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始祖
梁(liáng)姓,源出有:1、梁氏來源有數支:
梁氏始於有熊,有熊為部落長,生黃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陽,高陽生益。
益之裔孫秦仲,周平王時為大夫。據《通志 民族略》載。秦仲受命討西戎,秦種有子五人,長曰莊公、少曰康。周平王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使伐西戎,破之,於是以其先人大駱、犬邱地與莊公,俾嗣秦,而封其弟康於夏陽梁山為梁伯,建立梁國(夏陽今陝西韓城縣),數傳至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為秦所滅,其遺民就以國名“梁”為氏。
2、春秋時,晉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以晉有解梁城、高粱、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
3、戰國初,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亦被稱為梁國,後亦有梁氏。
4、周平王之子姬唐,封於南梁,其子孫也以梁為姓。
以上數支皆奉梁康伯為授姓始祖。梁氏發祥於龍丘、天水、安定郡,成為望族,因名“安定堂”。
主要源流
源流一
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據姓氏典籍《姓撰》的記載,秦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秦姓源於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被舜賜姓贏姓,贏姓出現,梁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且給舜給他的女婿伯益賜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住在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該支梁姓以國為氏。嬴姓後傳十四氏,其中秦、梁姓是其重要的一大支流。西周時,因其後裔中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附近),建立梁國,立為國君,稱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滅梁國,梁伯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梁姓,康伯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裔的封地夏陽梁山,屬於以國名為氏。梁氏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義是與水工建築的營造緊緊連線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橋,也是捕魚的壩堰,梁氏先祖居住的陝西韓城又有不少形似橋樑的“梁山”,七溝八梁,無梁不成山。在史籍《沈隱侯集》中記載:“梁氏源於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贏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于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梁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嬴康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等記載,東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後被楚國所吞併,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史籍《潛夫論》中記載:“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歷之去就,省群後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史籍《國語》中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則居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負責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宋朝學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廣韻》中都認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源流四
源於回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回族梁氏,為宋神宗趙項執政時期的賜姓。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傷外科醫學者由古波斯(今伊朗)來華,並被朝廷聘為了護駕金瘡科御醫。宋神宗還特別賜給他漢名為樑柱,於是後人都稱他為“梁接骨”。樑柱從古波斯帶來的醫藥學知識,曾被載入典籍《宋修本草》,在當時頗有影響。到了元朝時期,回族梁氏後裔曾在廣惠司及回回藥物院任職。明朝時期,回族梁氏接骨術已傳至第九代,遂選梁季六和梁秀六遷居南京開業。現今,南京梁氏已傳二十七至二十八世,並以從醫者居多。另外,在元朝至元中年擔任參知政事、在元大德初年(公元1297年)任中書平章政事的阿拉伯回回人暗都剌哈蠻,被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改漢姓名為梁德圭,曾擔任同知都元帥,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為梁氏。
梁氏回族在今江蘇、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史籍《魏書》中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圖形推行改漢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氏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而當時地處代北的鮮卑拔列蘭氏,則在漢化過程中被改為漢字單姓梁氏,世代相傳至今。
