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

宇文泰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宇文部後裔,漢化鮮卑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統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史稱周文帝。北魏末年六鎮起義中,宇文泰隨父宇文肱加入鮮于修禮的起義隊伍。起義被爾朱榮鎮壓後,宇文泰成為其部將賀拔岳麾下。永安三年(530年),孝莊帝殺爾朱榮,但軍權仍然操在爾朱氏手中。不久,爾朱氏敗滅,高歡位居丞相,並由此掌權。宇文泰跟從賀拔岳入定關隴。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因為與高歡關係失和而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宇文泰被授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都長安。從此宇文泰專制西魏朝局長達二十二年,宇文泰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擴大兵源。形式上採取鮮卑舊八部制,立八柱國。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奠定了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為文帝,號其墓為成陵。宇文泰死後次年,其侄宇文護迫西魏恭帝禪讓,由宇文泰子宇文覺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邊鎮武吏

六鎮起義形勢六鎮起義形勢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後融入鮮卑族中,號宇文部。後為鮮卑慕容皝所滅,其餘部乃仕於慕容氏諸燕。及後燕為北魏擊敗,乃歸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鎮兵鮮于修禮率領北鎮流民於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起義,宇文泰一家亦參加了起義隊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軍擊敗,宇文肱及其長子宇文顥、次子宇文連陣亡,宇文泰與其兄宇文洛生幸免於難,入鮮于修禮軍中。鮮于修禮死後,宇文泰又加入葛榮軍中,被任為將帥。葛榮失敗後,爾朱榮畏懼宇文兄弟有異心,於是網羅其他罪名,誅殺宇文洛生。因為宇文泰慷慨陳述,才釋去爾朱榮對他的戒心,免遭其難。由於宇文泰與爾朱榮的部將賀拔岳有舊,賀拔岳亦是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軍人,與宇文泰之父宇文肱關係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編在賀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爾朱榮以爾朱天光為主帥,賀拔岳和侯莫陳悅為副帥,率兵前往鎮壓關隴起義軍。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隨賀拔岳入關,因鎮壓起義軍有功累遷至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三百戶,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在鎮壓關隴起義的過程中,宇文泰乘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對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莊帝元子攸誅殺爾朱榮,但大權仍操在握有大軍的爾朱氏手中。

賀拔干將

潼關之戰潼關之戰
沙苑之戰形勢沙苑之戰形勢
太昌元年(532年),高歡攻滅爾朱氏,擁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總大政。他任命賀拔岳為關西大行台,賀拔岳任命宇文泰為行台左丞,領府司馬,加散騎常侍。事無巨細,都委任於他。高歡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權。孝武帝元修密與賀拔岳相結,想牽制高歡。時為府司馬的宇文泰自請出使晉陽(今山西太原),來觀察高歡的為人。宇文泰到了晉陽之後,與高歡口答應對,敏捷雄辯,高歡欲留宇文泰為己用,宇文泰固辭而返。宇文泰回到長安,對賀拔岳分析了當時形勢:“高歡決不甘於為臣下者,他之所以還沒有篡奪皇位,是憚於你們兄弟二人。至於侯莫陳悅其人,不過是個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機會,才得以居高位,其既無憂國之心,也就不為高歡所排忌,只要早作準備,取之不難。如今河西費也頭有控弦之騎不下一萬,夏州刺史斛拔彌俄突擁兵三千,靈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紇豆陵拔利也各擁部眾,各懷志向。因此,如果我們領軍前往隴地,扼其要害,顯示自己的兵威,並以德行令民眾信服,就可以收取他們的兵馬以充實我們的隊伍。那時,向西安撫氐、羌等少數民族,向北能羈縻漠北的部族,我們再還軍長安,輔佐魏室。這不就是當年齊桓公、晉文公安撫周室、稱霸天下的舉動嗎?”賀拔岳聽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陽見孝武帝,密陳其打算,孝武帝聽後大喜,加宇文泰為武衛將軍。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賀拔岳為都督雍、華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賀拔岳以牧馬為名,引兵西屯平涼(今甘肅華亭西)。是年,賀拔岳以夏州(治岩綠,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邊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為刺史,在眾人的極力推舉下,以宇文泰為使持節、武衛將軍、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後,撫慰流民,結好少數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勢。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聯合侯莫陳悅討伐曹泥,結果中了侯莫陳悅之計,賀拔岳被謀殺。賀拔岳部三軍無主,惶惶不安。有的將領提議由宇文泰統帥賀拔岳部隊,但宇文泰的好友勸阻說,形勢不明,處境危險,應觀察一下再作決定,但宇文泰卻認為:“難得易失者時也,不俟終日者機也,今不早赴,將恐眾心自離。”他立即趕赴涼州接管了賀部的指揮權,約集眾將陳說利害,巡視各營寨,穩定軍心。而且擊敗侯莫陳悅,向東進據長安。有了立政關隴的基礎。

