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桓溫(312~373)﹐字元子,漢族,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傑出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先祖桓范,父桓彝。相貌溫偉,有奇骨,面有七星,劉惔稱之“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幼年喪父,少年結交名流,與劉惔、殷浩齊名。枕戈泣血十八歲手刃父仇。後與庾翼相交,受庾翼推薦,娶晉明帝之女南康長公主為妻,並任琅琊內史,步入仕途。歷任征西大將軍、開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錄尚書事等職。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戰功累累,威名赫赫。361至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後因謝、王等人知其病重,故意拖延,謝安屢次修改九錫文多日不成,篡·逆之事未逞,並沒有因私慾殺謝安,病重而死。其子桓玄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因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留下“神州陸沉”、“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流芳百世”、“遺臭萬年””、“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等典故。生平事跡
早期事跡
少有大志,嚮往劉琨、陶侃的事跡。鹹康七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餘人,水軍直指南鄉(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一路攻占上洛(陝西商縣),在陝西藍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當地民眾“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收作軍糧,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但遭到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占領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一路勢如破竹。經金城時,“見前為琅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世說新語》)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餘里,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餘人,大敗而歸。
掌握大權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鹹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次年,文帝死,桓溫有代晉之謀,不久病死,由其弟桓沖代位。
桓溫北伐的動機大概跟劉裕差不多,企圖籍此立威,掌握朝權。
在北伐之前,桓溫已經迫使晉廷給他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很明顯,桓溫是想趁著北伐勝利的餘威,回來後篡奪皇位,或者說至少是為篡位作準備,但他的運氣實在不好。
前燕當時慕容垂還在,其指揮才能眾所周知,加上桓溫本是賭徒心性,敢於冒險,偏偏此次北伐過於遲重,不聽郗超之謀,結果在連戰勝利的情況下,最後糧盡退兵,被慕容垂所敗。
枋頭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方寸大戰,便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於是廢了司馬奕,另立簡文帝,這樣他就拿到了類似霍光那樣的輔政大權,下一步就要篡奪,可惜一病而死,未能實現。
至於司馬奕,雖然被桓溫廢掉,但桓溫死後,謝安等人也無意讓他廢位,所以只能老老實實去當他的東海王。
桓溫的後代為躲避劉裕追殺,一部分降後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
十年二月,桓溫第一次北伐前秦,親統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經析縣(今河南西峽)直指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水軍則從襄陽入均口(今湖北丹江口),直指南鄉(今湖北均縣東南);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從關中直南通向漢中)向前推進;並派別軍攻占上洛(今陝西商縣)。四月,桓溫在今陝西藍田擊敗前秦派來堵截的數萬大軍,進至長安東面的霸上,前秦主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關中百姓紛紛持牛酒慰勞,老人流淚說:“不圖今日復見官軍!”但桓溫未乘勝進攻長安,而是坐待敵軍自潰;本可將已熟春麥收作軍糧,而秦軍已搶先收割,堅壁清野,桓溫終因軍糧不繼而於六月被迫撤退。
十二年七月,桓溫第二次自江陵北伐,八月,在伊水(今河南洛陽南)大敗羌族豪酋姚襄的軍隊,收復洛陽。但很快還兵江陵,只留兩千多人戍守。以後潁川、譙(今安徽亳縣)、沛(今安徽濉溪西北)諸城相繼為前燕占領。隆和元年(362),桓溫建議遷都洛陽,主張永嘉以來流播的北人全部遷回河南。南下士族紛紛反對,而桓溫也只是藉此威脅朝廷。東晉大臣相互猜忌和牽制,力量內耗,給前燕可乘之機。興寧三年(365)三月,洛陽終於被前燕占領。
興寧元年桓溫已進位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次年,加揚州牧。太和四年(369)又兼任徐、兗二州刺史。荊、揚兩鎮由溫一身兼任。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決定北伐前燕。四月,桓溫率步騎五萬自姑孰(今安徽當塗)出發,進至金鄉(今山東金鄉北)。遣冠軍將軍毛虎生鑿鉅野(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會於清水(古濟水自鉅野澤以下別名清水),溫率舟師自清水入黃河。一路所向無敵,七月進至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晉軍離燕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僅二百餘里,燕主一度想出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向前秦求援,同時令慕容垂率軍五萬以拒晉軍。桓溫進至枋頭後,不敢乘勝進軍鄴城,又徘徊等待,妄圖“坐取全勝”。這時北方乾旱,原水道已不能利用,進軍之初,桓溫雖命豫州刺史袁真率軍攻譙郡、梁郡(今河南商丘南),然後打開滎陽的石門(即汴水入黃河之口)以通水道。袁真攻下譙、梁,卻沒能打開石門。桓溫終因孤軍深入,軍糧不繼而被迫焚燒船隻,拋棄輜重、鎧仗,從陸路撤退,鑿井而飲,行七百餘里。在襄邑(今河南睢縣)遭燕軍夾擊,損失三萬多人。在譙郡再受前秦軍襲擊,又損失一萬多人。此役遂以慘敗告終。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廢帝奕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次年,簡文帝死,桓溫要求加九錫,作代晉的圖謀,但不久即病死,由其弟桓沖代領其眾。