著名明朝學者王圻在《續文獻通考》一書中就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鴦,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為姓氏,是為山西梁氏。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氏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氏。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由於河東梁氏族人能征善戰,入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氏。
源流七
源於姬姓,出自魏國、魏文侯少子畢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都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姬詭諸攻滅魏國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於安邑(今山西運城),國號“魏”。戰國初期,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惠成王魏罃(魏嬰)於周顯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國”亦被史家稱為戰國之“梁國”,魏惠成王又被稱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
魏國到了魏文侯少子魏畢統治的時候,在秦王贏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魏畢的後代遂以國名為姓氏,稱梁氏,形成一支河南開封梁氏。
源流八
源於職業,出自兩州時期圍梁以魚的漁民,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在典籍《詩經·大雅》中記載:“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在典籍《國語》中也記載:“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這裡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樑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圍堰的意思。地處黃河古道上的開封城,歷史上就稱為“大梁”,之所以如此稱呼,並不是因為這裡有大的橋樑,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在典籍《詩經》中說:“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裡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澤、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中,有許多人皆以“梁”為姓氏,世代稱梁氏,其族人數要遠遠超過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數倍而無計。
源流九
源於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後秦將領梁國兒,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後秦國有一位著名的將領梁國兒,出自匈奴族孤獨部,原名待考,史籍稱其為“西胡人”。由於梁國兒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一直活到八十多歲,這在那個時代可算得是長壽之星,甚受世人景仰。
在梁國兒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得賜之姓為姓氏,世代稱梁氏至今,是為隴西天水梁氏。
源流十
羌族梁氏的始祖,是南北朝時期的梁勒,在史籍《北史》上記載為“梁懃”。據史籍《周書》的記載:“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其界自仇池西部,東西千里,帶水南部,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眾兩萬餘落,勒孫彌忽始通使於後魏。”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據史籍《前秦錄》中的記載:“梁讜,字伯言,略陽氐人也(今甘肅天水),博學有雋才。仕建,為著作郎,稍遷至中書令。”前秦國宣昭帝苻堅即位之後,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薊城。沒有多久,他又進位侍中。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但名氣和官職卻比兄長遜色許多。
這些羌族梁氏名人的後裔子孫,大多稱梁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宕昌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氐族是西夷民族的別種,漢籍中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原始的國家制度。秦、漢以來,白馬氐族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漢族梁氏的發源地交融,故而白馬氐族人中取漢姓梁氏的人為數不少。
白馬氐族梁氏中,略陽氐族人梁平老十分著名,他才識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當時前秦國宣昭帝苻堅非常欣賞他,傾身呵護,無微不至,很快成為了莫逆之交。
