根據地的深山叢林之中(即今高州市平雲山、飛龍山、石龍和陽春市雙滘、八甲一帶),利用高山深谷,地形熟悉,開展非對稱戰爭和游擊戰爭,以武力反擊孫、盧兩霸的殺掠。自退守中心區深山以後,冼夫人率領部落壯丁構築防禦工事,與官兵周鏇。她身先士卒,總是衝鋒在前,屢戰屢勝。古人云:“不知民情難為相,不知敵情難為將。”戰爭中,了解敵情,是取勝的必要因素,作為統帥的冼夫人,非常注意這點。所以她認真掌握敵人動態,再巧妙運籌,採用伏兵戰術,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盤曲絕險的半道上,埋伏軍隊,不敲鑼、不擊鼓,出奇不意出現在平原上,出擊敵人的心腹之處,使敵人無城可守,無兵可用。有時還運用多種策略,消耗敵人,即白天跟孫、盧軍隊打麻雀戰、伏擊戰;夜間則採用鳴鼓吹螺騷擾和小股兵力輪番偷襲氣勢旺盛的敵人,使孫、盧軍隊日夜不得安寧,紛紛敗退出山;同時又採用空室清野的策略,使孫、盧軍隊拉伕無人,搶掠無糧,陷入困境,最後不得不敗退。堅持七年艱苦的抗爭,終於戰勝了孫、盧兩霸的征剿,迫使南朝政權停止了內戰。從這場曠日持久的惡戰中,充分體現出冼夫人不僅是一員衝鋒陷陣、武藝絕倫的勇將,而且是一位傑出的軍事謀略家。

構築軍事防禦網 “南國長城”逾千年

為了穩定嶺南,避免腹背受敵,南朝政權被迫作出讓步,對居住於嶺南地區的百越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羈縻政策,在南越首領所在地方設定郡縣,同時任用民族首領當郡縣長官。嶺南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偏安,但冼夫人及其馮冼氏族人“居安思危”,在其轄地範圍內,依託複雜地形,構建了一套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以保境安民。梁大同初,朝廷策封冼挺為南梁州刺史。他的根據地就是現在的平雲山石龍一帶。南梁州名號起源於高涼(梁),因雲霧山脈自北至南,其山如梁,故名“南梁”。南梁州的轄地,在今高州市的大坡、石龍、雲潭、新垌、馬貴;今陽春市的三甲、八甲、雙滘;今電白縣的那霍、黃嶺、羅坑等地。冼夫人所在的地區,也新增設許多州郡。梁大通中(528),從高涼地域內置立高州,同時置電白郡、陳又置務德縣(後改為良德縣),復置茂名縣。當時的高涼郡、電白郡、良德縣和茂名縣,均統屬於高州,州、郡、縣治也同設於高州地域內,彼此相隔緊數十公里。高涼地區的冼氏家族,由於他們都是當時世襲的部落首領,馮冼聯姻之後,馮寶落籍良德冼氏,居住於良德縣城(今良德水庫區),他們的後代也同樣被任命為當地或附近郡縣的長官。為了維護自身部族的利益,冼夫人及其馮冼氏家族成員便在其地域內,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防衛體系。在良德和高州附近一帶的戰略要地上,至今冼夫人的軍事遺蹟歷歷在目,並留有許多以軍事遺蹟命名的地域名稱,如良德的軍營、大田、馬子村、馬子坳,大坡的軍屯、軍營、軍堡,石龍的上營、下營、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等。曹江高涼山是冼夫人長期駐軍屯守的重地之一,在高涼山南側下方,有圓盤嶺、跑馬道、練兵場,這是冼夫人用來排兵布陣的演習場所。它們與周圍的良德、石龍、平雲山、新垌番薯堡、營盤嶺、掛榜嶺、帥堂等軍事重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軍事攻防體系。這是其他部族難以相比的。這也是馮冼氏部族能長期雄踞於其他部族之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冼夫人馮寶公祠
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在高州市東北部山區,不斷發現古代大型的石構城牆遺蹟。其中大坡平雲山的城牆遺址,其位置在平雲古廟的西側不遠處向東綿延至新坰三官頂,全長約50公里。牆體用大小不一的角礫石塊依山勢險要處或山嶺最高處砌築,牆高二米至三米不等,寬度1米至3米,牆外多是陡坡,牆內較平緩。牆體上有規律的設定嘹望孔、烽火台、出入道、哨所。在石龍旺沙、中和村人跡罕至的群山之巔,一座座壘牆類軍事遺址在朦朦雲海籠罩下,猶如直插天際的雲梯。其中有營壘、烽火台、炮台、壘牆以及橫亘數十里的“跑馬道”、“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軍事遺址。在附近山上還出土有銅鼓一面,青銅刀、劍各一把。在飛龍山附近一帶的土地上,也到處分布有冼夫人軍事文化遺蹟,其中有軍堡、軍屯、飛龍、大營盤、跑馬道、三十二火灶、杉芽堡、祭關頂、皇樓山、俚坑等大小不一的軍事遺蹟。飛龍山則居高臨下,成為控制著這一帶軍事要塞的中心。在飛龍山上曾出土有青銅刀一對,銅印一枚,在附近出土有銅鼓一面。這些出土文物,印證了冼夫人在石龍、飛龍山一帶的活動情況。上述這些古遺蹟被人們譽為“南國長城”,其與歷史記載的仍未歸化的俚僚部落狀況相符。《隋書·地理志》記載,俚人“巢居崖處”。貞觀元年,唐太宗曾說:“獠依山險,當拊以恩信。脅之以兵威,豈為人父母意耶?”長慶初,曾被貶為潮州刺史的兵部侍郎韓愈曰:“賊皆洞獠,無城郭,依山險各治生業,急則屯聚畏死。”觀察這些山上保存的城牆建築,可以判斷平雲山和石龍地區發現的類似構築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整體軍事防禦設施。由此可推斷是冼夫人與馮寶結婚之前,為抗擊南朝政權征剿所建。馮冼聯姻後,政地合一,政令暢通,社會穩定,冼夫人乃下山于山下的良德及舊城建城開府,協助馮寶“參決辭訟”處理政務。此時,平雲山、石龍軍事設施仍然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平雲山和石龍,海拔高度約一千米,周圍群山連綿,正是扼守我市東北部出陽春、肇慶通廣州的咽喉,進可攻,退可守;其二,扼守新垌如舊城的東大門,正是一處守城的天然屏障。從地面保存的城牆遺蹟來看,其跨距之長,規模之大,建築之巧妙,形制之獨特,充分體現了冼夫人傑出的軍事才能,非凡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