三次北伐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後,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後趙國主石虎(石勒兒子)死了以後,內部發生大亂,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音huǎng)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後趙滅亡的時候,東晉的將軍桓溫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桓溫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曾經進兵蜀地,滅掉了成漢,給東晉王朝立了大功。但是東晉王朝內部矛盾很大。晉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溫的職位,實際上又猜忌他。桓溫要求北伐,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一個殷浩帶兵北伐。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公元354年,桓溫統率晉軍四萬,從江陵出發,分兵三路,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嶢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桓溫發出告示,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歡天喜地,都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士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一粒麥子。桓溫的軍糧斷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一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以後,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後一次,進攻前燕,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濬縣西南),後來,因為被前燕切斷糧道,遭到失敗。
桓溫長期掌握東晉的軍事大權,野心越來越大。有一次,他自言自語地說:“男子漢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應當遺臭萬年。”有個心腹官員知道他的野心,向他獻計,說要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先得學西漢霍光的辦法,把現在的皇帝廢了,自己另立一個皇帝。那時候,晉穆帝已經死去。在位的皇帝是晉廢帝司馬奕(音yì)。桓溫帶兵到建康,把司馬奕廢了,另立一個司馬昱(音yù)當皇帝,這就是晉簡文帝。桓溫當了宰相,帶兵駐在姑孰(今安徽當塗)。
過了兩年,晉簡文帝病重,留下遺詔由太子司馬曜繼承皇位。這就是晉孝武帝。桓溫本來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讓給他,聽到這個訊息十分失望,就帶兵進了建康。
桓溫到達建康那天,隨身帶的將士,都是全副盔甲,手裡拿著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員到路邊去迎接時,看到這個情景,嚇得變了臉色。桓溫請兩個最有名望的士族大臣王坦之、謝安到他官邸去會見,王、謝兩人早已聽說桓溫事前在客廳的背後埋伏一批武士,想殺掉他們。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渾身出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謝安卻十分鎮靜。進了廳堂坐定之後,他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為什麼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不能不防備點兒。”說著,就命令左右把後面埋伏好的兵撤去。桓溫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對他的勢力還不小,不敢輕易動手。不久,就病死了。桓溫死後,謝安擔任了宰相,桓溫的弟弟桓沖擔任荊州刺史,兩人同心協力輔佐晉孝武帝,東晉王朝出現了團結的氣氛。人物評價
歷史評價
《晉書》將桓溫與反臣王敦並列一傳,並評價道:史臣曰:桓溫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見賞通人,夙標令譽。時既豺狼孔熾,疆場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險阻,戡定岷峨,獨克之功,有可稱矣。及觀兵洛汭,修復五陵,引旆秦郊,威懷三輔,雖未能梟除凶逆,亦足以宣暢王靈。既而總戎馬之權,居形勝之地,自謂英猷不世,勳績冠時。挾震主之威,蓄無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處仲而思齊,睥睨漢廷,窺覦周鼎。復欲立奇功於趙魏,允歸望於天人;然後步驟前王,憲章虞夏。逮乎石門路阻,襄邑兵摧,懟謀略之乖違,恥師徒之撓敗,遷怒於朝廷,委罪於偏裨,廢主以立威,殺人以逞欲,曾弗知寶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豈不悖哉!豈不悖哉!斯寶斧鋮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棄。然猶存極光寵,沒享哀榮,是知朝政之無章,主威之不立也。
贊曰:播越江濆,政弱權分。元子悖力,處仲矜勛。跡既陵上,志亦無君。罪浮浞<豸壹>,心窺舜禹。樹威外略,稱兵內侮。惟身與嗣,竟罹齊斧。
桓溫在世時,當時名士對其多褒讚之辭:
溫嶠:“此兒有奇骨。”“真英物也!”