宰制關隴

西魏局勢西魏局勢
江陵、襄陽等地形勢江陵、襄陽等地形勢
宇文泰統領賀拔岳軍後,一面命諸軍戒嚴,準備進討侯莫陳悅,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並與元毗及諸將刑牲盟誓,相約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詔以宇文泰為大都督,統領賀拔岳所部人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認後,立即準備進攻侯莫陳悅。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討伐曹泥。次年,曹泥降,靈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強置於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以加強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隴後,實力增強,孝武帝以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制封拜,成為僅次於高歡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歡,事泄之後,高歡已有所戒備。中軍將軍王思政對孝武帝說:“高歡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陽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進攻,難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關中,憑藉他的力量與高歡抗衡。”孝武帝深以為然。先是,秦隴剛平,夏州長史于謹曾勸宇文泰上書孝武帝,徙都關中,以效曹操之舉,挾天子以令諸侯。宇文泰接受了這一意見,將高歡結好自己的書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於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歡,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騎五千屯於黃河、渭水合口處,以為聲援,令秦州刺史駱超率輕騎一千入洛陽。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賢領精騎一千赴洛陽。因此,當孝武帝向大臣徵詢徙都關中的意見時,上下幾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敵高歡,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遷都長安,加授宇文泰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是年十月,高歡另擁魏孝靜帝元善見即位,徙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史稱東魏,高氏繼續控制著東魏朝政。孝武帝遷徙到長安之後,政令全部取決於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於人,心中不悅,與宇文泰漸生嫌隙,不滿之情溢於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次年正月,元寶炬於長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統,是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著西魏朝政實權,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台,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為二。

潼關爭勝

當時東魏勢強,高歡有平關隴之志。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正月,高歡率大軍造三座浮橋,在蒲坂(今山西永濟)準備搶渡黃河。第一次東西魏大戰小關之戰拉開序幕。東魏大行台尚書司馬子如率大都督竇泰、秦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西魏宇文泰屯軍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司馬子如等回軍,自蒲津(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黃河渡口)夜渡黃河,攻華州(今陝西大荔),被刺史王羆擊退。大統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歡為避免兩面作戰,遣使向南朝梁請和。同時,乘關中饑荒,督軍三路討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領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竇泰攻潼關,高歡親領兵自晉陽趨蒲坂。
大統三年(537年)正月,高歡軍屯蒲坂,於黃河架三座浮橋,欲渡河。駐守廣陽(今陝西臨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後,認為東魏軍分路出擊,以架橋示渡,實為牽制西魏軍,欲使竇泰軍得以西入。竇泰為高歡之驍將,屢勝而驕,應該首先攻打他的隊伍。竇泰軍敗,則高歡不戰自退。而諸將認為,高歡在近,竇泰在遠,舍近即遠不妥,不如分兵抵禦。
宇文泰率騎六千自廣陽回長安,徵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見。宇文深認為,若先攻高歡,竇泰赴救,我將腹背受敵。若以輕銳潛出小關(今陝西潼關東),先擊竇泰,高歡持重,難以及時出救。竇泰敗,高歡的兵勢肯定受挫,此時再回師擊之,可獲全勝。宇文泰納其策。於是對外揚言捨棄關中、退守隴右,以迷惑東魏軍,同時自長安潛軍東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達小關。竇泰突聞西魏軍到達,驚惶失措,急忙自風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黃河北岸)南渡迎擊,宇文泰出馬牧澤(今陝西華山北麓),派出軍隊襲擊竇泰,竇泰軍隊被擊潰。竇泰自殺,所部被俘萬餘人。高歡以黃河冰薄難以赴救,撤浮橋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軍。宇文泰在潼關之戰中審時度勢,利用東魏軍的弱點,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舉獲勝。雙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歡失敗告終。

沙苑大戰

大統三年(537年),高歡親自帶兵二十萬自壺口出發趕往蒲津。第二次東西魏大戰開始。宇文泰由於關中旱災大飢,帶著不到一萬的軍馬在桓農穀倉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隊沒有得到補充,缺兵少糧,各州的部隊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準時集結。宇文泰聽說高歡渡黃河來戰,趕忙入關準備。高歡將領高敖曹帶三萬兵馬就把桓農團團圍住。高歡的參謀勸說道:“西魏連年遭受饑荒,所以宇文泰軍冒險到陝州來搶倉粟糧食,現高敖曹已經圍住桓農糧倉,糧食運不出去。我們最好分兵諸道,不與宇文泰的軍隊接戰,等到麥秋時分,宇文泰軍民餓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們最好別渡黃河。”大將侯景也勸告:“我軍幾十萬士兵一舉前來,萬一不勝,一時難以集結兵馬。不如把大軍一分為二,相繼而進。前軍若勝,後軍全力攻上;前軍若敗,後軍可以接應,到時作為後備隊出擊迎敵。”高歡為竇泰報仇心切,這兩條意見都沒有聽進去,自蒲津渡過黃河前進。
宇文泰得知東魏大軍逼境,率軍近萬人返關中,並告誡華州刺史王羆等嚴加守備。高歡率軍至馮翊(華州治所,今陝西大荔)城下,勸王羆投降,遭拒絕。高歡料難攻下,遂轉涉洛水,軍於馮翊南之許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徵召諸州兵迎戰。當時州兵未集,諸將以眾寡懸殊,主張待東魏軍西進,以觀其勢。宇文泰認為,若東魏軍至長安,必擾亂人心,可趁其遠來新至擊之。遂於渭水架設浮橋,令部眾攜三日糧,輕騎北渡渭水,輜重自渭南沿著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進至沙苑,接近東魏軍。宇文泰派部將達奚武領數騎扮成東魏軍前往偵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採納部將李弼之策,率兵背水東西列陣,以李弼為右翼,部將趙貴為左翼,選擇駐地以東十里葦深土濘的渭曲設伏,令將士皆偃戈於蘆葦中,聞鼓聲即起。午後,東魏軍至渭曲,都督斛律羌舉以為葦深土濘,不如暫與西魏軍相持,同時暗遣銳卒直取長安。高歡主張燒蘆葦焚西魏軍。司空侯景建議生擒宇文泰。部將彭樂揚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歡聽從了侯景、彭樂的意見,揮軍直前。東魏軍見西魏軍兵少,未等列陣便爭相進擊。兩軍將交,宇文泰擊鼓,伏兵驟起,奮勇衝殺。西魏驃騎大將軍于謹等六軍配合作戰,李弼領騎兵橫擊,將東魏軍分割為二,宇文泰軍大破高歡。高歡率殘部東渡黃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軍追至黃河邊,斬俘八萬人,宇文泰選留士卒兩萬餘人,其餘的放歸鄉里。此戰下來,宇文泰大勝高歡。高敖曹聞聽敗聞,也從桓農撤圍,退保洛陽。宇文泰經此一勝,兵精糧足,皆大歡喜。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後升為柱國大將軍。