源流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氏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進的蒙古族梁氏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孛爾只斤·也先帖木兒,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漢名史彥昌。孛爾只斤氏·也先帖木兒的兒子孛爾只斤氏·和克齊在元朝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為營王,其女兒奉旨嫁給了蒙古高麗國沈王(王暠)。汝陽蒙古族梁氏的第一世始祖為梁彪,第二世為梁志、梁忠,第三世為梁暹,第四世為梁玉,第五世為梁成。梁成曾經在浙江做過錢塘縣尉,在明朝時期曾授予他錢塘尉管軍百戶。此支蒙古族梁氏前後出過進士一人,舉人九人,貢監二十一人,三品官一人,四品官一人,五品以上官十七人,八品以下官十五人。有九十歲以上的老壽星二人,八十歲以上的老壽星八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二十人,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三十一人。如今大學生、研究生、教授、工程師、將軍等數不勝數。
源流十三
源於朝鮮族,屬於本土氏族改姓,起源於古耽羅國開國始祖良乙那,後改姓梁;韓國梁氏主要分為南原、濟州兩派,共十一本貫;本族歷史名人:梁乙那、梁宕、梁萬春、梁吉、梁誠之、梁彭孫、梁應鼎、梁慶遇、梁憲洙、梁起鐸。
遷徙
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1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84%。尤以廣東多此姓,約占省人口4.7%,全國漢族梁姓人口35%在廣東。歷史上樑姓的分布與遷徙春秋初分別起源於陝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等地。東晉時梁姓始渡長江進入江南地區,晉朝末,梁姓已經移民福建、廣東。唐宋時梁姓的主體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和陝西地區。經歷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的戰亂,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損失,梁姓人群隨中原人群一起背井離鄉,向南方和東南方遷移。到了明清時期,梁姓在粵桂湘贛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穩定地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梁姓大約有44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東,約占全國梁姓總人口的34.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和陝西,這三省梁姓大約占全國梁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布於廣東、福建、湖南、浙江,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魯豫、陝西、粵湘、閩浙為中心的四大塊梁姓聚集地。而廣西是當時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
明朝時期,梁姓大約有43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長比值是負值,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西、山西,這兩省梁姓大約占梁姓總人口的25%,其次分布於江西、江蘇、山東、廣東、福建、陝西,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廣西在宋朝時梁姓十分稀少,進入明朝一躍成為梁姓第一大省,約占梁姓總人口的14.6%。東南和兩廣地區的梁姓在這600年中有了穩健的發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東,此時梁姓人口卻減少了七成。全國重新形成了桂粵閩贛、晉陝、蘇魯三大塊梁姓聚集區,重心由東南部轉向南部。
分布
當代梁姓的人口已達到1100多萬,為全國第二十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9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梁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廣西、廣東兩省,大約占梁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布於河南、四川、河北、山東,這四省又集中了17%。廣西為當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總人口的28.5%。全國形成了兩廣為中心的梁姓聚集區。梁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梁姓是兩廣地區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廣西、廣東、海南、雲南東端、黔湘贛南部,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08%以上,在中心地區的比例高達6%以上,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7.3%,居住了大約46%的梁姓人群。在黔湘北部、江西中部、福建西部、雲南東部、四川大部、渝鄂、陝寧、晉冀豫京津、安徽北部、廣東大部、內蒙古大部、甘肅南部、遼吉黑西部,梁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1.08%,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4.2%,居住了大約41%的梁姓人群。字輩
江西銅湖錦溪梁氏族譜字輩:“彥公肇世業嗣緒大顯揚貽燕鴻圖遠傳家厚德彰人文濟鳳美仕學啟龍光祖烈冠裳茂孫謀鐘鼎芳三元應捷發五桂永騰香寵命逢天錫雲礽萬[礻冀]昌”天津市靜海縣梁氏字輩:“朝學天元春秀繼續正大光明”
河南開封劉店東梁寨村梁氏字輩:“純清(金)永(樹)兆(振)殿(春),道方成應遠,本中玉之昌。
錫福洪家澤,明心廣性源。文光和有教,欽景煥來賢。”
