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詩歌]

《西施》[詩歌]

是一首唐代的七言絕句詩,作者是羅隱,本詩的特色是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

全詩

《西施》[詩歌]《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作者】:羅隱 【朝代】: 【體裁】:七言絕句
格律】:○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家國興亡自有時,
○●⊙○●●○
吳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傾吳國,
○⊙●●○○●
越國亡來又是誰?
●●○○●●△

【賞析】: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京劇傳統劇目,劇情:東周列國故事:吳王夫差滅越,越王勻踐用范蠡之計,獻美女西施於夫差。夫差沉迷酒色,國事敗壞,被越所滅。范蠡功成之日,棄官,與西施同泛五湖。
羅癭公編,梅蘭芳首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