鏖戰東魏

大統四年(538年),高歡大將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圍洛陽金墉城,燒毀洛陽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帶著西魏文帝元寶炬回洛陽祭掃北魏帝陵廟,聞訊後率軍馳援,臨陣斬殺高歡大將莫多婁貸文。侯景連夜撤圍北返,宇文泰追擊。侯景擺長陣,北據河橋,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陽市北),與宇文泰大軍交戰。混戰之中,宇文泰戰馬中流矢驚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東魏大軍追圍上來,左右都散走。都督李穆下馬,用馬鞭擊打狼狽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裝在罵一個小兵。追圍的東魏兵聽李穆的口氣認定掉下馬來的宇文泰不是西魏軍統帥,都扭頭去追殺別人。李穆扶宇文泰上馬,雙雙逃去。由於此時西魏後軍大至,軍勢復振,掉頭迎擊侯景軍,侯景軍大敗,敗北而去。高敖曹心氣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張寫有官品將名的旌旗和顯示貴重的傘蓋,跨馬臨陣。西魏軍調動最精銳的軍隊圍攻高敖曹,致使其全軍盡沒,最後單騎跑往河陽南城。恰巧守將是高歡的一個堂叔高永樂,素與高敖曹有過結,關閉城門不讓高敖曹進城。西魏大隊追兵趕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轉身昂頭迎前。斬去高敖曹頭顱的兵士回到西魏後,獲賞絹萬段,每年按量發給,直至宇文泰奠定的北周滅亡,賞絹還沒有給完。高歡聽見高敖曹死訊,如喪肝膽,把高永樂打了二百軍棍,追贈高敖曹為太師、大司馬、太尉。
西魏万俟普自投奔東魏以來,因為其年歲較高,高歡對他總是格外照顧。此役,潰散的東魏各軍紛紛過河橋北渡,只有万俟洛一軍不動如山,西魏軍追至河橋,万俟洛慨然陳詞;“万俟受洛乾在此,能來可來也!”西魏人畏懼而去。當天,東西魏交戰的陣形很大,首尾不能相望,恰逢此時天降大霧,彼此之間不能分辨,僵弛的形勢開始出現轉機,西魏獨孤信,李遠的右軍,趙貴,怡峰的左軍戰況急轉直下,同時又失去了同宇文泰、元寶炬的聯繫,紛紛放棄部隊先行溜之大吉。後軍的李虎,念賢見獨孤信等開蹽也一起向後方撤退,宇文泰見諸軍瓦解,不敢獨留,與元寶炬燒了大營後遁去。
夜幕降臨後,東魏兵退去,王思政的親信在戰場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營已是深夜。此時元寶炬與宇文泰退到恆農,城中守將早作鳥當散去。東魏被俘士兵乘機閉門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斬殺為首作亂的數百人。當晚,蔡佑也趕到恆農,宇文泰大喜“承先(蔡佑字)你來了我就不用擔心了。”當天的戰事令宇文泰膽戰心驚,竟夜不能寐,後來枕著蔡佑大腿,才可安心入睡。此刻高歡帶七千騎兵匆匆趕往前線,而西魏已撤走,高歡隨即進攻金墉,守將長孫子彥將城中房屋宮室付之一炬棄城逃跑,高歡剷平金墉而還。此役,東魏雖奪回中原要衝洛陽,西魏也折損部分兵馬,但並未傷及西魏要害,致使當年十二月西魏的局部反攻中洛陽再次淪陷。

