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梁祝》和經典愛情故事《梁祝》沒有太大關係,說的是梁山伯、祝英台和馬文才輪迴到了下一世後,吳尊飾演的梁山伯和阿Sa飾演的祝英台變成了逍遙派的人物“梁仲山”和“祝言之”,善於使劍,而由胡歌飾演的“馬承恩”也成了被祝英台辜負了的痴情漢。導演馬楚成要將這部梁祝後傳融進現代人的愛情觀點。“為什麽愛一個人只能和她死同穴,卻不敢勇敢去拼爭一下呢?”導演馬楚成說,“男人的愛應該積極一些、勇敢一些,死時再化蝶還不如生的時候努力到最後一刻。”
影片概況:原名:武俠梁祝,又名:劍•蝶,導演:馬楚成,編劇:馬楚成,主要演員:吳尊、蔡卓妍、胡歌、庾澄慶、狄龍、冼色麗、譚俊彥、邵兵等,影片監製:禤嘉珍,動作指導:程小東,拍攝地點:上海松江-浙江-無錫,影片類型:愛情/古裝,開拍日期:2008年4月18日,製作公司:天下媒體集團有限公司,發行公司:美亞娛樂資訊集團有限公司,上映日期:預計國慶前後在內地上映,角色分析《武俠梁祝》角色演員對照表,演員:吳尊角色:梁仲山,演員:蔡卓妍角色:祝言之,演員:胡歌角色:馬承恩,演員:庾澄慶角色:逍遙派師叔,演員:狄龍角色:祝言之之父,演員:譚俊彥角色:江湖大盜,演員:邵兵角色:大將軍,演員:冼色麗角色:銀心
劇情簡介
十世相愛十世分--傳說天上有一對金童玉女,因犯下彌天大罪,被判下凡間:十世人生中都要這一對金童玉女相愛,但結局卻要生離死別……這對金童玉女就是相愛不能結合,殉愛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過,傳說沒有因此而終結,在東晉一個武俠世界中亦發生了一段同樣哀怨、同樣令人心傷的故事……而故事主角梁仲山與祝言之,正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轉世……家族經營酒莊生意,富甲一方的祝家大小姐祝言之(蔡卓妍飾演),個性活潑開朗,平日喜以男兒身打扮於城中四處遊玩。因緣際會遇上協助追捕大盜的少俠梁仲山(吳尊飾演),對他留下一個好印像。祝言之父親,昔年因與今日成為高官的錢榮威結下仇怨,而遭到陷害並想霸占言之。幸虧得到新晉少將馬承恩幫助,在祝父老朋友草頭的幫助下,把女扮男裝的言之安置在逍遙山內學習武功暫避。
言之與仲山在途中結識,後來成為了同學,仲山與言之在相處中發展了深厚的情誼。一次言之受傷被仲山識破女兒身的秘密,兩人也正式展開情侶關係。承恩在軍中立功升官,前往祝家向祝父提親即獲答允。言之即將回家,與仲山許下成親的盟誓。仲山往祝家提親卻遭拒絕,言之被軟禁於柴房之中。而後兩人計畫假裝答應婚事並藉機逃走,不料計畫失敗,言之被迫與仲山一刀兩斷。言之在絕望之際,草頭建議言之以毒藥假死來逃婚。但是草頭在前往通知仲山時被殺。言之的死訊讓仲山傷心欲絕,闖入祝府要帶言之屍首離去,最終仲山擊退馬承恩帶走言之。仲山抱著言之的屍體回到蝴蝶谷,卻因身受重傷而死。言之甦醒,悲慟欲絕,她緊抱山伯屍首,決定和他在蝴蝶谷一生一世……梁祝文化
這個主題網站收錄了一些關於梁祝方面的資料。真心希望喜歡梁祝,喜歡梁祝文化的朋友們能通過這著網站找到你們想要的東西,感受到梁祝帶給我們的感動。“彩虹萬里百花開,花間彩蝶成雙對,千年萬代分不開,梁山伯與祝英台”。梁祝這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從古至今一直被人們傳誦。我們感動於他們對愛情的致死不渝,最終化蝶雙宿雙妻。淚水中帶著幸福的微笑。梁祝這個故事流傳於民間,慢慢的形成一種文化,我們稱其為梁祝文化。祝英台敢於反抗封建禮教,奮不顧身勇於追尋自己的愛情。這也許就是一種梁祝精神。
歷史淵源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目前有關梁祝的主要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誌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鹹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誌》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兩個傳說分別在兩地找到了考古證據。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莊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曆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曆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不同的版本的梁祝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3)杭州版本: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闢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化蝶傳說根深蒂固,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遊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曆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台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裡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7月19日,駐馬店汝南馬鄉鎮正式更名為梁祝鎮.
相關連結: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8/09/28/003701002.shtml
http://msn.mtime.com/movie/50945/#menu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1.htm#1
http://liangzhu.cnwe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