暗計智挫李遷仕 明眸助陳滅侯景

自古以來,兵家就有“兵不厭詐”之說。更有智者,認為它是軍事謀略的基本特徵,也是“大智大勇”的基礎。有一件事很能顯示冼夫人的大智大勇,就是計取李遷仕。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梁將侯景叛亂,他攻陷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把梁武帝圍困在台城(宮城)內。高州刺史李遷仕認為,這正是割據稱雄的好機會。他假稱有病,拖延發兵救援的時間。為了一舉成功,他想爭取冼夫人的支持,因為冼夫人在俚族人民中威望很大,只有通過她,才能把當地的俚族人煽動起來,參加叛亂。而要取得冼夫人的支持,就必須讓冼夫人的丈夫也參加叛亂。但是主張維護國家統一的冼夫人,打碎了李遷仕的如意美夢。550年,李遷仕派人來到高涼,請馮寶到他那裡去,說是有要事相商,其實,就是想威逼馮寶一同起兵。馮寶見刺史有請,便準備前去,聰明機智的冼夫人,識破了李遷仕的陰謀詭計,立刻加以勸止。她對馮寶說:“刺史無事找你到他那兒,一定是想要你同他一起造反。”馮寶說:“你怎么知道呢?”冼夫人進一步分析說:“刺史奉命援救台城,理當即刻發兵。可是,李遷仕一再拖延時間,遲遲不去援救;一面又在招集人馬,並且叫你前去,他的反跡已經很明顯了。找你去,一定是想把你關起來,作為人質,脅迫我也和他一起造反。”冼夫人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李遷仕的所作所為,斷定李遷仕必然反叛,看穿了李遷仕召馮寶的陰謀詭計,最後作出“你先不要去,看看情況再作決定”的對策。馮寶聽了夫人的話,恍然大悟,就沒有去李遷仕那兒。李遷仕見馮寶沒有上當,也等不及,沒多久就公開造反了。李遷仕謀反以後,首先派遣手下得力的大將杜平虜進住贛石,企圖在那裡截擊梁朝始興太守陳霸先率領的一支援救台城的隊伍。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前去迎敵,兩軍一時相持不下。馮寶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冼夫人。冼夫人覺得這正是進攻高州消滅李遷仕的好機會,她對馮寶說:“杜平虜是李遷仕手下的一員勇將,現在他帶兵出去,進駐贛石,同陳霸先相持,一時回不來。李遷仕一個人在高州,力量單薄,我們可以用計消滅他。如果你帶兵去,必然會發生激烈的戰鬥,倒不如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假裝是贖前次見召未去之罪;同時告訴他,你現在很忙,想讓我代表你前去。他聽說我去,一定很高興,放鬆戒備。我帶領千餘人,挑著東西,內藏武器,一路上說是到高州去請罪,等進了城,便一齊拿出武器,發動攻擊,必定大獲全勝。”在這裡,冼夫人運用了孫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謀略。馮寶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就讓冼夫人去辦這件事。李遷仕聽說冼夫人親自來了,隨從士兵又挑著擔子,以為馮寶是想追隨自己。冼夫人一行進入州城,來到刺史府門口,突然一聲號令,那一千多個士兵,紛紛扔下擔子,抽出兵器,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結果一舉大敗李遷仕。冼夫人打敗了李遷仕以後,馬上領兵前往贛石,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從上述可見,冼夫人在這場維護統一、平息叛亂的鬥爭中冷靜地分析形勢,採取正確的策略決策,克敵制勝,充分顯示了一位才能非凡的軍事家的“智”和“勇”。如果沒有對敵我力量的清晰了解,缺乏克敵制勝的統帥氣魄,作出如此大膽的決策是不能構想的。史稱冼夫人“智勇兼備,至老未嘗敗衂”。她平生從未打過敗仗,這一點確實不假。