邙山大戰

大統九年(543年),兩魏第四次大戰(邙山大戰)揭開序幕。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將外放為北豫州刺史,驚懼氣惱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率諸軍接應高仲密,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高歡也親自將兵十萬,自黃河北岸渡河,據邙山為陣,數日不戰。宇文泰盡留輜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襲高歡。黎明時分,兩軍相交,高歡大將彭樂以數千騎兵直衝入西魏北軍,所向皆潰。不久,東魏彭樂遣使告捷,俘獲西魏臨洮王元柬等五個王爺及督將參謀等總共四十八人。高歡派彭樂追擊宇文泰。宇文泰狼狽不堪,邊跑邊在馬上向彭樂哀求:“這不是彭樂將軍嗎?今你殺掉我,明你還有用嗎?幹嘛不馬上還營,把我丟下的金銀寶物一併取走呢?”彭樂是個粗人,也覺此話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丟棄的營中把一大袋金寶放在馬上奔回向高歡復命。
彭樂見高歡後報告說:“宇文泰僥倖逃跑,已經嚇得破膽。”高歡既高興彭樂大戰又極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樂趴在地上,親自上前抓住彭樂的大腦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齒良久,手中刀舉了幾次要當場砍下彭樂腦袋,權衡再三,未忍下手。鼓樂滿臉是血,揚頭乞求高歡再給他五千人馬,回陣復追宇文泰。高歡罵道:“你把人都放跑了,還說什麼回陣復追。”派人取來三千匹絹壓堆在彭樂背上,因以賞其戰勝之功。轉天,東西魏兩軍重振旗鼓復戰。宇文泰三軍合擊東魏軍,高歡大敗,步兵全被俘虜。高歡一時間連坐騎也被射死,手下赫連陽順自己下馬把馬讓給高歡,連同七個人隨後保護。
由於西魏趙貴等五個將領的手下軍隊敗退,戰場形勢又發生變化。東魏兵重新集結,衝殺過來。宇文泰出擊,不敵而退,率軍逃跑,東魏軍隊追擊。由於獨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從後襲擾東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脫,屯軍渭河上游。高歡將兵入陝州,部下封子繪勸高歡乘勝追擊,定能一統兩魏。但其餘將領皆無鬥志,志氣衰竭,不敢再戰。其時宇文泰已成強弩之末,只要高歡軍至,必死無疑。高歡見眾將志沮,便下令還軍,失去絕佳的機會。一直為宇文泰堅守桓農糧倉的王思政聽說西魏軍大敗的訊息,不僅不逃,反而讓人大開城門,自己解衣躺在城樓上,慰勉將士,以激勵士卒,表示自己的膽略。幾天后東魏兵殺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又知道王思政的名聲,心中大怯,竟不戰逃走。東魏軍自此重新奪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獲高仲密妻兒送至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此後兩三年,兩魏間暫時無大戰。

扭轉劣勢

大統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歡親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這個釘子。西魏并州刺史韋孝寬鎮守玉壁,頑強抵抗。高歡先後採用斷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戰術,圍城五十餘日,士卒死亡七萬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後高歡染疾,只得解圍而去。玉壁之戰,高歡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餘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憤恚成疾,次年正月,發病而死。自此,宇文泰扭轉了過去的劣勢,和東魏勢均力敵了。
高歡死後,長子高澄執掌東魏朝政。高澄與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憚侯景權重,欲奪其兵權,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於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時又對機詐權變的侯景十分謹慎,分派大軍絡繹接收侯景所占土地,並示意景交出軍隊,入朝長安。其時,高澄在侯景叛變後,也派大軍進逼,於是,侯景轉而投歸蕭梁,之後發動了一場侯景之亂。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蕭氏兄弟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宇文泰乘機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奪得漢東、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長江上游和漢水。
大統十七年(552年),侯景敗亡,梁武帝第七子蕭繹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稱帝,是為梁元帝。蕭繹在侯景未平前,曾稱臣於西魏,與西魏訂立盟約;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南),梁以安陸(今湖北安陸)為界,請同附庸,並送質子。既稱帝後便不再稱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問,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統一,西魏應將所占梁、益、襄陽等地歸還梁朝。宇文仁恕還告宇文泰後,宇文泰認為既已取得梁、益二州,就應進一步規取江漢,恰巧此時蕭繹侄蕭詧入朝西魏,請求出兵擊蕭繹。於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謹、宇文護等率步騎五萬,進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處死,魏軍挑選江陵百姓男女十餘萬口,驅歸關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給蕭詧,同時又將原來梁朝控制的雍州諸郡收歸西魏作郡縣。這樣,西魏的疆域擴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帶。這一系列的勝利使西魏成為當時三國中最具統一實力的政權,為以後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奠定帝業

大統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寶炬駕崩,太子元欽繼位,是為西魏廢帝。更為元年,但不再立年號,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號。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輔的局面,想從宇文泰手中奪回大權。尚書元烈陰謀發動政變誅殺宇文泰,事泄,為宇文泰所殺。廢帝對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對宇文泰十分不滿,密謀誅之,謀再泄。於是在廢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廢殺元欽,立其弟齊王拓跋廓為帝,是為西魏恭帝。並重新恢復皇室舊姓拓跋。此後,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禪代只是時間的問題了。西魏一朝二十三年,宇文泰始終把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漢族士人蘇綽、盧辯依據《周禮》制定的新官制。這套新官制拋棄了魏晉以來的官職名號,仿《周禮》設立六官:宇文泰為太師、大丞相;李弼為太傅、大司徒;趙貴為太保、大宗伯;獨孤信為大司馬,于謹為大司寇;侯莫陳崇為大司空,余官稱號也都仿《周禮》,但並不是將秦漢官制一概廢除,而是參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職仍行秦漢舊法而不變。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即將官吏的等級分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數多者官高,如柱國大將軍為正九命,驃騎、車騎大將軍為九命。命實際上就是品,不過,品以正一品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為最高官。同時,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際,將地方官吏任免之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樣,具有濃郁的復古色彩,只不過前者是從漢族古代社會尋找依據,後者是從鮮卑族的部落時代得到啟發。宇文泰通過這種托古改制,給自己的統治披上一件正統的外衣。以向人們顯示,宇文氏政權並非僭偽,取消民族間的心理隔閡。而在府兵制中,則通過鮮卑化,照顧鮮卑民族的感情,泯滅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過這些改革,鞏固了統治基礎。

