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簡介
“皰丁解牛”是《莊子》中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莊子借牛喻意養生,寫來形聲俱活。
詞語由來
有一個廚夫替梁惠王宰牛。他舉手投足之間,劈劈啪啪地直響,進刀剖解,牛的骨肉就嘩啦一聲分離了,牛的分裂聲和刀的割切聲莫不合乎音樂的節拍,廚夫的一舉一動也莫不合乎于樂章的舞步和經首樂章的韻律。梁惠王看了不禁讚嘆著:“啊!好極了!技術怎能精巧到這般的地步?”廚夫放下屠刀回答說:“我所受好的是道,已經超乎技術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滿眼只見渾滄一牛。三年以後,就未嘗看見整條牛了,所見乃是牛骸筋骨的分解處。到了現在,我只用心神來體會而不用眼睛去觀看,耳目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運用心神,順著牛身上自然的紋理,劈開筋骨的間隙,導向骨節的空竅,按著牛的自然紋理組織去用刀,連筋骨盤結的地方都沒有一點兒妨礙,何況那顯的大骨頭呢?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砍骨頭。現在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殺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口還像是新年靡的一樣鋒利。因為牛骨節是有間隙的,而刀刃是沒有厚度的,以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間隙的骨節,當然是遊刃恢恢,寬大有餘了,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是像新磨的一樣。雖然這樣,可是每遇到筋骨交錯盤結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小心謹慎,眼神專注,手腳緩慢,刀子微微一動,牛就嘩啦一下子解體了,如同泥土潰散落地一般,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呢!這時我提刀站立,張望四方,心滿意足,把刀子揩乾淨收藏起來。”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廚夫這一番話,得著養生的道理了。”(《養生主》)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番話,想到“養生”的道理上面去了。事實上皰丁的話,不僅意示著自處之道,也說出了處世之道。這生動的故事隱含著兩個重點:
皰丁解牛介紹
一、皰丁能順著自然的紋理去解剖筋骨盤結的牛,指出世事、世物的複雜,只要能順乎事物的自然組織去做,乃可迎刃而解。這說明了處世之道:勿強行,妄為。二、皰丁解牛,雖然“遊刃有餘”,但是每次解牛的時候,他總是小心謹慎。解完牛,雖然“躊躇滿志”,但不露鋒芒,隨即把刀揩乾淨收藏起來。這心裡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便是自處之道。“皰丁解牛”的故事見於《養生主》,而它的旨意卻在《人間世》上更具體、更細微地發揮出來。後者的前一半文章,先敘述人世間的混濁難處,而後說出涉世的態度。後半部則多抒發自處之道,和“皰丁解牛”旨意相通。《人間世》首先說盡了世的艱難。其所以艱難,乃因世間的混濁,而混濁當然是由統治階層所造成的。由是,莊子假借孔子和顏回師生兩人的對話,揭露了當時統治者的黑暗面,如:統治者的一意孤行(“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視民如草芥(“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焦”)和只要賢能的臣子有愛民的表現,就會招忌而卒遭陷害(“修其身以下傴人之民故人君,因其修以擠之”)。若要和這樣頑強暴虍的統治者相處,或進一步想去諫說他,便很困難了。“他一定會乘人君之勢,抓著你說話的漏洞,辯倒你。這時,你會自失其守,眼目眩惑,面色和緩,口裡只顧得營營自救,於是容貌遷就,內心無主,也就順他的主張了。這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這就叫做幫凶了。”(《人間世》)那么,面對這樣的情形,有什麼法子呢?