戰略超群平內亂 安民安境息爭端

冼夫人高涼

將帥統兵破敵必須具備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推惠施恩,恩威並施才能稱雄天下。冼夫人作為一位才能非凡的軍事謀略家,在她的軍事生涯中差不多每次都表現出推惠施恩、恩威並施的“治勝於戰”的思想,說服俚族首領,平息各類叛亂。嶺南百越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秦漢在嶺南設定郡縣後,那些交通、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逐步實現了封建化,但當時高涼地區的俚人社會,才開始由家長奴隸制向封建制逐步轉化的時期,仍保留有奴隸制和原始部落,各部族還“往往別村,各有長帥,恃在山險,不用王法”,且“越人之俗,好相攻擊”,“每構仇怨”。他們在相互侵擾,掠奪生口和財富,“以富為雄。”冼夫人身為俚人首領,注意靠行仁政來統一安定天下。其兄南梁州刺史冼挺,“恃其富強,侵掠旁郡”,殘害百姓,“嶺表苦之”。冼夫人每每加以勸阻,“使其兄輯和”諸部落。公元558年,陳霸先建立陳朝。廣州刺史肖勃起兵反對陳霸先。這時馮寶已去世,不少有野心的首領,認為時機已到,便紛紛起兵叛亂。一時,嶺南大亂。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那時候,陳朝剛剛立國,沒有餘力顧及嶺南。冼夫人為打擊豪強,安撫百姓,便採取“治勝於戰”的策略,以俚族首領和太守夫人的身份,一方面差人張貼安民告示,要求附近幾個州的州郡長官,不要參與肖勃的叛亂,而要各守其職,確保境內治安;另一方面派人去勸告那些起兵的首領,讓他們停止叛亂,以免生靈塗炭,並許諾免除所有人的罪。同時,嚴明軍紀,不準軍士隨便殺人擄掠,違令者斬首示眾。這正確決策一下,立即產生巨大威力,“諸蠻皆服其信義”,很多首領接受了她的勸告,地方的叛亂迅速平息下來。

冼夫人蘇軾
假若冼夫人不是這樣寬容大度,一定要法辦參與叛亂者,甚至濫殺無辜,很可能激化矛盾,增加平叛的難度,也影響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冼夫人能夠號令一方,萬眾歸附,這正是由於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壓服諸越”之故。隋朝開皇年間,番禺俚帥王仲宣謀反,一些部落、州郡首領回響,在平定王仲宣的叛亂之後,“夫人親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衛詔使裴矩撫諸州”,同樣沒有追究這些州郡首領的反叛之罪,相反還“令統其部落”,故俚僚人均稱她為“錦傘夫人”,遠近鹹相感敬,也就是蘇軾所吟詠的“錦傘平積亂”的史跡。由於冼夫人統率軍隊實行推惠施恩,恩威並施的“治勝於戰”的軍事謀略,於是在俚僚各部落之間,相互解仇息兵,消除了彼此攻戰的宿怨,“自是溪洞之間,樂樵蘇而不罹鋒鏑數十年”,革除了相互攻擊和掠奪的惡習,加強了民族內部的團結。

大義囚孫忠貫日 擊殲逆賊除仲宣

冼夫人廣東省志
作為崛起於亂世的一支軍事政治勢力的領袖,冼夫人對自己的俚人部屬乃至在其勢力範圍內都重視治制。樹立軍威,號令嚴明,執行賞罰是冼夫人破敵制勝的重要手段。三國軍師諸葛亮云:“師出以律,失律則凶”。《曾胡治兵語錄》也指出:“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這是說一支軍隊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嚴密的組織以及嚴明的紀律,否則必然打敗仗。歷來兵家都非常重視從嚴治軍,行賞罰是用兵的主要措施。冼夫人當然也不例外。她是位善於樹立軍威,號令嚴明,信賞必罰的人。她治軍多年,勤政多年,對自己、對部屬都嚴加約束,先正己後正人。對待下屬,冼夫人向來都嚴格要求,倘有違犯軍規,必從嚴治之,即使是對待自己的親屬,也從不姑息。一次,在軍事訓練中,其十四歲侄兒冼耀(冼挺之子)遲到,依軍規照打二十軍棍。冼夫人和馮寶結婚以後,注意“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與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屬,無所舍縱”。冼夫人因此深得部眾尊敬,所以號令三軍,莫有不從。王仲宣謀反時,兵圍廣州,韋洸在拒守中中流矢身亡。冼夫人派她的孫兒馮暄“在帥堂村點將台起兵”(《廣東省志·地名志》)去解廣州之圍。王仲宣派部將陳佛智阻擋馮暄的援兵。馮暄和陳佛智十分要好,所以不積極救援廣州而故意逗留,貽誤了軍機。冼夫人知情後,她大義滅親,立即把馮暄逮捕下獄,改派孫兒馮盎去救援。冼夫人此舉深得軍心。馮盎力戰,斬了陳佛智,進軍南海,大敗王仲宣。此後,為進一步安定南疆,70多歲的冼夫人又親自護衛詔使裴矩巡撫嶺南二十餘州。結果,蒼梧陳坦岡州(今廣州新會一帶)的馮岑翁梁化(今廣東惠陽一帶)的鄧馬頭、藤州(今廣西藤縣)的李光略、羅州(今廣東化州境內)的龐靖以及其他地區的民族首領,“皆來謁見,矩承制署為刺史、縣令,使還統其部落,嶺表遂定”。因此,冼夫人也因軍功而被隋朝冊封為“譙國夫人”,可以設“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此時,冼夫人到達了她事業的頂峰,成為隋朝穩定嶺南局勢的頂樑柱。冼夫人的出現,標誌著高涼冼氏家族的發展已臻極盛,也標誌著整個高涼馮冼氏家族歷史長河的發展,已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後世評價