河南元崗梁氏字輩:“永振洪萬應殿作克中連建廣耀生瑞明玉長承魁”。
河南塢西梁氏字輩:“敬景節科魁國民其之直士永文浦榮作吉龍元恆”。
河南陝縣梁氏字輩:“公魁興學希升祥乃順安”。
河南伊川梁氏字輩:“尚思一三喜,萬幫修中正”。
河南新鄉梁氏字輩:“懷名孟志寶孔學聖賢澤成龍繼先德世傳宗家興旺延萬通蘇錫常聯海杭來忠臣永盛長”。
河南洛寧梁氏字輩:“幸有篁林萬年青品兼南山蒼勁松虛心向上翠挺秀一枝三葉撫育情”。
河南光山樑氏字輩:“樹德培家本,維思世紹之。光昭啟可大,建學慶前熙”。
河南南陽梁氏一支字輩:“德廣振建…建如勛,士之共和立。…”
河南南陽梁氏一支字輩:“學文大成業傳萬”。
四川岳池梁氏字輩:“昌道漢賢定梁盛肇秉邦嘉慶伯世運宏文克自開恩任恆紹景應受鼎鍾齡”
四川毗瀘梁氏字輩:“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元珠安定郡學道光明廷萬全隆盛舉慶益喜青新”。
四川瀘州梁氏字輩:“應承永懷思祈天,紹啟文明仕克賢。宗茂洪昌世澤遠,鴻圖玉後復光先”。
四川內江梁氏字輩:“國正天新順家和萬世興文化有光輝”。
四川綿陽梁氏字輩:“仁義安邦志道同德”。
四川儀隴梁氏字輩:“光興才華安邦”。
四川南部梁氏字輩:“先民志文應天開正”。
四川成都梁氏字輩:“先榮華富貴永”。
四川峨眉梁氏字輩:“方明登月貴茂紹德”。
四川梁氏一支字輩:“國公啟畢成明仕正朝廷”。
山東嘉祥梁氏字輩:“膺有德金玉君子付太平”
山東陽穀梁氏字輩:“利道成家永”。
山東鄆城梁氏字輩:“於乃衍爾邦作福照其光”。
山東歷城、登州、萊陽梁氏字輩:“士節一永萬玉世明學敬吉維振鳳(春)延桂友”。
山東昌樂梁氏字輩:“學禮俊國全”。
山東滕州梁氏字輩:“學景西大慶(東沙河鎮蔡村或北辛梁場村)或宜廣金生玉振(東沙河鎮王母店村或龍泉郭莊)”。
山東茌平梁氏字輩:“全家增福祿和澤敬獻儀”。
山東高唐梁氏字輩:“登萬永春升俊秀”。
山東東平梁氏字輩:“毓興傳緒久兆吉延開長作法誠樹本廣建慶貴祥鴻運少英志名源由正芳”。
山東商河梁氏字輩:“志長永興現建”。
廣東大埔梁氏字輩:“日啟文星佐昭佑穆桂馥蘭馨世裕裔孫奮發求知科學興業強國富民繁榮昌盛實現理想”。
廣東信宜梁氏字輩:“世宗福仲王庸超章為人以德(昌大文學)承其祖業”。
廣東英德梁氏字輩:“世代相傳克昌厥後兆協振家聲丕謨紹顯明祖貽恆賜慶先蔭克延榮積善昭蕃衍傳經啟彥英修和敦序樂作述達才宏天獻嘉祥萃人安福復成奮興賢濟美挺秀士揚名守業斯攸耀嗣徽正可賡典章時式著垂裕益鹹亨”。
廣東英德梁氏字輩:“良橋華美景超顯萬世興定泰傳天久長發真有餘”。
廣東連州梁氏字輩:“文伯國朝積守時之梁祖興萬世昌顯揚發達家聲遠富貴榮華賢受長曆代光宗成大業子孫後裔科登祥”。
湖南湘潭粱氏字輩:“開懷振祖德佑啟大榮昌忠孝承先志家聲繼世長”
湖南長沙梁氏字輩:“應世明仕立經國大文章克孝敦倫理培元錫吉祥光先聲遠顯裕爾福延長”。
湖南新化梁氏字輩:“忠伏福益淳千仁延仲富思萬文天守正(希)大士光名耀開基耒趙宋承先積長熙和綿厚澤佑續北禎祥端本休佳訓勛銘煥典章俊賢培植遠繼序允傳芳”。
湖南沅江梁氏字輩:“朝孟楚思文壽星拱瑞雲英才賢達士工代永興隆禮義傳家遠詩書祫後長端本宜善則立學紹前光”。
湖南湘西梁氏字輩:“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湖南耒陽梁氏字輩:"七正九千萬應泰廷景慶朝五六集均政明必文存零道大守任時國成盛締人宗俊彥毓鍾瑞承先積善長熙和綿厚澤佑啟兆嘉祥端本修家訓銘勛煥典章英賢培植廣循序遠傳芳新增元亨利再昭日月光詩書潤後世祖德肇興邦"。
湖南漣源梁氏字輩:“元朝崇頂治伯益經倫巨仁心積厚長太炎宗德福仕志忠能友文才立大昌登朝崇鼎治學裕經綸鉅承先積善長熙和綿厚澤佑啟兆嘉祥”。
江蘇徐州梁氏字輩:“奉立開端正大廣先夫座邦家士喜忠賢”。
江蘇宿遷梁氏字輩:“漢文保堂正建榮昌賢公啟化”。
湖北襄陽梁氏字輩:易有文是振,紀世德尚永,先理長誠。。。(音同)
湖北天門梁氏字輩:“德業應祖培,詩書傳世亨”。
湖北宜都梁氏字輩:“世為文成立德本勝啟先著設輝精遠書生廣繼傳”。
廣西三江口梁氏字輩:“喜餘進梁文仲尚雲英廷萬飭中光體春兆世常興君臣多德澤邦國定昭明景福生民慶時和日月新(明)”。
廣西梧州梁氏字輩:“宏志海華安”。
廣西玉林石南龐村梁氏字輩:“為朝廷培多士學田廣積科名濟美顯升庸,際景運慶清時仁里澤居忠厚開基徵盛。
安徽肥東梁氏字輩:“民學忠正建立端方紹來先業長發其祥”。
都勻莽山梁氏字輩:“治德安邦永世朝庭文興發國正大光明”。
河北樂亭梁氏字輩:“萬世福國起立可文永慶志”。
江西瑞昌梁氏字輩:“蒨之人竤太膺泰器性善良子孝季元必彥福金玉文梁吉有大用”。
遼寧營口梁氏字輩:“玉世明學敬吉維振鳳延桂友”。
遼寧本溪(原山東文登)梁氏字輩:“廣文誠士學,詩書濟世深。忠厚傳家遠,萬福希國恩。”
重慶巫山梁氏字輩:鴻正家邦,祖德永昌,先緒預勝,剛基能鞝,忠孝遠眸,少起林方,勝興發達,萬代側長。
郡望堂號
郡望
安定郡:西漢元鼎三年設定,相當於今天的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東漢移至臨涇(今甘肅省鎮原東南),東晉又移治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一帶)。這支梁氏,其開基始祖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梁益耳。
扶風郡:漢武帝時的太初元年,設定右扶風,是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名置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麟遊、乾縣以西,秦嶺以北一帶地區。這支梁氏,出自漢時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設定,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通渭、靜寧、泰安、定西、清水、莊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漢高帝改秦三川郡而設定,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賈魯和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市。這支梁氏,多出自於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年時(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當於如今江蘇省雎寧縣西北一帶地區)。相當於如今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西河郡:漢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當於如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
