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四股弦
名錄介紹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調弦、五調腔,是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源於河北省邢台地區巨鹿縣,流於邢台巨鹿、邯鄲魏縣、河南安陽等地區。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夾弦、五腔弦、武強弦、五調弦,是河北省地方戲稀有劇種之一。19世紀初,由山東臨清傳入邢台,在民間俚曲的基礎上,不斷取長補短,並吸收亂彈、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四股弦。
四股弦從誕生到現在已有近200年歷史,其間從1920年到抗日戰爭這段時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發展。1937年“七七”事變後陷入低潮,1949年後重又得到復興。
四股弦在內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間家庭生活的小戲,後逐漸轉變為演出歷史傳統戲和連台本大戲。其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場樂器與河北梆子樂器相同。
四股弦劇目有200多出,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著名演員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鳳雲、張春山、馬鳳仙等,尤其是馬鳳仙影響最大。代表性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賀後罵殿》、《二進宮》、《坐樓殺惜》等。
表演形式
四股弦使用本地語言演唱,以巨鹿方言為代表,以五聲調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滿燕趙陽剛之氣,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劇目有《忠保國》、《打鸞駕》、《拴娃娃》、《天賜祿》、《賀後罵殿》、《斬姚琪》、《二進宮》等。四股弦的音樂以板腔體為主,輔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組成。四股弦唱腔中,宮調式居於主導地位,徵調式則相對居於次要地位。宮、徵兩種調式在唱腔中,多數情況是各自獨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時使用了兩種調式,其具體情況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宮、徵兩種調式的相互連線;另一種是在徵調式唱腔中存在著徵、宮兩種調式的交替現象。音樂組成
四股弦伴奏是構成四股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為文樂伴奏、武樂伴奏兩大部分。文樂伴奏主要用於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動作奏曲牌,武樂伴奏則用於唱腔的各種開頭和收頭,以及用於配合人物上場、下場、念白、身段和武打等。曲牌分類
曲牌系四股弦音樂中純器樂演奏部分。按其演奏時所用主要樂器的不同共分弦笛曲牌和嗩吶曲牌兩類,弦笛曲牌主要用於過場和動作的伴奏,嗩吶曲牌主要用於武將的行軍作戰。四股弦使用的各種器樂曲牌大多是一曲多用,可根據需要用於不同的場面,如[小開門]、[大開門]、[柳青娘]、[海青歌]、[三元槍]、[四六句]等,也有一部分是專曲專用。四股弦以四胡為主奏樂器,四股弦的樂器在伴奏過程中,和其他劇種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調方式,而是在整個伴奏過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則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自然復調的伴奏方式。四股弦劇種的表演行當生、旦、淨、醜四行齊全,但在唱腔方面各行當間並無根本區別,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在實際演唱時,生、淨、醜行各類角色從男腔,旦行各類角色從女腔,演唱方法以真聲為主,輔以假聲或真假混合聲。
傳承意義
四股弦有極高的包融性,兼收並蓄,具有各家之長,又不失其個性,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發展歷程
四股弦劇從誕生到今天已有近200年歷史,其間從1920年到抗日戰爭這段時期,四股弦有了突破性發展。1937年"七七"事變後陷入低潮,1949年後重又得到復興。四股弦劇在內容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間家庭生活的小戲,後逐漸轉變為演出歷史傳統戲和連台本大戲。其唱腔悠長、流暢、委婉,語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詞多為七字,傳統伴奏樂器為四股弦琴胡,其它文武場樂器與河北梆子樂器相同。