冼夫人南北南時期地圖

縱觀歷史,南北朝時代正是我國由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經歷過一次二百七十多年的長期大分裂,大混戰,然後再復統一的時代,也是歷史上第二次大融合大形成的時代。冼夫人就是生活在這箇中國國家趨於統一,國內各民族趨於大融合的時代。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造就了一代雄傑冼夫人。她在政治上,順應歷史潮流,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促進俚人社會發展,卓越的功勳成就了她千古不朽的英名。政治上的成就離不開軍事上的支持。冼夫人之所以能夠確立其在嶺南的領導地位,為嶺南的穩定和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這是跟她的軍事作為分不開的。冼夫人不僅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之勇,更有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之智。她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運籌帷幄之中卻似皰丁解牛一樣避實就虛,迎刃而解。無怪乎她每次臨戰,對方無不聞風喪膽。正是由於她將古代兵法活用於戰爭實踐之中,在戰孫冏、斬李遷仕、平侯景、滅歐陽紇、破徐璒、敗王仲宣等戰役中,都以其卓越的遠見,智勇雙全的膽識,非凡的謀略,果毅的決策,高超的指揮藝術,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她還頗受縱橫家思想影響,善於分析複雜形勢,權衡利弊,作出深謀遠慮的決策,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冼夫人的思想體系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她弘揚儒學,推崇仁政。她“每勸親族為善”,“信義結於本鄉”,“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提出了以“善”為旨歸的“仁愛”施政主張,在俚族社會裡推行漢民之禮,即儒家之禮,亦即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封建禮教。由此可見,在冼夫人思想中,法、兵以及縱橫諸家成分乃是她據以平治現實社會的手段,而儒家之道才是她終極的社會政治理想。因此,她的武功與文治相互輝映,使其成為中國巾幗英雄中的第一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客觀情勢使譙國夫人脫穎而出,而譙國夫人也在動盪的社會中作出許多男子漢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江澤民同志視察高州冼太廟時,盛讚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文化遺址

冼夫人冼夫人祖居外景(高州長坡雷垌雷垌)

冼夫人在民間享有崇高地位,而與冼夫人相關的文物遺蹟,也得到人們自覺的保護。至今,歷代為奉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廟遍及茂名雷州半島海南島乃至東南亞國家,僅高州境內就有冼太廟200多座。在電白高州等多個縣(市)還有冼夫人墓及冼夫人駐軍、練兵的遺蹟。這些文物遺蹟精神內涵豐富,文化含量高,影響力廣泛,是粵西地區乃至全廣東省文化經濟建設的寶貴資源。

隋譙國夫人冼氏墓、娘娘廟

電白縣電城鎮北7.5公里處有個山兜丁村。村南有座娘娘廟,為當地冼氏的宗祠,為紀念先人冼夫人所建。據說該廟始建於隋代,至今廟內仍保存著一隻隋代“虎頭紋”香爐。有專家介紹,現在該廟牆體基部仍保留隋時的建築特徵。在每年冼夫人誕辰和忌辰期間,當地善男信女都匯聚該廟,舉行“冼太夫人回娘家”紀念活動。

在娘娘廟後約50米處有座古墓,稱冼夫人墓。該墓位於一片寬闊平地上,墓地呈長方形,周圍有土牆遺蹟,邊長92米,總面積約850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文物遺存之豐富,都十分罕見。墓區保存有一塊清代嘉慶年間建立的墓碑,上有“隋譙國夫人冼氏墓”等字樣。此前,該墓區曾出土石鼎、石爐、陶石狗、石獅、倒蓮形方座石柱基礎,以及一些陶瓷器物和磚瓦堆積,經鑑定為隋代遺物。墓區內還有一塊隋代的“龜趺石”殘件,在嶺南地區十分罕見,據稱是墓城目前發現的最珍貴的文物。2002年7月,廣東省政府將隋譙國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廟)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底,電白縣投資300多萬元,修通了一條從電城鎮直達冼夫人墓城的“冼太大道”,並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冼夫人故里門闕。據介紹,墓城的重建、修葺工程設計工作也已完成。

