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導演:陳坤厚 (Kun Ho Chen),1983年1月1日上映。台灣新電影的奠基作,也是首開“成長電影”先河的代表作品。影片以敘述者小帆的視角,引出了小畢自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遭遇。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小畢的故事》《小畢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Growing Up)即依據台灣作家朱天文所撰寫的小說《小畢的故事》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故事劇情描述一位眷村青少年的成長故事,從年少輕狂的懵懂無知,到成年的成熟穩重,傳達早期台灣生活的真切與感懷。整個舞台在台北縣淡水鎮取景,攝取日本傳統建築風格,傳達早期台灣眷村生活及回憶。

台灣新電影的奠基作,也是首開“成長電影”先河的代表作品。陳坤厚侯孝賢這對事業搭檔,繼《在那河畔青草青》後更上一層樓之作,自然的技巧中呈現出溫馨淡雅的氣氛,每個角色幾乎都演得十分貼切而投入,童角戲的掌握尤佳。故事講述小畢的母親攜子再嫁,含辛茹苦,最後以自殺來激勵兒子上進;養父畢大順對小畢視同己出,可是他自我封閉,家人對他愛護時動輒得咎,與養父若親若疏,小畢自小頑劣不更事,從母親和養父的婚禮喜宴上收汽水瓶蓋,到國小時惡作劇,偷漫畫書,中學時戀愛、偷便當,和惡少爭強鬥狠,小畢母親面對丈夫和兒子始終懷著自卑歉咎的心情。小畢在善良的人倫中成長,發掘出生活中更豐碩的道德意義。影片深入探討了頑劣少年的內心世界,寫出他憤世嫉俗……

影片劇情

小畢的母親年輕時,被一個男人所騙,生下了小畢。母子二人辛苦度日。經人撮合,她嫁給了大自己幾十歲的公務員老畢。

結婚照上,是少見的三個人合影。母親,小畢和老畢。即使她再打扮滄桑,也可以看出夫妻兩人相隔的幾十年韶華。

一個低眉順目,看上去木訥平和。一個溫良賢淑,淺笑里掩不住脆弱。這樣的婚姻,於他,是一個完整的家,於她,則是一個歸宿。

終究是為了孩子——也許談不上愛情,只有恩情。但……

影片以敘述者小帆的視角,引出了小畢自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遭遇。她是小畢成長過程的旁觀者,也是自身成長過程的親歷者;她旁觀著小畢的成長,也經歷著自己的成長。故事裡的小畢原本是私生子,她的母親是個未婚女子,因與一已婚男人相戀,生下了他。為了維持母子倆的生計,她帶著兒子嫁給了比自己年長許多的老畢。從此,這孩子就隨養父姓畢。這樣的情節不由得讓我們了解到小畢頑劣背後最為生動的一面,他的家庭環境複雜,養父畢大順雖然對小畢視同己出,教他寫字、學習,準備培養他進大學。可是小畢卻擺明不吃這一套,對新家庭與新環境的拒絕,是他自我封閉與玩世不恭的根源,也許,是旁人異樣的眼光與背地裡的歧視造就了他反叛的個性,他表現出的一切,都象是對這個被強加給自己的父權示威,但他稚嫩的個性外表下,卻無法去填補小母親的傷痛,面對日漸沉默寡言的丈夫,以及接連捅馬蜂窩的兒子,她始終懷著自卑歉咎的心情。最後,為了能使小畢回心轉意,居然想到了自殺……那是一天,小畢偷錢為人治病,畢大順未問情由便施以責罰,小畢反唇相譏,結果大順氣極之下,聲言要趕走他們母子倆。心理脆弱的小畢媽媽為洗刷兒子無知的罪過居然自殺身亡。在經歷一番死別與生離之後,小畢也好像在母親的死訊中,一夜之間長大了。這種成長所需支付的代價是巨大的,因為畢竟他失去了最疼最愛他的媽媽,但是他也在這些慘痛的經歷中獲得了一樣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堅強,那種勇於直面今後生活道路的果敢和堅強。後來,小畢拒絕畢大順供養他升大學的苦心,而進了軍校。在陽光燦爛的一天,小畢身著戎裝重回母校與同學相聚,而故事的敘述者小帆,則與他在聚會上重逢,淡淡地相視一笑,隨即就以成年人的理性與浪漫,在淺淺勾勒的新畫面上開始了另一個關於生活的主題,但結尾的那一瞬,兩個人卻在人們的祈望與憧憬中各奔西東,仍舊把畫面定格為回憶。

