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介
李漁(一六一O—一六八O),字笠鴻,號笠翁,蘭溪人,是清初傑出的戲劇家,有“東方莎士比亞”之譽。李漁還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才子,在文學、美術、建築、園藝、美食、服飾等領域也頗有建樹。李漁於康熙初年移居京城,他的那些傳世之作,如《笠翁傳奇十種》、《閒情偶寄》、《十二樓》以及《芥子園畫譜》等,大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
故居概況
芥子園是李漁在北京居住時所築。與原籍宅園同名。以布局精巧名傳當時,成為京師名士常臨之所。芥子園後來被改做廣州會館西館(東館在崇外草場頭條)。原有的疊石被拆除。
半畝園清幽、典雅、富麗而有書卷氣,為畫家的力作。道光年此園由江南總督麟慶所得,院中有近光閣、琴台、退思齋、賞春亭、流波華館、玲瓏池館、嚗畫廊、拜石軒各處景物,並分別題有楹聯。
韓家潭裡芥子園
韓家胡同,位於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西南面,是條老胡同。原名“韓家潭”。直到1965年整頓地名時,才改為韓家胡同。韓家潭是一條文化底蘊豐厚的胡同。因為這條古老的胡同正是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它孕育和催生了京劇的問世;同時這裡又有清初大戲劇理論家李漁的故居———芥子園。他在這裡寫出了不少名劇和戲劇理論,並組織了《芥子園畫譜》的出版,名揚海內外……
“韓家壇”與“韓家潭”
據傳很多年前,南方有位文人來京,在大柵欄西面一條胡同買了一處宅院。住下後他總想著家鄉江南的園林。於是就請工匠在後院造一座和老家一樣的園林,他親自主持施工。這天,工匠們挖土時發現一個罈子,他讓工匠們小心翼翼用手挖了出來。人們知道:這宅子原房主是個大財主,他埋的罈子里肯定是金銀珠寶之類。待打開壇蓋一看,大出人們所料,原來是一壇清水。此事傳開後,人們認為這罈子必是原房主韓家埋的,所以就叫這裡為“韓家壇”了。不想後來在挖出罈子的坑內湧出了一潭泉水,清澈透明,久不乾涸。文人大喜,認為這才是無價之寶。他又覺得“韓家壇”這名字不妥,誰不愛擇水而居呢,何況園林建成,潭水清清,就將“壇”改成“潭”了。“壇”、“潭”同音,可這一改,就雅氣多了,從此,“韓家潭”就叫開了。
李漁與芥子園
李漁寓居韓家潭是有據可查的。據《宸垣識略》(清代吳長元輯)載:“芥子園在韓家潭,康熙初,錢塘李笠翁寓居。”李漁是江南人,來京後總留戀家鄉宅院的小園林———芥子園,何況他又是好友之人。需有一處文人相聚的風雅之所,於是他在韓家潭宅院內,自己設計並主持建造了一座形似家鄉的園林,仍稱“芥子園”,寓意其園小如芥子。園內假山疊翠,曲徑通幽。奇花異草,潭水清透。它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緻而聞名京師,成為當時名士的匯聚之處。當時故居內有兩幅楹聯:
老驥伏櫪 流鶯比鄰
十載藤花署 三春芥子園
《芥子園畫譜》
李漁在此期間,不僅寫下了那留傳後世的多部劇作和戲劇理論文章,他還主持編印了在國畫界影響深遠的《芥子園畫傳》。《芥子園畫傳》統稱《芥子園畫譜》。因編印於李漁的芥子園,故名。它是由李漁與其女婿沈心友共議:出版一部學習繪畫技法的範本書籍。後由沈聘請了當代畫家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在他保存的明末畫家李流芳的43幅課徒畫稿基礎上增補繪製完成的。共四集。第一集為山水畫譜,共133幅;第二集為蘭、竹、梅、菊畫譜,共125幅;第三集為花、鳥、魚、蟲,共166幅。到了嘉慶23年又出版了第四集,為人物畫譜,是書商們匯集各地名家的人物畫譜印成,共324幅。這時李漁早已去世了。但他倡編的這套畫譜,是第一套介紹國畫技法的書籍,內含畫法說明和畫法歌訣,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該書問世三百多年來,被奉為學習國畫的入門書和教材,其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國畫大師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幼年時都曾臨摹過《芥子園畫譜》。而李漁和芥子園也隨著這部巨著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而永留青史。