高州城冼太廟

冼夫人冼太故里紀念館(高州長坡雷垌)
位於高州城區人民路。據記載,該廟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明、清兩代曾先後重修。整座廟宇建築面積達80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檐,運用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進行裝飾,顯得精緻而華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貌。主體建築分前殿、中殿、正殿三進。正殿為穿斗式梁架結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廟的頂脊有灰塑雙龍戲珠等飾物。廟內《冼夫人記》碑、《恭謁冼夫人廟書》碑等碑刻保存完好。

廟中有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晚清駐美國古巴秘魯三國大使陳蘭彬和工部左侍郎楊頤等人為該廟撰寫的楹聯等,以及多幅明清珍貴石碑記等。它們與一批當代書畫家墨寶,多幅精緻木刻、石刻,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和文化含量的冼廟景觀。

專家認為,高州冼太廟是冼廟系列建築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研究價值。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視察了高州冼太廟,指示要把高州冼太廟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7月,高州冼太廟被省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高州市正在以該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州市政府目前已經花費約1500萬元,將冼夫人廟周圍的建築進行了一期拆遷。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及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高州市有關部門目前已擬出初步改建方案,在保存冼太廟原有風貌、不損害其原有建築結構的前提下,進一步開闊其周邊視野,將冼太廟與東側的潘仙祠、附近的潘州公園及廣場連成一個整體,建設成一個“冼太公園”。

舊城冼太廟

冼夫人高州市平雲山冼太廟外景

位於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據高州市冼夫人研究會會長蘇漢材及原高州市博物館館長張均紹等專家介紹,舊城廟為隋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冼夫人逝世時,其孫馮盎為紀念冼夫人而建。該廟於此後經多次維修重建,現較完整保存著明代的建築。這座冼廟坐北向南,共分3進,約深36.35米,整個廟宇呈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廟頂正脊飾有生動的雙龍戲珠等灰塑藝術品。正殿供奉冼夫人塑像,東殿供奉冼夫人的丈夫馮寶塑像,西殿供奉有冼夫人的3位將軍塑像,都保存完好,形態逼真。廟裡完好地保存有重修廟宇字碑一件。因該廟具有特殊地位,清代同治皇帝御賜的“慈佑”封號匾額一直被奉置在這裡。在大殿內,記者還看到一面十分古老的獨木“俚人鼓”,鼓身為一截樟樹原木掏空後製成,鼓面直徑約80厘米,相當罕見。張均紹表示,該鼓的鼓身至少為明代以前原物,甚至不排除是隋唐時代的原件。

在冼廟的右側,還有一座建於明代的馮寶公祠,為當地馮氏族人為紀念冼夫人的丈夫、陳朝高涼太守馮寶而建。目前,當地政府對冼夫人及馮寶公祠等文物古建築進行了整體的保護,在兩建築附近開闢了廣場並修建了仿古水榭園景。

高州舊城遺址

冼夫人高州冼太廟正殿外景
也稱電白舊城,位於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屬南朝至明代的古城址。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27—534年)置電白郡電白縣,郡、縣治所均設於此。唐、宋、元各代,高州治所也均設於此。明朝以後,高州府和電白縣先後遷治,舊城遂降為堡。張均紹介紹,原城牆為內外兩重,形似四方。外城牆兩邊分別為286米、261米,中間為城壕。記者看到,舊城至今保留著唐代格局,“城”內可以看到一段長約200米的唐代城牆。據蘇漢材、張均紹等介紹,高州舊城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從南朝到明清時代的都有。除了地面上保存著始建於隋朝的冼太廟、明代馮寶公祠等古建築和兩口古井外,還出土了包括唐代的武器架石插座、瑞獸門砧、隋朝牆磚、瓦當,以及陶瓷製品等,造型古雅、精美獨特。當地還出土了多達數千斤的碳化米——“陳倉米”,傳說是冼夫人時代留下的。伴隨各類文物出土的還有大量的城牆磚。這些城磚體形較大,磚身往往刻有文字,如“高州”、“長見太平年”等地名、吉祥語或工匠姓名。張均紹認為,高州舊城是嶺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舊城和其間出土的眾多文物,為研究廣東南部地區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價值。此前,高州舊城遺址已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高州市財政投入300萬元,分別復原內城和外城的兩段城牆,長達數百米,並在城外仿建了一座明代風格的城門,這些城牆不僅修舊如舊,而且內城部分更多直接用舊城磚建成。登上城牆,依稀可以感受千年古城風貌。目前,舊城內的唐代城牆遺址、冼太廟、馮公祠等也都受到了嚴密的保護,進一步開發工程也正在進行當中。

姓氏考證

冼夫人《左傳》

百家之姓,皆有淵源。而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之冼姓,不在百家之列,究竟從何而來,至今未有學者能給出有說服力的見解。清代冼寶乾《嶺南洗氏宗譜》載冼氏源出沈氏,是真定人沈汭為避秦法改姓而來。這種說法令人懷疑:既然要掩人耳目,就應該用一個已有的常用之姓,為何要用一個從來沒有的新姓?這個改姓之說,顯然是偽托。譜諜之虛構性,早已為學術界所公認,不足為據。王興瑞則認為冼姓是廣東土著,但只是引用了清代張澎《姓氏尋源》中的一句話,“南海番禺多洗氏,蓋高涼蠻酋姓也”;冼玉清也說冼氏是“越族舊姓”、“廣東土著”,但也沒給出有力的證據。