幕後花絮

影片獲第2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影片獲得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影片獎。

製作前,當時小野在繳付《小畢的故事》的企劃書中,他是這樣寫的:“本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以青少年成長受挫之後逐漸領悟人生的意義,最後決定投考軍校,報效國家”。

台灣導演陳坤厚與侯孝賢為彌補資金上的不足,將自己的房屋分別值押及販售,總共集資200萬元新台幣,才湊足所需要拍攝金額。

主要演員

鈕承澤飾畢楚嘉(少年)

張純芳飾林秀英(畢楚嘉的母親)

崔福生飾畢大順(畢楚嘉的繼父)

顏正國飾畢楚嘉(童年)

朱小凡飾(畢楚嘉的同學)

張世 孫鵬

庹宗華飾畢楚嘉(成年)

禹黎朔飾小雲(林秀英的朋友)

導演簡介

陳坤厚陳坤厚

陳坤厚,男,生於1939年7月25日 ,中國台灣
台灣導演攝影師。生於台中。畢業於台中第一中學。1962年考入中影公司,跟隨其舅舅——著名攝影師賴成英學徒做攝影。1971年正式升任獨立攝影師,並於1972年為宋存壽拍攝了《母親三十歲》。陳坤厚的攝影風格很受大導演李行青睞,先後為《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原鄉人》等掌鏡,其中憑《汪》片獲第十五屆金馬獲最佳攝影獎。1979年起與侯孝賢合作,影片皆由陳攝影、侯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先後推出《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在那河畔青草青》等愛情輕喜劇。1983年執導《小畢的故事》,該片鏡頭流暢,色調淡雅,故事清新樸實,哀而不傷,具有醇厚、明快的健康寫實風格,成為台灣新電影代表作品;獲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作品獎。之後導演作品有《最想念的季節》(1985)、《結婚》(1985)、《流浪少年路》(1986)、《桂花巷》(1987)、《春秋茶室》(1988)等。陳坤厚作品多由文學作品改編,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展示了溫和的人文關懷和完美的視覺風格。

主演簡介

鈕承澤鈕承澤

鈕承澤,男,生於1966年,中國台灣

台灣演員、導演,祖籍北京。畢業於國光藝校影劇科。少年時代即參演台灣新電影多部經典作品,如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1983)、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1983),後相繼接演林清介的《安安》(1984)、張艾嘉的《黃色故事》(1988)、王童的《香蕉天堂》(1989)、王小棣的《飛天》(1996)、麥當傑的《黑金》(1997)、陳國富的《徵婚啟事》(1998)、林正盛的《天馬茶房》(1999)、章蕙蘭的《小百無禁忌》(2000)、侯孝賢的《千禧曼波》(2001)等影片。
近年演而優則導,人稱“豆導”。執導偶像劇《土司男之吻》、《來我家吧》、《求婚事務所》,觀眾反響熱烈,成為台灣電視界的新銳導演。2007年推出首部電影導演作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直指台灣社會各種亂象,新穎有趣。2009年的《艋舺》首日票房2521萬(新台幣,下同),上映17天突破2億大關,在全島掀起搶看浪潮,並順勢入選第60屆柏林影展——純本土製作的《艋舺》獲得“繼《海角七號》之後的又一台灣電影之光”的盛譽。

崔福生

男,生於1931年7月8日

星座:巨蟹座

北京人。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空軍大鵬話劇隊演員,後任導演。1958年入國民黨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學習。1962年畢業後任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演員。

影片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Hsiaopitekushih

xiaobidegushi

編劇:

朱天文 ZhuTianwen....alsonovel

丁亞民YahMingDing

侯孝賢 Hsiao-hsienHou

許淑貞 Shu-ChenHsu
製作人Producedby:

侯孝賢Hsiao-hsienHou....producer

徐國良Kuo-LiangHsu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李宗盛 JonathanLee

攝影Cinematography:

陳坤厚ChenKunhou
剪輯FilmEditing:

廖慶松Ching-SongLiao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單聲道

攝製格式:35mm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

2.萬年青有限公司[台灣]
發行日期
香港 HongKong1985年7月19日

台灣Taiwan1983年1月29日

美國USA1983年12月

捷克CzechRepublic2003年1月26日......(FebioFilmFestival)

盤點侯孝賢作品

歷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