北巡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內蒙古境內烏加河)。九月,還至牽屯山(今寧夏固原縣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護前去,以託付大事。宇文護趕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宇文泰已經病危,他託孤於侄宇文護:“我的兒子們都還年幼,如今外敵強悍,內部對手也很多,今後國家之事,都由你決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於雲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時年五十歲,葬於成陵(今陝西省富平縣北),諡號文公。是月,其子宇文覺嗣其位為太師、大冢宰,由宇文護輔政。次年,宇文覺稱帝,國號周,是為周孝閔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後被追尊為文王、文皇帝,廟號太祖。

為政舉措

政治

更改官制
西魏武士俑西魏武士俑
大統七年(541年)九月,宇文泰頒行了由蘇綽起草的六條詔書,“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十一月,又頒布了十二條新制,和大統元年(535年)三月頒布的二十四條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條。六條詔書和這些新制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並據此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宇文泰還令盧辯仿周禮更改官制,實行北周六官制,甚至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體。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這六府機構。藉以取得中原地區漢族大地主的擁護和歸向。次年北周代魏,宇文泰子宇文覺(孝閔帝)即位後繼續行用﹐直到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開皇元年(581年)恢復魏晉以來發展形成的三省制度(現三省六部)﹐六官之制才廢除。
德治教化
在政治上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為主,法治為輔的統治原則。要求各級官吏用儒家學說修身,躬行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等,恪守這些儒家道德規範。同時又向人民灌輸孝悌、仁順、禮義,用這些儒家倫理綱常觀念束縛人們思想,以心和志靜,邪僻之念不生,穩定統治秩序。
唯賢是舉
宇文泰在用人上奉行唯賢是舉,不限資蔭。只要德才兼備,那怕出身微賤,亦可身居卿相。宇文泰的這一選官思想體現了打破門閥傳統的新精神,保證了西魏吏治較為清明,也為大批漢族士人進入西魏政權開闢了道路。
在這一選人思想的指導下,宇文泰將來自不同方面的人聚攏在自己周圍,如李弼原是侯莫陳悅帳下大都督,且互為姻親,後倒戈歸附。宇文泰毫無猜忌之心,予以重用,成為統率府兵的八柱國之一。柳敏原是東魏河東郡丞,宇文泰克河東後得之,當即拜為丞相府參軍事,後來成為幫助宇文泰制定國策的核心人物。再如武功大姓蘇綽,宇文泰對之推心委任而無閒言,如有外出,常常預署空紙授綽,若須有處分,蘇綽可以隨事施行,事後啟告一下即可。正因為宇文泰能唯賢是舉,用人不疑,因此西魏政府上下協力,內部團結,保證了各項政策措施的順利執行。
善於納諫
宇文泰還比較注意聽取臣下的不同意見,勇於納諫。早在大統五年(539年),他就下令置紙筆於京城陽武門外,以訪求得失。當丞相府記室柳虬提出納忠讜之言的建議時,宇文泰欣然採納,並要求史官記事,須得失無隱。宇文泰的這種做法,有助於西魏吏治的清明。
嚴明執法
在法律上,宇文泰主張不苛不暴,既要“法不阿貴”,官吏犯法一視同仁,如宇文泰的內兄王世超,任秦州刺史時,驕橫州縣,結果被賜死。位至大將軍的鄭偉不遵法度,結果被免職。另一方面又要求斷案者慎罰,力戒楚毒之下,自痛自誣,儘量減少冤假錯案。大統十三年(552年),宇文泰又下令廢止流傳了二千餘年的宮刑。
整治吏治
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將貪贓者放寬到滿三十匹才處大辟死罪,這比《梁律》的滿十匹處死和北魏、北齊的“贓滿一匹者死”都要寬鬆,但這是為了更好地執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殺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書記載,北周“用法頗嚴”,一旦發現貪贓枉法的官吏,即給予懲治。對於以前的貪官,北周還制定了“征備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線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記錄在案,貪贓所得一定要追索回來。詔書說,國庫是天下人之公產,皇帝只不過是為天下人守財。我能寬縱你們的罪行,但是人民的財產必須為他們追回。