堂號
儀國堂:宋時右丞相梁克家,風度修整,原則性強,雖近親、權、幸(權是大官,幸是寵官),也按原則辦事,好人賴以保全。被封為儀國公。
安定堂:梁姓人在得姓以後的發展中,東漢時,居住在安定(今甘肅省平涼西北)在東漢的幾十年中是梁姓最為風光的時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如今所稱的安定堂。見《姓氏探源與取名藝術》。
梅鏡堂:台灣省的梁姓,不論是河洛,還是客家,絕大多數都屬於“梅鏡堂”,是宋朝名相梁克家的後裔,詳情已如上述。梁客家是距今八百年以前的福建晉江人,很顯然,今天台灣島上的梁姓省籍人士,不管“唐山”的祖籍是福建或廣東,他們的根源,都可以初步追溯到福建省的晉江。
此外,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保善堂”、“怡慶堂”、“集賢堂”、“鳳閣堂”等。
姓氏名望
梁冀,梁肅,梁顥,梁楷,梁興,梁儲,梁貴,梁令瓚梁師都,梁紅玉,梁震,梁辰魚,梁佩蘭,梁詩正,梁章鉅
梁同書,梁國治,梁化鳳,梁士詒,梁啓超,梁實秋,梁方仲
梁思永,梁思成,梁漱溟,梁宗岱,梁君杖,梁讚美,梁元桂
梁佐,梁麗珍,梁朝偉,梁偉文,梁家輝,梁靜茹。
梁從學中將,梁必業中將,梁興國中將,梁秉治中將
梁天喜少將,梁中玉少將,梁仁芥少將,梁玉振少將,梁達三少將,
梁金華少將,梁輯卿少將,梁軍少將
梁光烈:原中共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上將軍銜。曾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部部長祠聯
三清居士;
七序名言。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浙江錢塘人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雍正年間進士,乾隆年間歷官禮部、吏部侍郎,戶部、工部尚書,官至東閣大學士(宰相)、翰林院掌院學士。曾奉命選《唐宋詩醇》,任續文獻通考館總裁,草定《續文獻通考》體例。常隨高宗出巡,凡重要文稿,多由他起草。著有《矢音集》。因職位清高而掌握樞要,他的同鄉、《四庫全書》總裁王際華稱他為“三清(玉清、太清、上清)居士”。下聯典指東漢安定烏氏人梁竦,字叔敬,少年時好讀書,鑽研《孟氏易》。因受兄梁松案的牽連,被流放九真,經沅、湘時,感悼伍子胥、屈原,作《悼騷賦》,後閉門自養,作《七序》。章帝時,兩個女兒為貴人,被竇皇后所忌,他和兩個貴人都被害。
夏陽績緒;
沂謂流源。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梁姓的源流來歷。
眉齊鴻案;
廬結石門。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文學家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家貧而博學,與妻子孟光隱居灞陵山中,以耕、織為生。章帝時經過洛陽,見宮室華麗,作《五噫歌》以諷刺,為朝中忌恨,於是改名換姓,逃往齊魯。後來到吳,為人做傭工舂米,每天回家吃飯,孟光都舉案齊眉,表示敬愛。下聯典指明代新喻人梁寅,字孟敬,家貧,靠自學博通百家。太祖時,徵召天下名儒修述《禮》、《樂》,成書後,要授官職時,他以年老有病為由推辭回鄉,在石門山中結廬,學者稱梁五經、石門先生。著有《禮書演易》、《周禮考注》、《春秋考義》、《周易參義》、《詩演義》、《石門集》等。
眉齊鴻案;
老踞龍頭。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梁鴻,家貧,娶醜陋女孟光為妻,每歸,妻為具食,舉案齊眉。下聯典指宋·梁顥,世傳八十二歲中狀元,謝恩詩曰:“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
安定世澤;
魁首家聲。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梁顥,八十二歲始中狀元,金殿對策,獨占鰲頭,為多士之魁首。
石門教授;
吳市高風。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梁代歷史名人梁孟敏事典。下聯典指東漢隱士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省興平)人。家貪,父死卷席而葬。初受業於太學。博通群籍,竟業後入上林苑中牧豬,為當地人所敬。鏇歸鄉里,娶同縣孟氏女,名光,貌醜而賢。共隱居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後出關過洛陽,作《五噫之歌》,譏諷統治者奢侈,章帝聞而求之。他改名易姓,復與妻隱居齊魯之間。後又往吳(今江蘇省蘇州),寄住皋伯通家,居於廊下,為人當傭工舂米,深得妻孟光敬仰,每歸,妻“舉案齊眉”,奉上飯食,後世傳為佳話。
京口桴鼓;
金谷墜樓。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梁紅玉,偕夫韓世忠擊金兀朮,紅玉親執桴鼓助戰。下聯典指晉·石崇被孫秀殺,其侍妾梁綠珠墜樓自盡。
灞陵亮節;
安定名宗。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鶴山縣官洲梁公祠聯。
六言通用聯
政惟求平便民;
事皆可與人言。
——梁章鉅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江蘇巡撫兼兩江總督梁章鉅自題聯。
七言通用聯
滿江還響紅玉鼓;
新派常吟卓如詩。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名人梁紅玉,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妻。建炎四年(1130年),世忠與金兀朮戰於黃天盪時,她擊鼓助戰,激勵士氣;金兵突破江防後,她上疏請治世忠罪。紹興六年(1136年),世忠置府楚州(今江蘇省淮安),與士卒披荊斬棘,她親自織簾為屋,深受將士愛戴,曾封為安國夫人。下聯典指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欽冰室主人。廣東省新會人。舉人出身。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人稱“康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有《欽冰室合集》。