一、源出洗方

姓氏之源,不外有三:祖宗所居之邦國或郡邑;族群的圖騰或始祖的名號;所從事的工作或職官。翻尋史料,商朝有洗方,當是洗氏之根。洗方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如“方其來於洗?不其來?貞方允其來於洗?貞乎往正。” “貞戉受洗方?”“貞弗其□洗方?”“洗”又作“姺”、“侁”或“先”。《左傳·昭公元年》:“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杜預註:“姺、邳,古國名,二國商諸侯。” 商代的強敵是姺、邳。《竹書紀年》載:“(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囂,邳人、姺人叛。(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姺人入於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姺人來賓。”洗方的位置在今西、東、北一帶,迫近商都亳,盤庚時遷都於,主要的原因是為了遠離姺人的侵擾。商王武丁時對姺人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終於使其臣服,姺國的首領接受商朝的封號,稱先侯。如“壬戌卜,爭貞,三命曼田於先侯。”

洗方之裔,以國為氏,是故有洗姓。“洗”又被寫成“姺”、“先”、“侁”、“ ”,是因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文字的書寫比較隨意,或減一筆,或添一旁,因而一字往往有多種,甚至是十幾種寫法。不同的造字者採用的方法不同即選用義符、聲符的不同和結構位置的不同會致使漢字有多種異體,許慎撰寫《說文解字》時將其稱作“重文”。作姓的“洗”字本作“先”,為了表示從母族而來從“女”旁便成“姺”,為了表示已隨父氏從“亻”旁便成了“侁”,為了表示本為邑名而從“阝”旁變成“”,為了表示近水而加“氵”旁便成了“洗”。鄧爾雅對此有精闢的論述:“從邑者當是國名,從水者當是水名,從人從女者當是姓氏。又試取他姓證之,如沈亦作邥;亦作為,作溈,作;倪亦作兒,作郳,任淣,作婗;費亦作,作;喬亦作橋,作。敝姓鄧(鄧)亦作登,作,作,作豆。”可見“洗”、“姺”、“先”、“侁”、“”本同一字,洗氏來源於姺氏,這是無疑的了。姺從“女”,與姜、姬、嬴等姓一樣,都是華夏族最古老的姓氏。

冼夫人《山海經》
關於姺姓的含義,有兩種觀點。董家遒轉引《淮南子》“介潭生先龍,先龍生元黿,而後靈龜、庶龜凡介者以次生焉”一句,認為“姺從龍,古時龍名曰先龍”,因而得出姺姓源於龍圖騰的結論。查《淮南子》原句為:“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鱗薄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於庶龜。”可見古代的龍有飛龍、應龍、蛟龍、先龍幾種,而說古龍名先龍,純屬是斷章取義。《山海經·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先龍氏是龍族炎帝之後,在商代有龍方,地處今陝西榆林一帶,與姺方並非一國。姺氏出自龍圖騰之說,不足信也。民族史專家何光岳則認為商代的洗方是古代有莘氏,即辛人的一支。這種觀點。並非是何先生所獨有。清代學者雷學淇認為:“字本作姺,通作、洗,轉作辛、莘。”鄧爾雅亦論證了洗氏源出有莘。三人的論據也是一樣的:先、姺、侁、辛、莘等字在古代都同音;更加重要的是,商代開國元勛伊尹為有莘氏媵臣一事,《呂氏春秋·本味篇》作“有侁”,可見“莘”、“侁”是通用的。以秦之強,以呂不韋的權勢,集天下三千名士所著之《呂氏春秋》,書成之日“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其精確度可想而知。洗方為古辛人的一支,在目前為止應是最為合理的一種觀點。

二、南遷高涼

冼夫人秦始皇
商代的中原地區,已有洗人之國,足以證明洗人為嶺南土著之說是站得住腳的。廣東地區的冼人,不是從中原南遷而來。秦始皇時用兵50萬伐嶺南,平定後命士卒留居,隨後又以50萬人謫戍該地,與越人雜處。洗人當是應是當地土著俚人,唐代劉恂《嶺南錄異》載:

秦末,五嶺喪亂,洗氏點集軍丁,固護鄉里,蠻夷酋長不敢侵軼。及趙佗稱王,遍霸嶺表,冼氏乃齎軍裝物用二百擔入覲,趙佗大慰悅,與之言時政及論兵法,智辯縱橫,佗竟不能折,扙委其治高梁。恩威振物,鄰郡賴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