“半畝園”來歷
清人麟慶在其《鴻雪因緣釁記·半畝營園》中稱,他在北京的私園——半畝園中諸建築名均其自定,然未言及園名的由來,致後人往往誤以為此園名當系李漁所定。其實,半畝園是襲用清初畫家龔賢在南京清涼山所葺小園的園名。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野遺、號柴丈人。江蘇崑山人,寓居南京。康熙三年(1664年)“結廬於清涼山下,葺半畝園。栽花種竹,悠然自得,足不履市井”。善畫山水,文學家周亮工將龔賢等八人並列,畫史稱“金陵八家”,以龔賢為八家之首。龔賢曾寄詩畫家王石谷,請為半畝園作圖,詩有跋:“余家草堂之南,餘地半畝,稍有花竹,因以名之,不足稱園也。清涼山上有台,亦名清涼台。登台而觀,大江橫於前,鍾阜枕於後;左有莫悉,勺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士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轉身東北,引客指視,則柴門吠犬,仿佛見之。”半畝園很有名,清初詩人多有題詠,龔賢作畫亦常署款”“半畝龔賢”
龔賢與李漁是同時代人。李漁於康熙元年(1662年)移家南京,比龔賢早兩年。康熙八年(1669年)建芥子園,比半畝園晚五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漁移家杭州。在康熙三年(1664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間,李漁和龔賢同在南京。二人無直接交往,李漁的詩文亦未言及龔賢。但李漁的好友周亮工也是龔賢的好友。周亮工與李漁交往極深,芥子園中有其所贈的匾額,李漁詩文集中有其眉批,被稱為芥子園中顧曲周郎。也是周亮工首先將龔賢等八人並稱,後遂有金陵八家之稱。李漁作序、李漁的芥子園書坊印行的《芥子園畫傳》,其編者王概是龔賢的學生。可見二人屬朋友的朋友。
乾隆年間清涼山的掃葉樓被誤傳為龔賢故居,至今依然。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麟慶便道至南京,至南京日先登清涼山,將返日再登清涼山,兩次登山均到掃葉樓。《鴻雪因緣圖記》有《翠微問月》記載此游。
綜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肯定北京的半畝園不僅非李漁所葺,半畝園之園名亦與李漁無關。《鴻雪因緣圖記·半畝營園》有云:“因緣天成,何其幸也。”這是不是說麟慶因其購得之宅在弓弦胡同,才襲用龔賢的半畝園園名,成就了一段因緣,尚待考證。
[參考書目]
《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十一·藝術三》
《國朝耆獻類征·隱逸十七》
劉綱紀《龔賢》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麟慶《鴻雪因緣圖記》