庾翼:“桓溫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必有弘濟艱難之勛。”
何充:“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
孫綽:“劉惔清蔚簡令,王濛溫潤恬和,桓溫高爽邁出。”
劉惔:“溫眼如紫石棱,須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
在朝廷的詔書中,也對桓溫大加稱讚,將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
古之哲王鹹賴元輔,姬旦光於四表,而周道以隆;伊尹格於皇天,而殷化以洽。大司馬明德應期,光大深遠,上合天心,含章時發,用集大命,在予一人,功美博陸,道固萬世。
大司馬因順天人,協同神略,親帥群後,恭承明命。雲霧既除,皇極載清,乃顧朕躬,仰承弘緒。雖伊尹之寧殷朝,博陸之安漢室,無以尚也。
桓玄對父親大加讚賞:先臣蒙國殊遇,姻婭皇極,常欲以身報德,投袂乘機,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竊號之寇系頸北闕,園陵修復,大恥載雪,飲馬灞滻懸旌趙魏,勤王之師,功非一捷。太和之末,皇基有潛移之懼,遂乃奉順天人,翼登聖朝,明離既朗,四凶兼澄。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廟之事豈可孰念!昔太甲雖迷,商祚無憂;昌邑雖昏,弊無三孽。因茲而言,晉室之機危於殷漢,先臣之功高於伊霍矣。
桓溫死後,袁宏作碑銘以紀念:文武開業,尚父定王佐之契;宗周不競,桓公弘九伐之勛。脫履於必濟之功,忘懷於屈伸之會。高氏出乎生民,公亮坦於萬物。遂復改謀回慮,策馬武關;總轡丹扸之途,揚鞭終南之嶺。兵產則戰無全敵,勸義則襁負雲集。從以懸軍輕進,因蓄靡儲,而豺狼懼殪,保固窟穴;乃方軌回轅,反師凱入,雖奇功大勛未捷於一朝,而宏謨神略義高於天下。公惟秀傑英特,奇姿表於弱冠,俊神朗鑒;明統備於成德,巾褐衡門,風流推其高致,忘己應務,天下謝其勳業。輔相兩儀,而通運之功必周,虛中容長,而方圓之才鹹得,道濟而不有,處泰而逾約,可謂固天時縱,生民之傑者也。銘曰:美盡黃裳,道暢伊、呂。哲人應運,命世作輔。卓卓英風,略略宏宇。亮心高列,俊神間舉。忘己濟物,撫化翼世。河洛澄流,華梁卷翳。俾我仁公,弘道作鏡。如何不弔,雲巒落映。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道:
晉之失久矣!殷浩廢,桓溫受征討之命,敗苻萇於藍田,進軍灞上,敗姚襄於伊水,收復雒陽,亦壯矣哉!
溫果有經略中原之志,固當自帥大師以鎮洛,然後請遷未晚。惴惴然自保荊楚而欲天子渡江以進圖天下,夫誰信之!