軍事

擴充軍隊
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開始整軍。先是,高歡恃戎馬之強,年年進攻西魏。雖然未曾得手,但宇文泰知道,長此下去,實力處於劣勢的西魏必然難以支持。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開拓兵源,擴充軍隊。同年七月,宇文泰集諸軍於鹹陽,八月,率之於潼關整軍,宣布軍法軍規,不得貪財輕敵,不得作威於百姓,與敵作戰,用命則賞之,逃脫皆戮之。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今陝西華陰縣境內)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隨著軍隊素質的提高,宇文泰又進一步擴充軍隊,壯大軍事力量。起初,宇文泰在接受賀拔岳的以武川兵戶為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擊敗侯莫陳悅後,其大將李弼擁眾萬人來歸,以後,跟隨孝武帝元修入關的由鮮卑族人組成的北魏宿衛禁旅也有近萬人,合起來,宇文泰掌握的軍隊約有近三萬人,分別由十二個將軍率領。沙苑之役後,又通過收編降軍等不斷補充,人數漸漸增多。到大統八年(542年)三月,正式建立六軍,時已有兵約十萬人。
調和胡漢
大統九年(543年)二月,高歡率領十萬大軍,渡過黃河,據邙山(今河南洛陽西北)列陣,宇文泰領軍擊之,戰於邙山,大敗,士卒損失六萬餘人,經過數年經建設立起來的一支軍隊損失大半。而當時關隴地區的鮮卑族人數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補充軍隊,因此,邙山之戰後,宇文泰開始從漢族中間吸收兵員。三月,宣布徵募關隴地區的豪強地主武裝。在北魏末年的關隴起義中,豪強地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鄉兵,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強手中。宇文泰通過廣募豪強以充軍旅這一措施,把這些分散的鄉兵武裝變成中央軍隊的一部分,由政府選擇關隴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來統領。從而,既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削弱了北魏末年以來的地方勢力,又促進了武川軍人集團與關隴地主的聯合。此後,到大統十六年(550年),又進一步把徵兵對象擴大為所有的均田戶,這樣,西魏軍隊中漢族士兵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創建府兵
宇文泰又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的八部制,立八柱國。除宇文泰自己在大統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拜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軍隊的實際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548年)以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為柱國大將軍,但僅掛虛名,並無實權。另任命趙貴、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六人為柱國大將軍,實際統率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府兵的前身,由賀拔岳的武川軍團、侯莫陳悅軍團中的李弼軍團以及隨北魏孝武帝西遷的北魏宿衛禁旅這三部分組成,這些軍隊都是鮮卑化的軍隊,尤其是武川軍團。前身是六鎮鮮卑,大都是拓跋族成員,隨著拓跋族的封建化,他們的地位下降。因此,他們參加了六鎮起義和河北起義。但是,他們又錯誤地認為是漢化導致他們的地位下降,而看不到漢化是歷史的進步和必然,竭力想回復到原來的氏族部落關係中去,宇文泰出身武川軍團,對這種心理十分了解。因此,在建立府兵時,就採用了鮮卑族原有的部落組織,即八部之制,作為編制新軍的藍本。在士兵和軍官之間的關係上,保持鮮卑舊日的氏族關係。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又以有功諸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及九十九姓。除有的將領本來就用鮮卑複姓的不予更動外,那些已經在太和改制時將複姓改為單姓的將領則重新改為複姓。已採用漢姓或本來就是漢姓的,則賜以鮮卑姓。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凡所統領的士兵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姓為自己的姓氏。
宇文泰借用氏族部落的血緣紐帶來組織府兵,使官兵之間蒙上了一層宗族的親密色彩,以搞好將領和士兵間的結合,提高府兵的戰鬥力。事實上,府兵的組成,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倒退到氏族關係中去,但由於這種兵制多少帶有一些過去部落兵制的色彩,因此從那些曾經淪落為兵戶的六鎮鮮卑來看,身份提高了,地位改善了,從而使府兵的戰鬥力也增強了。
抵禦東魏
宇文泰善於謀略和指揮。在軍事上主要依靠來自北鎮尤其是武川的鎮人,他們以後成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與東魏多次作戰,互有勝負。大統三年(537年)春,東魏攻潼關,宇文泰率精銳出潼關左面的小關,攻其不備,大敗東魏軍,東魏大將竇泰自殺。秋間,東魏十萬人進至沙苑(今陝西大荔南),宇文泰以不滿萬人的弱勢兵力,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親自鳴鼓奮戰,獲得大勝,俘虜七萬人。西魏軍曾兩次進到洛陽。大統九年(543年),邙山之戰,宇文泰率軍黑夜登山進擊,高歡僅而獲免。次日再戰,宇文泰軍不利退還。西魏財力兵力都不如東魏,軍事上以守勢為主,如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曾多次抵抗東魏來攻。西魏與東魏大體以黃河為界。

經濟

勸課農桑
宇文泰在經濟上根據儒家先富後教的傳統觀念,積極勸課農桑,獎勵耕植,並相應地制定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就是將被破壞了的均田制恢復起來,使那些由於土地兼併、戰亂、天災而喪失土地、流落他鄉的農民和土地重新結合在一起,從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條件。西魏均田制的授田、租調和北魏雖有差異,但變化不大,在役制上卻變動較多,對服役年齡、時間、人數都作了重新規定。服役年齡從北魏時的十五歲改為十八歲;服役時間則根據年成豐歉而定,豐年不超過一月,中年不超過二旬,下年不超過十天,使役期大為縮短;人數上則規定每戶農家服役者限於一人,避免過多地動用民力,妨礙農業生產。同時,宇文泰還頒行了戶籍制度和計帳制度,即預定次年徭役概數的計帳之法,以求賦役的徵發較為合理,還對絹的長度作了統一規定,以四十尺為一匹。農業制度
宇文泰除了制定頒行上述經濟政策外,還明確規定了地方官吏在發展生產方面的職責。每到歲首,州縣長官必須督促百姓,無論少長,但能操持農器者,皆令就田,務必不失農時。對於那些游手怠惰,好逸惡勞,不事生產者給以處罰。由於宇文泰衡量牧守政績的標準之一就是勸課農桑,因此地方官吏大都重視農桑生產,經濟逐漸發展,到宇文泰死之前,已經出現了一個倉廩充實的小康局面。