又:據《李漁年譜》記載:康熙十二年癸丑(一六七三年),時李漁63歲,游燕,“再入都門,為賈膠侯設計半畝園”。道光年間,這座宅子被江南河道總督麟慶購得,大加修葺,並稱其為“半畝園”。之所以取名“半畝園”,據說是因為李漁曾經說過“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這樣的話;而“半畝方塘”,源自朱熹《觀書有感》中“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半畝園坐北朝南,為四進院落,西邊為花園。其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各三十五點五米,面積一二六O平方米。全園採用比較靈活的對稱布局。園中有拜石軒、曝畫廊、近光閣、退思齋、賞春亭、凝香室、琅環妙境、海棠吟社、玲瓏池館、瀟湘小影、雲容石態和罨秀山房等景。亭院有多幅名家楹聯,格調甚為幽雅,如:“湖上笠翁,端推妙手;江頭米老,應是知音”、“逸興遄飛,任他風風雨雨;春光如許,招來燕燕鶯鶯”等等。園中植物多為花果。上世紀二十年代,麟慶後人將此園分租數戶,因無人整治,日漸荒廢。一九四七年天主教懷仁學會購得此園,改名懷仁會堂。一九五一年半畝園被收歸國有,一九八O年花園部分被拆除,其中一塊珍貴的磚雕六角園門被移往西山曹雪芹紀念館。半畝園的房屋部分被分割為三個彼此獨立的小院,供數十戶北京居民居住。如今,這裡也成了京城僅存的李漁遺蹟。
半畝園雖然只剩遺址,然而它的故事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著。一九七一年,借李漁之名,以秉承和弘揚華夏飲食文化為宗旨的“半畝園快餐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國台北創立。不過數年,就贏得了海內外顧客的信賴和讚譽,在競爭激烈的快餐市場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如今,“半畝園”餐飲已遍布包括歐美在內的世界各地,並陸續挺進國內各大中城市。僅北京市區,就有“半畝園”連鎖店十多家。
黃米胡同中其實不乏當年名士宅邸,著名花園,而其中比較有名氣的要數始建於清初的“半畝園”,麟慶在《鴻雪因緣圖記》中有這樣的記述:“半畝園,在京都紫禁城外東北隅,弓弦胡同內……” 在園中近光閣上“可望紫禁城大內門樓、瓊島白塔、景山壽皇殿、並中峰頂萬春、觀妙、輯芳、周賞、富覽等五亭……”上面所說的弓弦胡同就是現在的黃米胡同,黃米胡同是呈L形走向的死胡同,北起中國美術館后街,南向西折後不通行,胡同全長196米,西邊5、7、9號院磚牆高聳、斑駁古舊、半畝園就在其中。清朝時整個宅第有房舍一百八十餘間,為三路五進四合院,東兩路為居住的庭院,西路為半畝園花園:北抵現亮果廠路南,南抵牛排子胡同路北,西臨東皇城根,名為半畝,實際半畝有餘。
要說半畝園,就得從它的設計者說起,學習中國畫的人沒有不知道《芥子園畫譜》的,書的編纂者就是清初著名戲劇家和造國家李漁(字笠翁),芥子園是李漁的住所,現已無存,而半畝園就是李漁做賈漢復幕僚時為其設計建造的,李漁自述生平有兩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一則製造園亭”。在文學上李漁著有戲劇《無聲戲》,《十二樓》,隨筆《閒情偶寄》等,人藝話劇《風月無邊》就表現了李漁雖貧困流離但瀟灑脫俗的就一生。他在造園方面有著卓著的設計理念:“因地制宜,不拘成見,一榱一桷(椽子),必令出自己裁……”。他崇尚新奇大雅,最忌奢廓雷同,所以半畝國不同於通侯貴戚居室的富麗堂皇,獨豎一幟。以疊石著名,“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奧如曠如。”此園易主後,漸就荒落,做過會館,歌舞場,到道光二千一年(1841年)為河道總督麟慶所得。麟慶年輕時即對李漁芥子園的疊石大加讚賞,對半畝園神往已久,在卸任後購得 對宅院重新修繕,不僅恢復原貌,更增添許多的景觀,既簡靜清新,又鋪陳古雅,游之,觀之使人心曠神怡,是半畝園的鼎盛時期。 麟慶為官時,走遍大半中國,遊歷頗豐,晚年將自己的經歷請畫家繪出,形成了《鴻雪因緣圖記》,共收圖240幅,逐圖撰寫圖記,其中就記錄了半畝國的全景圖和局部圖,也是現在研究李漁建築思想的珍貴資料。國內布局曲折回合,山石嶙峋,樸素大方但不乏妙趣。內有正堂名“雲蔭堂”,旁邊有拜石軒,園中疊石均出自李漁之手,並收藏有麟慶各處蒐集的奇石名章,其中有一插屏,天然紋理中有雲中圓月,四柱亭子,和主人的字“見亭”相得益彰,當時被傳為佳話,楹聯上題有“湖上笠翁端推妙手,江頭米老應是知音”。