董卓推陳留之刃,司馬懿解曹芳之璽,桓溫奪帝弈以與簡文,劉裕弒安帝以立琅邪,皆假伊、霍以為名而成其篡。
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評價桓溫:
殺江彪而報父仇,無慚孝義,輕殷浩而加鄙薄,不愧靈明。至引兵伐蜀,一鼓蕩平,舉四十六年之蜀土,重還晉室,此固庾冰庾翼之所不能逮,何充司馬昱之所未及料也。假令功高不伐,全節終身,即起祖逖陶侃而問之,亦且自嘆弗如。乃中外方稱為英器,而劉惔獨料其不臣,天未祚晉,惔不幸多言而中。蓋古來之奸雄初起,如曹操司馬懿輩,未有不先自立功,而繼成專恣者,溫亦猶是也,而惔之所見遠矣。
桓溫之出屯武昌,脅迫朝廷,已啟不臣之漸,然實由殷浩參權而起。浩一虛聲純盜者流,而會稽王昱,乃引為心膂,欲以抗溫,是舉卵敵石,安有不敗?高崧代昱草書,而溫即退兵還鎮,此非溫之畏昱服昱,特尚憚儒生之清議,末勇驟逞私謀耳。北伐北伐,固不過援為口實已也。
桓溫出師伐秦,藍田一戰,力挫苻氏,關中父老,牛酒歡迎,不可謂非一時傑;但進銳退速,外強中乾,能敗秦而不能滅秦,此貪功者之所以難成功也。
郗超二策,上則悉眾趨鄴,次則頓兵河濟,誠為當日不易之良謨,溫兩不見聽,徒迂道兗州,被阻石門,師已老而屢戰無功,糧將竭而欲輸無道,卒致焚舟卻走,倉猝退師。人謂溫智,溫亦自謂予智,智果安在哉?故洛陽之陷,有識者已為溫咎,至枋頭之敗,溫之咎更無可辭雲。
桓溫敗績枋頭,僅得壽春之捷,何足蓋愆,乃反欲仿行伊霍,入朝廢主,真咄咄怪事!從前如操懿輩,皆當功名震主之時,內遭主忌,因敢有此廢立之舉,不意世變愈奇,人心益險,竟有如晉之桓溫者也。況帝奕在位五年,未聞失德,乃誣以曖昧,迫使出宮,溫不足責,郗超之罪,可勝數乎?
桓溫入朝,都下洶懼,而一無拳無勇之謝安,猶能以談笑折強臣之焰,此由溫猶知好名,陰自戒懼,故未敢倒行逆施,非真為安所屈也。且當其謁陵時,滿口譫言,雖天奪其魄,與鬼為鄰,而未始不由疚心所致。及還鎮以後,復求九錫,理欲交戰於胸中,不死不止,幸有弟如沖,能修溫闕,桓氏宗族,不致遽覆。
現代評價
認為桓溫以北伐為手段,以篡奪為目的,把由於北伐而增進的實力和威望用之於篡奪,所以不會盡心力於北伐,也無意久事中原。這就是說,桓溫的政治野心限制了他的北伐活動,使北伐活動得不到廣泛的支持。而且,其時北方民族關係混亂,民族興起的潮流一浪接著一浪而來,新的民族勢力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因此,任何北伐戰役的成果都無法得到鞏固,桓溫北伐也是如此。這是形勢使然。所以桓溫北伐意義頗為有限,戰略上說來最多只能起以攻為守的作用,把混亂的民族鬥爭限制在北方,不使它蔓延到江東來。從戰略上說,交戰狀態中的一方如果完全沒有進攻能力,也就難於防守。不過在這種戰略作用的發揮方面,在北伐行動的堅決性方面,桓溫北伐無法與祖逖北伐相比。網友贈桓溫詩
一代梟雄,橫空出世。
襁褓嬰兒,溫嶠稱讚。
駙馬都尉,初涉仕途。
西征成漢,桓氏奠基。
三次北伐,功敗垂成。
木猶如此,樹何以堪。
人生易老,不堪回首。
為而寂寂,文景恥笑。
臣心不忠,崇陵遇鬼。
九錫不加,死不瞑目。
軼事典故
人何以堪桓溫第二次北伐時,途經金城,見到自己早年擔任琅琊內史時栽種的柳樹已經有十圍那么粗壯,感慨:“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並且扶著枝幹,拿著枝條,不禁泫然淚下。
神州陸沉
桓溫北伐,經過淮泗時,與屬下僚屬登上平乘樓,眺望中原,感嘆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袁宏道:“運自有興廢,豈必諸人之過?”桓溫不禁色變,對在座人說道:“頗聞劉景升有千斤大牛,啖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荊州,以享軍士。”用來比喻袁宏,座下賓客無不失色。
自比劉琨
桓溫自認為雄姿英發,常自比劉琨。後桓溫北伐歸來,帶回來一個老婢女,這老婢曾是劉琨的家伎。老婢一見桓溫,便潸然淚下道:“公甚似劉司空。”桓溫大喜,整冠問哪裡像。老婢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桓溫大為掃興,抑鬱了好幾天。
流芳遺臭
晚年的桓溫權傾朝野,一天臥在床上對親信感嘆道,“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意思是說如果甘於現狀的話,將來到死後肯定要被從曹魏手裡奪得天下的司馬昭、司馬師兩人所笑話。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桓有恨容
桓溫去見劉惔,劉惔躺在床上,桓溫拉開彈弓打劉惔的枕頭,彈丸迸碎,落在褥子上。劉惔勃然大怒,起身說道:“使君,這樣你就能在戰鬥中獲勝?”桓溫頓時流露出難堪的神色。
哪得坐談
有一次桓溫雪天打獵,碰到王濛、劉惔等人。劉惔見桓溫一身戎裝,問:“老賊欲持此何作?”桓溫說:“我若不為此,卿輩那得坐談?”