少白宏篇紅線女;
卓如傑作墨經書。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戲曲作家梁辰魚,字伯龍,崑山人。雅擅詞曲。邑人魏良輔能喉轉音聲,始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調,辰魚填浣紗記付之,是為崑曲之始。作有崑曲《紅線女》等。下聯典指梁啓超曾撰有《墨經校譯》等著作。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梁章鉅撰梁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清代巡撫文學家梁章鉅(1775-1848)撰題蘇州滄浪亭聯。梁章鉅,字閎中,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進士,官至江蘇巡撫兼兩江總督。有《文選旁證》、《楹聯叢話》等多種。
閒為水竹雲山主;
近得風花雪月權。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梁同書(1723-1815)撰題聯。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浙江省錢塘(今杭州市)人。乾隆舉人,賜殿試,授庶吉士,任翰林院侍講職。工書法,與翁方綱、王文治、劉墉合稱“清四家”。著有《頻羅庵遺訂》。
南中喜得秦淮海;
天下願識韓荊州。
——程春海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程春海贈梁茞鄰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桴鼓助夫,爭傳紅玉;
墜樓殉主,不愧綠珠。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梁紅玉事典。下聯典指晉·梁綠珠事典。
鳳質龍文,光華相映;
景風淑氣,仁壽同登。
——張岳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張岳贈梁章鉅聯。
守古老家風,惟孝惟友;
教後來恆業,曰讀曰耕。
——梁山舟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梁山舟撰書聯。
建闕修宮,周翰獻五鳳樓賦;
為官作宰,清慎勤三字元方。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翰林學士梁周翰的事典。梁周翰,字元褒,管城人。以辭學為流輩所許,有文集及《續因話錄》。下聯典指明代良吏梁孟敏的事典。
家譜
全國梁氏世譜三十二篇,(民國)梁煥奎編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梁氏五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註:散居河南汝陽、江蘇江寧、廣西臨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梁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第十七卷。
河北正定梁氏族譜,(明)梁橋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江蘇贛榆梁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梁氏第八次統修族譜十八卷,(清)耿榮安、梁體和編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註:封面、書口題《梁氏宗譜》
江蘇江都梁氏支譜一卷,(民國)梁瀚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鉛字排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甬上樑氏譜稿十卷,(民國)梁秉年、梁錫鑽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一冊。
浙江鄞縣梁氏家乘十卷,(民國)梁秉年初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鉛字排印本。
浙江鄞縣清源梁氏宗譜四卷,(民國)梁懷廉、梁睿祺等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譜四卷,(民國)朱紹萊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黃岩霓岙山東梁氏宗譜,(民國)陶夢松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二卷。
浙江平陽平邑儀山八岱梁氏宗譜,(民國)林公素纂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鄞縣甬上樑氏家乘十卷,(民國)梁秉年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鉛字排印本二冊。
浙江嘉興戶南陽梁氏房譜不分卷,(清)梁文讓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增補至清道光年間。
安徽桐城梁氏宗譜二十五卷,末三卷,(民國)梁星五、梁耀祖等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
江西信豐梁氏五修族譜不分卷,(民國)梁星垣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殘本。
江西萍鄉南源梁氏族譜不分卷,(清)梁柄魁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瑞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殘本。