自主人卸任後,每每讀書至深夜,反思閱歷仕途三十餘年的得失功過,故名園中書齋為“退思齋”,倚山石而建,有石洞可出入,夏天借石氣涼爽,冬天得東窗的晨光而溫暖,是主人養病讀書的好處所,秋日夜讀時,伴著初弦涼月,竟領悟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將所思所想記入了《鴻雪因緣圖記》“退思夜讀”中。
麟慶家世代喜愛藏書,經史子集約有八萬五千多卷,所以改建半畝園時在園中最後疊石為山,建亭、過橋、仿神話中天帝藏書的地方建藏書齋,題名“琅寰妙境” ,楹聯為“萬卷藏書宜子弟,一家終日在樓台”。二百年來,麟慶的後人一直謹遵祖訓,世守書香。
園中景致我最欣賞的要數近光閣,建在曝畫廊和退思齋頂的平台上,遠可以眺望紫禁城樓,北海白塔、景山五亭、近可俯視園中景致,可小坐玩月,也可欣賞清曉和夕陽美景,此可為園林借景的典範,體現了李漁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
然而世事滄桑,半畝園在麟慶後幾易其手,民國時歸瞿宣穎所有,改名“止園”,1947年被天主教會懷仁學會占用,當時園林中尚有假山、流水、曲徑、園門等,但是已經荒蕪破敗,傳教士居住的宅院部分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建國後半畝園收為國有,五十年代尚存,現在西邊花園部分拆建了辦公大樓,已無蹤跡可尋了。名赫一時的半畝園園林我們現在只能在《鴻雪因緣圖記》和所存無幾的老照片中看到雪泥鴻爪了。
所幸半畝園東兩路住宅尚存,現在東一路的四進四合院被分為黃米胡同5、7、9號三個院子,已演變為普通民居。東二路五進四合院在亮果廠4號院內,為辦公單位,黃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雖然它地處鬧市,但卻又保持了故園的深幽,李漁當年南北遊走,懷有“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的感慨,這“半畝方塘”來源於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而現在李漁故居芥子園已無蹤跡可尋,那尚留有宅院的半畝園就成了研究李漁建築思想的珍貴憑據。
我拍攝胡同時,無意中經過這個不起眼的胡同,路口尚有“此巷不通”的木頭標牌,能隱約望見二層小樓,頗覺新奇,就拐進去一探究竟,走到胡同盡頭右拐彎,豁然開闊,一處如意大門,左右有八字影壁,門口寫著“老宅院”的標牌,正是黃米胡同9號。大門已經顯得破敗,但細看彩畫和雀替還隱約可見當年的秀美,四顆門簪上寫著“元、亨、利、 貞” 四字,正在納悶這樣的大門為什麼沒有門墩的時候 一位大爺從院裡出來,指著幾輛舊腳踏車說:“不就在後面嘛。”轉眼看去,果然在一堆蜂窩煤的旁邊幽幽地立著一對箱形門墩,待我費勁地推開腳踏車後,不禁驚呆了;自拍攝門墩以來,像這樣精美的門墩還是第一次見到,後來回去查資枓,和我的預感一樣,確實是箱形門墩的極品,石材圓潤細膩,松枝和小獅子栩栩如生,與眾不同的竟是圓雕,轉角處皆是雕飾,渾然一體,看去惟覺清新,下見流俗,現在回想起來,正符合李漁的造園思想;“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
院內現在已是搭建了不少磚房,早已看不出四合院的布局了,但在進門東北矗立著一座很少見的二層小樓,粱上隱約可見蘇式彩畫(俗稱“蘇州片”),雲紋倒掛楣子已斑駁不見了油彩,以前是哪位小姐的繡樓?她又嫁往何方呢?真是物是人非了。
黃米胡同7號是東一路宅院的第三進主院,現大門開在黃米胡同西側,正房三間,為大式硬山簡瓦過壟脊,前出廊,東側廊心牆上雕有一展開畫軸,上書“存仁”,畫軸上滿雕雲紋蝙蝠曲線生動,象徵福壽綿長。上面還有牡丹和博古圖,展示了宅主人的文化品位。
作為快餐店的“半畝園”