莊子假託顏回前後提出了三種對應的態度:
一、“端虛勉一”——外貌端肅而內心謙虛,勉力行事而意志專一;
二、“內直外曲”——心裡耿直而外表恭敬;
三、“成而上比”——諫諍時引用古人的成語。可是,莊子又借孔子的嘴,肯定統治者是積重難返,不可感化的!孔子又提出要“心齋”。“心齋”之道,乃要人做到“虛”——不要對外界的東西耿耿於懷,要能泰然處之。達到這種心境以後,才可進一步談處世之道的要訣: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絕跡易,無行地難。莊子認為,在世網之中,要赴之以“游”的心懷,不被名位所動。而且,和這樣乖謬的統治者相處,態度應該是:“能夠接納你的意見就說,不能接納你的意見就不說。”不必逞一時之氣,強使其接納。他又認為,應世之難,莫過於君。而人間上是無往而無君的,不管是直接或間接,總要和統治者接觸,發生關係,這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事。因而莊子反覆地說明涉世相處的艱難,並指出對應之策。在兇殘的權勢結構下,他提出“無用之用”,對統治階級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並提醒人們:自處之道,首在謹慎行事。庖丁解牛雖然近於神乎其技,可是他每次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就特別小心謹慎。在《人間世》內,莊子也一再提醒人不要像“志大才疏”的螳螂一樣,自恃本事大,“怒其臂以當車轍”,結果遭殃的還是自己。才智之士,處於亂世務須小心地,不要誇耀自己的才能,才能外露時會招忌於人,這是啟爭之端。因而,莊子看來,在這“福輕乎羽,禍重乎地”的年頭,才智人士應知藏鋒,藏鋒的妙策,莫過於以“無用”而藏身。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肩之所倚②,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響然⑤,奏刀騞然⑥,奠不中音⑦,合於《桑林》之舞⑧,乃中《經首》之會⑨。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⑩?”庖丁釋刀曰(11):“臣之所好者(12),道也進乎技矣(14)。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15);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16)。方今之時(17),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8),官知止而神欲行(19)。依乎天理(20),批大郄(21),導大窾(22),因其固然(23),技經肯綮之未嘗(24),而況大軱乎(25)?良庖歲更刀(26),割也;族庖月更刀(27),折也(2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被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29)。彼節者有間(30),而刀刃者無厚(3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3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33),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4),視為止(35),行為遲(36),動刀甚微。謋然已解(37),如土委地(38)。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39)。善刀而藏之(40)。”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41)。”——《莊子》
【注釋】
①庖(páo)——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分解牛的肢體。
②倚——靠。
③履——踩,踏,
④踦(yǐ)——頂住。
⑤砉(huò)然響然——指解牛時關節皮肉離解的聲音。
⑥奏刀——進刀。騞(huò)然——形容進刀解牛的聲音。
⑦莫不中(zhòng)音——沒有不合音樂節拍的。中音,合於音樂節拍。
⑧合於《桑林》之舞——(那姿態)好象商湯時代的《桑林》舞。《桑林》,相傳是商湯時的樂曲名。《桑林》之舞,就是用《桑林》樂曲伴奏的舞蹈。
⑨乃中(zhòng)《經首》之會——(那聲音)正象堯時的樂曲《經首》的節奏。《經首》,相傳是帝堯的樂曲名。會,節奏。
⑩技蓋至此平——技術怎么會達到這種地步呢!蓋,同“盍”(hé),“何”的意思。
(11)釋——放下。
(12)好(hào)——喜愛。
(13)道——這裡指事物的規律。
(14)進乎技矣——比一般的技術進了一步。乎,於。
(15)所見無非牛者——所看到的沒有一隻不是完整的牛。
(16)未嘗見全牛也——不曾見到整個兒的牛了。意思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牛的筋骨結構上,不再去留意整個兒牛的模樣了。
(17)方——當,到了。
(18)以神遇——用心神去接觸。
(19)官知止而神欲行——視覺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自然地指揮動作。官知,視覺器官。神欲,心神意念。
(20)依平天理——按照牛身上本來的組織結構。天理,天然的肌理。
(21)批——擊。郄(xì)——同“隙”,指牛筋骨間的空隙。
(22)導——引向。窾(kuǎn)——空的地方。
(23)因其固然——順著牛體本來的組織結構。因,順著。固然,牛體結構本來的樣子。
(24)技經肯綮(qìng)之來嘗——那些經脈相連的地方、筋肉與骨頭連結的地方,我的刀從來不去觸及。技經,應該是“枝經”,指脈胳相連的地方。肯,附著在骨頭上的肉。綮,筋肉連結處。
(25)軱(gū)——大腿骨。(26)歲——年,更——換。
(27)族——一般的。
(28)折——指用刀砍斷骨頭。
(29)著新發於硎(xíng)——象剛在磨刀石上磨過的一樣。硎,磨刀石。
(30)節——骨節。間——空隙。
(31)無厚——沒有厚度,非常薄。
(32)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刀刃在裡面遊動必定是很有餘地的了。恢恢,很寬綽的樣子。遊刃,靈活地活動刀鋒。
(33)族——這裡指筋骨交諸聚結的地方。
(34)怵(chù)然——小心謹慎的樣子。戒——警惕。
(35)視為止——眼光都停在這一處,全神貫注。
(36)行為遲——慢慢動手,不急於進刀。
(37)謋(huò)然——骨肉分離的聲音。
(38)如土委地——好象一攤泥土鋪在地上。委,堆積。
(39)躊踏(chóuchú)滿志——心滿意足,從容自得的樣子。
(40)善刀——揩乾淨刀。
(41)得養生焉——學到了養生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