文化

重儒興學
在思想文化上宇文泰雅好儒術,以儒家學說作為思想武器,去除鮮卑族的一些落後習俗和摒棄當時思想領域中風靡一時的空談玄理、崇佛論道一類的腐朽風習。在京師長安設立國子學,拜儒學大師盧誕為國子祭酒,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還根據先秦典籍《尚書》中的《大誥》一文的格式,制定《大誥》一篇,作為文章的樣式,於大統十一年(545年)宣示群臣,明令自今後文章須皆依此體,力圖以此矯正浮華文風。
六條詔書頒行後,宇文泰令各級官吏學習背誦,規定凡不通六條及計帳之法者,都不能為官,保證了這些措施的實施,刷新了關隴政權的政治。
恢復舊俗
此外,宇文泰恢復鮮卑舊姓,如恢復皇族元氏為拓跋氏。而所將士卒也改從主將的胡姓。從形式上胡化了一批漢人,例如楊忠授普六茹氏,李虎授大野氏。

外交

外交上,宇文泰採取和北攻東、南的政策。對於北方的突厥、柔然力求通好,對於處於其東、南方向的東魏(北齊)、南梁則採取攻勢,先後為自保圖強而與東魏(北齊)爭戰並乘梁朝內亂之機進占梁控制下益州和荊雍等地。
為了全力對付東魏和南梁,宇文泰對北邊遊牧民族柔然和突厥採取和親政策。北魏末年內部動亂,柔然勢力復盛,屢屢侵擾邊境。西魏建立後,宇文泰先是以宗室元翌女嫁柔然主阿那瑰弟塔寒,後又勸西魏文帝納阿那瑰女郁久閭氏為皇后,以結好柔然。對突厥亦然,大統十一年(545年),宇文泰派使者前往突厥,和突厥建立起聯繫,大統十七年(551年),以長樂公主嫁給突厥主阿史那土門,突厥也經常派使者訪問西魏,贈送禮物,如大統十七年(553年),突厥向西魏獻馬五萬匹。
宇文泰對北邊遊牧民族採取的和親政策,保證了邊鄙無虞,也加強了和遊牧民族的友好往來,起了民族修好的作用。

人物評價

總評

宇文泰一生,正處在由亂到治的歷史轉捩點,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歷史條件下,觀時而變,順乎歷史發展的潮流,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清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礎。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制、選官之法等等更是開隋唐政治制度之淵源,宇文泰的功業可謂盛矣,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後的又一位鮮卑族傑出的人物。

歷代評價

高歡:“此小兒眼目異。”
梁御:“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
赫連達:“明略過人,一時之傑。”
李延壽:”昔者水運將終,群凶放命。或權威震主,或釁逆滔天。鹹謂大寶可以力致,神器可以求得,而卒誅夷繼及,亡不鏇踵。是知天命有底,庸可慆乎?周文爰自潛躍,眾無一鏇,驅馳戎馬之際,躡足行伍之間。時屬與能,運膺啟聖,鳩集義勇,糾契約盟。一舉而殄仇讎,再駕而匡帝室。於是內詢帷幄,外杖材雄;推至誠以待人,弘大順以訓物。高氏藉甲兵之眾,恃戎馬之強,屢入近畿,志圖吞噬。及英謀電發,神旆風馳。弘農建城濮之勛,沙苑有昆陽之捷;取威定霸,以弱為強。紹元宗之衰緒,創隆周之景命。南清江、漢,西舉巴、蜀,北控沙漠,東據伊、瀍。乃擯落魏、晉,憲章古昔;修六官之廢典,成一代之鴻規。德刑並用,勛賢兼敘。遠安邇悅,俗阜人和。億兆之望有歸,揖讓之期允集。功業若此,人臣以終,盛矣哉。非求雄略冠時,英姿不世;天與神授,緯武經文者,孰能與於此乎。昔漢獻蒙塵,曹公成夾輔之業;晉安播盪,宋武建匡合之勛。校德論功,綽有餘裕。至於渚宮制勝,闔城孥戮;蠕蠕歸命,盡種誅夷。雖事出於權道,而用乖於德教,斯為過矣。孝閔承既安之業,膺樂推之運;明皇處代邸之尊,纂大宗之緒。始則權臣專命,終乃政出私門;俱懷芒刺之疑,用致幽弒之禍,惜哉。“
令狐德棻:“帝知人善任使,從諫如順流。崇尚儒術,明達政事,恩信被物。能駕馭英豪,一見之者,鹹思用命。沙苑所獲囚俘,釋而用之;及河橋之役,以充戰士,皆得其死力。諸將出征,授以方略,無不制勝。性好樸素,不尚虛飾,恆以反風俗復古始為心雲。”
王應麟:“宇文泰弒君之罪,甚於高歡之逐君,乃以周公自擬,亦一莽也。”
王夫之:“宇文泰之為此也,則有說也。據關中一隅之區,欲並天下,乃興師以伐高洋,不戰而退,豈畏洋哉?自顧寡弱而心早寒也。南自雒、陝,西自平陽,北極幽、薊,東漸青、兗,皆洋之有,眾寡之形,相去遠矣。且梁氏方亂,抑欲起而乘之以吞襄、郢,而北尚不支,勢不足以南及。雖前乎此者,屢以寡而勝眾,而內顧終以自危。故其所用者,仍恃其舊所習用之兵,而特欲多其數以張大其勢。且關中北擁靈、夏,西暨河、湟,南有武都、仇池、羌、氏之地,雖耕鑿之甿,皆習戰,使充行伍,力是而情非不甘,泰可用權宜以規一時之利,未盡失也。若夫四海一,戰爭休,為固本保邦之永計,建威以銷夷狄盜賊之萌,則用武用文,剛柔異質,農出粟以養兵,兵用命以衛農,固分途而各靖。乃欲舉天下之民,旦稼穡而夕戈矛,其始也,愚民貪免賦免役之利,蹶起而受命;迨其後一著於籍,欲脫而不能。故唐之府兵業更為彍騎矣,乃讀杜甫石壕、三別之詩,流離之老婦,宛轉於縲絏;垂死之病夫,負戈而道仆;民日蹙而兵日窳,徒死其民。而救如線之宗社者,朔方邊卒、回紇援兵也。然則所謂府兵者,無益於國而徒以殃民審矣。”