“半畝園”北京分店,淡黃色的店面,黑底綠字的牌匾,給人一種中西合璧的古樸感。小小的店堂布置得十分清爽高雅。七八張古典式樣的四方桌,幾十條同樣古樸的靠背椅。牆上嵌著手書的《半畝園小記》,闡明了“半畝園”的來歷及其餐飲特色。內容如下:
“半畝園為京師名園,系由造園名家李漁於康熙初年為賈漢復中丞幕客時,計葺斯園。累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廊,奧如曠如;雖小而局全,歷經顯宦名士多主,皆不改其雅。據傳,園主匠心獨運,每於飲宴,無論豪飲小酌,務求精美。席上忌啖山珍海味,只品時鮮小菜、肉餅、米粥。雖是尋常,其味香遠,其色紛呈,食者無不交口稱讚,譽為京師一絕"。
牆上另署名為“識玄癲者”的食客對“半畝園”及其主人的讚頌,亦莊亦諧,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內容如下:
“半生戎馬,半世悠閒。半百歲月若煙,半畝耕耘田園。半間小店路邊,半面半餅俱鮮,淺斟正好半酣。半客半友談笑竟忘年,半醉半飽離座展笑顏。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壓糾纏。半工半歌半為錢,半人半佛半神仙。半之樂,樂無邊”。
選單白紙黑字,簡樸至極。選單上沒有大魚大肉,只有各色餅、面、飯、粥和小吃,以及二十多個時鮮小菜。符合李漁“不嗜葷腥,只喜清淡”的美食風格。
黃米胡同
黃米胡同大概形成於清朝,稱為黃米胡同至今。胡同裡面,是京城著名的半畝園。現在,半畝園被分割成了三個小院,彼此獨立。在整個宅園的東牆旁邊,有一座非常別致的二層小樓,典型的中式建築。在胡同的東側還有一處比較大的院子,那裡面現在搭建了很多房屋,院門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牆垣門,不過又和一般的院門不同,很高大,只是不知道它的由來。黃米胡同里的半畝園,是過去北京著名的私家園林。最早這裡是兵部尚書賈漢復的宅園,由清朝初年的戲劇家李漁修建。後來,在道光年間,這座宅子被麟慶所得,大加修葺,並稱其為“半畝園”。半畝園坐北朝南,為四進院落,西邊為花園。
黃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雖然它地處鬧市,但卻又保持了故園的深幽。據說半畝園這個名稱是在清末才最後確定的,但我仍然願意把它和李漁聯繫在一起,我也更希望這園林的命名來源於他。記得李漁曾經寫過“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這樣的話,這“半畝方塘”自然是來源於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
李漁自己沒能擁有這樣的宅子,但他卻幫助別人建造了一座。
抵京一年半來,我幾乎游遍了北京的名人故居。聽說北京有浙江蘭溪籍名人李漁的故居,我的祖籍也是蘭溪,於是就有了尋訪的念頭。然而,我詢問了北京的幾位老人,卻沒人知道李漁故居所在,甚至有人連李漁的名字也沒聽說過,這不免讓我有些失望。李漁(1611—1680),字笠翁,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戲劇理論家,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譽,其代表作《閒情偶寄》至今仍廣為流傳。李漁還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才子,在文學、美術、建築、美食、服飾等領域也頗有建樹。
我搜遍了網路,發現北京各家旅行社的“名人故居游”中,居然沒有李漁故居的內容。後來,我在北京旅遊頻道終於找到了“李漁故居”,然而介紹的文字卻少得可憐。除了百餘字的“李漁簡介”外,能提供給我的有效信息只是:“李漁故居在韓家胡同14號,也稱芥子園。芥子園為李漁在北京居住時所建,與原籍宅院同名。以布局精巧名傳當時,成為京師名士常臨之所。芥子園後來被改為廣州會館,原有的疊石被拆除。”我馬上興奮起來了:有地址還怕找不到李漁故居?