猶患其重
桓溫擔任荊州刺史時,一心想在江漢地區施行德政,不想靠酷刑威懾百姓。令史受杖刑,只是從官服上掠過。桓式年紀小,從外邊回來,說:“剛才從官府前經過,看到令史受刑,上拂過雲彩,下掠過地面。”意思是沒有打著。桓溫說:“我還擔心打得厲害了呢。”
翣如生母狗
王導與殷浩辯論,桓溫、王濛、王述、謝尚都在座。王導感嘆道:“剛才我們的談論,竟然到了不知義理源流歸屬的地步。至於文辭,我們是不相上下的,正始年間王弼、何晏之間談玄,可能也就這樣了。”第二天,桓溫對人說:“昨天晚上殷中軍和王丞相清談,非常好。謝仁祖一晚上也不覺得寂寞,我也心有所悟。回頭再看看王濛和王述,就跟母狗一樣。”
不能復語卿
曾經有人向桓溫請教謝安、王坦之二人的高下,桓溫剛想說,又後悔了,說:“你喜歡傳話,不能告訴你。”
個人作品
《檄胡文》《上疏陳便宜七事》
《上疏廢殷浩》
《請還都洛陽疏》
《上疏自陳》
《辭參朝政疏》
奇聞異事
桓溫“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聞其聲,曰:‘真英物也。’其父桓彝以嶠所賞,故遂名之曰溫。”後桓溫以軍功官至大司馬,但他自負才力,久有異志,曾說:“既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記載: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琊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潸然流淚。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桓溫之志尚未實現,就一病不起。在病中,桓溫透露信息給朝廷:希望朝廷給他加九錫。這是做皇帝的前奏。桓溫還接連不斷派人催促。這時在朝中當權的謝安、王坦之知道他已病重,故意拖延時間,終於沒等到朝廷頒發詔書,桓溫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二歲。家庭成員
父母
桓彝,東晉宣城內史,蘇峻之亂時因反抗蘇峻而遇害。孔憲,獲追贈臨賀太夫人。
妻妾
正妻:司馬興男,南康公主,晉明帝女。妾室:李氏,李勢妹,一說為李勢女,桓溫平蜀後納為妾。
妾室:馬氏,桓玄之母,後追贈為豫章公太夫人。
兄弟
二弟:桓雲,官至江州刺史。三弟:桓豁,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
四弟:桓秘,官至輔國將軍、宣城內史。
幼弟:桓沖,官至車騎將軍、荊州刺史。
子女
兒子長子:桓熙,桓溫世子,桓溫臨死時曾與桓濟和桓秘謀殺桓沖,失敗後被徙至長沙。
次子:桓濟,與桓熙謀殺桓沖失敗,被徙至長沙。
三子:桓歆,封臨賀公。
四子:桓禕
五子:桓偉,官至安西將軍、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使持節督荊益寧秦梁五州諸軍事。
六子:桓玄,襲爵,官至相國。後篡位建立桓楚,最終被劉裕所主持的討伐軍擊殺。
女兒
女兒:桓氏,嫁王愉。
女兒:桓氏,嫁王敬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