從這則材料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洗氏固護鄉里,維護俚人,不與其他蠻人聯合,相反佐趙佗在嶺南立住腳跟,使蠻人不敢侵犯。雷垌村馬鞍坳上的石刻文字“六卜越雷王反走”,可以和這則材料互證。趙佗與洗氏聯合起來,與高涼的雷人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爭,終於使雷王敗退海南。冼夫人時,“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這一部分雷人當是秦代隨雷王敗逃的雷人之後。而大部分的雷人,仍居高涼,接受趙佗的統治,而趙佗委派洗氏治高涼,洗氏便成為該地區的各族首領,在雷垌定居,並以之為統治中心。到冼夫人時,已像《隋書·譙國夫人傳》所說的“世為南越首領”了。洗氏征服雷人後,和他們雜居相處、通婚,逐漸俚俗化。鄧爾雅說:“洗夫人為隋時人,中經兩漢六朝,去趙佗時已甚久遠。則以累業世居而成土著,未足異也。”華夏之支流,遷居於僻遠之地,風俗異化成蠻族的,歷代有之。就如高涼馮氏,本為南下的漢人,但在唐時亦被稱作蠻酋,《資治通鑑·唐紀十八· 唐高宗鹹亨三年》記載:“許敬宗…….又以女嫁蠻酋馮盎之子,多納其貨。”所以說,《姓氏尋源》中的“南海番禺多洗氏,蓋高涼蠻酋姓也”句屬實,充分證明洗氏就是在高涼土生土長的。

三、 “洗”改為“冼”

冼夫人《資治通鑑》
現在的冼氏族人,其姓氏都用兩點從先的“冼”字,音樂家冼星海也是如此。但洗方之“洗”字,在甲骨文中用三點, 可見“洗”作為一種姓氏,原本就是從水旁,這是不容置疑的。許多人認為,“冼”讀“xiǎn”,而“洗”讀作“xǐ”,所以“洗”不可能作為姓氏。其實官名中有“洗馬”,律名中有“姑洗”,可見“洗”念“xiǎn”是很普遍的。“洗”字《說文》釋作“灑足也”,《唐韻》《廣韻》都注音為“蘇典切”,可見至少在宋代之前,“洗”一直只有“xiǎn”音而沒有“xǐ”音。冼玉清認為,冼氏作“冼”,“因方音得姓”,其特殊讀音就是讀“銑”,上聲,其特殊意義只作姓氏用,除此並無其它用處,“非江北人士所熟知,故凡外省人著書,其冼姓人物必改姓洗。”這種說法明顯有漏洞。“冼”無疑是漢字,如果說是漢人用漢字記方音的,用常用的、已有的“洗”、“選”、“銑”等字便可以了,為什麼要用一個人家都不熟知的生僻之字呢?歷代記譙國夫人的姓,無論是正史和方誌,如《隋書》《北史》《資治通鑑》《太平廣記》《蘇東坡全集》《廣東新語》《廣東通志》《高州府志》《茂名縣誌》等,皆作三點旁之“洗”字。

中國古代較早的辭書,都是有“洗”而無“冼”,春秋《爾雅》東漢《說文解字》《唐韻》、北宋《廣韻》,都是如此。直到北宋仁宗時丁度等人所編的《集韻》才收有“冼”字。但《集韻》于姓氏仍用“洗”,而“冼”的註解是“克冼,寒貌”,別無他義,讀shēng而不讀xiǎn。可見,該字典中的“冼”字不是姓氏,與今天作姓的“冼”字是兩碼事。字典中有“銑”字,下引晉語“銑者,寒甚矣”,注,“銑,灑也,灑灑寒貌。”可見“冼”“銑”同義,“冼”當是“銑”的異寫。“冼”從冰,從字形上比從金之“銑”更符合寒意,大概是曾有人據六書之義將“銑”寫為“冼”,而被收錄。鄧爾雅說:“是古無兩點從先之字,本是銑之訛變可知。”古人絕不會以寒貌之義為姓,如果說是以官職事業為姓的,周代司冰之官稱“凌人”,因而有凌氏,而不聞有冼氏。《集韻》之後,司馬光著《資治通鑑》,仍用“洗”為姓,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冼夫人趙匡胤
兩點從先之字,形義不符,斷斷非姓。但為什麼今人都寫作“冼”?李國材認為,“大概他們的族人要把他們的姓與其它用字有所區別,就把氵旁改為冫旁。”這種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黃”、“馬”、“錢”等字,使用更加頻繁,也不見他們改姓。為了與其它之字相別而改姓的,史書中還沒有這樣的例子。祖宗之姓,豈可輕而改之?洗姓改為冼姓,當是遇到了不得不改的事情。而他們遇到的是什麼事呢?有些學者認為,冼氏是因避馮家聖曆元年慘遭滅門之災的牽連而改,這也明顯是不合常理的。據考,馮均衡只是被“裂冠毀冕”、“籍沒其家”,沒有馮氏滅門之事,更不會牽連到洗氏。如果真有其事,連姓洗的姓都改了,馮氏則更應全都改姓啊,況且將姓氏減少一筆,就可以避難了嗎?私下認為,吾祖之改姓,是為了避國諱。避諱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而以兩宋最為嚴密。如對於嫌名,即和帝王或尊長名字音同或音近的字,先秦時不避,兩漢時可避可不避,而三國後就諱及兼名,宋代則頒布《文書令》,規定應避嫌名。像趙匡胤,除“匡胤”二字必須嚴避外,還連帶諱及“眶”、“恇”、“筐”、“劻”等字和“靷”、“引”等字,因這些字分別和“匡胤”音同或音近。南宋高宗趙構的嫌名竟有五十多個。洗氏族人的改姓當是南宋德祜年間,恭帝名“”,音xiǎn,“洗”與之同音,故洗人之姓在嫌名之列。犯國諱才真的是殺身滅門之罪,因而洗人必須改姓。而缺筆,是常用的避諱方法,如唐人為避太宗之名諱,“世”寫成“”,“民”寫成“”,洗人也用這種辦法,將“洗”減少一筆變成“冼”。雖然南宋不久就滅亡了,但兩點從先之姓,一直為後人所沿用。