韓家胡同地處宣武區的珠市口外,是舊京八大胡同之一,所以沒費多大勁就找到了。在胡同里走了一小段,就發現了“韓家胡同14號”。有幾級台階,單扇的防盜門緊閉著,我覺得不太像,但還是小心地摁響了門鈴。開門的是一位老者,說是姓包,聽完我的來意,連著搖了搖頭,說他是解放前買下的這房子,從沒聽說過李漁這個人。我不死心,堅持要進去看一看,老人寬容地答應了。裡面共有八間房子,除了東廂房,其餘的都改造過了,鋼筋水泥里,哪裡還有李漁的影子!我只好仔細看了看東廂房,努力從陳舊的雕花門窗上,去尋找先祖的絲絲印跡,然而我失望了。問老人,這裡早先是否做過廣州會館?老人說,廣州會館在斜對面的北京九十五中學內。我眼前一亮,告別老人,直奔九十五中而去。
北京九十五中學位於韓家胡同25號。傳達室的韓師傅說這裡不是廣州會館,也不是什麼李漁故居,堅持不讓我進去。我一下子蒙了!我告訴韓師傅,李漁是清代的大戲劇家,也是我的同鄉,我是專門遠道而來尋訪的。韓師傅見我心誠,想了想說,裡面只有一個芥子園。我一聽,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說:“正是正是!”韓師傅熱心地帶我來到兩扇破舊的大鐵門前,說裡面就是芥子園。我從門洞往裡一瞧,傻了。能看得見的只有一間正房,一間廂房,都破爛得幾乎慘不忍睹了。院子裡,橫七豎八地撒滿了廢棄的木料、鐵條和垃圾,上面蒙著一層厚厚的灰塵。韓師傅解釋說,這裡原來是個校辦工廠,前幾年不辦了,所以就一直關著。我說能否讓我進去看看,韓師傅抱歉地說:今天是星期六,管鑰匙的不在。我只得湊上前去,更仔細地掃視一遍。眼前仍舊只是破舊的老房,滿地的垃圾,我的心裡在流淚。韓師傅看我難過,說道:聽說芥子園原先是個三進的四合院,門前有疊石,房子也有二十多間,可是後來幾易其主,拆的拆了,破的破了,就成了今天這個模樣。學校原打算將芥子園重修回去,可是缺錢,只能作罷。
徜徉在韓家胡同,我的心裡仍久久不能平靜。將近中午,胡同里顯得格外清靜,來往的行人很少,幾個老人正圍著下棋;不多的幾個商店,生意也很冷清,似乎沒有人知道這裡曾住過一位戲劇大師李漁。胡同的東北角,是老北京著名的商業區大柵欄,想必李漁也曾在那裡購物吃飯,體察民風民俗;胡同的西北角,是老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廠,是舊時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想必李漁也曾在那裡流連駐足。胡同的西南角,則是李漁以後的清代名家,“當代紅人”紀曉嵐的故居。這裡已經修繕一新,車水馬龍,遊人如織,與不遠處李漁故居的破落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李漁後人與同鄉的我,真是不勝感慨。
金華故居
李漁故里
李漁故里,在蘭溪西鄉20公里的孟湖鄉夏李村,至今尚存有“伊山別業”遺址、且停亭、石坪壩等為李漁創建籌築的文物遺蹟。
“伊山別業”遺址 在孟湖鄉伊山頭村,李漁在《伊山別業成寄同社五首》詩中有云:“山麓新開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牆”、“數椽恰好面清流,竟是寒江一釣舟”、“裁遍竹梅風冷淡,澆肥蔬蕨飲家常”、“酒少更栽三畝秫,花多添飼一房峰。”由此可見當年李漁所建“伊山別業”的建置與規模。遺址左側有古井一口。