四股弦劇目有200多出,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著名演員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風雲、張春山、馬風仙等,尤其是馬風仙影響最大。
四股弦劇在邢台、山西都曾產生過巨大轟動效應,它的足跡遍布京、津、魯、豫、陝、晉等地。代表性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賀後罵殿》、《二進宮》、《坐樓殺惜》。邢台市四股弦劇團是演出該劇目的專業團體,現有演員40餘人,劇目30餘出。
魏縣四股弦
魏縣四股弦源於山東菏澤(曹州)一帶,最早以民間的花鼓丁香發展而成的。約1867年春,從山東來了一位乞討藝人,名叫李成太,路過大名,到魏縣乞討,因會拉四弦,與魏縣藝人瞎冬記、陳玉相結合,吸收當地小調,於清同治九年(1871年),在魏縣北坡頭村創建了河北第一個四股弦童子班。該劇種屬於板腔體系,兼有曲牌體,其唱腔優美,通俗樸實、詼諧風趣。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紅板等。文場主要用四弦胡、二胡、京胡、竹笛、笙等。四股弦因與河北梆子、京劇同台演出,蟒靠戲(朝代戲)日漸增多,一些表演藝術,唱腔、板式、音樂、臉譜、服裝、導具、劇目等,都漸漸滲透到這一劇種里,大量的外來營養,使其在表演風格、演唱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生、旦、淨、末、醜行當日益健全。北坡頭村四股弦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廣泛的民眾基礎。表演生動、活潑、粗獷,道白用京白,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於塑造樸實高亢各種英雄人物的獨特藝術風格。
北坡頭村原有四股弦劇團3個,專業四股弦演員200多人,現直接從業戲劇人員100多人,興盛時期全村男女老幼幾呼人人會唱戲,個個都董戲,人們在平時說笑,紅白喜事上用語全是四股弦戲劇的詞,臨村人戲說:“北坡頭村連公雞叫都是四股弦腔調”。
安陽四股弦
源於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山東省中東部。四股弦又名五調腔,吸收了二夾弦、落腔、絲弦、娃娃腔及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營養,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四股弦。四股弦唱腔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舒展奔放,善於塑造樸實高亢的英雄人物。豫北地區老話常說“不鋤地、不澆園,也要去看四股弦”。
安陽解放初期,四股弦劇團演員文化水平較低,學員學戲全靠師傅口傳心授,以心領神會為主,粗淺的腳本靠口授。通俗的道白,易懂重複的鏇律,嚴重製約了劇種的發展。
1976年,我市重新恢復四股弦劇團,文化局領導將我調入該團,先後擔任音樂唱腔設計、舞台藝術總監及樂隊隊長。為扭轉被動局面,古裝戲剛內部開放,我和團里部分業務骨幹赴北京學習中國京劇團的《逼上梁山》,連夜抄劇本,移植並設計唱腔,加夜班教唱腔、合樂、響排、彩排,在安陽大劇院演出,大獲成功。該劇在安陽大劇院連演一月,每天3場,場場爆滿,在我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而後移植曲劇《卷席筒》,在我市紅光劇場及鶴壁中山劇場每天演出4場。四股弦鼎盛時期時,票房價值較高的優秀節目有《白蛇後傳》《追魚》《呼家將》七本和《少國公》三本等劇目。在1984年現代戲會演中,由程廣林編劇,榮祖民導演,楊樹立設計音樂唱腔的《苦梅逢春》獲我市專業戲劇會演一等獎。
1988年以後,受影視藝術和經濟大潮的衝擊,人們對傳統戲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一些頗有造詣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謝世。而年輕藝人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並在劇團中享有威望的很少。這些原因使四股弦的發展舉步維艱,瀕臨危機的狀況難以改變。由於劇團衰敗,被合併到豫劇團。目前,我市只有民間個體的草台戲班,他們為發展弘揚四股弦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2010年,為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稀有劇種四股弦,我市創作了混聲合唱《安陽頌》,當年由紫薇藝術團趕排演唱並赴北京參加中國第十屆國際合唱節。在北京國際合唱比賽的大舞台上,男聲的二本嗓甩腔贏得專家、各國合唱團隊和現場所有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比賽榮獲優秀獎第一名,並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廳參加展演。安陽的四股弦終於登上國際大舞台並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