親屬成員

家世

高祖父:宇文陵
曾祖父:宇文系
祖父:宇文韜
父親:德皇帝宇文肱
母親:德皇后王氏

兄弟

長兄:邵惠公宇文顥
次兄:杞簡公宇文連
三兄:莒莊公宇文洛生

姐妹

建安公主,宇文泰姐,嫁賀蘭初真,子賀蘭祥。
昌樂公主,宇文泰姐,嫁尉遲俟兜,子尉遲迥、尉遲綱。
安德公主,宇文泰第三妹,嫁丘願,子丘崇、丘賓。

妻妾

嫡妻:馮翊公主元氏,北魏廣平王元懷之女、北魏出帝元修之妹,孝閔帝宇文覺生母。死後與宇文泰合葬,諡號文皇后。
妾:叱奴氏,生北周武帝宇文邕和衛王宇文直。宇文邕繼位後,尊為皇太后。死後追謚宣皇后。
妾:姚氏。
妾:達步乾氏。
妾:王氏。
妾:張女畢。

子女

兒子
明帝宇文毓,母親是夫人姚氏。
宋獻公宇文震。
孝閔帝宇文覺,母親是文皇后元氏。
周武帝宇文邕,母親是姬叱奴氏。
齊煬王宇文憲,母親是妃達步乾氏。
衛剌王宇文直,母親是姬叱奴氏。
趙僭王宇文招,母親是姬王氏,大象二年(580年)被楊堅誅殺。
譙孝王宇文儉,宣政元年(578年)去世。
陳惑王宇文純,大象二年(580年)被楊堅誅殺。
越野王宇文盛,大象二年(580年)被楊堅誅殺。
代奰王宇文達,母親是姬張女畢,大定元年(581年)被楊堅誅殺。
冀康王宇文通,天和六年(571年)去世。
滕聞王宇文逌,大定元年(581年)被楊堅誅殺。
女兒
第五女,襄陽公主,嫁竇毅,生唐朝太穆皇后。
某女,宇文皇后,西魏廢帝元欽皇后。
某女,義安公主,嫁李弼子李輝。
某女,順陽公主,嫁隋文帝弟滕王楊瓚。
某女,平原公主,嫁於翼。
某女,永富公主,嫁史雄。
某女,封號不詳,嫁賀拔岳子賀拔緯。
某女,封號不詳,嫁若干惠子若干鳳。
某女,封號不詳,嫁趙貴之子趙永仁。
某女,西河公主,嫁劉昶。
某女,義歸公主,嫁海州刺史李基。
某女,襄樂公主,嫁韋世康。
某女,宜都公主,嫁梁睿。

後世紀念

宇文泰墓宇文泰墓
據《周書·文帝本紀》載:宇文泰死後,於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冬葬在成陵。《周書·皇后列傳》載:元皇后(馮翊公主)死後與宇文泰合葬。《關中勝跡圖志》載:文帝成陵“在富平縣鳳凰山南”。經考察在今富平縣宮裡鄉宮裡國小院內。南距富平縣城11公里,東距宮裡鎮政府170米。地理坐標東經109°081′,北緯34°51′,海拔高度530米。周邊坡形地帶,原封地因陵周邊歷代居住建宅無法考證。
乾隆四十一年(1176年),陝西巡撫畢沅為文帝成陵題寫陵碑。1956年4月29日,富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成陵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20日,成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冢高12米,周長142.8米。冢上植有松柏雜樹,鬱鬱蔥蔥。冢前有清畢沅立的石碑一通,保存完好。另有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立的“大宋新修後太祖文皇帝廟碑”殘石,現存。

史書記載

周書·卷一·帝紀第一》
《周書·卷二·帝紀第二》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

影視形象

類型 年份 影視 扮演者
電視劇 2018年 《獨孤天下》 蘇茂

魏晉南北朝軍事人物

魏晉南北朝時代,有多少英雄人物,有多少風流才子,有多少沙場豪傑,有多少傑出人才?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一時間人才輩出,風起雲湧,多少人物,多少面孔。你知道他們的生平事跡嗎?你知道和他們有關的趣聞軼事嗎?你想了解他們的人生嗎?下面的詞條將帶你走入魏晉南北朝,去看一看那些曾經的軍事豪傑,一起去體會他們的人生,從中得到自己的領悟吧!
拓跋宏
曹景宗
周文育
冼夫人
張賓
姚萇
呂光
王鎮惡
慕容隆
桓溫
韋孝寬
周顗
斛律光
斛律金
慕容廆
劉淵
陳慶之
慕容皝
慕容翰
柳元景
郗超
昌義之
謝玄
拓跋英
宇文泰
慕容農
沮渠蒙遜
韋叡
檀道濟
蔡佑
馬隆
葛榮
杜洛周
侯安都
劉牢之
沈慶之
爾朱榮
慕容白曜
祖逖
王睿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