福建泉州詩山風坡梁氏宗譜十三卷,(清)梁成風等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譜十卷,(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豫章集賢堂木刻活字印本。註:梁勝銘等創修於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譜十二卷,(民國)梁讓德、梁清祥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浦城陳錦春印刷局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登封梁氏家譜不分卷,(清)梁學庠、梁以化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清)梁瀚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梁氏宗譜八卷,(民國)梁耀雲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梁李七修族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梁樹榮、梁煒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經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註:該族散居耒陽、常寧等地。該譜創修於明萬曆年間。
湖南長沙梁氏支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五冊。註:記事增至清光緒年間。
湖南長沙梁氏支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湖南長沙梁氏族譜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復等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湖南長沙梁氏三修族譜十二卷,(清)梁運熙、梁運丁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湖南瀏陽梁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學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記事至清鹹豐年間。
湖南瀏陽瀏東梁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學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譜十四卷,(民國)梁佑庶、梁啟嶲纂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註:封簽作《烏石樑氏五修族譜》,譜首修於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譜十四卷,(民國)梁佑隉等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書籤題為烏石樑氏五修族譜。
湖南湘潭中湘後所梁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後所梁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今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二卷。記事至清光緒年間。
湖南會同粱氏七修合譜二十四卷,(民國)梁錫源編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20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譜三十六卷,首三卷,(現代)梁趙奎修,1950年鉛字印本三十五冊,今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三十五卷、卷首。
南常德梁氏四修族譜,(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青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三卷、卷首。
湖南常德縣梁氏五修族譜,(民國)梁基雍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卷首。版心刻夏陽堂書,中參用四修譜舊序。
廣東粵東梁氏源流,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東梁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廣州正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註:版心、扉頁作《千乘侯祠全書》。
廣東番禺黃埔梁氏家譜十卷,(清)梁壽曾撰,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廣東南雄梁氏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佛山樑氏家譜一卷,(清)梁禮昭訂,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中山大欖梁氏族譜三卷,(民國)梁卓勛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山聚文印務局鉛印本三冊。
廣東南海梁氏支譜六卷,首一卷,清梁九圖纂,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廣東南海梁氏家譜四卷,(清)梁潁穌總纂,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廣東南海梁氏家譜六卷,外集三卷,(民國)梁樂章總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廣州東華印務局鉛印本。
廣東南海梁氏家譜四卷,(清)張彬文、張秀之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廣東南海蘆排梁氏家譜四卷,(清)梁綸修清,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廣州金璧齋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廣東南海石扶村頭鄉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梁智鏞編,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東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譜不分卷,(民國)梁當年輯,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廣州近安印務局鉛印本一冊。註:又名《梁肇基公族譜》、《梁氏族譜》。