芥子園(李漁故里)位於市區溪西新區蘭蔭山麓,系仿古園林建築,襲用李漁生前在江寧孝侯台旁創建之庭園名,為紀念李漁而建。
芥子園,占地10.5畝,建有亭台樓閣,築有小橋魚池,植有名貴花木。此園雖小,但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使之小中見大,曲中見幽, 古中見雅,別有丘壑。遊憩其間,發悠悠古思,懷悠悠古人,自能勵志勵人,催人奮進。中國《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馮其庸有詩云:“顧曲精微數笠翁,名園小築亦神工;只今移向蘭溪去,好聽秋江一角風。”
住宿:李漁故里蘭溪的星級酒店:
國際大酒店 四星級設計 蘭谿市振興路333號0579-8966588
蘭江大廈 ★ ★ ★ 蘭谿市人民南路6號 0579-8825800
雙牛大酒店 ★ ★ 蘭谿市雲山路47號 0579-8829999
國泰大酒店 ★ ★ 蘭谿市人民北路26號 0579-8822798
蘭蔭賓館 ★ ★ 蘭谿市橫山路1號 0579-8925999
天成大酒店 ★ 蘭谿市人民北路2號 0579-8848999
田野大酒店 ★ 蘭谿市府前路市政府右側 0579-8899488
交通:
自駕:上杭甬高速在蘭溪出口下再按路牌走。
汽車:杭州坐中巴到蘭溪然後再坐1路公車到。
火車:蘭溪火車站廣場有旅遊專線巴士直達。
美食:
當地出名的小吃有:[蘭慶雞蛋餜]
蘭慶雞蛋餜選料製作:肉十分講究、蔥要粗細均勻、皮要擀溥、收口之處尤見功夫,最好掌握在一張紙那么厚,火候更是關健,煎出的雞蛋餜外表通體金黃,皮又溥又脆內陷卻是鮮嫩滑口。擀皮,攤上一層肉陷再包上清翠的小蔥,將壓扁的餜子放入油鍋中,接著敲碎雞蛋,倒入碗中,再加上蘭慶雞蛋餜特殊調味品攪拌幾下,然後,用筷子輕輕地在餜子上開一個小洞,將攪拌好的雞蛋順著筷子倒入餜內,一滴不漏,油煎片刻,金黃噴香的雞蛋餜就可以出鍋了。
地址:蘭谿市人民南路38-3號 電話:0579-8840916
[蘭花酥]
店鋪設在和平路北端的祝氏西點。年輕的業主祝若愚已有了5年的做麵點經驗。他不僅經營生日蛋糕、麵包西式點心,還兼營雜糧糕點。麵點師傅在現場製作蘭花酥,烤箱裡正在烘烤小芝麻餅。蘭花酥做好的時候,芝麻餅剛好烤好出籠,一股芝麻香味吸引了許多過往行人駐足圍觀
[蘭花糖糕]
“蘭花節吃蘭花糕”,這是水門快餐店蘭花糖糕攤老闆招徠顧客的廣告語。
做了多年飲食生意的賴素貞心靈手巧,她會多種點心製作,但最拿手的還是她的桂花糖糕。她的桂花糖糕配方取自龍游糖糕,但又有蘭溪地方特色。得知蘭溪要召開蘭花盛會,她馬上想到了一個新的主意:幹嘛不做做蘭溪糖糕?
賴素貞的蘭花糖糕在敷有桂花的糕面上別出心裁地用紅絲、綠絲做出蘭花的圖案,以綠葉作陪,紅花相襯,蘭花糖糕一出籠,馬上有顧客圍上來,短短兩個多小時,就賣出16籠。
賴素貞說,如果顧客喜歡,蘭花節後她這個蘭花糖糕就作為一個品牌做下去了。發展蘭溪文化,也是她一個普通市民的心愿。