相關電視劇

冼夫人冼夫人

武漢電視台攝製的七集電視連續劇《冼夫人》,1990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放,近年,廣東珠江電視台等重播,《冼夫人》作為建國40周年獻禮劇目,在1990年獲全國民族題材電視劇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該劇編導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集女人、母親政治家以及軍事家於一身的人物形象。不但揭示了歷史的底蘊,而且也符合今天的廣大民眾的心愿。作為女人,劇中著意表現了冼夫人對馮寶情深,她憑著真摯的感情,溫暖和征服了馮寶的心,並解除了他入贅冼家的顧慮,使他倆的愛情歷久彌堅。不但如此,這種持久和專一的感情也使她抵禦住垌主王宣在感情上的進攻,並保證了她的漢俚團結路線的執行。

作為母親,冼夫人表現出慈母之心和博大的胸懷,當高涼剌史李紇綁架她的兒子馮仆,並以殺害她的獨子相要挾之際,她一方面愛子心切而心急如焚,另一方面又能深明大義,以民族國家為重,智取高州城,粉碎了反叛者的陰謀。

作為政治家,劇中如果說冼夫人當機立斷地釋放奴隸,表現了她歷史的進步以及果敢的性格;那么,堅定不移地堅持俚漢聯姻則表現了她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因為這種聯姻不但是俚漢團結的象徵,而且又是實現這一政治理想的紐帶。同時是她的感情需要和發自內心的願望。為了維護民族團結,俚漢和睦相處,她一方面受到自己家族中反對力量的壓力,一方面又受到政治野心家們的攻擊,而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又與以李紇(李遷仕、歐陽紇)為代表的大漢族主義相呼應,從而將冼夫人置於極為複雜和險惡的環境中。然而,冼夫人並沒有因此而畏懼退卻,在與各種敵對力量的較量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應有的勇敢、智謀和才華,因此,每一個回合,冼夫人都穩操勝券,使人動容。

《冼夫人》編導以及演員不辭辛苦,不惜耗費精力,以滿腔熱情來塑造了冼夫人這一歷史人物,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電視劇並不等於歷史,藝術作品上的真實不等於歷史的真實。電視劇中對這位冼夫人進行了精心的塑造,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對其中的情節也大膽地進行虛構與誇張。編導有意展示了少數民族的習俗風情,劇中的俚族人的獨特的戀愛方式、婚儀和葬儀,優美動人的歌舞,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海南風光……,這樣,不但起了烘托氣氛和刻劃人物的作用,使其本身更具獨特的審美價值,而且在觀眾面前展現一幅由各種民族文化所共同構成的絢麗多姿的華夏文化的畫卷。

然而,冼夫人本是高涼冼氏之女,在今廣東省高州市境內的高涼嶺周圍活動,至今高州尚存大量她當年活動的遺蹟。別具嶺南特色的風光、高州的風土人情、冼夫人的歷史遺蹟等,未能在電視劇中展現,讓人遺憾。而劇中風景基本上是海南風光,更容易使觀眾對地域位置產生錯覺。例如:劇中出現油棕樹西瓜鳳梨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因為當時尚未引進種植;馮融死於馮寶和冼夫人的婚儀之中,馮寶後來被人殺死,這些情節都是生安白造的,均與原來歷史不符。這些有悖於歷史的情節,很值得商榷。當然,作為七集電視劇在細節方面有失誤是難免的,編導駕馭如此重大的歷史題材很不容易,所以,《冼夫人》電視連續劇仍不失為一部成功之作。

中國古代的12位巾幗英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

魏晉南北朝軍事人物

魏晉南北朝時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有多少風流才子,有多少沙場豪傑,有多少傑出人才?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一時間人才輩出,風起雲湧,多少人物,多少面孔。你知道他們的生平事跡嗎?你知道和他們有關的趣聞軼事嗎?你想了解他們的人生嗎?下面的詞條將帶你走入魏晉南北朝,去看一看那些曾經的軍事豪傑,一起去體會他們的人生,從中得到自己的領悟吧!
拓跋宏
曹景宗
周文育
冼夫人
張賓
姚萇
呂光
王鎮惡
慕容隆
桓溫
韋孝寬
周顗
斛律光
斛律金
慕容廆
劉淵
陳慶之
慕容皝
慕容翰
柳元景
郗超
昌義之
謝玄
拓跋英
宇文泰
慕容農
沮渠蒙遜
韋叡
檀道濟
蔡佑
馬隆
葛榮
杜洛周
侯安都
劉牢之
沈慶之
爾朱榮
慕容白曜
祖逖
王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