廣東南海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梁德煥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孝友堂鉛印本一冊。
廣東南海西樵梁氏家譜六卷,外集三卷,(民國)梁樂章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廣州鉛印本九冊。
廣東頤德梁耀樞譜系,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順德歇馬鄉梁氏族譜十卷,(清)梁錫蓉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廣州寶珍樓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廣東順德梁氏家譜不分卷,(清)梁煥章、梁啟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東顆德上澈鄉粱氏族譜,(清)梁瑞廷等編,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永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
廣東台山樑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梁榆材等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新會梁氏家乘一卷,(民國)梁承熙等纂,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新會梁氏宗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冊。註:記事至民國十四年。
廣東陽江鼉城梁氏家譜二卷,(民國)梁鸞翔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廣州留香齋印務局鉛印本,今僅存第一卷。
廣東東莞粱氏崇桂堂族譜十八卷,(清)梁玉主修,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註:梁友文首修於明洪武三年。
廣東東莞弼教鄉梁氏族譜二卷,(清)梁朝錫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東東莞梁氏崇桂堂族譜十卷,(清)梁活階、梁朝泰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東莞蟹溪勤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廣東雲浮瀧東雲浮梁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梁樹勛等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蕃昌堂鉛印本,今僅存第二卷。
廣東四會姚沙梁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海南瓊州梁氏家譜,(民國)梁開樘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善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二卷、卷首。
海南瓊南梁氏家乘三卷,(民國)梁國棟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西容縣靈山鄉仁勇村梁氏家乘不分卷,(民國)梁兆符撰,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西容縣松山鄉松山村水裡梁德宏公族譜不分卷,(民國)梁延新編輯,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鉛印本。
四川江津梁氏族譜四卷,附錄二卷,(民國)梁映輝、梁進之等纂,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江津縣梁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陝西三原梁氏恫譜一卷,(清)梁崔、梁承政等修,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宗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萃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殘本。記事至清光緒年間。
粱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
粱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
粱氏族譜一卷,(明)梁紀綱纂修,明萬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聖堂梁氏族譜四卷,(明)梁瑤光撰,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譜一卷,續四卷,(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粱氏族譜四卷,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梁氏青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粱氏家譜,著者待考,清宣統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粱氏宗譜不分卷,(清)梁興化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宗祠對聯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浩瀚之水必有其源。
這句話作為梁氏族譜的前言,也是眾多梁氏宗祠的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